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红色文化>详细内容

改革开放的伟大旗帜高高飘扬
——读《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三卷上册

作者:龙新民 来源:《光明日报》( 2025年03月26日 11版) 发布时间:2025-03-26 16:03:30 浏览次数:50 【字体:

龙新民

《光明日报》( 2025年03月26日 11版)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这一重要年份的岁末,经党中央批准,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写的《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三卷上册正式出版了。学习这本集政治性、思想性、学术性、生动性于一体的党史权威正本,我们的思绪不由得回到从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1989年6月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实行改革开放、成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难忘岁月。

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历时10年之久的“文化大革命”给党、国家和人民带来严重灾难。1976年10月,党中央一举粉碎“四人帮”后,广大干部群众强烈要求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理论和实践。但由于“左”的指导思想没有得到根本纠正,使党和国家工作两年间出现了在徘徊中前进的困难局面。

在关系中国向何处去、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如何在困境中重新奋起的重要关头,1977年7月召开的党的十届三中全会作出决定,恢复邓小平在1976年被撤销的全部职务。《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三卷上册,写到了复出后邓小平一系列震世之举:1977年8月,他在中央召开的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上讲话,推翻“文艺黑线专政论”“教育黑线专政论”,号召尊重知识、尊重人才。1977年,在邓小平的全力支持下,“文化大革命”中一度中断的高等学校统一招生考试制度得到恢复。1978年3月,他在全国科学大会上讲话,强调“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一马克思主义的观点。1978年5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发表并引发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在关键时刻,邓小平对这场讨论给予了及时而有力的支持。1978年9月,他在东北三省视察,反复强调实事求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一切从实际出发。

邓小平的一系列重要观点和主张,为随后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准备了充分条件,奠定了坚实基础。1978年11月10日到12月15日,党中央在北京召开工作会议。邓小平在闭幕会上作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这篇讲话是解放思想、开辟新时期新道路的宣言书,实际上成为随后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全会决定,从1979年起,把全党的工作重点和全国人民的注意力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全会还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我国的改革开放揭开了序幕,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踏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征程。

学习《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三卷上册,我们深深体会到,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近半个世纪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取得举世瞩目伟大成就,提供了理论指南,打下了思想基础,走出了道路开端,确立了制度保障。

吹响改革开放的冲锋号角

《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三卷上册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主题主线,详细记载、深刻反映了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这段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的历史。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改革开放的号角首先从农村吹响。1978年冬,安徽凤阳县梨园公社小岗生产队率先搞起了包产到户。实行“大包干”后,小岗村的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安徽、四川以及其他一些省份,也开始推行各种形式的包产到户、包干到户等责任制形式。对于农村出现的这些改革势头,党内外有些人心存疑虑,担心这样会偏离社会主义方向。在这个关键时刻,邓小平在同中央几位领导同志谈话时明确提出:“政策要放宽,要使每家每户都自己想办法,多找门路,增加生产,增加收入。有的可包给组,有的可包给个人,这个不用怕,这不会影响我们制度的社会主义性质。”这一旗帜鲜明的态度,对于打破思想僵化,推动农村改革发挥了关键作用。此后,以包产到户、包干到户为主要形式的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迅速推广,调动了亿万农民的积极性,也催动了波澜壮阔的改革大潮。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逐步开展。从1979年开始,以扩大企业自主权为主要内容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始起步探索,由初期在8个企业进行扩大企业自主权的改革试点,到一些地方自发进行扩大企业自主权的探索,再到许多地方和部门陆续进行内容不尽相同的扩权改革,都取得了明显成效。在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起步阶段,邓小平就鲜明提出:“说市场经济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只有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这肯定是不正确的。社会主义为什么不可以搞市场经济,这个不能说是资本主义。我们是计划经济为主,也结合市场经济,但这是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在解决劳动就业、发展城镇集体经济和个体经济的过程中,他也给予了有力支持。

改革大潮兴起,对外开放和兴办经济特区被提上重要议程。引进和利用外资是改革开放的重要步骤。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闭幕不久,邓小平便在同工商界领导人谈话时表示:“现在搞建设,门路要多一点,可以利用外国的资金和技术,华侨、华裔也可以回来办工厂。”正是在党中央的倡导、支持下,引进外资办企业,推动外商合资办企业,在我国都从无到有地发展起来。

兴办经济特区是我国改革开放历程中的辉煌篇章。《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三卷上册浓墨重彩地记述了邓小平为兴办经济特区作出的历史性贡献。1979年4月,中央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时任中共广东省委第一书记习仲勋在发言中提出:“广东临近港澳,华侨众多,应充分利用这个有利条件,积极开展对外经济技术交流。希望中央给点权,让广东先走一步。”福建省委也向中央提出与广东类似的想法。党中央对广东、福建两省的想法表示支持。邓小平明确表态:“广东、福建实行特殊政策,利用华侨资金、技术,包括设厂,这样搞不会变成资本主义。”“如果广东、福建两省八千万人先富起来,没有什么坏处。”在关于实行特殊政策地区的命名上,也是他一锤定音:“还是叫特区好,陕甘宁开始就叫特区嘛!”随后,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开始兴办。短短几年间,深圳、珠海这些昔日的边陲小镇、荒滩渔村,建设成生机勃勃的崭新城市,经济特区逐步发展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

