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巴蜀记忆>改革开放40周年>详细内容
2023-07-14 23:56:39

【方志四川•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陈若愚 ‖ 求是于实 勇于改革

作者:陈若愚 来源:《富民为先 勇于改革—德阳市老领导常光南工作记忆辑录》 发布时间:2019-01-24 08:52:00 浏览次数:1040 【字体:

编者按  常光南(1926.10—2017.07),改革开放初期四川省广汉县委书记,后参与筹建德阳市并出任第一届德阳市人民政府市长。他以敢为人先” 的理念,组织实施并成就了广汉县向阳公社摘牌、金鱼公社包产到组等一个又一个改革壮举。常光南同志原秘书陈若愚(2019年1月,任德阳市政协副主席,德阳市财政局局长)口述的常光南全心为民、勇于担当、大胆改革、大胆创新、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大力推进县域经济发展和乡镇企业发展的举措,清正廉洁、严以律己、严格管理家属子女的政治本色,值得弘扬和学习! 


求是于实 勇于改革


陈若愚 口述  赖军 整理

1987年,我开始担任常光南市长的秘书,当时自己才二十三、四岁,是个刚参加工作3年的年轻人。常老到政协后,我又到了政协,前前后后在老领导身边工作4年时间。回想起我在他身边工作的所闻、所见和亲身经历,至今仍记忆犹新。他的一些思想,党性,一些人格的东西,对当时年轻的我影响是巨大的、深刻的。

常老责任心很强,敢担当,敢接受挑战。他生于1926年,德阳建市时他已56岁了,当时温江划归成都,本来省上对他的考虑是去成都当常务副市长的。那时候德阳的条件太差了,刚建市时,德阳是一个小县城的底子,基础设施承载力很弱,和广汉、温江完全无法比,广汉干部都不愿意到德阳来。而在广汉的他已功成名就,成都的条件又好,一般人肯定都选择到成都去。在那个年龄,那种情况下,他坚决服从组织的需要,承担起德阳市第一届政府市长这个重任,这是很需要勇气和奉献精神的。

德阳市政府第一任市长常光南在办公室工作

在常老身边工作,随时都能感受到他那种求真务实的作风和为民的情怀。他干工作、做决策都建立在充分尊重实际情况的基础上,从不机械地按本本来,一切按照现实的需要,人民的需要。从实际出发,以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为最终目的。第一届政府,他提出求是于实,富民为先的理念,为以后德阳的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求是就是求道,求真理,于实就是根据实际来,最终落足到富民为先,就是落实到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

市长常光南安排工作任务

我是1984年到德阳的,当时德阳的办公场所全部都是借的,二重借了几栋职工宿舍给我们干部住。条件确实艰苦,一套房子挤若干人,有的夫妻俩都在德阳工作,你住在这个地方,他在那个地方。没办法,就是那么个条件。所以他的指导思想很明确,就是要先安居,把干部安顿下来,四大班子办公先修简易平房,职工宿舍开始抓紧一套一套修,这在80年代中期全国引起了轰动的,也引起了社会上的一些议论、争议,甚至上面也有一些看法。但他认为,这有利于稳定干部,把队伍稳定了,筑巢引凤,才能留住人才,才有利于发展。他在第一届政府想方设法引进各类人才,大搞城市建设,安居留人,这本身就是求真务实的一种体现。还有就是关于德阳财税包干和市带县。因为当时中央、省上为什么要建德阳,其中很重要的一个目的就是要通过市使县域经济得到更好发展。在这方面,为了给市、县发展赢得自主权,他提出搞财政上缴包干。给省上报告,省上同意了。后来市上为了充分发挥县上的自主权,把县上该承担的也消化了一部分。当时省上定的是7%,后来为了全省推广,省上又让德阳涨了0.5%,增涨的这0.5%完全由德阳市本级承担,不再摊到县上。这是由他提出和班子其他领导共同定的。现在来看,德阳县域经济为什么在全省发展得那么好,和常老他们的指导思想是分不开的。很形象的比喻就是摇蜂糖,放水养鱼,这也是求真务实。发展乡镇企业也是他务实的一方面,乡镇企业后来成为德阳的半壁河山,在全国闻名,为德阳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和活力。这不但增加了税收、财政,同时解决了大量人员的就业问题,还为老百姓致富发挥了非常关键的作用。他住在市政府一生活区,曾经有一天晚上,有3个二、三十岁的人来敲门,问:你是不是常市长?他们说我们是附近的农民,常市长干得好,就是想来看看我们这个常市长到底是啥子样子。这是一件真事,说明当时老百姓觉得政府是实干的,推进的政策符合民意,得民心,接地气。

