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见闻故事>详细内容

【人文地理】王怀林 ‖ 打开康巴之门(25):汉藏分野与西南丝路(下)

作者: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0-06-20 19:38:51 浏览次数:476 【字体:

大渡河:一条屡屡被人误读的河

汉藏分野与西南丝路(下)

川滇地区传奇的贸易古道——南方丝绸之路

西南丝绸之路,是汉王朝为开边而辟筑的。一个伟大的时代,以士兵与民夫的血汗造就了一大批名垂青史的英雄,同时也造就了一座沟通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不朽的陆桥——西南丝绸之路。蜀布、邛杖、盐茶铁器,以及灿若彩云的丝绸锦缎,载着华夏的文明与荣光,跨越峻险的崇山、湍急的大河与莽莽的丛林远播海外。异域的文明器物也由此道而进,在与华夏文化的撞击中,迸发出更新异炫目的光华。

西南丝绸之路示意图(图片来自网络)

除了上述作用外,西南丝绸之路对走廊地区经济、文化交流及族群移动也影响至深。政治上的联系,总是推动经济上的交往。木雅大草原居民便能将大量牦牛和牛尾运往大渡河东交换。元鼎六年(前111年),汉朝于筰都(今泸定沈村)置沈黎郡,辖21县,大都为康区东部及大渡河两岸的笮人地区。

汉代史籍所称的笮人,《说文》称:“笮(同‘筰’),筊也。”“筊,竹索也。”意指以竹索飞渡(即今康区尚随处可见的溜索渡河)。估计当时内地人看到此地居民以溜索过江而命名。牦牛和筰马、僰僮为西南夷与巴蜀商贾市易的三宗土产。史称由于贩运这三种商品“以此巴蜀殷富”,可见交易量是相当大的。由于牦牛这时成了“笮”人与外界的主要交换物,“牦牛羌”一名才取代了“笮”人之名。唐李泰撰《括地志》载:“笮州本西蜀徼外,曰猫羌”。“猫羌”即“牦牛羌”的音变别写,由此可证“笮”即牦牛部。

以后走廊地区的人口流动始终熙熙攘攘,没有断绝。今天分布在走廊中的几个主要民族如藏、羌、蒙、回等,许多是从外部即从北或从西迁入的。而分布在云南境内和川西南一带的彝族、纳西族等民族,都有本民族祖先沿着藏彝走廊南下迁徙的传说、记忆。在彝族的词汇中,将北方称为“水头”,南方称为“水尾”,并称:“水从北方来”“北方以水为本”等。这种以水头、水尾表示北、南的方位词,无疑表明彝族最早的先民是生活在一个江河之水南北流的地区。过去多认为这些族群的来源为西北的氐羌民族,或许是受汉文史籍经常笼统将其称为“羌”(如上文的牦牛羌、羌碉等),其实,认真研究,他们的来源主要还是横断山系的走廊地区。

据云南彝族的一份资料,其迁徙路线非常清楚,即麻迪尔曲波(贡嘎山)—尼日尔觉(泸定)—阿七比尔(冕宁境内)—勒洛俄卓(西昌)—木特董勒(大兴)—普诗甘同(玄生坝)—沙拉地坡(烂坝乡)—斯克拉达(四开)—久图木沽(好谷乡)—好谷交脚(昭觉)—尼木卓黑(竹核)—金义素罗(黄茅埂)—日哈洛木(日哈乡)—特觉拉达(布拖县拖觉区)—阿尼玛合(金阳县狮子山)—日史特布(不详)—日史布卡(金沙江)—日史破卡(不详)—伊木合木(不详)—合古夜洛(云南永善境内)—滋兹南见(云南昭通境内)—滋兹普乌(洱海一带)。

可见其源头最远也只是走廊地区的贡嘎山一带。

贡嘎山(图片来自网络)

在纳西族的葬俗中,最重要的仪式就是由祭司即东巴为死者念送魂经,把死者的灵魂送回到祖先居住的地方。这条送魂路线,实际上也就是纳西族祖先的一段迁徙路线。从死者生前居住地开始,朝北经过一路转辗,到达木里以北的“什罗山”。“什罗山”有人论证就是贡嘎山。在走廊内的哈尼族、拉祜族、怒族、傈僳族、基诺族等少数民族中,也有暗示他们的祖先最初是居住在北方的。该“北方”,也主要是受中原汉文化挤压或经贸往来而南迁的走廊族群,主要还是土著的夷人族群。

当然,从北方进入这一带的民族也有来得较远的,如元代忽必烈南征经过这一地区,但留下的驻军应该不多,笔者考证木里一带的蒙古族,还多是明代建政后逃进这一地区的蒙古统治者后裔。

元世祖忽必烈(图片来自网络)

明以后,茶马古道的开通又为这一带的经济往来和民族迁徙注入了活力。除了唐以后进入西藏的主道外,走廊地区的茶马盐交易也十分兴盛,直到解放,从雅安、康定、九龙、木里到云南的古道一直非常兴盛,当时云南的盐铁,四川的丝绸布匹交易,通过康定中转,一直活跃在群山中。洛克当年从木里到贡嘎山和西北,就是走的这条道路。今天,九龙等地的藏彝汉和平共处,以及在冕宁等地看到的古碉残遗,说明这一地区自古以来文化交流的频繁,见证着多族群频繁交往、共同发展的历史。

那些如燕子般轻松飞渡的笮人,那些远到雅安做生意的牦牛种人,那些涉水而过南下远方的邛人、蜀人和孔明的部队,这道天险都挡不着他们的脚步。直至今天,那些有着独特口音,发着古汉语“入”声音的泸定汉族,原是历代特别是明末清初避难到此的汉人,还有一直生活在大小金川两岸的嘉绒人,那些属于羌系民族的鱼通人,还有近代起义失败被迫迁徙到泸定一带的彝族人,构成了这一带纷繁多彩的文化图景。

据说,当年修建泸定桥时,由于跨度达100余米,13根铁链每根重达千余公斤,加之水深流急,无论如何也难以将铁链运过河去。最后还是受当地人点拨,利用笮人溜索过江的传统技术,先将竹索固定,后用竹筒将铁链套着,得以轻松溜渡。这是族群文明在交往中得以提升的典型例子。

图为1935年泸定桥,全长101.67公尺,宽2.67公尺,由13条铁索系于两岸,上铺木板以作桥面。红军到达前,敌人已将木板拆除,只剩下13根铁链横在大渡河上(图片来源:中国西藏之窗)

看来,那位窃取了孤儿寡母位置、心中老是忐忑不安的宋太祖,看来缺乏对这一历史的了解和足够的胸襟,他曾用玉斧沿大渡河一挥:“我不过此也”,但仍挡不住族群交流的脚步,以后的茶马古道、川藏大路愈加熙熙攘攘,自己反倒成为历史的笑柄!

(未完待续)

作者简介

王怀林,藏名王·扎西尼玛,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四川省康藏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自考祖籍西部,母系源鲜卑后裔,故不安份,喜流徙,两次进藏工作而乐此不疲。曾主编或参与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四川教育卷》《可爱的四川》《香格里拉丛书》《天府英姿》《巴蜀民间节日》等书;有专著《寻找康巴——来自香格里拉故乡的报告》《西部冲击——一个援藏干部的手记》《寻找东女国――从丹巴到泸沽湖的女国文化带》《魅力甘孜》公开出版发行;发表论文、文章50余篇并有获奖。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王怀林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