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传统文化>详细内容

【传统文化】文殊院这碗腊八粥 香了成都三百年

作者:龙昱丹 向思燚 来源:成都方志 发布时间:2024-01-18 16:37:20 浏览次数: 【字体:

文殊院这碗腊八粥

香了成都三百年

龙昱丹 向思燚

今日腊八

今天是农历十二月初八,中国传统节日之一的腊八节。时隔3年,文殊院重新恢复线下奉粥!30万份热香甜软糯的腊八粥挑动着味蕾,吸引了市民和游客排起长队。

从古至今,文殊院这碗腊八粥,香了成都三百年,可谓是成都民俗的“活化石”。

为什么是文殊院?这碗腊八粥有啥来头?

图片

排队领粥的人群(图片来源:红星新闻)

1

腊八最早可追溯至先秦

还是佛教“成道节”

腊八节历史悠久,早在先秦时期,我国就有腊祭祖先的习俗,这是腊八节的来源之一。《说文解字》载:“腊,冬至后三戌,腊祭百神。”《史记·秦本纪》有“十二年,初腊”的表述。至南北朝时期,著名学者宗懔在《荆楚岁时记》中写道:“十二月八日为腊日。”因此,我们可以推测,至迟在南北朝时期,腊月八日作为“腊祭”的日子就被确定了下来。

不仅如此,腊月初八还是佛教隆重盛大的“成道节”。在佛教传说中,夏历十二月八日正好是其始祖释迦牟尼悟道之日。各佛教寺院会在这一天举行法会、开展诵经活动,用干果、杂粮等造粥供佛,并将粥赠送给虔诚的门徒和善男信女们。

宋代吴自牧所著《梦粱录》就有记载:“此月八日,寺院谓之腊八。大刹寺等俱设五味粥,名曰腊八粥。”我们所熟知的大诗人陆游也曾写下“今朝佛粥更相馈,更觉江村节物新”的诗句。

翻看《成都市志·民俗方言志》也有“腊八粥本为寺院供奉纪念佛祖的祭品,后传到民间,家家户户也做腊八粥祭祀祖先,敬祀神明”的记录。

2

文殊院奉粥已流行300余年

在成都历史上,文殊院、大慈寺、昭觉寺等知名寺院,均有在腊月初八前后向市民派送腊八粥的传统。如今,最知名的当属文殊院的腊八粥。

始建于隋朝大业年间(公元605年—公元617年)的文殊院,初名信相寺,历经唐、五代、宋、元、明,于明末毁于战火。清康熙三十六年(公元1697年),经慈笃海月禅师重建后,更名文殊院。

图片

成都文殊院(蓬州闲士摄,图片来源:四川方志图库)

也正是在清康熙年间,包括供佛祈福法会、奉施腊八粥等活动在内的成都文殊院腊八节庙会,成为西南地区具有代表性与影响力的腊八节民俗活动。

图片图片

文殊院癸卯年腊八节庙会(图片来源:成都文殊院)

成书于1710年的《慈笃语录》记载,当时,不仅文殊院慈笃禅师会在腊八节时上堂讲法,本地的仕宦官绅也纷纷参与到文殊院腊八节庙会祈福供佛、奉施腊八粥等民俗活动之中。此后,文殊院历代方丈均持续宣扬腊八文化活动,以腊八粥为方便,宣扬佛法,惠及民众。

到清朝末年,有“五老七贤”之称的成都文化名人——方旭曾作诗句“幻景松阴白,真因枣粥香”赞扬文殊院第十五代方丈禅安,意思是,善巧地使用腊八粥来关怀民众,使得自己如苍松般的品格,积极地教化了社会民众。

图片

图片来源:封面新闻

进入21世纪,文殊院腊八节庙会得到进一步发展,文殊院更是连续多年奉粥数十万份,每年都被市民“一抢而空”。2020年,“文殊院腊八节庙会”成功入选第七批成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3

13种上等食材熬制100分钟

今年新设168个便民奉粥点

如今,每年腊月八日前后,文殊院都会向市民奉粥。“早喝粥,大丰收”,领粥的市民们总是不畏冬寒,一大早就到寺内排起长龙。我们不禁要问,文殊院的腊八粥到底有啥魅力?

《成都历史文化大辞典》中曾详细描述成都民间的腊八粥:“主要以粳米、糯米、杂豆、栗子、白果、莲子、薏米为配料……”与民间煮的腊八粥不同,文殊院派发的腊八粥有13种原料,名为“福慧粥”。

“福慧粥”精选橘饼、黑米、核桃仁、百合、莲子、薏仁、红豆、红枣圈、枸杞、糯米、红糖、花生仁及珍珠米等足足13种上等食材制成。为了能熬出软糯可口的腊八粥,一般会提前一天将食材进行清洗、浸泡,第二天,所有食材下锅后得熬制足足100分钟,才可出锅打包。

图片

文殊院香甜软糯的腊八粥(图片来源:封面新闻)

2024年1月16日,文殊院“腊八奉粥”活动已拉开帷幕,据了解,本次奉粥活动持续3天,免费派送30万杯腊八粥。为方便成都市民,文殊院还联合51个商场、28个社区及居民较集中的住宅小区,设置了168个便民奉粥点。

今天就是领粥的最后一天啦!寺内领粥请到寺内藏经楼广场(时间为9:00-16:00),寺外部分便民奉粥点如下↓

图片

文殊院的腊八粥不只是美味的代表,也象征着吉祥与幸福,更是成都“流淌”了300年的民俗文化……今年,你喝到文殊院的腊八粥了吗?

资料来源:

[1]成都文殊院官方网站.

[2]成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3]《成都市志·民俗方言志》.

[4]《成都历史文化大辞典》.

特别提示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

来源:成都方志

作者:龙昱丹 向思燚

来源: 成都方志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