市长常光南在广汉向阳乡视察水稻生产

常老改革创新、勇于开拓的精神非常强。他经历了“文革”、大跃进,知道老百姓的疾苦,知道农民需要什么,知道老百姓需要什么,知道制度存在的问题在哪里。他把问题研究透了,悟透了,把计划经济的弊端看清了,所以才有了从广汉向阳公社摘牌、金鱼公社包产到组,再到德阳的一系列改革创新举措。这些都是他和一帮人冒着风险的突破。这方面在德阳具体的事很多:比如我们现在的长江路,那时候老南街就那么十多米宽,所以当时他要修50多米宽的路,引起了社会上很多议论,但现在看来,这在当时是一种创新,有前瞻性,完全正确。再如搞三不要,也是一个创新举措。当时德阳是一个县的底子,几个县拼凑在一起的,人才极端缺乏。虽然三不要只搞了几个月,但是大量的人才流入了德阳。我想如果没有这个,按部就班做,当时德阳的人才队伍建设、德阳的经济发展、德阳的城市建设,要快速见效根本不可能,发展要推迟很多年。再如金融创新,搞银行拆借。当时德阳建市,省上只给了三、五百万,资金极度匮乏。那时中国经济刚刚开始转型,贷款指标都是上面下的,是有计划的,他就能有办法,抓金融杠杆的作用,搞同行拆借,甚至跑到西藏去借钱,后就变成我们有钱了,其他地方来借。德阳的改革创新,给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建市才两、三年,在全省就很有影响了。经济发展势头很快,其他地市对德阳刮目相看,德阳一有动作,都在关注,有次他带队到川南去,跑了十多天,其他的地市都在打听,说德阳常光南出去看啥子,都在关注他,都想知道他关注的东西,也就是他可能改革创新的东西。他就有这种胸怀,上面没有的他就敢去试,敢去闯,没有路他就敢闯出一条来。

市长常光南在广汉西外乡调研农村养殖业

他很清廉,要求自己很严。这方面,我从他身上受到的教育是很大的。我跟他那么长时间,他家里面的情况很清楚。第一,他作为南下干部,老革命,妻子张现在90多岁了,就是因为他,一辈子没有安工作,没有退休金。因为他认为他是党的领导干部,就要带头管好家里的人,更不能向组织提要求。但是,他家里又很困难,子女多,一家6口人,有6个娃娃,就靠他一个人的工资过日子。张精打细算给娃娃节省学费,但是确实太困难了。在广汉,张就跑到一个街道小厂去糊纸口袋,打零工,按件计酬补贴家用。其实,那个时候在外人看来,像他这种干部要给张安个工作是很正常的,也是很普遍的。就是不安到全民企业,安到大集体也很容易的。二是对子女的要求也很严,大女儿下乡当知青,后来在山西当兵,家也安在山西,到现在退休了也还在山西,没有调回来。二女儿在广汉,他在广汉当书记,二女儿在档案馆管档案,有哮喘,很不适应。但他从来没有向组织提过任何要求,添过任何麻烦。再一个就是以往出差工作接待要交伙食费,改革开放后,很多干部没有严格执行。1987年的时候,生活条件应该说有很大改观了,我们出差的时候人家在伙食团吃个饭一般都没有给钱,我给他做秘书印象特别深,他出差都要求付伙食费。德阳常务副市长沈国俊到省劳动厅当厅长后,有一次常市长到劳动厅,一方面是去说工作,另一方面也是去看望刚从德阳到省上不久的沈市长。中午在食堂吃饭,因为他很节约,很少在外面吃饭,吃了饭他跟我说,小陈,你去把伙食费交了。后来我就给沈厅长说常市长喊交伙食费。沈厅长很了解他,给我说,按规定我们这顿饭是公务接待,厅里支付,你就给常市长说交了,不然他不干。他一直保持这种作风。2008年,当时他被评选为中国改革开放30年农村人物,应邀到中央电视台参加颁奖仪式,这既是他的荣誉,更是德阳的荣誉。市领导非常重视,对他的吃住行也有具体指示和安排,但是他却和我都住在北京他儿子常涛的家里,又不让办事处接,都让自己儿子接送,就是怕麻烦组织,不让办事处操一点心。所以我现在回想,觉得他就是三严三实的模范,两个争当的模范,非常感人。

德阳市人民政府市长常光南检查食品企业生产

他的个人修养对我的影响也特别大。当时我给他报干部的履历,他从来都要求填高小。他总是说:我实实在在的就是高小,千万不能乱填,做人要老实,他就是这样,从来不说自己水平有多高,也从不去改这个改那个的,更是从不作假。他经常说一句话,特别是当市长时说,离休后还是说。他们水饭庄出来了20多个人参军,上世纪80年代末就只剩他1个人了,有的在战场上牺牲了,有的在“文革”中去世了,有的病死了,他很知足,他从来没有想到能活到现在,更没有想过还能当市长。他说党和人民给了他这么多,也有荣誉,非常满足。我觉得他非常感恩,真心感谢党和人民。他退休后坚决支持历届党委政府的工作,也从不说事,不去提要求。他的心态非常平和,作为一个老革命、老领导,我觉得他自身的修养不简单,他的心是淬了火的。这应该也是他能健康长寿的最大原因。正因为有这种心态心胸,他现在90多岁了,身体非常好,思路也非常清楚。

常光南晚年幸福生活

总而言之,我觉得他是德阳的财富。以他们那一批老领导为代表的德阳创业者,为德阳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这笔精神财富值得我们去挖掘,去借鉴,并应用于推进德阳跨越式发展。

(根据采访记录整理,未经本人审阅)

(本文原载《富民为先 勇于改革德阳市老领导常光南工作记忆辑录》,201612月德阳市地方志办公室、德阳市委老干部局编)



来源:《富民为先 勇于改革》(德阳市地方志办公室、德阳市委老干部局编)


口述:陈若愚

整理:赖军


来源: 《富民为先 勇于改革—德阳市老领导常光南工作记忆辑录》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