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红军强渡大渡河前之擦罗探讨‖鲁军
红军强渡大渡河前之擦罗探讨
鲁 军
内容摘要:本文主要探讨擦罗在红军成功强渡安顺场大渡河中起到的作用和意义:擦罗的地理位置及1935年前后地方势力状况,国民党地方势力的溃败对红军行军带来顺畅;红军在擦罗党的政策宣传和开仓放粮对强渡成功所具有的精神和物质基础作用;擦罗彝族等各民族在红军过擦罗时的认识和行为对强渡成功所具有的意义;擦罗在强渡大渡河战役中的作用和意义。
关键词:强渡大渡河;擦罗;开仓放粮;彝族
一、擦罗的地理位置及地方势力状况,为强渡成功带来一定有利条件
四川冕宁至安顺场地段,处咽喉要冲,为通雅安之小路,到泸定的捷径,历史上的吐蕃大军、蒙古铁骑、太平军都曾经过这里,南来北往的商旅络绎不绝。
1914年,彝族奴隶“拉库”起义①失败后,奴隶主肆无忌惮地在这一带掳掠,商旅视为畏途,此地成为“川人所最恐惧者”,军队通过“一团以下可被缴械”。红军通过此地前,川边军、邓秀廷部曾多次经过这里。擦罗南接栗子坪,连着托乌山地区,北接安顺场的新场、马鞍山,是强渡大渡河战役中很重要的交通要道。红军就是在这里开仓放粮,片刻休整后才强渡大渡河。擦罗在成功强渡大渡河战役中起到了地理位置上的准备、缓冲作用,擦罗的国民党地方势力的溃败也为红军顺利行军带来了顺畅。②
今石棉境内大渡河南岸在1951年6月建县前,属越嶲县河道七场。安顺、新场、福龙、洗马姑、纳尔坝、海尔洼、田湾共48堡,一般通称河道七场。大渡河北岸从大冲至挖角坝属汉源县管辖。据《越西县志》记载,福龙场(擦罗)又名积玉场,属越嶲县回隆乡所辖,为彝汉互市之所。积玉场旧时有庙子位于街后面,占地1亩有余,建筑面积120平方米,烧香拜佛的人很多。过年时,附近人家都要将猪头猪尾送上鼎敬。每年农历六月二十五日,人们乘赶集之际前来参加庙会。这一天还要将庙内众菩萨抬着沿街巡游。方圆几十里的人都穿着整洁的服装,携带土特产前来参加庙会。民国16年(1927),废松林土司和老鸦漩土司百户,土司属地分属7区2团。民国22年(1933),积玉场更名为福龙场。民国24年(1935),废团甲制行联保制,安顺、洗马姑合并为越嶲县第三区,区署置驻安顺场,下辖安顺、洗马姑两个联保,安顺联保下辖8保83甲,洗马姑联保下辖6保60甲。擦罗为4、5、6保共19个甲。1930年左右,擦罗叫“岔罗”“楂罗”,是彝语音译,有10个小山沟和窝凼的意思。擦罗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正式命名的。当时福龙场上只有四五十户人家,执行联防制,由一个排头管理,排头叫苏绍全。中央红军到擦罗时,当地武装团政是李载阳,办公处设在李载阳家,称团防局,共有五六十支枪。团政下设团头,负责管壮丁。团头下还有保丁数名,负责派捐派款。李载阳就是李德吾的地方势力。
民国22年(1933)5月,李德吾被川康边防军委任命为上校参谋,后任二十旅四十七团团长,李德吾在河道七场强征约200人为兵丁,下辖3个营。1934年,李德吾在栗子坪一次就杀害黑彝7人,并在农场桥头村设“彝卡”③,令各支黑彝派一头人坐“彝卡”做人质。
