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巴蜀记忆>详细内容

【记忆】李昌文 ‖ 中国制取沼气第一村:中江县沼源村(下)

作者:李昌文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1-03-12 14:59:07 浏览次数: 【字体:

中国制取沼气第一村:中江县沼源村

(下)

李昌文

二、延安梁家河知青学沼气

《人民日报》有关沼气生产应用的两篇文章发表后,时任陕西省延安市延川县文安驿公社梁家河大队知情在寒冷的陕北高原窑洞里,在一灯如豆的小小的煤油灯下仔细地研读这两篇报道,陷入了深深的思索……他的脑海中不禁闪现出一幕幕铭心刻骨的近年发生的两件大事:1971年,周恩来总理到陕西省考察,组织省委、省政府党员干部学习毛泽东主席在新中国成立前给延安地区的一份复电附件,当时陕北人民给毛主席发了一封电报,诉说了生活上的种种艰苦,毛主席回了电报,指示延安各级党组织、党员干部要关心群众疾苦,为他们排忧解难。1973年6月9日,周恩来总理陪同越南总理范文同到延安访问,发现陕北人民的生活依然十分困难,一年只有半年粮,总理流泪了,动情地说:“中央对不起陕北人民啊,陕北老百姓当年支持抗战,支援全国的解放战争,作出了许多奉献和牺牲,解放这么多年了,这里人民的生活还没有多少改变。……”接着,周总理主持召开了陕甘宁地区扶贫、脱贫工作座谈会,提出了“三年变面貌,五年粮食翻一番”的坚定目标,这等于是向陕北各级干部发出了一个动员令,要求想尽千方百计,尽快改善陕北人民困难的生活面貌。陕西省各级干部听了总理的指示,如芒刺在背,个个肩上都扛着神圣而艰巨的任务。所以,当年年仅21岁的热血青年、大队党支部书记在读到《“煮饭不烧紫和炭,点灯不用油和电”——四川省中江县龙台公社第五大队利用沼气的调查》后,很是激动,他从这篇报道中看到了陕北人民解决农村能源缺乏问题、改变落后面貌的希望,大办沼气正符合周总理指示精神。他心潮澎湃,彻夜难眠,心想:“我们这交通不便、缺煤缺柴的山区,能够象四川农村一样利用沼气煮饭、照明,该有多好呀!”第二天天刚放亮,他就步行50多里山路,来到延川县城,把自己想到四川学习制取沼气,在梁家河搞沼气试验的事告诉了北京支援延安干部、县委常委、县革委会副主任张之森同志。老张呵呵一笑:“咱们都谋到一条路上了!”原来,张之森是抗美援朝志愿军部队的一个司务长,他在朝鲜战场上打仗时,炊事班常常为找不到柴火做饭伤透脑筋,所以,他对燃料问题非常敏感,觉得这个做饭、点灯确实是群众生活的大事。恰巧张主任在北京探亲时也看到了这份报纸,对在陕北高原试办沼气有着浓厚的兴趣,两人的想法一拍即合,并得到县委申易书记的批准。

1972年9月21日,四川省沼气现场交流会在中江县召开,图为会议代表参观龙台公社五大队二生产队条石结构的水压式沼气池群(李昌文 供图)

1974年4月1日,几个知青与柏根柱等3人第一次来到四川绵阳专区的中江等县参观学习沼气技术。在龙台公社五大队,沼气技术员热情地向他们介绍了沼气池选址、建池技术,土炉具、土灯具的制作等等。在集凤,区革委主任刘汉青、集凤公社党委书记周应治等非常重视革命圣地延安来的客人,亲自接待,亲自带队参观,并组织座谈会。梁家河知青一行回延川后,向县革委作了汇报,县领导鼓励他们在当地开展试验。试建沼气池的战斗打响了,建池需要沙子,可梁家河没有,于是就带领几个青年到十五里外的前马沟去挖;建池的水泥运不来沟,他又带头从15里外的公社驻地背了回来;施工没有石灰,他们又自己办起烧灰场……

1974年7月中旬,梁家河大队二生产队知青窑旁,陕西省第一口容积8立方米的沼气池修建竣工,已经装进各种发酵肥料几天了还不见产气,来看“稀罕”的人们挤满了知青窑……大家很是着急,他们按照在四川中江等地学到的技术,拿着木棍从进料口往发酵池里捅沼料,由于太过专注用力,溅了一身的粪水也顾不得去擦,直到池子里冒出大量沼气,然后在出气口开关一扭,划一根火柴,点火成功!只见灶膛内蓝色的火苗呼呼呼直往锅底上扑,才吸了一锅旱烟的工夫,刚倒进锅里的三马勺凉水,就开得水花直冒;再划一根火柴,沼气灯亮了,白色的光焰比60瓦的电灯还明亮,陕北高原第一次亮起了沼气灯,“沼气上秦岭”的神话实现了!人群一阵欢呼,这时,大家才轻松开心地笑了起来。

