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传统文化>详细内容

历久弥新承文脉,让瑰宝焕发时代生命力——写在“川流不息”四川省首届川剧汇演汇报演出暨颁奖活动落幕之际

来源:四川在线 发布时间:2023-11-30 09:36:00 浏览次数:307 【字体:

四川在线记者 李婷 边钰 向宇 摄影

一颗璀璨的明珠,在多彩的巴蜀大地上闪耀。11月29日晚,全省覆盖面最广、规格最高的川剧集中汇演在成都首次落下帷幕。由省委宣传部、文化和旅游厅、省文联主办的“川流不息”四川省首届川剧汇演汇报演出暨颁奖活动上,川渝川剧名家新秀同台呈现戏曲精粹,站在振兴川剧40周年的新征程上,为“蜀戏冠天下”的三百多年故事续写新篇章,绽放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新光彩。



四川省首届川剧汇演汇报演出暨颁奖活动举行。

承文脉,守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与魂

一开场,戏曲舞蹈《你从历史中走来》艺术地展现四个川剧重要流派的创新演变,演员们年轻的脸庞,对应的是一幅幅百年川剧历史发展至今的生动切面。

戏曲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川剧是时间长河里历久弥新的宝藏,传承是振兴川剧的首要任务。

省委、省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川剧传承发展。1982年,四川印发文件提出“振兴川剧”,明确成立四川省振兴川剧领导小组,统筹全省川剧事业全局,做好川剧“抢救、继承、改革、发展”(即振兴川剧的“八字方针”)工作。2006年经国务院批准川剧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重视传统文脉的精神在本次汇演中得以延续,绝大部分参赛剧目都是传统戏,如《柳荫记》《红梅记》《铡美案》等。其中获得大幕戏优秀剧目奖一等奖川剧《卧虎令》,就是“传承”的生动写照。40年多前,演员陈智林因看了川剧名家杨昌林的这部戏,决定15岁入行川剧,40年多后,他成为四川省川剧院院长,是川剧的中流砥柱,为川剧摘得文华大奖、“二度梅”等国家级大奖,与00后学生同台演绎《卧虎令》《龙凤呈祥》。

传统本领在经典重演中变得扎实。本次汇演里南充市川剧团主演的川剧经典看家戏《白蛇传》95%的登台演员都是“00后”和“90后”,正值青春年华的他们动作脚尖利落,全面展现川剧闺门旦、文生、武丑、老生的风采,并把变脸、吐火(因剧场安全改为喷烟)、水袖、翎子功、托举、旋转、踢慧眼等川剧绝技展现给观众引发喝彩。

舞台经验化作戏曲研究,为文脉提供养分。历来四川对川剧的系统研究,令不少外地同行羡慕。40年来,四川省艺术研究院先后出版《川剧剧目词典》《川剧传统剧目集成》《川剧表现手法通览》等川剧理论书籍、工具书、专著、丛书等100余部,翻录修复黑胶、磁带等音频数据,整理归纳大量珍贵的手稿、唱词、曲谱、照片等数据,数据库容量达20T。“已故川剧名家影像资料数字化保护工程”入选原文化部中华优秀传统艺术传承发展计划戏曲专项,还有蓝光临、肖德美等川剧名家陆续制作书本、视频教材。



川剧演员的精彩表演展现蜀韵蜀味。

育新人,完善机制壮大阵地致青春

繁荣发展戏曲事业关键在人。

梨园如此多娇,后浪逐前浪,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本次汇演为刘世虎、杨昌林、李天鑫、刘兴明、毛世君等坚守在基层、一线,为川剧争得国家艺术基金的创作者颁发特别贡献奖,也以“年度英才”的荣誉嘉奖川剧幕后帮腔杨茜、内江市川剧团大幕戏《绣襦记》主演黄筱雅等“00后”演员。

保护川剧新芽,为人才提供展示平台,培育人才梯队,完善人才培育机制,川剧才能生生不息。目前,全省国有川剧院团(单位)17家,以四川省川剧院和成都市川剧研究院为龙头,自贡、内江、南充、达州等地薪火相承,还有较为活跃的有成都市成华区百家班川剧团、绵阳天青苑川剧团等民营川剧团7家。

“十三五”期间,省委省政府先后出台《关于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施意见》《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文件,2018年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作出实施振兴川剧和曲艺重点工程部署,2019年印发《四川省振兴川剧和曲艺工程实施方案》,提出了振兴川剧和曲艺20条具体举措。

