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见闻故事>详细内容

【孝老爱亲】廖桂秀和她的百岁婆婆娘‖李霞

作者:李 霞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3-08-27 16:43:11 浏览次数:317 【字体:

廖桂秀和她的百岁婆婆娘

李 霞

廖桂秀嫁到刘家后,家庭遭遇多次变故,公公早年病故,丈夫因伤致残,婆婆双目失明,照料全家的重任全部落在她身上。40多年来,她默默地扛起家庭重担,无微不至地照顾丈夫和婆婆。廖桂秀的事迹就像小巷里的更声,平淡而悠长,诉说的是绵延的亲情历经岁月锤炼后的厚朴和甘醇。廖桂秀先后被评为雅安好人、第六届“感动雅安”道德模范、四川好人。

廖桂秀(左)搀扶着年迈婆婆

“廖桂秀啊?晓得,晓得,她婆婆娘是我们皇木镇的高寿老人。”见我打听廖桂秀,站在路边聊天的婆媳二人停下了话头,“她家在四组,从这儿过去到加油站,再分右手往上,下一个路口右转上去,再到下一个路口,立有一个竹子坪风景区的牌子,往另一边走就到了。”

皇木镇,这座以木头命名的小镇,距汉源县城约60公里,一块藏在深山中的璞玉,不断地吸引四面八方的背包客。这里有360度观景平台轿顶山,还有万亩高山草甸竹子坪。每到7月,漫山遍野的山花竞相开放,翠屏掩映,色彩交融。

绵延的花海下面有个群山环绕的村落,阡陌交通,十多户农家小院散落其间,土墙和砖木混搭,透出和谐与质朴。庄稼长势正旺,玉米刚抽穗,土豆苗正开着或白或紫的花,煞是好看。莲花白进入收获季,一畦畦,一排排,列兵似地站在田间地头。庄稼人种庄稼就像绣花,也像排兵布阵,既讲究横平竖直,更讲究窝距和行距。

走进村子,村民们隔着车窗热情地和我们打着招呼。听说我们要去廖桂秀家,小孩子们识趣地追打着跑远了,有婆媳二人正争论着,“我刚才看见她在村头的地里薅草,我还和她说了会儿话。”媳妇赶紧接过话头,“肯定已经回去了,你都回来一两个钟头了,这个时间她肯定回去做饭了。”“她家在村头往右转,门口有二十多个蜂桶。”婆媳二人争先恐后地给我们指路。说罢又觉得语言不如行动,“反正这会儿也没啥事,我带你们去。”停了车,我们跟着热情的婆媳二人慢慢地往廖桂秀家走。

“你们是干啥子的哦,找廖桂秀啥事呢?”媳妇有些好奇我们的身份,婆婆却打开了话匣子,“廖桂秀不容易哦,这两年腰椎出了问题,瘸着个脚,忙了屋头忙地头,拖起小儿子家的两个娃娃,又要伺候一百多岁的婆婆娘,还有那么多地要种,你们是不是来采访她的?”见我提着相机,婆婆揣测着我的身份。

“廖桂秀的婆婆娘叫胡天秀,实际不了105岁,那个年代的女人也没有具体的出生年月,办身份证时大概推算的。胡天秀命不好,嫁到刘家后,娃娃生了不少,存活下来的就两个,儿子叫刘登海,就是廖桂秀家的,还有一个女儿就嫁在皇木。胡天秀男人走得早,她一个人拉扯两个娃娃也不容易,后来眼睛不好就做不得活路了,这些年连生活都不能自理,全靠廖桂秀端屎端尿地伺候。

“她女儿不管吗?”我问。

“管肯定是要管的,农村事情多,还要操心一家大大小小的事,没有时间经常回来,偶尔来洗洗涮涮就是有孝心的了。老人明说是跟到儿子,还不都是媳妇的事情,儿好不如媳妇好就是这个道理。”婆婆边说边瞅儿媳妇,“你看得出来我们是婆媳不?廖桂秀伺候她婆婆娘就跟伺候自家亲娘一样,我们村的媳妇们都跟到她学,贤惠得很。”边上的媳妇憨憨地咧嘴笑,“啥亲娘婆婆娘,都是娘,几十年同锅吃饭的,相互照顾呗。”

