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记忆】马尔康的红色印记‖黄清华
马尔康的红色印记
黄清华
马尔康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系理番(今理县)之梭磨土司的部分属地和卓克基、松岗、党坝三个土司所辖地区,简称“四土地区”。1935年,红军长征途经此地,把革命的火种带到马尔康(藏语意为“火苗旺盛的地方”)。
1
翻越梦笔山
位于阿坝州中部的马尔康市,是一个高原峡谷区。境内群山连绵,起伏异常,沟深谷险,水流湍急。南面卓克基境内的梦笔山,是卓克基通往小金县的唯一通道,也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翻越的第二座大雪山,最高峰海拔4470米,垭口4114米。
1935年6月,红一方面军一军团与红四方面军三十军八十八师、九军二十七师各一部组成先头部队,奉命由小金向卓克基前进。6月24日,先头部队翻越梦笔山,在腊足沟通往卓克基的一段深谷中,遇到了卓克基土司索观瀛土兵的阻击。土兵开枪打死红军向导,红军在喊话宣传无效后,被迫还击。当晚夜降大雨,土兵火枪失效,红军乘机进攻,土兵退守卓克基官寨。25日,土兵凭借官寨碉高墙厚的优势与红军对峙,红军为保护藏民,未强攻官寨。是日夜晚,先头部队为联络后续部队,发射3颗信号弹。土兵以为红军施法术,放“神火”烧官寨,弃寨而逃,红军先头部队顺利进驻土司官寨。
2
进驻卓克基
1935年7月初,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领导同志率队翻越梦笔山,在卓克基土司官寨住宿数日。中央领导人在土司议政厅里就当前形势和面临的粮食紧张等问题进行讨论。7月3日,总政治部发出《关于粮食问题的训令》,7月5日,军委和总政治部又发出《关于在松潘筹借粮食的规定办法》,再次强调粮食问题,明确筹集方法。毛泽东对这座官寨给予高度评价:“古有郿坞,今有官寨,土司的这个城堡应该是我们在长征途中见到的最有特色的建筑了。”
毛泽东 朱德 周恩来等住过的卓克基土司官寨
为贯彻北上方针,《夏洮战役计划》规定:“后方地区以杂谷脑、卓克基、阿坝为中心,目前仍以卓克基地区为总后方,一切器械资材及伤病人员应向该方转移。”1935年7月至12月,马尔康一直是红军的总后方。
3
红军在马尔康的革命活动
1935年6月底、7月初,红一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一部率先到达卓克基,红四方面军另一路于7月上旬从理县胆杆、尽头两寨出发,翻越鹧鸪山进入马尔康境内,散集在马塘、梭磨、卓克基一带。7月中旬,红一方面军离开马尔康,红四方面军滞留本地,并在马尔康马塘、梭磨、卓克基、大藏、沙尔宗、龙尔甲、脚木足、松岗、白湾、草登、本真、党坝12个乡开展革命活动。
脚木足孔龙红军标语(马尔康市文化馆 供图)
红军在马尔康期间,严格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和革命纪律,他们深入调查马尔康的风土人情、婚姻制度、喇嘛教义以及土司制度,积极宣传党的民族政策,传播革命真理,争取团结藏族人民到革命队伍中来。1935年,马尔康先后成立了13个隶属大金省绰斯甲道委领导的乡级苏维埃组织,组成人员以本地藏族为主。
脚木足尕尔底红军标语(马尔康市文化馆 供图)
苏维埃的建立,使藏族人民第一次有了自己的政权组织,实现了当家作主的权利。他们在红军的帮助和指导下,成立革命军、游击队、妇女会、少先队等红色组织,召开藏民大会,在带领百姓恢复生产,协助红军开展革命活动等工作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4
马尔康人民对红军的支援
通过红军广泛的革命宣传,马尔康的藏族人民逐渐觉悟。他们不仅为红军做向导、当通司、察敌情,配合红军开展宣传工作,还积极支援红军、参加红军,踊跃投身革命。
据史料记载,马尔康卓克基、梭磨、本真、松岗、白湾、党坝、大藏、草登、脚木足等地,很多青壮年参加了红军,党坝仅少年参军的就有72人。不少藏族青年逐渐成长为我党我军的高级领导干部,如天宝、净多·孟特尔、沙纳等同志,都是在那时参加红军,走上革命道路的。还有许多藏族儿女在长期的革命战斗中浴血奋战、壮烈牺牲,他们用宝贵的生命为马尔康的历史描绘了一幅壮丽的画卷。
红军遗留在马尔康的相机、手雷、外出证(马尔康市文化馆 班玛 收藏)
红军在马尔康期间,最大的困难就是粮食缺乏。红一、四方面军在北进、滞留和南下时,均在马尔康各地筹集粮食。马尔康百姓在粮食奇缺、物资匮乏的情况下,先后支援红军粮食约100万斤左右,以及大量牦牛、骡马等牲畜,不仅解决了境内数以万计红军的吃粮问题,还协助红军把粮食运往金川等地。原成都军区顾问组组长余洪远曾回忆道:“马尔康的百姓对红军的贡献很大,红军长征时我率领几千人在那里筹集粮食,很好地完成了任务。”
马尔康人民以无私无畏的牺牲和奉献精神大力支援红军,创造了可歌可泣的光辉业绩,写下了不朽的历史篇章。
来源:志中阿坝(原文载《中国文物报》)
作者:黄清华(阿坝州文物考古研究所)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