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见闻故事>详细内容

王怀林 ‖ 打开康巴之门(24):汉藏分野与西南丝路(上)

作者:王怀林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0-06-19 15:21:51 浏览次数: 【字体:

编者按 自5月26日起,“四川省情网”及“方志四川”新媒体矩阵(微信公众号、人民号、澎湃号、头条号、搜狐号、企鹅号)推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四川省康藏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王怀林先生的《打开康巴之门——横断山腹地人文地理》,敬请关注,并欢迎在文尾“写留言”处留下您的读后感言!

大渡河:一条屡屡被人误读的河

汉藏分野与西南丝路(上)

过去,人们一直把大渡河视为汉藏的分界,实际上在藏族形成之前的漫长时期,这里的高山峡谷就是众多古代族群迁徙繁衍之地,成为族群孵化器和民族走廊。

大渡河峡谷(图片来自网络)

1877年,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在他著名的《中国》一书中,提出了一个崭新的地理概念——“丝绸之路”,这个起于长安,通过河西走廊连接中亚的富有诗意的概念,后来传遍了整个世界。

然而,李希霍芬并不知道,还有一条“南方丝绸之路”蜿蜒于大西南的深山密林中,由于历史的久远,交通的阻隔,史料的稀少,这条古道的真实面目湮没在崇山峻岭、深川峡谷中多年而不为世人所知。

图片来源:百度百科

从新石器时代到秦汉时期,由北向南的岷江上游文明与走廊文明之间的交流就十分频繁,其最典型的代表就是南方丝绸之路。

实际上,早在张骞尚未凿通西域、开辟西北丝绸之路以前,西南的先民们就已开发了一条自四川成都至滇池沿岸,经大理、保山、腾冲进入缅甸,远达印度的“蜀―身毒道”(身毒是印度的古称)。蜀—身毒道由灵关道、五尺道、黔中古道、永昌道4条古道组成,由于它始于丝织业发达的成都平原,并以沿途的丝绸商贸著称,因此也被历史学家称为“南方丝绸之路”。一些专家认为,这是中国最早的对外陆路交通线,也是我国西南与西欧、非洲、南亚诸国交通线中最短的一条线路。

秦时曾开通五尺道,进一步沟通了蜀滇。但直到汉时,散布在走廊地区的古代族群由于语言不通,风俗各异,社会发展水平差异也大,与内地交流的难度较大,一些经济往来多在民间进行。

如果说,秦以前的南方丝绸之路主要在民间进行的话,汉代以后,通过官方的经营,该通道得以更加繁荣兴旺,影响后世至为深远。

事情还得从汉代张骞出使西域说起。公元前122 年,张骞回到长安,在向汉武帝作“述职报告”时提到,他在大夏(今阿富汗北部)时看见大夏商人从身毒国贩运至该地的两种四川产品:一是邛竹杖,二是蜀布。这说明在西北丝绸之路开通以前,早就存在一条从四川出发,经印度至中亚的商道。张骞将自己走过的西域古道和他设想的“蜀—身毒道”作了一番比较,认为西域古道一是险,二是有羌人、匈奴阻隔,很不安全,他推断西南这条路应是既快捷又安全的。但要探通这条道路,就必须经过我国西南地区,也就是当时所说的“西南夷”地区。

张骞提供的情报引起了雄才大略、历经文景之治后正意气风发、开疆拓土的汉武帝的兴趣,于是他指派张骞以蜀郡和犍为郡为据点,派遣使者分四路探察通往印度的古商道。四路使者一路到甘孜,一路到大理,一路力求经过西昌到大理,一路出阿坝,但均出师不利,纷纷被各处的艰险道路和地方族群所阻。当汉使到今滇北的小国夜郎时,夜郎国王问汉使:“是汉朝大还是夜郎大?”可见当时这一地区尚十分封闭,夜郎国王的问话成了后世“夜郎自大”这一成语的由来。

但汉武帝并未因此泄气,他将中央王朝控制权推进到大夏的决心没有改变,以后每年又派出十多批使者,探询通往印度、大夏的道路。

当汉朝打败了匈奴,同西域的交通畅通后,汉武帝又继续经营西南。在此之前,汉武帝已派司马相如将汉朝势力推进到今川西南地区。那位曾因带着临邛富豪卓王孙之女卓文君私奔到成都以卖酒为生传为佳话、并以《子虚赋》等文章开一代汉赋之风而扬名后世的司马相如,除风流倜傥外,还是个文才武略兼备之人。公元前130年,他受派征伐西南,打通了到西昌的道路,并架桥筑路,设置十余县隶属蜀郡(郡治在今成都)管辖。