上有老下有小,是69岁的廖桂秀的现实处境,廖桂秀是1953 年生的,老公刘登海年轻时帮人修车被重物砸伤了头部留下后遗症,不能做重活,还时不时犯糊涂。婆婆娘胡天秀,现年105岁,年轻时守寡,二十多年前双眼开始视物模糊,十多年前双目失明,渐渐失去劳动能力,衣食住行全靠廖桂秀照顾。廖桂秀一个女儿两个儿子,女儿已出嫁,儿子均已成家,且各有两个孩子,现在儿子媳妇都在外地打工。

见到廖桂秀的时候,她正准备煮饭,弯着腰,戴着天蓝色的八角布帽子,重重叠叠穿了两三件花格子上衣,红黑格子的长裤,脚上是一双黄胶鞋,刚从地里回来,还有些泥土的痕迹。不足十平方米的房子,像所有高山地区农家户一样的火塘屋,被烟熏得斑驳的墙,屋里有点黑,没有开灯。火塘屋里有一个大多数农家户都有的地炉,烧的蜂窝煤。炉火上煨着一锅水,靠墙是一个长条的简易布沙发,铺着廉价的线毯,不怎么干净,但没有我想像中油光铮亮的样子。靠窗的地方是一个长的木质躺椅,廖桂秀105岁的婆婆娘着一身黑色的夹袄躺在上面,头上裹着高山地区上了年纪的老人特有的黑布包头,膝盖上搭着黑色的小棉被,脚放在火塘的坎边上。听见陌生的脚步声,老人一声接一声地问,我听了半天没弄明白她的意思。廖桂秀躬下身子,嘴凑在老人耳朵边大声地告诉老人,说是有记者从县城里专门来看她。搞得我很是心虚,后悔提个相机,而且什么东西都没带,甚至连现金也没有。

正对门的地方立着个碗柜,里边靠墙放着一张方桌,有个电饭煲,还有一个电磁炉。廖桂秀看了半晌,踮着脚走过去捣鼓了半天,转过头告诉我插座又出问题了,不通电,电饭煲里还煮着饭呢。我过去把线路检查了一下,是插孔用久了有些接触不灵,换了另一个插孔便通了电。看着已经有些老化的插座,以及拉得乱七八糟的线路,还有满屋的凌乱,忍不住问廖桂秀,“你儿子呢,咋不让他帮你重新接个插座?”“两个娃娃要读书,儿子媳妇都出去打工挣钱了。”“那两个孙子呢,也是你带着?”“儿子媳妇在外头打工,我总不能放着娃娃些不管哇,他们也都不容易,我现在还动得,能帮一点是一点。”廖桂秀语气平淡,觉得这是理所应当的事情。

坐在院坝里,廖桂秀告诉我,她娘家是永利乡莫垛村的,从小没了妈。15岁嫁给刘登海,一晃就是几十年,啥婆婆娘不婆婆娘的,嫁过来就喊的妈。公公很早就走了,婆婆娘年纪轻轻就守寡,吃了很多苦,动得的时候也没歇着一天,伺候她也是应该的。

我们在外头说话时,老人又在屋里大声嚷嚷,大约是听见我们谈话的声音,又在询问廖桂秀是谁来家里了。听见婆婆不停地问,廖桂秀不得不停下话头,准备去安抚老人,就在起身的时候,脚一软倒了下去,幸而扶着了板凳没有跌在地上。

来廖桂秀家时,带路的婆媳就告诉过我们,说廖桂秀在地头做活路的时候,好多次莫名其妙就倒了,有几次还背着东西,脚一软就跌下去。先以为是膝盖出了问题,后来去检查才晓得是腰椎间盘突出,还说吃药也没多大用。

廖桂秀撑着我的手站起来,皱着眉一瘸一拐地向火塘屋走去。看着这个佝偻着身子,拖着病体,瘸着脚,常年操持家务、伺候老小,还要在田间地头劳作,手掌粗糙、脚跟开裂的69岁老人,百般滋味涌上心头,本就不善言辞的我更加不知道用什么语言来安慰她。

