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红色文化>详细内容

【红色记忆】相伴一生的革命伴侣——李克农赵瑛夫妇的故事‖李靖

作者:李 靖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1-12-13 22:02:23 浏览次数:8558 【字体:

相伴一生的革命伴侣

——李克农赵瑛夫妇的故事

李 靖

我爷爷李克农1962年去世。当时人们的生活都比较简朴,也不注意收藏,所以爷爷留给后人的东西很少。如果谈传家宝,一张爷爷亲笔签名的照片,背后倒有一些不该忘记的故事。

爷爷李克农和奶奶赵瑛是1917年结婚的。两人从结婚到相隔一年先后去世,44年相濡以沫,相敬如宾。虽聚少离多,但感情深厚,既是恩爱夫妻,又是革命战友。

这张照片是1940年在桂林八办时拍摄的,爷爷很喜欢,一直珍藏。奶奶1961年1月去世后,爷爷非常悲痛,称奶奶为“母仪典范”,将这张照片扩印,送给每个子女一张,并在每张照片背后写下一段饱含深情的文字:“赵瑛同志像”,“此像于1940年春摄于广西桂林八路军驻桂林办事处,不幸赵瑛同志于1961年病逝于北京肿瘤医院,从此和我们永别了!!!回顾二十一年中,埋头苦干,辛勤劳动,扶老携幼,苦了一生,特留此遗照,以表哀思。李克农 一九六一年八月八日(立秋日)”。

奶奶去世后的那段日子,爷爷每天都要在奶奶遗像前注目凝视。奶奶的遗物不准别人动,他自己亲手整理。几乎每个月都要带家人去八宝山吊唁。一年后,爷爷也走了,与奶奶相见于九泉之下。

要理解爷爷对奶奶的浓厚感情,还需从他们的经历说起。爷爷长期战斗在党的隐蔽战线,一生充满传奇色彩。特殊的身份、特殊的工作给家人尤其是奶奶带来许多磨难。可奶奶不管多么危险、多么艰苦、多么委曲,却从无抱怨,总是默默支持爷爷的工作,克服了精神上、物质上许多难以想像的困难。

1927年“四一二”国民党背叛革命,大肆屠杀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中国笼罩在一片白色恐怖中。在安徽芜湖,爷爷也遭到国民党当局的重金悬赏通缉。为逃避敌人追捕,他和阿英(钱杏邨)等同志躲到了江北乡下。有一天,奶奶从警察局里的熟人单志伊处得知,反动派要过江捉拿李克农。她万分着急,冒着倾盆大雨,连夜雇小船渡江,拖着怀有6个月身孕的身子,踏着泥泞小路,深一脚浅一脚跑去报信,爷爷才得以脱险。同年农历10月初六,奶奶就在这种白色恐怖的环境中,生下了我父亲李伦。曾有人说,我父亲是在娘肚子里就参加了革命。

1930年父亲李伦3岁时,与8岁的大哥李治一起随奶奶来到上海,掩护爷爷开展地下工作。1931年4月24日,中央特科负责人顾顺章在武汉被捕后叛变,中统驻武汉特派员蔡孟坚向南京的徐恩曾(时任南京国民党中央组织部党务调查科主任)连发了6封加急电报。因是周末,徐恩曾去了上海,时任徐恩曾秘书的地下党员钱壮飞破解了电报内容,知道情况紧急,派他女婿刘杞夫连夜赶赴上海,向爷爷报信。

爷爷知道事情的严重性,想尽办法找到了陈赓。周恩来接到陈赓和李克农的报告后,当机立断,迅速采取一系列紧急措施,28日凌晨前将在上海的党中央机关及重要负责人安全转移,敌人将党中央一网打尽的计划落空。钱壮飞、陈赓、李克农等人以其大智大勇,保卫了党中央,创造了中共情报史上非凡的一页。

