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见闻故事>详细内容

【记忆】父亲的剪刀‖洪林

作者:洪 林(泸县农民工服务中心)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2-04-11 21:29:17 浏览次数:381 【字体:

父亲的剪刀

洪 林

家里珍藏着一个老物件,一把刀柄磨得锃亮却一直被大姐擦着油保护着的剪刀,那是父亲留下来的。

作者父亲用过的剪刀

父亲是裁缝,过去的长衫马褂,还有后来的中山装、军干服等,只要是父亲做的,乡邻都一个劲儿地夸他,“洪师傅,您做的衣服好撑展,穿起来就是安逸,合身得很!”父亲总是笑眯眯地说,“合身就好,合身就好!”

记事起,父亲是老家缝纫社的裁剪师兼负责人。那时,街上还没有服装专卖店,老百姓婚丧嫁娶、过年过节的新衣服,都要找当地缝纫社里手艺好的师傅,量体裁衣,私人订制。父亲为人谦和,手艺又好,找他的人很多。他既要接单,又要裁剪;既要派单,还要亲自缝制,一天到晚忙得不亦乐乎。但是,父亲的工资并不高,缝纫社的所有收入,基本上按“工分”你有我有大家有的方式分配了。

后来,缝纫社解体了。父亲分到了两台华南牌“黑头机”和一把陪伴了他多年的剪刀。母亲很担心,在缝纫社上班,虽然收入不多,但每个月是固定的,旱涝保收。单位解体,啥子都没得了,上有老,下有小,如何是好。父亲说,有了剪刀和“黑头机”,生活就不用愁。

作者父亲用过的华南牌“黑头机”

父亲在家里排行三,却算是老大。他们兄弟姊妹七人,大伯、二伯被抓了壮丁,杳无音讯,四叔、七姑早年夭折,只留下父亲和五姑、六叔。听父亲说,祖父是小裁缝,以前在隆昌云顶寨里帮地主老财做长衫马褂,累了一身病。父亲十一岁那年,祖父病逝,不识字的祖母为了把家撑下去,托人把只读了两年私塾的父亲送到几十里外的隆昌骡子滩,在那里拜师学艺。父亲学了裁缝,也算是“子承父业”。毕竟祖父就是小裁缝,也是依靠自己勤劳的一双手养家糊口的。

作者父亲

那时,还没有缝纫机,传统的长衫马褂全是量体裁衣后,一针一线缝出来的。我们稍微懂事后,常听祖母唠叨,父亲在师公家学手艺,砍柴挑水,洗衣做饭,啥子都做,就是想早点把手艺学会,早点挑起维持生计、孝敬祖母、抚养五姑和六叔重担。十三岁那年,父亲出师了,师公奖励他一把剪刀。父亲带着这把剪刀独立门户,开始含辛茹苦经营一家。这把剪刀陪伴了父亲六十一年,直到他去世。

1994年,作者(左一)三兄弟与父亲合影

父亲带着“黑头机”和陪伴了他多年的剪刀,在老家门店里,开起了裁缝铺。父亲做传统衣服的手艺过硬,第一次上门的,尚需量一下身高、肩宽、胸围和腰围,如是回头客,把布料拿过来,说一声做什么样式、什么时候做成就可以了。父亲曾说过,做衣服,三分量,七分剪,在剪上下足了功夫,缝出来的衣服就不会差。

父亲缝衣服的口碑越来越好,找他做新衣服的乡邻越来越多,尤其农闲时,还特意请他到家里去,为他们的一家老小做过年的新衣。那时,下乡做衣服,主人是要好酒好菜招待师傅的。父亲知道他们的不易,通常把一天半或两天的活路紧打紧算地裁剪成一天。有时,父亲和母亲下乡回到家就是半夜了。

1998年春节,作者(左上二)一家团聚

后来,有老板找到了父亲,要加工成品服装,裤子八分钱一条,衣服一角五分钱一件。那时,家里除了父亲和祖母是场镇户口,可到乡公社粮站凭票购买一角三分八的供应粮,母亲和我们六姊妹都是农村户口,却又跟随父亲生活在街上,日子过得紧巴巴的。父亲说,虽然价钱不高,但是来料加工量大,多几剪刀的事情,收入还是很可观。于是,除了平时来找父亲做新衣的乡邻,家里裁缝铺扩大了经营范围,大姐、二姐开始跟随父亲学手艺,三姐放学到铺子里缝边、订扣子,四哥也学着裁剪长衫马褂,我和幺弟放学后的主要任务就是到碾米站,捡别人家不要的米糠,或是去打猪草。一家老小,每个人都有分工,每个人都有任务。日子也在完成分工和落实任务中一天天好起来。

2011年春节,作者(二排右三)一家人合影

再后来,土地下放了,老百姓的日子也好过了。街上慢慢兴起了服装店,传统的中山装、军干服不再“吃香”,来料加工也在逐渐减少。还好老家农村有做“寿”衣的习俗,父亲把做长衫马褂的手艺用在了“寿”衣订制上,裁缝铺的生意一如既往的忙。只要提到做“寿”衣,乡邻们就会想起父亲,“找洪师傅,他裁的寿衣,规规矩矩的!”

那时,街上好多人都笑话父亲子女多,也瞧不起我们是农村人。父亲划拉着剪刀,总是乐呵呵的,“怕啥子?我有手艺。大不了苦点、累点!”每年春耕秋收,父亲也会放下他的剪刀,和母亲一起,带着哥哥姐姐,走几十里的山路,回我们的农村老家,拾掇田地,然后把收割的粮食一点一点搬回家。

2018年春节,作者(左一)一家人合影

父亲是手艺人,也吃过农村的苦,知道生活的不易。他只读了两年私塾,却经常告诫我们“千好万好,不如读书好”“要不就好好读书,要不就回农村挖田,要不就把剪刀传给你们”。其实,在父亲心里,并不是农村不好,也不是做手艺人不好,就是觉得太苦太累。他希望我们通过读书,跳出“农”门,改变一生。

大姐、二姐跟随父亲的时间最多,学到的手艺也多。她们放弃了读书的机会,主动留在家里帮父亲照看裁缝铺,帮母亲料理田地。后来,三姐考上了师范,四哥和幺弟先后当上了老师。我是家里唯一读了普高的,毕业后也选择了教师职业。我们陆续上班了,每次回家,父亲都不忘提醒我们几句,工作来之不易,好好珍惜,粉笔头儿总比锄头和剪刀轻。

作者(左一)父亲(右一)73岁生日合影

父亲一辈子没有打过牌,也没有坐过茶馆。他最大的爱好就是一边听着收音机里的黄梅戏,一边划拉着他的剪刀,在咔叽布、的确良或是涤纶面料上裁剪乡邻们喜欢的款式。那时,我们都觉得,父亲是快乐和幸福的。父亲在划拉他的剪刀时,也告诉我们,要“勤拔苦挣才能过好日子”,要“勤俭节约才能持家立业”,要“踏踏实实才能走得更远”。

去年,我跟大姐说,我有一件毛料大衣,太长了,买来两年多,没有穿,还是新的。大姐把大衣拿去,用陪伴了父亲六十一年的那把刀柄早就磨得锃亮的剪刀,给我剪成了一件中长的衣服,穿起来特别舒服。

写于2022年4月4日

作者简介

洪林,中学高级教师,创业咨询师,就业指导师。四川省散文学会会员,泸州市评论家协会会员。喜欢文学,在各级各类刊物发表论文、散文、诗歌50余万字。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洪 林(泸县农民工服务中心)

配图:方志四川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