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他凭什么被称为“中国地方志初祖”
他凭什么被称为“中国地方志初祖”
张笑然
《华阳国志》作为中国现存最早、体制系统最完备的一部地方志书,是中国古代文化遗产的精华之一。其地位恰如《红楼梦》之于古典文学,《史记》之于传统史学,《水经注》之于古代地学……其编纂人常璩也被后世誉为“中国地方志的初祖”。
常璩因何缘由撰写《华阳国志》?他对中国志书编纂有何贡献?为何称其开创之功永载史册?
《华阳国志》(图片来源:四川方志图库)
年少成名 遍览群书
西晋末年,常璩出生在蜀郡江原。其家庭既是富庶人家,也是书香门第,家里长辈好读书、擅文章、喜著述。族人以“亶勤耕作,仁爱众生。百善孝先,义节忠贞。厚德謇谔,笃学致知。清心直道,国治家兴”为家训。
常璩塑像(蓬州闲士摄于崇州市街子古镇华阳国志馆,图片来源:四川方志图库)
常璩从小耳濡目染,勤奋好学,对文学历史颇有兴趣,也表现出极高的天赋,年少时便颇负才名。不幸的是,在常璩成长过程中,家乡蜀地战乱连天、动荡不安,先是数万流民入蜀,接着是频繁叛乱。常璩的族人也为避战祸,举家远走,迁去湖北。
而此时常璩年纪尚小,留在了江原,从那时起,他便一直留意记录蜀地的历史变迁和人文习俗。后来,常璩因饱读诗书和家族渊源被赏识,成为了一名史官。借以职务之便,他遍览前世遗书,对巴蜀的人文历史有了更加清晰通透的了解。
而此时,其族人也大都返乡,带来了许多关于湖南、湖北等地的民间传闻,丰富补充了常璩的知识体系。
未受重用 发奋著书
成汉末年,常璩入晋做官,虽官至参军,但受到东晋士族门阀的排斥,不被重用。
他敬佩司马迁,深切感受到“一国之兴,在于良史”的重要性,遂专注于修史。在交通条件不便、信息传播困难的恶劣情况下,他实地考察巴蜀地理风情,探求询问当地居民并广泛查阅典籍资料,笔耕不辍,耗时6年,最终写就旷世奇作——《华阳国志》。
《华阳国志》(蓬州闲士摄于崇州市街子古镇华阳国志馆,图片来源:四川方志图库)
《华阳国志》可谓中国方志编撰史上的一个创举,该书将历史、地理和人物统一起来,把地理志、编年史和人物传结合起来,内容丰富且题材新颖。
《华阳国志》共十二卷。一至四卷是具有历史意义的地理志,主要记载了巴、蜀、汉中、南中各郡的历史地理;五至九卷是编年史,主要记载了汉末至东晋初年巴蜀公孙述,刘焉、刘璋父子,刘备、刘禅父子和李氏成汉四个割据政权以及西晋统一时期的历史;十至十二卷则更像是人物传记,主要记载了梁、益、宁三州从西汉到东晋初年的先贤士女。
华阳国志简介(蓬州闲士摄于崇州市街子古镇华阳国志馆,图片来源:四川方志图库)
此外,《华阳国志》具有鲜明的大是大非观,主张大一统,提倡民族统一,反对割据战乱;提倡惩恶扬善,弘扬正气,体现了常璩作为一名史学家的大局观念和历史责任担当。
位于成都市崇州街子古镇中江城街上的华阳国志馆(蓬州闲士摄,图片来源:四川方志图库)
《华阳国志》刊行后,因其丰厚翔实的资料、生动完整的记事和精妙绝伦的编撰深受好评,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成为此后研究西南地区历史地理必备的典籍。
“如鉴如衡千秋笔,求真求是百代师。”纵观常璩的一生,虽遭遇艰难困苦、颠沛流离,但始终不改学史修史初心,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终以毕生之力写出《华阳国志》。
青史留名(蓬州闲士摄于崇州市街子古镇华阳国志馆,图片来源:四川方志图库)
来源: 成都方志
作者:张笑然(成都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
配图:方志四川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