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情文化】三哥,我想你‖张树林
三哥,我想你
张树林
都说“每逢佳节倍思亲”,蛇年的春节,我们家团年的饭桌上再也看不到三哥熟悉的身影了,让大家心情郁闷难过,感觉很不习惯。
三哥张树全,因脑动脉瘤医治无效,于2024年11月3日晚8点48分,在乐山市人民医院去世,享年67岁。三哥从10月16日突然昏厥被紧急送往医院救治,到11月3日心脏停止跳动,前后不足半月。面对三哥的离世,亲人们悲痛欲绝,却又万般无奈,只能哀叹世事的无常、生命的脆弱。
我们家四姊妹,大姐、二姐、三哥和我,我排行老四。我们生在乐山市五通桥区牛华镇一个普通工人家庭,由于家里房屋窄小,我从小一直到去五通桥中学上高中前,都是和三哥同床共眠,共用一张书桌。正因如此,三哥对我的影响巨大而深刻。
三哥比我大7岁,懂事能干,除辅导我的学习,还承担了大量家务劳动。20世纪70年代初,大姐、二姐下乡当知青,父母忙于上班,三哥每天放学回家便劈柴生火煮饭,够不着灶台就搬来小板凳踩在上面,忙完了家务再完成自己的作业。我那时还小,什么都帮不上。
三哥不仅是我的哥哥,也是我的良师益友。不知三哥从哪里借来小说《红岩》《林海雪原》《平原游击队》《金光大道》《基督山伯爵》……书里那些有趣的人物和故事深深地吸引了我,不知不觉中,文学的种子在我心中生根发芽。在三哥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影响下,我逐渐对写作产生了浓厚兴趣。三哥是我的文学引路人,让我终身受益,心存感恩。直到今天,我还忙里抽闲撰写文章,广受好评。
1977年12月,乐山市五通桥区知青先进代表大会部分代表合影(后排右二为作者三哥张树全)
高中毕业后,三哥下乡到牛华公社浸水六队。每年暑假,我都会徒步10多里到三哥插队的地方住上一段时间,陪他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同吃同住。在那片广阔天地,我第一次骑上水牛,第一次上树摘桃,第一次收割水稻,第一次学逮黄鳝,第一次学会了用细竹竿裹上蜘蛛网去粘树上的蝉、枝头的蜻蜓……三哥每天面朝黄土背朝天辛勤劳作,而我是去度假玩耍、体验生活。要说帮他做了些简单的农活,也仅仅体验了那种艰辛的皮毛。
在农村当了几年知青后,1979年,三哥考取亚西技工学校铸造班。经过两年学习,毕业后被分配到亚西机器厂铸造车间工作。铸造因工作性质决定,生产现场温度高、粉尘重、劳动强度大,属于典型的热脏累工种,尤其是夏天汗水常常把衣服湿透,三哥一干就是20多年。
1984年,本文作者与三哥张树全两兄弟在乐山市五通桥参加《四川工人日报》新闻培训班学习留影
1980年,我从五通桥中学毕业后考入亚西技工学校电工班,两年后毕业被分配到亚西机器厂低温车间工作。在接下来的数年中,三哥和我撰写并被采用的稿件总是名列前茅,每到年底厂宣传部的年终总结表彰会上,我们都会被评为“厂级优秀通讯员”,双双上台领奖,在全厂传为佳话。
因企业转制,2003年至2008年,我们夫妻俩被新单位派驻山东济南工作,此时女儿正值初中阶段。三哥受我们的委托代行管教职责,每周都会专门抽出时间,到我们家关心女儿的学习和生活,认真批改女儿的作业,帮助女儿顺利考入乐山一中。
女儿的名字“张弛”也是三哥取的,我们和女儿都喜欢这个名字。看起来很对称,寓意也很好,没有望女成凤的高大愿望,只是平淡地表达了长辈对下一代能保持有张有弛生活、健康快乐成长的期许。
