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红色文化>详细内容

【红色记忆】胡风在重庆创办的两份抗日杂志‖胡平原

作者:胡平原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2-01-19 22:20:41 浏览次数:955 【字体:

胡风在重庆

创办的两份抗日杂志

胡平原

胡风(1902—1985),湖北蕲春人,原名张光人,笔名谷非、高荒、张果等。中国现代文艺理论家、诗人、文学翻译家。

胡风

1920年起,胡风就读于武昌和南京的中学,1929年到日本东京,进入庆应大学英文科。1933年,胡风因在留日学生中组织抗日文化团体被日方驱逐出境。1934年,与青年作家梅志结婚。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后,胡风力主文化抗日,主编了著名的抗战宣传读物《七月》和《希望》杂志,在中国抗战文化宣传史上留下了光辉篇章。

《七月》杂志

1935年,胡风与人合编《海燕》文学杂志,其作品《人民大众向文学要求什么?》提出了“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的口号,引发“两个口号”的论争。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同年9月11日胡风在上海创刊《七月》杂志,至9月25日出版第3期后停刊。

1937年10月16日,胡风又在湖北武汉创刊《七月》半月刊。因抗日烽火燃烧到武汉,1938年7月16日休刊。

1939年7月,胡风随大批文化人士转至抗战的大后方重庆继续出版《七月》杂志。 《七月》杂志复刊后,最先为周刊,后改为半月刊,每月逢1日和16日出版。之后将第1期至第6期合称为第一集,第7期至第12期为第二集,第三集同样共6期。从第四集起,改为双月刊,第四、五、六集各包含着四期,即总第19期至第30期。第七集于1941年9月仅出第1、2期合刊。

在重庆复刊后的《七月》杂志第四集第1期(总第19期)上,“七月社”发表了《愿再和读者一同成长》一文。文章回顾办刊经过时说:“《七月》,1937年9月11日在敌人炮火下在上海发刊,但继刊了三期以后,就不得不转移到汉口,由周刊改为半月刊,在10月16日又与读者相见。”“当保卫武汉的战争紧张了的时候,办刊人力不从心,不得不终止,迁延至今重新在读者面前出现。”

《七月》封面

报道抗战。《七月》杂志突出抗战特色,大量报道抗日前线、解放区、八路军、游击队的消息。例如,第1期刊登端木蕻良写的《记孙殿英》,路方的《走向战斗着的黄土层上》刊登在第2期,东平的《叶挺印象记》刊登在第3期,柳林的《一支游击队的发生》和李林的《鸟视晋西北》刊登在第10期。

这些文艺通讯报道,以作者的亲身经历记叙了抗日将士的英雄事迹,特别是八路军、新四军、游击队深入敌后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情形。例如奚如在《从山西寄到武汉》中,记叙了他和丁玲以及抗大的学生、平津流亡师生一起,组织了一支直属八路军总政治部的战地服务团,徒步从延安出发,渡过黄河到了山西开展宣传工作的情况。刊登在第5期的西圣的文章《关于八路军的种种》,报道了八路军一二九师打了胜仗和老百姓夸奖八路军,拥护八路军的热烈情景。沙汀的《游击战》一文,以亲眼目睹的冀中游击区的紧张而艰苦的斗争事实,驳斥了国民党反动派诬蔑八路军“游而不击”的谎言,讴歌了八路军的忠贞和英勇。

《七月》杂志还刊登了许多陕北通讯,直接报道延安的消息。例如第5期《我们怎样生活的》报道了延安印刷厂工人们的工作和生活的情形。第12期聂绀弩的《延安的虱子》,写了徐特立、何思敏、成仿吾等人的艰苦生活和乐观情怀。第21期周而复的小说《开荒篇》,描写延河边上开荒生产的一个生动侧面。

无论是休刊前,还是在重庆复刊后的《七月》杂志,始终保持着它一贯的抗战特色,即一面公开发表陕甘宁边区作家的来稿,一面刊登国统区进步作家的力作。刊登在第四集第1期(总第19期)的曹白作《在敌后穿行》和丁玲的《警卫团生活小景》,赞扬了八路军和游击队;绿川英子(著名反战义士,原日本名为古川照子)的诗作《失去了的两个苹果》,号召日军士兵参加反战同盟;另有3篇特写,记录了日军轰炸重庆的滔天罪行。