可当时爷爷却没有顾上自己的妻子和孩子,是一个交通员在特务来之前向奶奶报了信,她们母子三人才得以逃脱。因无家可归,只能流落街头,夜宿菜市场。十几天后,我大伯李治在大街上认出曾与爷爷一起在巢湖战斗过的宫樵岩同志,他告诉了爷爷的去处,并给了一些路费,让母子三人回芜湖老家。爷爷因身份暴露,奉中央指示转移到中央苏区。

1931年5月到1937年初,奶奶带着5个孩子还有公公婆婆一大家人,依靠奶奶当小学教员的微薄收入和一点房租维持生活,经常借债才能勉强度日,生活非常清苦。就在这种沉重的压力下,她始终对革命充满信心,相信革命总有一天会胜利,亲人总有一天会团聚。这个信念一直鼓励着她,支持着她含辛茹苦地坚持把孩子们带大,等待天明。

1934年的一天,家里突然收到爷爷从江西辗转寄来的一封信。知道爷爷还活着,全家人欣喜若狂。为防止被敌人截获,奶奶让才上二年级的父亲给爷爷写一封回信。这封信让爷爷永生难忘:

“爸爸:我现在已经上小学了,在妈妈和姐姐哥哥督促下,认得不少字了,所以能给你写信了。我们全家都很想念你,我更是如此,经常在梦中哭醒。别人的孩子都有爸爸搀着上学,给他们买纸买笔,而我们家穷,没有钱买,只好用废纸和笔头,有些是姐姐哥哥用剩下的,有些还是在路上拣的。但我从不淘气,读书也用功,学习成绩也好。请放心。”

爷爷接到小儿子这封信时,心里非常难过,红军的一些领导李涛、周兴、刘志坚、刘少文等看了这封信,也不禁掉下眼泪。

1941年2月,我父亲和爷爷奶奶一起历经艰险到达延安。大姑李宁、大伯李治、二伯李力已于1938年先期到达延安,全家人多年来第一次团聚,高兴得不得了,特地在枣园爷爷住的窑洞前,照了第一张全家福。

1938年延安留影(左起:李治、赵瑛、李宁、李伦、李冰、李克农、李力)

全国解放后,父亲从炮兵部队调回北京,算是回到父母身边。1950年11月,父亲与母亲结婚。因是家中最后一个子女结婚,爷爷格外高兴,用他在苏联考察时省下的零花钱,请大家吃了顿饭。客人有滕代远夫妇、刘志坚夫妇、罗青长夫妇、王少春夫妇、邹大鹏夫妇、王冶秋夫妇等。

儿子结婚,家长总要讲几句话。可讲着讲着爷爷便哽咽起来,说自己参加革命后,家中生活重担全靠奶奶承担,自己没有管过子女,没有尽到做父亲的责任。

奶奶一边流泪一边说,已经过去了,不要再说了。在座的客人和家人无不动容,深受感动。

奶奶大革命时期就开始做党的工作,1938年在桂林八路军办事处正式参加革命,加入中国共产党,长期担任机要秘书。1955年军队搞正规化建设,动员女同志退役,奶奶主动要求退休,成为不拿工资的“家庭妇女”。但她仍像在职时一样,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并和工作人员一起过组织生活。奶奶一生简朴,去世后家人发现她的所有衣服都打着补丁。我们小时候穿的鞋,也是奶奶一针一针纳鞋底做的。

1960年,周恩来总理到北京米粮库家里看望生病的李克农

晚年时的爷爷和奶奶

奶奶的默默奉献和对爷爷的支持帮助,得到包括中央领导在内的许多同志的赞许。1949年,在一次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周恩来总理表彰“龙潭三杰”时,特别提到“要感谢协助李克农同志的赵瑛同志”。

爷爷奶奶对子女要求非常严格,父亲一辈兄弟姊妹五人,都在各自岗位上为党的事业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1960年作者与爷爷的合影

爷爷奶奶和父辈们,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作者简介

李靖,开国上将李克农孙女,李伦中将女儿。1968年入伍,被分配在昆明军区58医院。197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转业后先后在北京邮电医院、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总后勤部司令部管理局工作。现已退休。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文/图:李 靖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