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千古盐运第一城:自贡沿滩区
千古盐运第一城:自贡沿滩区
自贡市沿滩区,因沿滩镇而得名。镇因釜水成滩,沿滩而建。古名升平,今做沿滩。古镇林立,会馆帆集。昔日川盐济楚,百舸争渡,千帆列岸,盐运经此而达四方,有仙市之名,邓关之奇。此地有王氏薄云之义气,有邦鼎英勇之模范,可谓之地灵人杰也。
沿滩镇,自贡 因盐而兴,众多的知名镇店都在盐的历史上留下了印记。 在大安的南侧 便有一个知名的古 镇,名为 沿滩镇 。 从前这里名为升平场,相传当年清朝雍正皇帝的胞弟果亲王被流放西川之际,曾路经此地,见百姓置业,太平和乐,果亲王为清代有名书法家,于是便手书 “升平场” 三字赠给当地百姓,此地士绅百姓捐资将其镌刻在场口的石坊上,这个名字便就此流传。 随着城镇的发展,房屋逐渐增多。 这个古镇处在釜溪河的流域之中,滩多且长,古镇房屋沿着河滩而修建,故而易名为沿滩。
沿滩镇逐渐成为大的镇店,沿滩区也便是因沿滩镇而得名,至今沿滩区境内都还有二十多公里的釜溪河水路。
1953年7月1日,自贡市郊区成立,这是 当时自贡市的四个城区之一。 1983年3月,郊区更名为沿滩区。 沿滩镇便是沿滩区的中心所在。
这个起源于明末的古镇其实和 自贡的盐业 有着莫大的关系。 这里是自贡市的东南部,发达的水系让这里成为盐运的枢纽。 沿滩也产盐,但更为人所熟知的,是其浑厚的运盐史。
1
自贡所产的盐总要运出去,沿滩镇便是南运的大门。这里一直都是有名的水码头,商贾云集,十分兴盛。各处到此的船只都要到此转滩,在川滇公路建成之前,这里一直都是最主要的盐运物流点之一。故而也聚集着各式各样的人和物。当年在这里,水性好的人会惊险地从上游的槽船上跳下,随着湍急的河水往下漂流,此举称为放滩,彼时人群喝彩声不断,颇为热闹。古镇上人来人往,汇集各式珍奇宝货。抗日战争时期,省内外大量人士在此聚集,更造就了这里厚重的文化。后来冯玉祥曾经到此为救国救亡而募资,也算得沿滩镇的一大佳话。
富荣盐场的盐在清代时几乎占据全川一半以上的份额,四五千口井,年产近30万吨。那时候水路可以行船,是绝对主要的运载方式,自贡富荣盐场的盐大多便沿着釜溪河顺流而下,在汇入沱江之后再装炭花船,运到泸州转到大盐船上,顺流东运宜昌,进入楚地。
故而釜溪河上的街市便是绝对的盐业重镇。
2
其实沿滩区因盐滩镇而得名,但在沿滩这里,最为知名的还并非沿滩镇,而是还在沿滩上游的仙市古镇。
仙市古镇的历史相当悠久,始建于1400多年前的隋代,当时称为仙滩。民国时期方才改名为仙市。因为它地处川盐出川的必经之路,自贡井盐经此入沱江、进长江、溯赤水、上蓉城、入川西、去川北、进川东、出三峡,仙市古镇成为井盐出川的第一个重要驿站和水码头。从前川盐出川约么有八九条主要的道路,至少一半以上都有经过仙市,故而被称为川盐古道上的明珠,千古盐运第一镇。
仙市古镇上古建筑众多,以川南斗式建筑为主,至今仍保存着古街、祠庙、码头、牌坊等众多古镇特色。老街仍维持着过去的模样,而南华宫、天上宫、川主庙、湖广庙、江西庙等则清楚地说明了古镇当年的兴旺。如今的仙市镇已经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在清辉和山岚之中,老街的青瓦映着朝阳,古老的青石板路虽已长出了杂草,但是其中的石痕却如刀篆的记忆,无比深刻,遮映不住。走过那些宫观祀庙,墙体已经斑驳,但整齐的门庭,宏大的格局,瞬间就能将人拉回那个夹岸列帆的辉煌年代。
仙市古镇
3
在第二次川盐济楚的时候,釜溪河可谓及其热闹。那时候抗战爆发,沿海各省皆落入日寇之手,无法内运,各省都只能靠川盐维持生活。釜溪河上一时间百舸争流。然而釜溪河水无法承载这么大的运载量,许多浅滩处,仍需要劳工手动将盐袋子卸下,用板车推行一段距离后,等空船过了浅滩,再度装船。如此折腾,往往运盐的时间就变得极长,成本也是极高。为了解决这种问题,华北水利委员会专门派专家前来勘测,最终确定了金子凼、沿滩、邓关镇三处巨大的船闸的修建方案。其中尤其以沿滩的庸公闸为最大。庸公闸长八十多米,堤坝高四米,堤坝长达近八十四米。庸公闸仿巴拿马运河建造,当其完工蓄水之后,水位被抬高了六米多,一举解决了盐运大船容易搁浅的问题,运盐效率比当初提高了何止七八倍。为解决荆楚地区的盐荒发挥了重要左右。乡人赵熙也在庸公闸建成之后,在此留下“庸公闸”3个遒劲的大字,以作纪念。
4
王家大院
沿滩区的盐运文化还体现在盐商的传奇故事之上。在沿滩的岱山村附近,有一座盐商名宅——王家大院。如今的王家大院是一个自贡美食文化的旅游综合体,这座大院是著名盐商王和甫兄弟五人为纪念父亲王子诚所修建的宅邸。1890年动工修建,历时6年完工,如今已有125年的历史。
王和甫祖上自湖北麻城迁到自流井,便融入到本地经济中来,以耕凿煎盐为业,逐渐在当地站稳了脚跟。王和甫的曾祖父王辅智乃是自贡有名的士绅,德高望重。祖父王培信与四大盐商王三畏堂的王朗云同辈。王培信是在朝廷发布川盐济楚的命令后,最开始倡导此事并付诸实践的盐商之一。王家也因此迅速发达。
