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情文化】我和奶奶在一起的日子里‖陆仲晖
我和奶奶在一起的日子里
陆仲晖
今天回忆起来,我和奶奶一起生活的日子,而且还有确切可查的时间,应该是从1962年9月22日,这一天的凌晨开始的。因为从这个凌晨开始,我的母亲就去了位于北门上的彭县城关医院住了几天院,凌晨的时候我的奶奶从她居住的地方,来到了位于笆笆街2号大院我和父母的家里,接替我母亲陪着我度过了这个下半夜。天亮后,奶奶就带着我回到了位于东街居委会后面院子她的屋里。从此,我就和奶奶断断续续一起生活有9年时间。笆笆街2号院子和居委会后面院子的距离,其实只有最多5分钟的路程。但是这9年中除了逢年过节一些时间外,我就很少回到笆笆街我父母的家里。偶尔回去一次,我都不在家里吃饭。弄得母亲几次问我,是不是不认父母这个家了。我到奶奶屋里去生活的时候,我还没有满4岁,说起来也许没有人相信,我对那个下半夜开始的事情,还有我和奶奶一起生活的许多事情,确实留下了深刻的记忆。而这些深刻的记忆中,就有奶奶教我做各种食物和做家务。
我在一篇文章里面提到过奶奶教我推汤圆粉子,其实春节过后不久,奶奶就又开始张罗做清明馍馍,她请乡下的亲戚弄来甜蒿或者棉花草还有玉米壳。有时候又是我到东南村菜蔬营一带去摘棉花草,我摘回来的棉花草老嫩不分,每次都要由奶奶重新清理一次。然后我帮着奶奶泡米、洗棉花草、洗玉米壳和推磨子等。到了新鲜玉米出来的时节,奶奶又会买来带着玉米壳的嫩玉米,仔细地将玉米壳剥下来,把玉米粒一颗一颗地抹下来用清水淘一下,可以是完全的玉米粒,也可以加上一些新鲜的青豆或者淘过的酒米饭米,一起上磨子推成细细浓稠的水粉子,再放入适量的糖精,用玉米壳包成三角形,上铁锅猛火蒸熟。在进入每年的7、8月份,奶奶还要用磨子推藕馍馍,这个藕馍馍是非常时令又可口的一道小吃。当年,只要有新鲜藕上街,我奶奶就会用鲜藕加上酒米饭米,用磨子推出藕和米的粉浆,加上糖精然后将其贴在铁锅边上,蒸熟后这个藕馍馍吃起来清香软糯。可惜,现在街面上根本看不到这种小吃。不管是推汤圆粉子,还是做各种馍馍,在推磨子的时候,每一勺上磨子的食物都不能多,只能少量而且必须有一定间隙后才能上第二勺。否则磨子就推不起走,磨出来的粉子就很粗糙。我这个干活急性图快的人,对我性格的磨练,就是从这一次又一次推磨子开始的。
到每年出来红辣椒的时候,奶奶就开始准备做豆瓣辣椒,又叫胡豆瓣辣椒或辣椒酱。这个过程就比较长,奶奶先是蒸灰面坨坨,彭县人叫作“羊盖劲儿”,这三个字究竟如何写?我无从考究也无法想象。还有就是炒一下胡豆用水泡胀后剥去胡豆壳,裹一层生灰面,也可以用黄豆炒熟后用水发胀裹一层生灰面,灰面坨坨和裹上灰面的胡豆、黄豆发酵出霉并晒干备用。红辣椒是逢场天在街上从农民手上,一背篼或一箩筐买回来的。我的任务就是帮忙将辣椒把子折去,和奶奶一道在井坎上把辣椒淘洗干净。应该是在我11岁的时候,有一次奶奶和我把辣椒淘洗干净以后,奶奶有其他事情就出去了,我就很自信地拿出菜刀菜板开始切起了辣椒。这种做法是先把辣椒切成比较短的节子,然后再舀进磨子把辣椒推细出来,所以切辣椒就是一道准备工作。我用双手切辣椒大约切了一背篼的时候,我的双手就开始火辣辣跳起跳起的痛。我只好停止切辣椒,双手抱着在屋里从这头跑到那头。初期还可以把双手浸泡在冷水里稍好一些,过了一会儿,浸泡冷水根本就不管用,这种辣椒刺激的痛,还让人心头发慌。我在想自己是一个男生要坚强忍住,可是双手是越来越痛难以把持,我顾不了一个男生的脸面,更是不管他隔壁邻居特别是同龄人是不是听得见,就哇哇大哭了起来。我奶奶一回来,见到我这个状况,马上明白是出了什么问题。她就一边给我讲注意事项,一边用清油还有酱油给我涂抹在手上。然后又用肥皂给我洗手,这样反复几次后,我双手的疼痛感才有所减轻。
还有一年做辣椒的时候,我给奶奶说不做磨子推的辣椒酱,改成剁辣椒,就像酱园店里面卖的辣椒一样,奶奶同意了我的提议。于是我就很高兴地把菜板放在一个木盆里面,用菜刀剁起了辣椒。我的心里在想,这样不用切辣椒,双手也不会接触到辣椒,第一会儿双手就不会痛。我和奶奶轮流着把辣椒全部的剁完了,用今天的话来说,我此时非常的有“成就感”。就自告奋勇地提出来,由我去清洗菜刀菜板和木盆。我左手拿菜刀,右手去擦洗菜刀上的辣椒残留,不小心右手一滑,右手的食指中指无名指被刀刃划破鲜血直流。伤口沾上了菜刀上和水中的辣椒,那个痛加上灼烧感,是一般人难以忍住的。于是我一声惨叫着实地把奶奶吓住了,奶奶赶快过来给我处理伤口。其实,伤口的疼痛我还是能忍住的,那个辣椒水在伤口上的灼烧感,才是令人无法忍受的。做辣椒中的两次经历,让我认识到就是做普通的食物,也是不容易要付出代价的。