三次文艺座谈会。《七月》杂志还刊登了三次文艺问题座谈会的纪录。《七月》杂志第7期刊载了第一次文艺问题座谈会纪录,讨论的主题是《抗战以来的文艺活动动态和展望》,有艾青、东平、聂绀弩、田间、胡风、冯乃超、萧红等作家参加。会议具体讨论了四项内容:抗战之后的文艺动态印象记、关于新形式的产生问题、作家与生活问题、今后文艺工作方向的估计。在这次座谈会上,作者们都发言踊跃,纷纷表示要为抗战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艾青激动地说:“我要用诗歌吹响抗战的号角,激励人民抗战到底!”胡风说:“我们要办好这本杂志,为抗战贡献力量!”萧红说:“抗战是中国每一个人的头等大事,我要写好抗战文艺作品,为抗战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

第二次座谈会的纪录在《七月》杂志第三集的第1期(总第13期)刊载。会议讨论了包括宣传、文学、文艺形式该怎样利用,怎样写好抗战纪实文学,怎样以文艺作品形式办好刊物和如何扩大刊物发行量等问题。胡风、聂绀弩、欧阳凡海、鹿地亘、艾青、奚如、池田幸子等参加了这次座谈会,大家紧紧围绕怎样做好抗日宣传工作进行热烈讨论。

胡风、端木蕻良、冯乃超、楼适夷、奚如、辛人、萧红、宋之的、艾青等人参加了第三次文艺问题座谈会。由于要探讨关于《七月》杂志的问题,胡风说:“希望大家多说些‘坏话’,因为,好的地方被说坏了,事实上不会变坏,但如果坏的地方被指了出来,那是有希望变好的。”楼适夷说:“《七月》能在最艰苦的处境里凛然屹立,这正是《七月》最大的功绩。”端木蕻良说:“我要深入抗战前线,报道抗战成果,宣传抗战英雄。”

《七月》杂志目录

这次会议上,作家们讨论了现时文艺活动与《七月》、怎样办好抗战文艺刊物、如何写好抗战文艺作品、怎样把抗战文艺宣传活动紧密结合《七月》刊物,让抗战文艺作品呈现在读者面前等问题,表示要为抗战写出好的文艺作品。

延续文艺命脉。《七月》杂志的作者很多,譬如艾青、丁玲、萧军、周文、刘白羽、萧红、吴组缃、端木蕻良、聂绀弩、欧阳山、宋之的、草明等著名作家,从祖国的四面八方寄来诗歌、通讯、杂文、短剧,揭露日本侵略者的暴行,反映中国人民奋起反抗的热烈情绪和英勇斗争事迹。还有李华、赖少其、李可染、魏孟克、力群的文学艺术木刻和版画。

胡风既是《七月》杂志主编,又是主要撰稿人,他在《七月》杂志上发表了许多有影响的诗文。在第四集第1期的《编完小记》中,胡风讲到《七月》杂志停刊了11个月之后为什么还要复刊。他说:“好心的友人给了一个忠告:《七月》在挣扎的时候,文艺活动还很消沉。现在不同了,阵势堂堂的刊物继续出现,没有再为一个小刊物费尽力气的必要,这好心曾经使我们在困难中动摇。然而,每当一看到敌人的文艺杂志或综合杂志的文艺栏被鼓励侵略战争的‘作品’所泛滥了的现象的时候,总不免有一种不平之感。”

欧阳凡海在《抗战后的中国文艺运动及其现状》(第三集第4期)一文中说:“抗战爆发后,由于军事上失利,一部分作家,尤其是文艺青年,没有工作所做,哀叹‘报国无门’,就抛弃了文艺工作。而‘坚决地、意识地从事这条命脉之延续的是《七月》’,它的存在,表明了一些作家在最危急、最混乱的时候,他们始终是确实认明了自己的任务和职责,没有动摇文艺的立足点,并且不因社会对文艺的一时的无视而降低……战斗的现实主义。”