在其去世之后,王培信将祖业分给3个儿子。其中二儿子王子诚早早去世,只留下了5个儿子。长子王扶九挑起了大梁,开设了“仲兴祥”“王福详”两个盐号,起初两个盐号获利颇丰,可在各路军阀的搜刮敲诈之下,“仲兴祥”负债累累,王扶九忧愤暴亡。家族大业一时无人可担,在此危难之际,王和甫成为了这个烂摊子的接班人。他身上肩负着扭转家族命运的使命,从接过家业的那一天起,这就是一场背水之战。
十年的时间,王和甫经历了重重困难,但他也在这个过程中汲取了大量的经验。当时自贡有盐井发现了岩盐,但在井盐作为主流之下,并没有引起市场的重视,但王和甫敏锐地察觉到了机会,他大肆投资,不断开凿加深盐井,到后来,王家成为了全自贡拥有盐岩井最多的场商。后来,王和甫又在岩盐的开采技术上大放异彩,他大胆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利用蒸汽机车代替牛车汲卤,并将汲卤的竹篾更换为钢丝,如此一来,王家的汲卤能力迅速翻了数倍。他极为坚毅的信念和过人的胆量,终于让“仲兴祥”起死回生。
可以说,王和甫是岩盐汲卤和井盐采卤现代化技术的先驱。此人为一代儒商,当年军阀洗劫自贡盐商,王和甫贩卖田地为商会筹款,他为人相当慷慨豪气,王家大院修建好了之后,王和甫还在大院之外扩建了糍粑坳一条街,供乡人赶集之用。1930年,王和甫为了营救两位被军阀逮捕的盐商,抱病赶赴重庆四处周璇,日夜难寐,最终客死异乡。他死后,军阀刘湘前去交涉,并派了一支军队护送其灵柩回乡,所到之处,各界人士沿途祭奠,长歌当哭,自贡各地井灶、盐号、商会都纷纷敬送挽联,场面甚是壮观。
5
沿滩区还有着重要的红色基因,如果看过电影《建国大业》,或许会对其中张艺兴饰演的这个角色较感兴趣,张艺兴一改之前人们熟悉的柔弱形象,在电影中演了一名虎将,因此令人深刻。其实他所饰演的就秋收起义总指挥卢德铭,而沿滩正是他的故乡。
卢德铭(1905.6.9—1927.9.23),又名卢继雄,字邦鼎,号又新。他出生在沿滩区仲权镇。1921年左右,他在成都读书期间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熏陶,开始阅读进步书籍。
卢德铭喜欢研究兵法战术,熟读《孙子兵法》,身上散发着强烈的军事才能气息。在其毕业后,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黄埔军校第二期,不久便加入中国共产党。1925年,他参加了讨伐陈炯明的第一次东征,该年11月,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独立团成立,也即是叶挺独立团。卢德铭在该团中任二营四连连长。因为其作战英勇,屡次升职,后来成为国民革命军第四集团军第二方面军总指挥部警卫团的团长。南昌起义后不久,上级命令警卫团参加秋收起义,这次起义,毛泽东任党的敌前委员会书记,卢德铭担任总指挥。他完全赞成毛泽东从进攻大城市转向农村进军的决定,领导部队退往向南,行至芦溪镇附近,遭遇敌人埋伏,卢德铭折回去掩护队伍转移,不幸中弹牺牲。此时他才22岁。
毛泽东听闻卢德铭牺牲的消息,悲恸万分地说:“还我卢德铭!给我三个师也不换!”
《西江月·秋收起义》毛泽东 作 远近 书
西江月·秋收起义
毛泽东
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匡庐一带不停留,要向潇湘直进。 地主重重压迫,农民个个同仇。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
秋收起义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在武装斗争中公开打出了自己的旗号,在这次起义中,诞生了人民军队历史上第一面军旗,是中共党史军史上的三大起义之一。此次起义后,形成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思想,中国人民革命史开始了具有决定意义的新起点。
现在人们都知道秋收起义,但已经少有人知道卢德铭,更不知道他入选了“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多重温这些伟大历史,心中就会增加很多正能量”。对于这样一位革命英烈,我们应当铭记。
沿滩因釜水而成,因盐运而兴。虽然古老的盐道早已因现代化的运输工具而改变,但其中的味道却已经留存。在沿滩镇上嚼一嚼豆腐干,吃一碗香糯的肘子,或是在仙市古镇的老街上走一走,踏着青石板路感受历史的厚重,那就是沿滩镇虽不起眼,但分量极重的风景。
沿 滩
望川
釜水长流载百舸,千古盐运第一城。
沿滩飞流聚商客,仙市古镇转盐晶。
义高薄云王家院,勇冠三军卢德铭。
工农挥兵断虹势,长策转锋稻禾村。
来源:文化远近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