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巴蜀记忆>改革开放40周年>详细内容
2023-07-14 23:56:39

【方志四川•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陈若愚 ‖ 求是于实 勇于改革

作者:陈若愚 来源:《富民为先 勇于改革—德阳市老领导常光南工作记忆辑录》 发布时间:2019-01-24 08:52:00 浏览次数: 【字体:

编者按  常光南(1926.10—2017.07),改革开放初期四川省广汉县委书记,后参与筹建德阳市并出任第一届德阳市人民政府市长。他以敢为人先” 的理念,组织实施并成就了广汉县向阳公社摘牌、金鱼公社包产到组等一个又一个改革壮举。常光南同志原秘书陈若愚(2019年1月,任德阳市政协副主席,德阳市财政局局长)口述的常光南全心为民、勇于担当、大胆改革、大胆创新、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大力推进县域经济发展和乡镇企业发展的举措,清正廉洁、严以律己、严格管理家属子女的政治本色,值得弘扬和学习! 


求是于实 勇于改革


陈若愚 口述  赖军 整理

1987年,我开始担任常光南市长的秘书,当时自己才二十三、四岁,是个刚参加工作3年的年轻人。常老到政协后,我又到了政协,前前后后在老领导身边工作4年时间。回想起我在他身边工作的所闻、所见和亲身经历,至今仍记忆犹新。他的一些思想,党性,一些人格的东西,对当时年轻的我影响是巨大的、深刻的。

常老责任心很强,敢担当,敢接受挑战。他生于1926年,德阳建市时他已56岁了,当时温江划归成都,本来省上对他的考虑是去成都当常务副市长的。那时候德阳的条件太差了,刚建市时,德阳是一个小县城的底子,基础设施承载力很弱,和广汉、温江完全无法比,广汉干部都不愿意到德阳来。而在广汉的他已功成名就,成都的条件又好,一般人肯定都选择到成都去。在那个年龄,那种情况下,他坚决服从组织的需要,承担起德阳市第一届政府市长这个重任,这是很需要勇气和奉献精神的。

德阳市政府第一任市长常光南在办公室工作

在常老身边工作,随时都能感受到他那种求真务实的作风和为民的情怀。他干工作、做决策都建立在充分尊重实际情况的基础上,从不机械地按本本来,一切按照现实的需要,人民的需要。从实际出发,以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为最终目的。第一届政府,他提出求是于实,富民为先的理念,为以后德阳的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求是就是求道,求真理,于实就是根据实际来,最终落足到富民为先,就是落实到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

市长常光南安排工作任务

我是1984年到德阳的,当时德阳的办公场所全部都是借的,二重借了几栋职工宿舍给我们干部住。条件确实艰苦,一套房子挤若干人,有的夫妻俩都在德阳工作,你住在这个地方,他在那个地方。没办法,就是那么个条件。所以他的指导思想很明确,就是要先安居,把干部安顿下来,四大班子办公先修简易平房,职工宿舍开始抓紧一套一套修,这在80年代中期全国引起了轰动的,也引起了社会上的一些议论、争议,甚至上面也有一些看法。但他认为,这有利于稳定干部,把队伍稳定了,筑巢引凤,才能留住人才,才有利于发展。他在第一届政府想方设法引进各类人才,大搞城市建设,安居留人,这本身就是求真务实的一种体现。还有就是关于德阳财税包干和市带县。因为当时中央、省上为什么要建德阳,其中很重要的一个目的就是要通过市使县域经济得到更好发展。在这方面,为了给市、县发展赢得自主权,他提出搞财政上缴包干。给省上报告,省上同意了。后来市上为了充分发挥县上的自主权,把县上该承担的也消化了一部分。当时省上定的是7%,后来为了全省推广,省上又让德阳涨了0.5%,增涨的这0.5%完全由德阳市本级承担,不再摊到县上。这是由他提出和班子其他领导共同定的。现在来看,德阳县域经济为什么在全省发展得那么好,和常老他们的指导思想是分不开的。很形象的比喻就是摇蜂糖,放水养鱼,这也是求真务实。发展乡镇企业也是他务实的一方面,乡镇企业后来成为德阳的半壁河山,在全国闻名,为德阳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和活力。这不但增加了税收、财政,同时解决了大量人员的就业问题,还为老百姓致富发挥了非常关键的作用。他住在市政府一生活区,曾经有一天晚上,有3个二、三十岁的人来敲门,问:你是不是常市长?他们说我们是附近的农民,常市长干得好,就是想来看看我们这个常市长到底是啥子样子。这是一件真事,说明当时老百姓觉得政府是实干的,推进的政策符合民意,得民心,接地气。