司马相如

公元前110年,汉武帝派司马迁“奉使西征巴、蜀以南,经略邛(西昌)、笮(今攀枝花)、昆明(今大理等地)”,以皇帝侍从的身份查办历次使节被阻于昆明的原因,并负责探索通往印度的道路和打通滇缅道。司马迁家学深厚,20岁后即遍游长江中下游地区和中原各地,并作为侍卫官随汉武帝四处巡幸,有很广博的见识。此次他不负众望,为汉武帝带回了十分有用的情报。根据这些情报,从公元前109年开始,汉朝便发巴蜀兵击灭云南诸部,汉兵直指洱海,扫除了滇王国的障碍,收复昆明族,设置叶榆县(辖今大理、邓川、剑川、鹤庆等地),渡过澜沧江,直打到哀牢山为止。在此期间,昆明族曾反叛,汉武帝特赦京师亡命之徒出征,和当地的许多部落进行了反复较量,一直到公元69年,东汉政权打败了哀牢人,建置了永昌郡(今云南保山)——一直为民间商人和少数部族垄断、秘而不宣的“西南丝绸之路”才显露于世,并在以后的历史岁月里,日益发挥出中外文化交通干线的作用。

司马迁

由于司马迁有出使西南的经历,在《史记》中他记叙了许多西南少数民族的情况,专章写下了《西南夷传》,为我们今天留下了弥足珍贵的历史资料。

“西南丝绸之路”走向:

一走古“牦牛道”(零关道),从成都出发,经双流、新津、邛崃、名山、雅安、荥经、汉源、越西、喜德、缅宁、西昌,到达会理境后折向西南行,由黎溪过金沙江,经攀枝花到云南丽江,最后到达大理地区。

另一线,从成都出发,沿岷江而下,经彭山、乐山、犍为而至宜宾,再沿秦“五尺道”(隋唐“石门道”)南行,经高县、筠连,向西折入横江河谷,经豆沙关、大关、昭通、曲靖而达昆明地区,再由昆明到大理。

两途至大理会合后,再沿滇缅公路,经保山、腾冲,循大盈江南行,经干崖到达缅甸境内的八莫。从八莫出发有水陆二途到印度:水路从八莫循依洛瓦底江航行出海,经海路到印度;从陆路自八莫出发,到阿萨姆,沿布拉马普特拉河(雅鲁藏布江流经印度的名称)河谷再到印度平原。

在西南丝绸之路上,除了茶马互市外,还有蜀地的丝绸、巴蜀铁器的南播,琉璃和宝石传入中国,盐业交易以及广泛的文化交流。到东汉时,缅甸国王三次遣使前往洛阳进行交流。

这条丝路也是佛教传入我国的另一途径。据说,我国东汉发明的造纸术也是经过这条道路传到南亚诸国的。特别是二战时期,中缅公路和驼峰航线的开通,使这一交流达到了高峰。斑斑可考的史迹,无不显示秦汉以来这条古道贸易的繁荣和文化交流的频繁。

(未完待续)

往期回顾

…………

【方志四川•人文地理】王怀林 ‖ 打开康巴之门(20):宝石珠串西环线

【方志四川•人文地理】王怀林 ‖ 打开康巴之门(21):香格里拉旅游核心区

【方志四川•人文地理】王怀林 ‖ 打开康巴之门(22):红色火炬燃甘孜

【方志四川•人文地理】王怀林 ‖ 打开康巴之门(23):大渡河:一条屡屡被人误读的河│正源之争与泸水之名

作者简介

王怀林,藏名王·扎西尼玛,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四川省康藏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自考祖籍西部,母系源鲜卑后裔,故不安份,喜流徙,两次进藏工作而乐此不疲。曾主编或参与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四川教育卷》《可爱的四川》《香格里拉丛书》《天府英姿》《巴蜀民间节日》等书;有专著《寻找康巴——来自香格里拉故乡的报告》《西部冲击——一个援藏干部的手记》《寻找东女国――从丹巴到泸沽湖的女国文化带》《魅力甘孜》公开出版发行;发表论文、文章50余篇并有获奖。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王怀林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张亚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