民国24年(1935)5月,红军长征过宁属,国民党川军邓部令李德吾率兵到冕宁大桥驻防,堵截红军过境。5月16日,红军进入西昌县境内,5月18日,李德吾部闻风率兵后撤,其部队退至冕宁,将城内监牢中“换班座质”④的果基、罗洪、倮伍等黑彝家支头人20多人通通押走,各支彝人向李德吾请求将人质放回,被拒,各支彝人即聚集武装于5月19日在冶勒河口将这支退逃兵丁歼灭,李德吾在紫马夸山洞中被活捉,在栗子坪被处死。
李德吾和彝族地主之间有很深的纠葛,谁也不让谁,多数时候因利益关系导致矛盾深重,此消彼长,这样就更加深了处在两股势力之下的彝汉民众的苦难。彝汉民众心理上并不向着双方,红军的出现给彝汉民众带来了希望。李德吾及其势力的覆灭,客观上为中央红军顺利通过彝族地区以及红军在擦罗的片刻休整提供了一定条件。
擦罗宴如新村
二、红军的宣传和开仓放粮,为强渡成功打下了一定精神和物质基础
1935年5月23日,中央红军先遣队来到擦罗。当地伪团政李载阳在一阵心惊肉跳后,用“张官来张百姓,李官来李百姓”的庸俗哲理安慰自己,举着大红标语,鸣放火炮欢迎红军。红军进福龙场后,亲密接触群众,拉家常,问寒问暖,大力宣传红军是工农的队伍,深受群众爱戴。
当时刘文辉在擦罗设有一所军粮转运所,由邓秀廷所部总负责,李德吾的地方势力具体收缴押运,由所长唐祖尧和两个师爷⑤负责。转运所的任务是接收从西昌运来的大米,然后再发往康定,供康属地区的驻军食用。红军到擦罗时,所内存有大米4000多包⑥。最初,群众顾虑重重,不敢要。
红军看到群众顾虑和困难后,加大了宣传力度。红军宣传党的宗旨、革命斗争的意义,动员群众打土豪。向群众宣传穷人为啥穷,为穷苦群众揭开贫富秘密,“发财人享福不是命好,是因为他们会整穷人,大斗小称,盘剥滚算,收租逼债,剥削穷人!穷人受罪不是命不好,是因为自己的钱财谷米都被发财人盘算剥削去了!”红军在共产党领导下,专打国民党反动派,打地主恶霸、土豪劣绅。红军是工农的队伍,帮助工农得到解放,救国救民救穷人,积极取消苛捐杂税,反对拉夫抽丁,倡导穷人不还富人债,佃租不交与主人。红军鼓动受压迫的平民百姓团结起来,反压迫、反剥削。
经过红军的宣传解释,群众打消了顾虑,前往转运所领取大米。红军开粮仓分大米的消息传开后,方圆二三十里的彝汉群众都领到了大米,解决了农民群众青黄不接之际缺粮的困难,度过了粮荒季节,不少群众获得了第一次吃大米的机会,有的农民还把分得的大米存放到过年过节才吃。红军在擦罗的日子里,擦罗群众喜气洋洋,你来我往,场内场外,都沉浸在一片欢乐之中。
红军沿老街一路分发粮食到黄家堡子,并在屯放粮食的碉楼驻扎下来,其目的一是替穷苦群众保卫革命斗争胜利的果实,二是对福龙场担任警戒。为庆祝开仓分粮,群众分得粮食,黄家堡子和周围一带的群众高高兴兴地杀了一头150公斤的猪,群众和红军战士一起吃了三天三夜。
红军在擦罗执行党的政策,和劳苦大众打成一片,一路宣传革命思想,打富济贫,救民于水火,和民众心连心,在这里播种下革命种子,给处在封建压迫下的民众带来了希望的曙光,唤醒了民众的平等意识,为强渡大渡河的成功奠定了一定的群众思想基础。
红军在福龙场除将部分粮食留作军需补给外,将其余上万斤粮食全部分发给了当地穷苦百姓。红军战士在这里休整达半月之久,通过休整训练,他们的精气神得到极大提高,稍做训练后大部队开始向安顺场前进。补给粮食为红军强渡大度河的成功奠定了一定物质基础。
三、擦罗各民族在红军过擦罗时的认识和行为及党的民族政策,对强渡成功所具有的意义
(一)彝族地区及彝族人支持红军的情况
