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重要制作基地之一:峨眉电影制片厂
中国电影重要制作基地之一
峨眉电影制片厂
峨眉电影制片厂筹建于1958年9月,是四川第一家电影制片厂,也是当时全国六大电影制作基地之一。1959年7月,郭沫若 题写了“峨眉电影制片厂”厂名,大门左边的竖式牌匾最上面是一个耀眼的红五星。
经过60多年发展,峨眉电影制片厂已成为当代中国电影的重要制作基地之一,是中国西南唯一的电影生产综合性文化企业:年可生产15部故事片、完成百部(集)电视剧、洗印拷贝2000万米、可摄制70毫米立体声影片、译制国外(语)影片,拥有西南地区规模最大、水平一流的大型交响乐团。
1959年,峨眉电影制片厂和八一电影制片厂合作拍摄了四川电影史上第一部本土电影《嘉陵江边》,最初名为《焊茶壶的人》;1961年,和长春电影制片厂合作拍摄第一部彩色电影《达吉和她的父亲》,并惊动了周总理;1962年,独立拍摄了喜剧片《乔太守乱点鸳鸯谱》。
岁月如歌,历史有痕。除“文化大革命”期间停产外,峨眉电影制片厂先后摄制了各种类型影片、电视剧400余部(集),如《被爱情遗忘的角落》《内当家》《红衣少女》《焦裕禄》《让子弹飞》《观音山》《被告山杠爷》《京都球侠》《特级警报333》《自古英雄出少年》《红海行动》等优秀影片,著名导演有陆小雅、太纲、毛玉勤、从连文、王冀邢、李亚林、张其、米家山、韩三平等等,同时培养出了潘虹、张丰毅、雷汉、孙淳等等优秀演员,在国际、国内荣获奖项50余次。
峨眉电影制片厂几十年几经起伏,在不同的环境下,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
一、1958年到1962年的初创期
作为“大跃进”催生的产物,峨眉电影制片厂成立伊始,就提出“一边建厂、一边拍片”的发展口号,这个颇有些冒进色彩的口号,无疑是当时“积极跃进”的社会情绪体现。通过积极的拍片实践,峨眉电影制片厂有了第一批自己的电影工作者,收获了宝贵的电影制作经验。
二、1962年到1976年的停滞期
1962年,在“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经济方针下,峨眉电影制片厂和很多在跃进中匆忙上马的项目一样被迫下马。1965年,峨眉电影制片厂有过一阵短暂的重新上马,但是很快“文化大革命”的浪潮就席卷而来。虽然“文化大革命”后期也有过电影制作,但主要是表现阶级斗争,宣扬“文化大革命”作品。
三、1976年到1980年代中期的恢复重建期
邓小平同志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作的题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鼓舞各行各业走上拨乱反正、恢复重建的快车道。新时期的峨眉电影制片厂也积极开始了自己的恢复重建。1981年前后,峨眉电影制片厂一批中青年导演开始活跃在创作一线,经过近10年发展,拥有了完整的电影创作体系,基本确立了在西南地区电影制作中心的地位。
四、1980年代中期到1990年代末的改革探索期
1984年,改革的春风吹到了电影业,电影业被规定为企业性质,独立核算、自负盈亏,通过银行贷款自筹资金,实现生产利润,并缴纳大小十余个税种。峨眉电影制片厂也和其他电影制片厂一样走上了改革的征途。
五、进入新世纪
积攒了多年的市场经验,峨眉电影制片厂开始负重奋进的新征程,2003年走上了集团化经营的道路。在2008年建厂50周年之际,全新的峨眉电影集团传承着“电影梦”正式挂牌,峨眉电影制片厂也变成了成都的一个“文化地标”。
2019年7月,峨眉电影制片厂厂房作为具有重要文化价值和内涵的历史建筑,入围成都市第十二批历史建筑保护名录,对成都市加快世界文化名城和“三城三都”建设,完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体系,规划管理、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历史建筑,促进城乡建设与社会文化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电影,是人类生活的指路明灯,是一座城市的集体记忆,更是一个短暂的急风暴雨式时代的文化与艺术。电影的历史发展虽有它自己的特殊规律,但是归根结底,它仍然是社会生活的一种特殊反映,所以它也不能脱离一般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
回眸60余年历史的峨眉电影制片厂,犹如从一个侧面欣赏中国的当代史,它见证了四川电影业的发展史,是新中国电影发展的一个缩影,也是成都青羊重要的工业遗产。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供稿:成都市青羊区地方志办公室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