市长常光南在广汉向阳乡视察水稻生产

常老改革创新、勇于开拓的精神非常强。他经历了“文革”、大跃进,知道老百姓的疾苦,知道农民需要什么,知道老百姓需要什么,知道制度存在的问题在哪里。他把问题研究透了,悟透了,把计划经济的弊端看清了,所以才有了从广汉向阳公社摘牌、金鱼公社包产到组,再到德阳的一系列改革创新举措。这些都是他和一帮人冒着风险的突破。这方面在德阳具体的事很多:比如我们现在的长江路,那时候老南街就那么十多米宽,所以当时他要修50多米宽的路,引起了社会上很多议论,但现在看来,这在当时是一种创新,有前瞻性,完全正确。再如搞三不要,也是一个创新举措。当时德阳是一个县的底子,几个县拼凑在一起的,人才极端缺乏。虽然三不要只搞了几个月,但是大量的人才流入了德阳。我想如果没有这个,按部就班做,当时德阳的人才队伍建设、德阳的经济发展、德阳的城市建设,要快速见效根本不可能,发展要推迟很多年。再如金融创新,搞银行拆借。当时德阳建市,省上只给了三、五百万,资金极度匮乏。那时中国经济刚刚开始转型,贷款指标都是上面下的,是有计划的,他就能有办法,抓金融杠杆的作用,搞同行拆借,甚至跑到西藏去借钱,后就变成我们有钱了,其他地方来借。德阳的改革创新,给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建市才两、三年,在全省就很有影响了。经济发展势头很快,其他地市对德阳刮目相看,德阳一有动作,都在关注,有次他带队到川南去,跑了十多天,其他的地市都在打听,说德阳常光南出去看啥子,都在关注他,都想知道他关注的东西,也就是他可能改革创新的东西。他就有这种胸怀,上面没有的他就敢去试,敢去闯,没有路他就敢闯出一条来。

市长常光南在广汉西外乡调研农村养殖业

他很清廉,要求自己很严。这方面,我从他身上受到的教育是很大的。我跟他那么长时间,他家里面的情况很清楚。第一,他作为南下干部,老革命,妻子张现在90多岁了,就是因为他,一辈子没有安工作,没有退休金。因为他认为他是党的领导干部,就要带头管好家里的人,更不能向组织提要求。但是,他家里又很困难,子女多,一家6口人,有6个娃娃,就靠他一个人的工资过日子。张精打细算给娃娃节省学费,但是确实太困难了。在广汉,张就跑到一个街道小厂去糊纸口袋,打零工,按件计酬补贴家用。其实,那个时候在外人看来,像他这种干部要给张安个工作是很正常的,也是很普遍的。就是不安到全民企业,安到大集体也很容易的。二是对子女的要求也很严,大女儿下乡当知青,后来在山西当兵,家也安在山西,到现在退休了也还在山西,没有调回来。二女儿在广汉,他在广汉当书记,二女儿在档案馆管档案,有哮喘,很不适应。但他从来没有向组织提过任何要求,添过任何麻烦。再一个就是以往出差工作接待要交伙食费,改革开放后,很多干部没有严格执行。1987年的时候,生活条件应该说有很大改观了,我们出差的时候人家在伙食团吃个饭一般都没有给钱,我给他做秘书印象特别深,他出差都要求付伙食费。德阳常务副市长沈国俊到省劳动厅当厅长后,有一次常市长到劳动厅,一方面是去说工作,另一方面也是去看望刚从德阳到省上不久的沈市长。中午在食堂吃饭,因为他很节约,很少在外面吃饭,吃了饭他跟我说,小陈,你去把伙食费交了。后来我就给沈厅长说常市长喊交伙食费。沈厅长很了解他,给我说,按规定我们这顿饭是公务接待,厅里支付,你就给常市长说交了,不然他不干。他一直保持这种作风。2008年,当时他被评选为中国改革开放30年农村人物,应邀到中央电视台参加颁奖仪式,这既是他的荣誉,更是德阳的荣誉。市领导非常重视,对他的吃住行也有具体指示和安排,但是他却和我都住在北京他儿子常涛的家里,又不让办事处接,都让自己儿子接送,就是怕麻烦组织,不让办事处操一点心。所以我现在回想,觉得他就是三严三实的模范,两个争当的模范,非常感人。

德阳市人民政府市长常光南检查食品企业生产

他的个人修养对我的影响也特别大。当时我给他报干部的履历,他从来都要求填高小。他总是说:我实实在在的就是高小,千万不能乱填,做人要老实,他就是这样,从来不说自己水平有多高,也从不去改这个改那个的,更是从不作假。他经常说一句话,特别是当市长时说,离休后还是说。他们水饭庄出来了20多个人参军,上世纪80年代末就只剩他1个人了,有的在战场上牺牲了,有的在“文革”中去世了,有的病死了,他很知足,他从来没有想到能活到现在,更没有想过还能当市长。他说党和人民给了他这么多,也有荣誉,非常满足。我觉得他非常感恩,真心感谢党和人民。他退休后坚决支持历届党委政府的工作,也从不说事,不去提要求。他的心态非常平和,作为一个老革命、老领导,我觉得他自身的修养不简单,他的心是淬了火的。这应该也是他能健康长寿的最大原因。正因为有这种心态心胸,他现在90多岁了,身体非常好,思路也非常清楚。

常光南晚年幸福生活

总而言之,我觉得他是德阳的财富。以他们那一批老领导为代表的德阳创业者,为德阳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这笔精神财富值得我们去挖掘,去借鉴,并应用于推进德阳跨越式发展。

(根据采访记录整理,未经本人审阅)

(本文原载《富民为先 勇于改革德阳市老领导常光南工作记忆辑录》,201612月德阳市地方志办公室、德阳市委老干部局编)



来源:《富民为先 勇于改革》(德阳市地方志办公室、德阳市委老干部局编)


口述:陈若愚

整理:赖军


来源: 《富民为先 勇于改革—德阳市老领导常光南工作记忆辑录》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