框架搭建起来,川剧的生命力在具体活动中丰满起来。“老带新”成立戏曲名家工作室、连续举办六届四川省青年川剧演员比赛、川剧经典好戏连续在央视展演、与职业学院委培川剧新苗、组织中小学生川剧传习展演、联合重庆市举办两届川剧节、7朵“小梅花”竞演……振兴川剧40多年来,特别是新时代十年以来,振兴川剧取得了丰硕成果,完成100多位艺术家、200多个代表剧目的传承整理,出版川剧研究成果200多部,推出优秀剧目100多部,5次荣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去年,《草鞋县令》获得文华大奖。国家级、省级川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增加到45人,23人获中国戏剧“梅花奖”。

攀高峰,打磨精品探索市场寻观众

《草鞋县令》《尘埃落定》《死水微澜》《巴山秀才》《还我河山》《南海李准》……近年来四川精品剧目频出,尤其在展示戏曲传统文化深厚内涵的同时,通过现代多元创新的舞台表达形式,频频引发观演热潮,受到众多年轻观众青睐,获得口碑票房双丰收。

川剧频频“出圈”背后,是深入挖掘传统文化内核,致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实举。以获得文华大奖的川剧《草鞋县令》为例,其既有传统文化的元素,又有充满现代创造性的表现手法,符合新时代的价值需求,能够引发观众的广泛共鸣。好作品背后是不断打磨。陈智林透露,主创数易其稿,经过20多次的剧本修改及数月排练,以深入人心、深入人性的表达方式,才呈现了四川什邡历史名人纪大奎惟民至上的精神。

“这是振兴川剧40年的一次成果检阅,在演出中,我们感受到我们优秀文化的一种复苏。现在不是害怕精品不吸引人,而是怕拿不出精品好作。”陈智林说。

攀高峰,制精品,川剧要获得长远发展,还要走出去,并探索市场寻观众。仅今年6月底,四川省川剧院携《白蛇传》《和亲记》以及《川剧经典折子戏专场》献演由香港特区政府主办的“中国戏曲节”,9月两度赴韩国演出。《草鞋县令》在今年则继续全国巡演,前往北京、上海等多地,推荐川剧好戏。

此外,川剧还刮起潮流风。今年,成都川剧艺术中心锦江剧场揭牌,旨在打造新国风沉浸式川剧演艺驻场项目,让川剧文化“潮”起来,吸引更多年轻观众走进剧场,爱上川剧。

一批民营剧团,也逆势破圈。从濒临倒闭到如今演出爆满,如今的三花川剧团演出场地,不仅有银发老人,还激荡着年轻人的欢声笑语。三花川剧团成员李龙开设了川剧团的小红书账号。每天,账号都发出了川剧团的明日演出剧目,还涵盖戏装体验。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来看戏,甚至还有网红赶来,在小红书上,很多网友称三花为“宝藏川剧团”,朴实的演员、铁粉老戏迷、“守艺人”……三花成为了网友心中“成都最接地气的川剧团”。



川剧演员的精彩表演展现蜀韵蜀味。

出新作,展文化自信立世界戏剧之林

7月28日,成都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开幕式上,来自成都市川剧研究院的演员康勇率领变脸方阵亮相约一分钟,20秒变换12张川剧脸谱,让全世界的观众了解来自天府之国的川剧。

振兴川剧以来,精品荟萃,川剧努力以自己的性格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著名剧作家魏明伦被誉为“巴蜀鬼才”,他创作了九台大戏,其中《易胆大》《四姑娘》《巴山秀才》三获全国优秀剧本奖,震惊戏剧界。其剧作川剧《变脸》片段选入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中语文教科书。《夕照祁山》以高雅文学性获得文坛关注。剧作《潘金莲》刷新大众对女性的认知,引起社会和海内外广泛讨论,并影响文娱影视圈至今。

11月27日,90岁的成都市川剧研究院著名剧作家徐棻获得2023年中国文联终身成就奖(戏剧),成为继著名剧作家魏明伦之后,我省又一位获此荣誉的川剧名家。徐棻说:“我明年还有新作和大家见面。”她擅长用现代意识创作传统川剧,多年来笔耕不辍,她的剧本在国内曾获中共中央宣传部“五个一工程奖”等国家大奖,还常常被移植到昆曲、滇剧等其他剧种,甚至在国外引起反响,如《死水微澜》《尘埃落定》《欲海狂潮》《马克白夫人》等,为世界观众展现了四川故事。

来源: 四川在线
责任编辑:何晓波
来源: 四川在线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