我们谈话时,有孩子的打闹声从楼上传下来,抬头正好看见一个小女孩儿探了头嬉笑着打量我们,刚想打招呼,她却害羞地把头缩了回去。天色已晚,想着她们都还没有吃饭,我们便告辞出来。廖桂秀坚持要送我们到停车的地方,路上告诉我,她还种着几亩玉米、土豆和莲花白,养着二十多桶蜜蜂,还有一头猪和十几只鸡,老公智力虽然有些问题,地里的活路还是能帮做一些,只是70多岁了,这两年身体不太好。不过,农村的人,动得一天就要做一天,不能光想着问政府要,靠别人救济。

离开廖桂秀家,在皇木镇的农家乐吃饭时,老板姜以猛和他父亲听说我去了廖桂秀家,你一言我一语地讲起了廖桂秀。姜以猛是村上的副主任,2017年看到攀登轿顶山、重走乐西公路和游古路看大渡河峡谷的人不少,很多驴友都选择在皇木镇歇息吃饭,他便抓住机遇利用灾后重建的房子办起了农家乐,生意好得很。

“要说对廖桂秀最了解的就是我爸了,算起来应该是我爸的二婶。”说起廖桂秀,姜以猛客人也不招呼了,提了椅子坐下就摆开了。

“廖桂秀十多岁嫁给刘登海,现在也是接近70的人了,自己还有病,还要伺候婆婆娘,真的是不容易。”姜以猛的父亲在旁边插话。

“老人双目失明十多年,吃喝拉撒全靠廖桂秀伺候,偶尔老人的女儿回去帮忙洗下衣服被褥啥的,大多数时候还是靠廖桂秀一个人。前几年老人还能自己吃饭,有太阳的时候摸到院坝头晒晒太阳,这两年很多时候连吃都靠廖桂秀喂。廖桂秀经常忙完地头的活路,然后赶着饭点回去做饭,先把老娘喂了才自己吃,这样的人现在少找了。”姜以猛感慨地说,“她家情况确实具体,经济不宽裕,老公又那样,儿子媳妇常年在外打工,自己都需要人照顾。不管再恼火,她都没亏待过老人,不晓得的人还以为是她的亲娘。老人能活到现在这个岁数,没有廖桂秀的功劳是说不过去的。村头有婆媳闹矛盾,我们去解决时都拿廖桂秀教育她们,现在我们村的风气好得很,是出了名的长寿村,90岁以上的老人现在有十多个呢。”

“是不是这里风水好的原因哦!”我笑着和姜以猛开起了玩笑。

“皇木生态环境好,空气清新,吃的又都是天然无公害的,关键是心情好,自然也就长寿了!”姜以猛也呵呵地笑起来。

“人活的是精气神,你说如果和有些儿子媳妇一样,今天这个不供老人,明天那个不养老人,那老人能长寿?农村好多人老了惨得很,两个老人这个跟大儿子,那个跟小儿子,这家几个月,那家几个月,多一天媳妇都要吵翻天,气都气死了,还长寿。”姜以猛的父亲忍不住在旁边激动地说,“我这个二婶,虽然看起来不怎么样,有时候说话做事也不怎么灵光,做的事情那真的是让人敬佩,几十年如一日,好多人伺候自己的亲娘都办不到。”

是啊,廖桂秀确实是没有什么感人的事迹,也没有什么可歌可泣的故事,长得不出众,做事不利落,说话笨拙,生在农村、长在农村,这辈子最远的就是到乌斯河、到县城去赶集,没什么见识,也说不来豪言壮语,有时还给人浮夸、做作的感觉。但是,正是这样一个简单的人,这样一个丢进人堆里便没有辨识度的农村妇女,她用最不能打动人心的话,用最不能引人注意的行为,用几十年的不离不弃,诠释了什么是大义,什么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诠释了什么是“孝为百德之首”“贤乃众行之先”的中华孝文化。

从皇木镇回来,我常常想起廖桂秀,想起那个在别人眼中有些做作、有些浮夸、有些笨拙的69岁的农村女人,想起那个二层的农家小院,想起小院里那堆泛着臭味不值几个钱的废品,还有院坝边20余桶蜜蜂,以及躺在温暖窄小的火塘边的那个双目失明的105岁老人。

特别提示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李 霞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