彝族地区,大致为清代宁远府辖地,地域南抵金沙江,北迄大渡河。民国年间建制多变,习惯上称“宁属”。果基家支⑦当时大致踞有安宁河左岸小部分和大渡河支流楠桠河的上段几十公里交通线拖乌彝区地带。位于石棉境内的栗子坪、擦罗彝族民众居住在当时属于果基家支掌控的拖乌彝区势力范围。擦罗这一带,同时为邓秀廷所部地方武装势力李德吾团实际控制。由于国民党反动派和地方军阀的长期压迫,彝族与汉族的隔阂、猜疑很深,敌对情绪根深蒂固,给红军通过彝族地区带来很大困难。为顺利通过彝族地区,刘伯承与果基家支头人果基小叶丹在彝海边歃血为盟,结义为兄弟,刘伯承授予果基小叶丹“中国夷民红军沽鸡支队”红旗。在小叶丹带路下,红军先遣队顺利通过彝族地区。
“彝海结盟”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中的一件大事,是党的民族团结政策的光辉典范,是凉山各族人民对中国革命取得胜利作出重大贡献的具体体现。擦罗彝区和托乌彝区是一脉相承的,许多家支是联姻的姻亲,而且是果基家支的势力范围。“彝海结盟”对红军的影响范围包括了栗子坪、擦罗和安顺场。红军顺利通过彝族地区赶到安顺场渡口,并强渡成功,其中擦罗彝区各族民众都作出了积极贡献。
(二)擦罗彝区的各民族构成情况及彝族头人的举措
擦罗彝区有汉、彝、藏、白4种民族。民国时期,擦罗彝族有50多户,海洋13户,晏如23户,楠桠、西冲一带16户。1957年,全乡有汉族1295人,彝族452人,藏族91人。后来因机械变动⑧和自然变动⑨,逐年增加。彝族主要聚居于晏如、海洋、楠桠3个高山村落,汉族主要聚居在上里、福龙两个中低山村。2016年底,擦罗下辖5个行政村,32个村民小组,有彝、藏、白3个少数民族,总户数1412户,总人口4552人,其中少数民族2053人。1935年红军过擦罗时,彝族头人毛尔波的支持,为红军顺利过擦罗起到一定作用。
毛尔波(1898—1958),字连副,彝族,彝族名字莫洛尔波,白彝奴隶主,原籍越嶲县普雄,后迁居擦罗晏如。民国9年(1920)对抗奴隶制度,与黑彝奴隶主发生过械斗。1935年红军长征时,毛尔波采取配合态度,与各支彝族武装袭击李德吾溃军,活捉李德吾。红军过擦罗时,毛尔波对彝民解释,不能打扰红军,不许彝民围观哄闹。“红军是工农的队伍,是要解放全中国的,红军不扰民,不抢人,只是从这里经过。”在毛尔波的解释下,彝民打消了害怕的念头,也没有对红军行军构成麻烦。
(三)党的民族政策在擦罗的宣传和执行起到了积极作用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坚持民族平等的主张,反对任何形式的民族歧视和压迫。红军长征经过少数民族地区张贴的《中国工农红军总政治部布告》⑩,便写下了民族自决、民族平等、与汉族工农同等待遇。红军所到之处,严格执行。红军进入彝族地区后,四处张贴红军总司令朱德签署的《中国工农红军布告》(11)。《布告》文字内容鲜明生动,为一般群众所理解,在彝汉群众中产生了广泛的良好影响。
红军过彝族地区前,红一团团长杨得志和政委黎林作动员说:“彝民不了解红军,我们必然以实际行动取得信任。因此,无论如何不能向彝民开枪,这是总部命令,谁开枪谁就违反党的政策和军队纪律”。红军进入彝族地区后,不但严守纪律,还送给彝民不少银元、衣物及食品。正是红军严格执行党的民族政策,以诚相待,才使得彝民深感红军亲如兄弟,认识到红军与反动军队的欺负压迫有天壤之别。
