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见闻故事>详细内容

【清明特辑】荆姑爷‖申福建

作者:申福建(中共内江市委党史地方志研究室主任)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2-04-06 19:33:39 浏览次数: 【字体:

荆姑爷

申福建

2021年春天,荆姑爷长眠在他家旁边的土地里,他可爱的小孙子童言无忌:“爷爷睡着了”。一阵风吹过,树枝唰唰作响,仿佛带来荆姑爷的问候。我觉得他没有去世,而是在静静地守着这个家,守着这片土地。

荆姑爷的父母是佃农,土地改革时分得土地、房屋,1949年出生的他自然有份。每次看到他家光洁透亮的嵌花土漆立柜和装糖的兰花瓷罐,总有一种时光倒流的感觉。盛世修谱,厘清了荆氏家族脉络,荆姑爷上了族谱,多次去荆氏祠堂参加清明会。

不知为什么,在我们老家,姑妈、姨妈均喊嬢嬢,姑父、姨父均喊姑爷,而且要在姑爷前面加上姓氏,荆姑爷就是这样喊出来的。

大嬢与我妈妈同年,我都1岁多了她还没成家。荆姑爷与我家相隔不到2公里,属不同的大队。他们院子的王二爷与我们院子的王幺爷是堂房兄弟,两家的婆婆牵线搭桥,大嬢与荆姑爷见了面。

看亲是在合川县城,妈妈带了我去。一到街上,我就哭闹着要吃甜糕,荆姑爷走了好远去给我买。通过一段时间恋爱,找八字先生合八字、择期,结婚证一扯,酒席一摆,就成了一家人,我也从荆叔叔改口为荆姑爷。大嬢比荆姑爷大3岁,婚后的生活正应了“女大三,抱金砖”。

父亲去世早,两个姐姐出嫁,两个弟弟还小,家庭的重担压在荆姑爷稚嫩的肩上。因此,小小年纪就开始干农活、挣工分,学会了犁田打耙、栽秧打谷。荆姑爷是筋骨人,干活不快不慢,背篼、撮箕、筲箕,农村常用篾器都会编,是我的启蒙老师。煤矿来招工,他把机会让给了二弟。有时喝了酒,话赶话,他也会感慨:“哪哈儿我还是可以去端铁饭碗。”

仅仅小学毕业,荆姑爷算账却又快又准,算盘打得溜溜熟,珠算的三盘清、七盘清、九盘清就是他教我的。那时,他们生产队土地300多亩,人口300多,是一般生产队的2倍。荆姑爷担任生产队的记分员,根据队长安排,喊活路、记工分、分粮食、算劳动报酬、补进补出,分毫不差。后来,荆姑爷当选为队长。

荆姑爷家住在一个大大的四合院,大门外高高的梯坎显得庄重大方,梯坎旁有两棵高高的核桃树,一棵为铁核桃,一棵为米核桃,每年吃新鲜核桃时,我们都会弄得两手漆黑。梯坎左侧高高的堡坎上有个阳台,视野很开阔,小时候我特别喜欢。堂屋侧面有两道对称的小门。三道门一关,风可进,雨可进,盗贼不可进。

三弟兄分家,荆姑爷分到间大屋,在院坝里修了简易的厨房和猪圈。每家占一点,那四四方方的石板院坝所剩无几。上世纪80年代初,一个已婚知青全家返城,把院子外面自建的房子以300多元低价卖给荆姑爷。荆姑爷家卖了三条肥猪,东拼西凑,一次性付清。看到没出去打工的荆姑爷一下子拿出这么多钱,就象现在在大城市买房没有贷款,院邻惊得张大了嘴巴,他们给大嬢取了个雅号——“老默”。大嬢回敬道:“你默到好来!不一瓢一瓢喂,猪就长肥了?不一瓜档一瓜档淋,就有菜卖了?”

