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见闻故事>详细内容

【文艺评论】向往 神往 心往——观川剧《梦回东坡》‖苗勇

作者:苗 勇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3-11-04 15:03:51 浏览次数: 【字体:

向往 神往 心往

——观川剧《梦回东坡》

苗 勇

一缕秋风,百样情怀;一台川剧,陶醉开怀。苏东坡是四川的文化标杆和代表人物,代表着四川深厚的历史底蕴。应好友陈智林主席邀请,11月1日晚,笔者观看了首场由他担纲主演的川剧《梦回东坡》,有一种酣畅淋漓、舒服至极的感觉,究其根源是向往、神往、心往得到满足。

——选题自带流量,名人演绎名家,令人心生向往。苏东坡诗、文、词、画无一不精,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本身就自带流量,在北宋时期就是“网红”,魅力经久不衰,至今未泯。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引用苏东坡的名句,2022年6月还专门对三苏祠进行了考察。“说不尽的苏东坡”早已成为四川千年以来“不可无一”“难能有二”的骄傲和文化精神图腾。陈智林系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川剧”代表性传承人,二度“梅花奖”得主,四川省文联主席,四川省川剧院长。他以苏东坡为选题,让川人走进川剧,用川剧演绎川人,找准了发掘四川传统底蕴、激活四川文化潜力的爆点,本身就令人充满向往,只看选题、仅听名字,就忍不住给人一种先睹为快的冲动。

——构思匠心创意,奇人讲述奇事,令人悠然神往。苏东坡一生特具传奇色彩,正如他《自题金山画像》总结一生:“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如何才能讲述好东坡故事?这需要匠心独妙,唐代张佑曰:“精华在笔端,咫尺匠心难。”《梦回东坡》采取以梦中追溯过往的形式,融入散文的叙事手法,用八场剧闪现了苏东坡人生中的重要事件,重点讲述他在黄州、惠州、儋州的故事,也讲述了他在四川的人生过往,用与众不同的创意构思,用川剧特有的轻松幽默形式,再现了苏东坡令人敬佩的一生,让观众切实感受到一个乐观、豁达、幽默,有血有肉、有烟火气的东坡形象,让我们感受到了他的独特人格魅力,看到了、读懂了川人独有的幽默精神和人生特质。看完该剧,让人最大的感受是:苏东坡在文学上是天才的,但没有天才惯有的极端性格,即便经历了宦海沉浮,他在生活中仍然是鲜活的、可爱的,应该就是现在大家常说的“有趣的灵魂”。

——语言自带川味,川话塑造川人,让人神醉心往。台上台下传承忙,戏里戏外乡音好。该剧的语言选择了讲川话,还不时插入方言俚语,多重迷人的特异气息,让该剧呈现出丰富的文化意义和独特的审美张力。鲁迅先生说:“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我认为地方的才是大众的,特色才能走得更远。《梦回东坡》融入烟火味儿十足的四川方言,地道的方言更加拉近了川剧和观众的距离,让川剧更有川味,也让苏东坡更有川味,以独特的川音给苏东坡打下了浓烈的四川印记,让川剧回归本位。我想,这也更能让川剧走进更多老百姓心里,让人在感受到川剧独特味道的同时,明明白白告诉大家,苏东坡就是一个四川人,让这个了不起的大文豪更加具有烟火气,这种语言表现,让观众深受感动。

同时,剧中一些演员表演技艺精湛,表现手法、表演技法方面多有卓越创造,充分体现中国戏曲虚实相生、遗形写意的美学特色,感染力强。

总之,《梦回东坡》是成功的,既有底蕴,又接地气;既让观众深受教育,又觉得好看好耍。

特别提示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苗 勇(知名作家,四川省总工会副主席)

供图:陈智林(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川剧”代表性传承人,二度“梅花奖”得主,四川省文联主席,四川省川剧院长)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