在每年的端午节前,奶奶就开始泡盐蛋,鸡蛋、鸭蛋、鹅蛋都可以泡上。盐水是多年的老盐水,只不过在下雪的时候,奶奶和我都要去收集墙上和瓦上的积雪放在盐水罐子中,奶奶说盐雪水泡出来的盐蛋才好吃。奶奶还要收集斑竹叶,买香料和各种丝线,亲手做许多棱角香包。然后就是买粽叶子泡酒米,接着包粽子煮粽子煮盐蛋和准备雄黄酒。每次奶奶在包粽子的时候,我都会在旁边看,或者在盆子边上手拿叶子学着奶奶包粽子。我包了几个瓦片一样的粽子后,还要奶奶给我放在锅里一起煮上。往往是粽子还没有完全煮熟,我放在锅里面的瓦片粽子就全部脱线蒸垮,米粒散了一锅。我稍大一些,应该是12岁左右吧,奶奶就手把手地教会了我包粽子。当我的第一锅粽子成功煮出来后,奶奶一边吃着我做的粽子,一边露出了开心的笑容。我发现我包的粽子和奶奶包的还是有区别,奶奶包的粽子要矮胖一些,我包的粽子要瘦高一些。后来我发现,我的这种样式,其实就是大邑崇州一带椒盐粽子的样式,所以我就坚持了我的这种包法和样式。
在和奶奶一起生活的日子里,奶奶还先后教过我如何做盐菜、泡菜、点豆花、做水豆豉、做萝卜干、发糟豆腐,还有做腊肉酱肉,我特别感兴趣的是做“冲冲菜”和“激胡豆”。每年的冬月到第二年的春节前后,奶奶就会把棒棒青笋坨坨青笋的帮帮尖尖,用井水洗干净晾晒半天一天,然后将帮帮尖尖切成细颗粒。把铁锅烧烫,再把切好的帮帮尖尖,放在铁锅里快速翻炒一分多钟,迅速将其铲起来盛在碗里盆中并马上压紧,放上一张干净的白纸,用另外的碗和盆,趁热将炒好的帮帮尖尖盖上不透气。一个晚上以后,炒好的帮帮尖尖就有了很浓的芥末味道直冲鼻子,所以叫它“冲冲菜”。“冲冲菜”放上熟油辣椒、花椒面、酱油和醋及少许白糖味精,是一道非常好的下饭菜。有时候,奶奶还会带我去乡下,在田边路旁,将彭县人称之为野油菜的,带有花苞的苔茎摘下来,还有青菜青笋冒出来的花苞苔茎摘下来,用同样的方法做成“冲冲菜”,这些花苞苔茎做出来的“冲冲菜”,它的芥末味更浓一些。如果不想要“冲冲菜”的芥末味太冲,一个办法是炒熟后不要捂得太紧。还有一个办法就是将菜品放在开水中焯一下,然后切成细颗粒放在碗里盆中捂紧,它的芥末味就没有那么冲。
“激胡豆”,根据我对这道菜的理解,我认为应该用这个“激”字。奶奶多次地做这道菜来就稀饭,还有成为逢年过节餐桌上的一道下酒菜。关于这道菜,我奶奶的做法是舀一碗泡菜水或部分泡菜水,依次放入切碎的生红辣椒,也可以是豆瓣辣椒,再放入大蒜末,切碎的藿香叶,适量白糖和味精,还要放入生清油,做成一碗调料水。胡豆根据碗的大小取量,在铁锅中炒熟后,趁热将胡豆铲入调料水中并将其盖严。一般一个多小时以后,胡豆在调料水中泡胀发软,各种调料味浸入胡豆中,确实是一道价廉物美的特色菜。生清油入菜的不多,但是在“激胡豆”中,生清油却是绝配。当然,生清油必须是纯正的菜籽油才行。在彭县和成都周边,还是见得到“激胡豆”这道菜,但是都不是我记忆中的那个味道。这道菜是我一直都在做的一道菜,我也是经过多次的摸索,才把这道菜做成了有奶奶当年的那个味。而每一次做这道菜,我都觉得奶奶还在我的身边。
我和奶奶在一起的日子里,奶奶教会了我许多做食物的方法,还有洗衣服等做家务的方法。无形之中,也教会我如何把平淡的生活,怎样过得有盐有味的,还培养了我热爱劳动,能够吃苦的性格。在和奶奶的朝夕相处中,奶奶还给我讲了嫦娥吴刚、牛郎织女、贵贵阳、东湖西海南津北塔、祭魂庄、耍龙灯、打春牛等传说和民俗故事。这些故事让我产生了无限的遐想和好奇心,激发了我渴望学习的向往。大约在我读3年级的时候,我回到笆笆街2号院子父母的身边。和奶奶一起生活的那一段日子,是我经常回忆的一段经历,是我的童年和少年,最值得回味的一段岁月。
2024年2月18日
END
来源:行脚成都
文/图:陆仲晖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