渝南高速公路从他们院子通过,给了迁建补助,荆姑爷在公路边建起两层楼,开了个小店,卖油盐酱醋、打米磨面......荆姑爷很高兴:“电费还是找得到。”随着城市扩张,周边被环城路包围,他们那儿成为农村“孤岛”。养老金每月按时打在卡里,还可以种庄稼,表妹、表弟他们有自己的生活,绿树环绕的小院成了货真价实的别墅。

荆姑爷性格随和,从不与人争输赢,比高矮。脸皮薄,不好意思讨价还价,买进卖出都是大嬢。只有在亲朋好友聚会时,几杯酒下肚,论农事,话桑麻,嗓门提高,声音加大,男子汉的气势才得以显现。“我屋的包谷提前了一发水点下去,所以能卖好价钱”“我屋的猪喂的粮食加饲料,所以长得油光水滑”“你那个谷子肥施多了,长莽了”“你那个莴笋秧长得好,我来匀点”......其实,和艺术家一样,农民在一起也会交流、争论,甚至炫耀,不过他们针对的是大地这张“纸”和有生命的“艺术品”。有时喝得说话打啰啰,大嬢气得咬牙切齿:“又喝那么多猫尿,舌头都打不转了。”

在荆姑爷主持下,三弟兄轮流供养母亲,从不扯皮,虽是粗茶淡饭,但也有滋有味,荆婆婆渡过了幸福的晚年。因父亲在外地工作,幺爸身体不好,自我记事起,家里大凡小事都请荆姑爷来帮忙,挑抬犁耙,收粮收食......随喊随到,从无怨言。有次荆姑爷家包了20个皮蛋,马上给我们家送了10个过来。举家到内江后,我们回去,或者他们到内江来,腊肉、鸡、鸭、蛋、新米......每次都是几口袋。

日复一日劳作,荆姑爷很少出远门。1992年,表弟考上四川省建筑工程学校(今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建校,荆姑爷去送他。那时常有不良青年偷摸扒窃,带着上千元的学费,荆姑爷大着胆子、小心翼翼把表弟送到位于德阳的学校。表弟上学经济压力大,荆姑爷随我父亲到珠海建筑工地打工,没有专业技术,安排什么干什么,烧水工、保卫,每个月的收入及时寄给表弟和大嬢。

从内陆到海滨,从农村到城市,就象淡水鱼游到了大海,那五光十色让荆姑爷头晕炫目,总觉得缩手缩脚。看不到庄稼、蔬菜的生长,就感受不到季节的变化,没有家禽、家畜的陪伴,就少了些生气,没有院邻天马行空的龙门阵,就少了份乐趣。但他一直忍着,忍到表弟工作,忍到家里有了积蓄,忍到因工程量减少裁人。

当买好火车票,原本同路的工友头天晚上打牌输了个精光,决定暂不回来时,荆姑爷慌了神:“他不回去,我啷楷办?”我们笑他胆小,其实,我们又有多大的胆子?后来又去干了几年,心心念念,总是想家。

脚一沾泥土,没有上下班的时间限制,没有人点名查岗,荆姑爷立马来了精神。看着孙子、外孙吵吵闹闹,荆姑爷有时虎起脸招呼,但舍不得动一根指头;庄稼、蔬菜也有灵性,在荆姑爷的打理下,长得嫩摇摇、水灵灵;猪、鸡、鸭一听到荆姑爷的呼唤,“噜噜噜”“咕咕咕”“嘎嘎嘎”的叫声仿佛在唱欢歌。大嬢曾感慨:“你这样累,一年找得到几个钱?比得上打工哇?”荆姑爷嘿嘿一笑,又做事去了。

十多年前,荆姑爷常喊身上痛,于是每天喝点药酒解乏,渐渐成了习惯。一个烤酒匠上门推销,帮忙烤酒,只收工钱。荆姑爷当即买了高粱来烤,第二年还专门种了高粱。给每个孙辈窖藏了一坛酒,包括我的儿子,他说等这些娃娃结婚时弄出来喝。每次回去,我也会陪荆姑爷喝上一杯,那醇厚的味道才是高粱酒的本味。荆姑爷多次到内江来,我陪他走走看看,陪他喝点小酒,给他买点内江特产,他不直说,看得出他很高兴。

突然背痛,到医院检查,在肺部积液里发现了癌细胞。到大医院治疗,吃各种单方,大嬢尽了全力,表妹、表弟尽了孝道。可是,癌症的魔爪扼住了命脉,在疼痛与不甘中荆姑爷走完了人生。

人生看似很长,但生命回归大自然却不过一瞬。至今,我才理解荆姑爷的故土难离,因为,他属于这片土地,因为,他是这片土地的主人。

有天晚上做了个梦,荆姑爷在杀鸡杀鸭,清理内脏,样子一点没变。我不知道,是您想我了,还是我想您了。清明将至,干杯,荆姑爷!

写于2022年4月4日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文/图:申福建(中共内江市委党史地方志研究室主任)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