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传统文化>详细内容

【传统文化】我们为什么读孔子‖范希春

作者:范希春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发布时间:2023-09-12 14:33:34 浏览次数: 【字体:

我们为什么读孔子?

范希春

孔子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这是中国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朱熹赞扬孔子的话,它形象地说明了孔子在中华文明史上的崇高地位。

正如现代新儒学的代表人物、著名学者钱穆先生在其《孔子传》序言中所言,在孔子以前,中国历史文化当已有两千五百年以上之积累,而孔子集其大成。在孔子以后,中国历史文化又复有两千五百年以上之演进,而孔子开其新统。在此五千多年,中国历史进程之指示,中国文化理想之建立,具有最深影响最大贡献者,殆无人堪与孔子相比伦。

作为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孔子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孔子思想自汉初始,便成为中国人精神生活中占主导地位的思想主轴,其流风遗韵,直至今天,仍绵延不绝,其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理念、道德标准,其影响可谓致广大而尽精微,成为中华民族的集体精神记忆和中华文明的独特标识。

1949年,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出版了他的《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一书,提出了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说,认为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之间,在中国、印度、中东、希腊这一地理轴心上,同时出现了一批伟大的人类精神导师,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他在书中写道,非凡的事都集中在这一时代发生了。在中国生活着孔子和老子,中国哲学的所有派别都产生了,墨翟、庄子、列子以及不可胜数的其他哲学家都在思考着;在印度,出现了《奥义书》,生活着佛陀,所有可能的哲学流派以至于像怀疑论以及唯物论,诡辩术以及虚无主义都发展了起来,情形跟中国一样;在伊朗,查拉图斯特拉在教授他那富于挑战性的宇宙观,即认为这是善与恶之间的斗争过程;在巴勒斯坦则出现了先知,从以利亚经过以赛亚及耶利米到以赛亚第二;在希腊则有荷马,哲学家巴门尼德斯、赫拉克利特、柏拉图,悲剧作家修昔底德,以及阿基米德。这一时期,是人类文明精神的重大突破期,形成了不同的宗教伦理观和文化模式,开启了不同文明后来的发展方向。

从17世纪的莱布尼茨、伏尔泰到20世纪的雅斯贝尔斯,对中国古代哲学思想都予以认真的观照和揄扬,尤其是雅斯贝尔斯,重新发现了中国思想的价值,对孔子及其哲学思想予以高度肯定。在1957年出版的《大哲学家》一书中,雅斯贝尔斯将孔子列入“思想范式的创造者”之列,认为孔子与苏格拉底、佛陀、耶稣一起创造了对后世哲学具有尺度作用的规范,孔子思想所产生的影响,其深度与广度都是无与伦比的。

孔庙大成殿内景(图片来源:曲阜市人民政府网)

孔子等轴心时代的先贤们提出的思想原则、创立的文化精神,塑造了不同的文化传统,成就了不同的文明形态,成为此后人类文明发展的“原动力”。正如雅斯贝尔斯所说,至今人类依然靠着那时所产生、所创造以及所思考的东西生活。每值新的飞跃产生之时,人们都会带着记忆重新回归到那轴心时代,并被它重燃激情。这,也正是孔子及其思想所具有的时代价值与世界意义。

在中国,因为孔子影响至巨,历代以来,研究阐释孔子思想的著作层出不穷,但涉及孔子生平的著作大致有三类:第一类是从思想理论学术方面研究孔子思想学说的,其重点是对孔子思想学说作出诠释、阐发,而对孔子生平只作简单、粗略的介绍,且所言多囿于旧说;第二类是关于孔子生平的文艺作品,这一类作品缺乏科学考证,更多地融入了作者的虚构和想象,演义成分多,可信度不高;第三类是反映孔子生平思想的传记,由于年代的久远、史料的湮没,加之后世出于尊孔崇圣目的,对孔子生平事迹妄加增衍、虚饰、神化,受其影响,或多或少带有主观臆测成分,历史的真实性有待提高。因此,读者了解到的孔子,更多的是后人“塑造”出来的孔子,而不是历史上的、真实的孔子,人们对孔子的身世、生平难以得到全面、真切的了解。因而,撰写一部接近历史真实的孔子传记是一件十分有必要的事情。

明代孔子行教像(图片来源:曲阜市人民政府网)

长久以来,我一直以为,要想真正了解孔子的思想学说,最直接、最准确的办法是阅读《论语》。当然,孔子的思想学说还残存于《春秋》《左传》《孟子》《荀子》《礼记》《仪礼》等著作中;其生平材料则散见于《春秋》、“春秋三传”及后来的“诸子著作”中。至于汉代及以后的著作,关于孔子生平事迹的描述,大多带有强烈的主观臆测性,史料价值弱,多不足资用。

因此,在撰写《孔子的一生》这本书时,我力求真实、客观、符合历史实际和孔子生活的时代历史文化场景——当时的制度、礼仪、习俗等,所用资料基本上取自先秦以前的著作,最晚大抵止于汉代人的著作。而对这些资料的选取和运用,也有一定的原则,一是以《左传》《论语》等书为基本材料,对照历史年表,将孔子一生行状按其生平年代大体勾勒出来;二是对于“诸子著作”中关于孔子的资料取审慎态度,有选择地辨析运用;三是对《礼记》《史记》虽有援引、使用,但取客观的、历史的态度,运用史实比对、文献互校等方法,对其中的舛误之处作了剔除。在此基础上,写成了这部书稿。这是一部力图还原孔子真实一生的历史著作,读者可以通过阅读本书,了解孔子的生平和思想产生发展的历史过程,与古代先贤开展一场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并从中有所收获。

孔子是一个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但却不是一个真正的政治家,或者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只是一个充满了理想主义的政治思想家。孔子之为圣人,不在于后人杜撰出来的种种怪异和神话传说,而在于他伟大的人格、坚定的操守、崇高的理想信念和博大精深的思想。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鉴而丰富。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中华文明从与世界其他文明的交流中获得了丰富营养,也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了解孔子,是认识中国人的民族特性、文化特征和当今中国人精神世界历史来由的重要途径。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作者:范希春(中宣部宣传舆情研究中心原副主任)

配图:方志四川

来源: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