再遭停刊。《七月》杂志的抗日宣传作品倍受山城人民喜爱,也为国民党所忌恨。1941年5月国民党中央图书杂志审查委员会致函国民党中宣部文:“《七月》企图通过文艺形式达到其谬意宣传之目的,本会审查该刊时一向极严格,总期设法予以打击,使其自动停刊。”1941年10月,《七月》杂志被迫停刊。《七月》杂志虽然在重庆又停刊了,但《七月》的作者和他们的抗战作品,却永远留在人们的心里,在中国抗战文学史上留下了闪光的一页。

在主编《七月》杂志的同时,胡风编辑出版《七月诗丛》和《七月文丛》,还热心扶植文学新人,对现代文学史上“七月派”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希望》杂志

现代文学期刊《希望》杂志由也胡风主编。1945年1月创刊,共出两集计8期。第1集的4期在重庆编印,之后在上海重印;第2集的4期,从1946年5月至10月在上海编印。《希望》基本上继续《七月》的迅速地为抗日战争服务、努力参加现实斗争的编辑方针和创作倾向,坚持现实主义的传统。创刊号的《编后记》中写道:“抱有希望的心的人总不会失掉希望的”。但由于时处抗战胜利后,国民党统治区局势更加混乱,政治气氛日渐压抑,作者们对现实的认识也比较清醒和深刻,反映到刊物上,揭露和讽刺较多代替了前一时期的乐观和热望,创作基调趋向沉实。

《希望》封面

刊物发表作品的形式,也随之出现一些变化。诗歌这时占有重要位置,而短篇小说已较明显地取代报告文学的地位。另一重要特点是发表了较多的杂文和理论文章,论述内容包括文艺的及其他社会思想方面的问题。诗歌方面,除鲁藜冀、邹荻帆等经常发表作品外,先后出现了一些有成就的新作者,如绿原、化铁、胡徵、朱健、牧青、朱谷怀、郑思等;成绩较突出的是绿原,他发表了很多作品,包括《给天真的乐观主义者》《终点,又是一个起点》等长诗。小说方面的突出代表是路翎,他从《七月》25期(1940年5月出版)起,以“新作家”身份登上文坛后,著作日丰,已发表了多种形式作品,仅发表在《希望》上的小说,即达17篇之多,其中有《罗大斗的一生》《王兴发夫妇》等。在《希望》杂志上发表的较优秀的小说,还有孔厥的《凤仙花》﹑晋驼的《结合》等。年轻的贾植芳也是活跃的作者之一。

胡风与梅志

《希望》杂志创刊号上发表了胡风的《置身在为民主的斗争里面》和舒芜的《论主观》两篇论文。前者是胡风先后一系列关于现实主义的论文中带有纲领性的一篇,强调了作家的主观力量在创作中的作用;后者则从哲学的角度宣传主观战斗精神等。这两篇文章的发表,使进步文艺界内部在此前已开始进行的论争更趋激烈与频繁。围绕着文艺现实主义这一中心,就主观和客观﹑思想和创作﹑文艺和政治等问题展开了热烈辩论,许多文章对“主观战斗精神”等提法表示了异议和批评。这场论争从重庆扩展到香港等地,时间持续很久,直到1949年第一次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代表大会召开才告一段落。

抗战时期,胡风全心文化抗战,主办的抗战《七月》和《希望》杂志,为中国抗战大业鼓与呼贡献了力量。由于胡风在抗战文艺宣传上有所建树,因此,从新中国成立起任中国文联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理事、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其间又创作抒情长诗《时间开始了》,特写集《和新人物在一起》,杂文短记《从源头到洪流》等。1953年至1954年,胡风任《人民文学》编委、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团成员,为中国的文学发展和党的文化事业做出来自己的贡献。

(参考资料:《重庆文史资料选辑》第21辑)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文/图:胡平原(重庆市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特约研究员,重庆市中共党史学会会员,重庆市作家协会会员,重庆市纪实文学学会会员,重庆市巴南区委党史研究室《口述巴南党史》编辑)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