在中国兴办经济特区,是一项全新的事业,在特区建设艰难推进之际,1984年1月22日至2月17日,邓小平视察深圳、珠海、厦门等地。视察过程中,看到特区建设发展速度很快,呈现出一片兴旺发达的景象,他欣慰地表示:“看来路子走对了。”视察珠海时,他提笔写下“珠海经济特区好”;后又为深圳补写题词:“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他还进一步强调:“我们建立经济特区,实行开放政策,有个指导思想要明确,就是不是收,而是放。”由此,中央作出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和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决策。经过几年努力,我国对外开放逐步形成从经济特区到沿海开放城市再到沿海经济开放区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的格局。

从十一届三中全会至十三届四中全会的十余年间,邓小平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精心谋划、启动政治体制改革。他强调,“要对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进行必要的改革。”“改革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不是要削弱党的领导,涣散党的纪律,而正是为了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坚持和加强党的纪律。”根据这一基本指导思想,中央和国家机关率先启动机构改革;增加地方权力和扩大基层民主;提出干部队伍建设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四化”方针等。与此同时,科技和教育体制改革也全面铺开。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我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农业和工业、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和其他领域体制改革、改革和发展相互促进的生动局面,也带来了我国人民经济生活、社会生活、工作方式和精神状态等一系列深刻变化。

创造改革开放的辉煌成就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神州大地,亿万人民以满腔热情和昂扬斗志,奋战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一线。《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三卷上册在全面记述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三届四中全会这十余年的改革开放历程中,系统介绍了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国防、外交等各个方面取得的辉煌成就。

在经济建设方面,经过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对国民经济的调整,我国先后制定和实施了“六五”计划、“七五”计划,党带领全国人民艰苦奋斗,坚定不移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这十年中,改革全面推进和深化,企业经营机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逐步建立宏观调控体系和市场体系,投资体制、物资体制、财税体制、金融体制等各方面改革不断推进。加快科技成果商品化和产业化步伐,创办了一批国家级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对外开放进一步加快。沿海经济开放区不断扩大,至1988年,我国形成由5个经济特区、14个沿海开放城市、3个沿海开放地区、2个开放的半岛构成的对外开放格局。改革开放的深化和经济的快速增长,为党和国家规划发展蓝图创造了条件。根据邓小平提出的战略构想,1982年9月召开的党的十二大正式提出到20世纪末力争使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达到小康水平。1987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三大,正式确定我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发展战略。

在政治建设方面,根据邓小平提出的关于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指导思想和中央的部署,推进机构改革,转变政府职能,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迈出重要步伐。制定、实施《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按照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四化”标准,建设起一支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适应的干部队伍。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若干制度都得到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取得重大成就。

在文化建设方面,党中央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到重要议程。1980年12月,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系统阐述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党的十二大提出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并发出“努力使我国人民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人民”的号召。为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在全国人民特别是青少年中开展了“五讲四美三热爱”的群众性精神文明教育活动,全民文化素质和道德水平不断提高。1986年9月召开的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为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基本指导方针。

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人民解放军坚持以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为指导,成功开创了国防和军队建设新局面。邓小平创造性地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科学构想,党和政府成功开启香港、澳门回归祖国的进程,并推动两岸关系进入新的阶段。党和国家完成对外方针政策的调整,外交工作呈现全方位发展的新格局,一个有利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外部环境初步形成。

指引改革开放的前进方向

《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三卷上册虽然总体上是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三届四中全会为时间节点,但全书把邓小平南方谈话作为最后的落脚点。这种精心构思和布局,是对该卷党史正本主题、主线的深化和升华。

1992年1月18日至2月21日,在国际国内形势面临严峻考验的重大历史关头,邓小平先后到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视察,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谈话。他在谈话中十分关注加快推进改革开放问题,指出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关于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他提出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邓小平精辟地阐述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他说:“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邓小平反复强调要抓住机遇,加快发展。他指出,发展才是硬道理,这个问题要搞清楚。解决中国的发展问题,关键是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要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关键是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

在谈话中,邓小平还阐述了其他一些具有战略指导意义的重要思想。他强调,在整个改革开放过程中,必须始终注意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必须坚持两手抓,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打击各种犯罪活动。这两只手都要硬。坚持两手抓,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就可以搞上去。

面对世界社会主义出现的曲折,邓小平满怀信心地指出,社会主义经历一个长过程发展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趋势。我们搞社会主义才几十年,还处在初级阶段。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还需要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需要我们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决不能掉以轻心。我们要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继续前进。从现在起到下世纪中叶,将是很要紧的时期,我们要埋头苦干。

邓小平南方谈话,是把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推向新阶段的又一个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宣言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一篇光辉文献,为继续推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事业指明了前进方向。

邓小平南方谈话后,党中央迅速发出文件,就全面贯彻落实谈话精神作出部署,并相继作出一系列加快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决定。邓小平南方谈话为党的十四大召开作了重要的思想理论准备。

《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三卷上册以邓小平南方谈话为终卷篇,准确把握了那个时期党的重大历史和时代主题,为这册党史著作增加了政治和思想理论高度,给读者带来宝贵启示和鼓舞力量。回顾和了解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推进改革开放、成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历程,我们可以更加深刻认识到:改革开放是党的一次伟大觉醒,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次伟大革命,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在中华大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迈上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定不移地把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推向前进,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贡献力量。

(作者:龙新民,系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咨询委员会委员、原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

来源: 《光明日报》( 2025年03月26日 11版)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