三哥退休后也加入了嘉州合唱团。每次排练、演出他都积极参加,在团里非常低调、待人谦和,从不以团长的兄长自居,全力支持我的工作。合唱团每次搞完活动,三哥记述活动的诗歌当天就会发表出来,他的文学素养和对合唱团的热爱由此可见一斑。
2019年12月乐山市第六届新年合唱音乐会(后排右四为三哥)
每次我们的家庭聚会,三哥都是发起者和组织者。从时间的确定、地点的选择,到活动的细节、善后的事宜,默默无闻,忙前忙后,安排得井井有条,全家人皆大欢喜,体现了一个大哥的风范。
2014年春节家人游览嘉定坊合影(后排右二为三哥)
三哥喜欢收拾家务,家里看上去总是物品摆放有序、地面一尘不染。他的烹饪技术不错,喜欢把菜切得小块,炒出来入味可口。
在三哥60岁之际,我特意写了一首《致三哥》的小诗,以表祝贺和敬意:
花甲树全,沉稳内敛。
广阔天地,接受锻炼。
企业下岗,命运多变。
历经艰辛,雨过晴天。
做事认真,好学不倦。
喜好唱歌,勤学苦练。
吟诗作文,佳作连连。
热爱生活,矢志不变。
最近这些年,每到我生日,三哥都会赠诗,2018年的生日贺诗:
张家幺兄弟,年过知天命。
幼小全家宠,长大行孝敬。
辗转多行业,百味皆尝尽。
打拼三十年,改变家命运。
兄弟手足情,知己铭记心。
三哥祝愿你,四季得安宁。
团友蔡美美看到这首诗后,被我们的兄弟情深所感动,写道:
苏门手足未了因,张家兄弟两知心!
谁言男儿不多情?讷言慎行藏胸襟!
读大树哥的贺兄弟生日诗,想到苏轼因乌台诗案下狱,受刑后以为自己快死了,找狱卒带了一首诗给弟弟苏辙:“是处青山可埋骨,他时夜雨独伤神。与君世世为兄弟,又结来生未了因!”他们兄弟情深如此,这样的绝笔诗,一读难忘。今天树哥、大树哥手足情再次感染了我,是以分享!祝福树哥、大树哥永远快乐!——蔡美美
三哥在就读高中、下乡插队、亚西技校期间,品学兼优,能力较强,担任班长或团支部书记。参加工作后,除完成好本职工作外,喜好读书,勤于写作,时有新闻稿件见诸报端,成为我学习的榜样。
三哥幼年时物质紧缺忍饥挨饿,少年时正值“文革”无法正常上学,青年时下乡到农村接受再教育,中年时遭遇企业转制被迫从亚西厂下岗……三哥的一生命运多舛,历尽了世间的千辛万苦,饱尝了生活的酸辣苦痛,为生计、为家庭、为单位,劳心劳力、尽职尽责,无怨无悔地拼搏奉献了几十年,坚韧顽强地一直坚持到退休。
自从退休后,三哥得以从繁重的工作中彻底解脱,苦尽甘来,畅意人生,生活状态和精神面貌焕然一新。积极参加各种活动,经常外出观光旅游,感触良多即兴创作,尤以诗歌直抒胸臆,让生活充满了欢笑与喜悦,度过了他生命中最幸福的时光。只可惜他还没有来得及充分享受生活的美好,就匆匆离开了我们,留下深深的遗憾。
三哥生前曾有个心愿,希望在适当的时候,把他的作品编成书。为了其夙愿,我将三哥2018年至2024年创作的文学作品和部分照片,以《树全作品选》汇编成册,谨以此书献给三哥。这本作品选,是三哥留给我的精神财富,也是我们两兄弟情深似海的最好见证。
《树全作品选》封面及作者简介
只是当我手捧书时,三哥却与我阴阳两隔,从此望断天涯,叫人如何不肝肠寸断?
三哥,我想你!来世,我们还做兄弟!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文/图:张树林(笔名森林、树哥小屋,1964年生,四川省乐山市五通桥人。心理咨询师,乐山市莉琳青少年心理健康指导中心常务理事长,嘉州合唱团团长,乐山市五通桥区政协委员,乐山市作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