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传统文化>详细内容

【春节特辑】小时候的“年”一去不复返‖陈燕

作者:陈 燕 (四川省阿坝州地方志办公室)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2-01-31 18:40:47 浏览次数: 【字体:

小时候的“年”一去不复返

陈 燕

“又是一年将过眼,如何两鬓不成丝。”马上又要过年了,而我却没有小时候过年的兴奋劲。记得以前看过一篇文章《三十年前的春节才叫过年,现在充其量只能算放假》,我还不以为然,可是现在,我终于读懂了这篇文章。

“年”在中国古时候是一种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相传是一位乞讨老人在大家都躲避“年”的时候身穿红衣、门口贴红纸、屋内点红烛、院内燃烧啪啪作响的竹子赶走了怪兽。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兽的办法。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小时候特别盼着过年,只有过年,才有新衣服穿、有炮仗可以放、有好吃的可以吃、有小灯笼可以打。

然而,现在却感受不到浓浓的年味儿了,没有花花绿绿的装饰,也没有挨家串门的热闹,好像少了小时候的那种仪式感和期待感。许多过年习俗也已经被遗忘。

腊月二十三,俗称“小年”又称小年夜,“灶王爷上天”之日,是传统文化中祭灶、扫尘的日子。这一天,家里会对厨房进行大扫除,农村的灶烧柴,一年会有许多“扬尘”,这一天会清理的干干净净,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 统统扫出门,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晚上,会在锅里点上“锅灯”,举行灶祭,小时候,母亲每次点“锅灯”,我们三姊妹都会围着灶,因为点上“锅灯”,盖上簸箕,闪闪的光透露出来,像满天的星星一闪一闪。举行过灶祭后,便正式地开始做迎接过年的准备。

腊月二十四,母亲会早早的起床熬麦芽糖,手工熬制麦芽糖有很多繁琐的工序,但母亲总希望我能学会,因为她常说“女孩子要学会这些,等我们都老了,以后就没有人会熬了……”我每次都会反驳她“以后都是用机器,谁还会吃这些呀。”母亲总会摇摇头说“那不一样的。”是呀,那是不一样的。晚上,一家人会围着灶台“粘糖”,我和弟弟最爱比谁粘的“玉米花”圆、“米花”紧,当然我总是比不过他的。父母会把做好的“玉米花”“米花”“核桃糖”“鸡蛋糕”等放在纸箱子里等过年才能吃。

腊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传说玉帝会下界查访,吃豆腐渣以表清苦“腐”与“福”有相似的发音,做豆腐意味着“在新年收获幸福以及福气”。家里的豆腐都是爸爸用石磨推,妈妈用酸水、石膏点,然后会让我们先吃豆花,剩下的才会做成豆腐。

腊月二十六,上街购买年货。小时候去买年货一般都是爸爸去,他会带我们三姊妹其中一个,头一天晚上,我们会极力表现。街上买年货的人真的是人山人海,街道两边已经摆满了地摊。新衣服、灯笼、糖块、水果、春联、鞭炮、挂历等应有尽有。“灯笼挂的高,来年财源旺”,所以,每年的年货必备便是两个大大的灯笼。

腊月二十七,炸“面果果”。这一天,母亲便会在厨房忙碌一整天,浓浓的油烟味,妈妈会先把面和好,然后做各种形状,然后放在煮沸的油锅里,然后被滚油炸得吱吱响,“面果果”便炸好了,母亲会在上面撒一些白糖,我们就可以享受了!

腊月二十八,杀猪割年肉。“腊月的二十八嘛舍,家家把猪杀”,这是小时候朗朗上口的民谣。在古代,所谓杀猪,是杀自己家养的猪;所谓割肉,是指没养猪的贫困人家到街上去买过年吃的肉。“年肉”讲究要吃红烧肉,肉本身就代表着富裕的意思,红烧肉则更能表示来年的日子红红火火、富裕十足,一碗热气腾腾泛着肉香的红烧肉是很多人在这一天期盼的。以前,还会把猪肉做成“扣肉”“甜肉”等。

腊月二十九,上坟请祖上大供。由于次日就是大年三十,所以过年的各种准备活动都要在这天进行完。在整个年节中,二十九这天可以说是最忙碌的一天了。除了筹备年节中的各种衣食祭品,腊月二十九还有一项极其重要的活动“上坟请祖”。告祭祖先,不仅仅是向祖先的告慰,也寄托了对祖先的感恩与思念。

“一夜连双岁,五更兮二天。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大年三十是一年的最后一天,早上早早起床我们三姊妹就会去“秋烟烟”,围着柏枝叶不停的加火,还会看看谁家的烟最大;然后吃过早饭,我跟妈妈就开始忙碌年夜饭了,爸爸会带着哥哥和弟弟贴对联、挂灯笼、贴福字;贴完这些,锅里的肉已经熟了,爸爸就端着一盆肉开始“敬菩萨”,哥哥弟弟就会抢着去放鞭炮;弄完这些,就可以吃丰盛的年夜饭了,年夜饭都是要慢慢的吃,并且这一顿饭是不能喝汤的,如果喝了汤,来年劳动天会下雨;晚上会观看春节联欢晚会然后守岁,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而守岁之俗由来已久。

大年初一这一天不能动用扫帚,不倒垃圾,备一大桶盛废水,当日不外泼;也不能拿出锋利的刀;不能看见麻绳;一般不会出远门。

大年初二开始,便是回娘家、拜年……

如今,物质越来越丰富了,过年的感觉却越来越淡了,因过年而带来的快乐也越来越少了。没有平时吃不到的美味,没有祈盼的新衣,人们过年的方式正悄然发生着改变。电话、微信、朋友圈互致问候,酒店定制年夜饭,举家到外地过年……

小时候的“年”,再也回不来了。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文/图:陈 燕 (四川省阿坝州地方志办公室)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