红军不仅宣传民族政策,还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主张各民族政治、经济平等,打土豪分钱财中不打少数民族地主。红军行军中争取少数民族的支持,同样,彝族人民也积极支持了红军。朱德总司令和刘伯承等老一辈革命家就红军过彝族地区的政策作过很多感动彝族人的宣传,他们根据毛泽东主席严格执行党的民族政策的指示,宣传“彝汉是一家,彝汉平等,彝汉人民团结起来,共同对敌,推翻旧社会,建立新中国”的主张。红军还大力发动少数民族劳苦大众参加红军,不少彝族青年踊跃参军,红军队伍不断壮大。凉山越嶲的彝族青年王作义等,参加红军长征到陕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回到凉山工作,这就是彝族人参加红军的典型例子。至今,安顺场的红军强渡大渡河纪念馆里仍有5位彝族战士在陕北时留下的照片,他们已成为有力的历史证明。
擦罗晏如万坪子的万朝民参加红军也是各民族积极加入红军的例子。红军过擦罗晏如村时,万朝民跟着红军到了安顺马鞍山,又被其父亲叫回来了。万朝民当了两天的红军,这是真人真事,擦罗晏如村的老人们到现在都还记得。像万朝民这样就地参加红军,甚至到了陕北的青年应该还有很多,只是因种种原因已无法考证。
总之,红军在擦罗的行动和各种际遇,是长征中的一个间隙,在顺利强渡安顺场大渡河的胜利中起着不可忽略的作用。这个间隙上承“彝海结盟”,下启安顺场强渡大渡河。红军在擦罗民族政策的执行、开仓分粮等是“彝海结盟”精神的延续,又是强渡大渡河前具有深刻意义的行动。缴获的川军粮库让红军军需得到一定补给,福龙场还为红军提供了其他物质需求,让红军有了一个可以暂时安全休整的地方,也有青年加入红军队伍。可以这样说,没有红军在擦罗的休息准备,就没有安顺场大渡河成功强渡的神速。
【注释】
①1914年发生在冕宁及周边各县的彝族历史上最大的一次奴隶起义。
②本段文字原载于《军事历史》1996年第1期,作者:中共冕宁县委党史研究室。
③软禁彝族人质的地方。
④清代同治年间“征剿”凉山后,实行以彝族头人轮流到县城做人质的反动统治制度。
⑤管账先生。
⑥麻袋包装每包约30公斤。
⑦彝族家支,以血缘为纽带连成的每一个男性成员,按血缘关系的亲疏分为若干大支和小支。
⑧人口机械变动,也称作人口迁移,指人口在空间上的一切移动,包括改变定居地点的永久性移动和暂时性移动。
⑨人口自然变动,由出生和死亡引起的人口数量的增减变化过程。
⑩1935年1月,红军进入遵义城后由中国工农红军总政治部组织印制的重要文献。主要是宣传中国共产党的主张和对待少数民族、工人等的各项政策等。
(11)以朱德总司令的名义在冕宁发布的中国共产党关于民族问题的基本主张。
【参考文献】
1.《栗子坪彝族乡志》,栗子坪彝族乡人民政府主编,四川民族出版社2007年第1版。
2.《擦罗彝族乡志》,擦罗彝族乡人民政府编著,黄光华主编。
3.《中央红军长征越过大渡河》,宋廷刚主编。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鲁 军(石棉县纪委监委)
供稿:雅安市地方志编纂中心 石棉县地方志编纂中心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