1974年12月下旬,为解决延川大规模推广沼气池建设中诸如冬季产气量变小等许多具体问题,知青一行第二次入川“取经”学办沼气。这次学习考察由张之森常委带队,共6人,分为3个小组,与梁家河知青分在一个小组的黑荫贵同志,时任延川县拓家川公社团委书记,也是北京来延安的下乡插队知青,生于1948年,北京汇文中学学生。“延川县沼气学习团”到达成都后,受到四川省革委、省沼气办热情接待,省委书记杨超指派两位干部全程陪同学习参观。据现年72岁,家住龙台镇沼源村二组、从辽宁丹东部队转业的原中江县龙台区沼气办公室主任张朝辉回忆:“中江大办沼气的事情被《人民日报》报道出名后,全国各地来龙台区参观学习的人很多。1974年冬天,我接到县沼气办公室电话通知,说革命圣地延安要来人参观我们五大队的沼气,我马上就去向区委书记谢长华汇报,因为谢书记第二天要主持一个工作会议,就叫我负责接待好延安的贵客。第二天上午,一辆北京吉普车开到区沼气办公室门口,进来两位操着北方话、十分精神的年轻人,自我介绍说是延安来参观学习沼气的。我拿出《来客登记本》,准备看他们的介绍信登记一下,回答说因为他们分了3个考察组,只有一张介绍信,在另外一个组保管着(可能是领队张之森常委那个组保管),于是我便问起客人的尊姓大名,准备写上来客登记本。让我印象非常深刻的是,两人的姓氏在我们中江县是非常少见的,由于没有看到介绍信,我一时不知怎样写他俩的名字,便向两位来客请教,记得当时驾驶员没有进屋,年龄稍长的那位客人是坐着的,二十来岁的这位客人是站着的,但见他身材伟岸、面容英俊、皮肤白晰,身穿绿军装,胸前佩带着一枚毛主席像章,肩挎草绿色帆布挎包,上面绣着‘为人民服务’五个红色大字。他腑下身子,郑重地在《来客登记本》上写下习近平、黑荫贵两个名字。接着,我就带领他们从我家开始参观,接着就是陈锡祜、曾才福、朱显和家,边参观边热情地、毫无保留地给他们介绍讲解建池,投料、点火等有关技术要领以及建设沼气池的方方面面的经验教训。”

1972年9月,中江县龙台公社五大队张朝辉(前)介绍沼气使用情况(李昌文 供图)

知青一行在中江县城参观了沼气展览馆,在集凤区、城郊区等地考察了不同类型的沼气池,学习了升降水压式和“三结合”(厕所、猪圈、沼气池三者修在一起,人畜粪便、稿秆一起密闭发酵)整套技术。大家边听边记、细致询问、勾画草图,下池察看,动手操作,把握了防漏、控压、冬季提高产气量等关键技术。其中还两次专程到紧邻中江的德阳县园艺场学习沼气发电技术,获得该场技工李耀庭设计赠送的柴油机气缸改造图纸。中江县向延川县赠送了沼气炉具、灯具、U型管等设备,后来四川还派出了4名技术员到延川办沼气培训班,帮助建样板池。学习考察组回延川后,申易书记召集县委全体常委听取考察组赴四川学习办沼气的工作汇报,决定选定梁家河、县农场、延水关、高家湾4个点试办沼气。

梁家河大队有好几百户人,支部书记又当沼气建设专家技术员,他编写了“什么是沼气?”“利用沼气好处多”等节目在大队广播站播送,组织群众收听讨论,经常深入农户家到施工现场督促指导、检查示范,向施工人员交待沙子、石灰、水泥的比例,抹几遍灰,刷几次浆等。

1975年8月,陕西省委、省革委在梁家河大队召开全省沼气工作现场会,支部书记代表梁家河大队在会上作了《沼气要大办,政策要落实》的经验介绍。晚上,他把沼气从池内放出、加压打包送到现场,用沼气发电放电影,观看电影晚会的领导和群众感到十分惊奇。自此,陕西省掀起了大办沼气的群众运动。短短一年多时间,延川县15个公社建沼气池3200多口,梁家河、东风、安家原3个大队带头实现了沼气化,70%以上的农户用上了沼气,基本上解决了当时农村煮饭、照明、施肥的问题,受到老百姓们交口称赞。

将近半个世纪过去了,今天梁家河仍有许多村民在用沼气煮饭和照明。当年在梁家河修建的陕西省第一口沼气池仍保存完好,向参观的人们有力地诠释着什么是初心,什么是延安精神。从这段难忘的历史细节中,我们可以具体直观地领略到,青年习近平当年在梁家河入党,担任大队党支部书记的时候,就坚定不移地奠定了“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心中一直牢牢地记住了自己庄严而神圣的使命。

三、 英雄故乡,沼气发展新成就新征程

2019年4月9日,受中共中江县委邀请,北京退休干部黑荫贵同志重返特级英雄黄继光的故乡中江县,满怀深情地回忆了1974年12月至1975年1月,梁家河知青到四川中江等17个县学习考察沼气技术的难忘经历,看望了龙台镇沼源村和集凤镇拱桥树的干部群众。当他站在1974年参观过的陈锡祜等村民原建的沼气池群前,抚摸着周围新建的不锈钢管保护围栏,凝视着那曾经装满了四川沼气第一人陈锡祜屈辱与荣光的池子,心情非常激动,随后摄影留念。在沼源村村委会办公室,黑荫贵十分动情地说:“世界的沼气在中国,中国的沼气在四川,四川的沼气在中江,沼气走向全国、全球之功在中江,中江的沼气就在咱们沼源村!沼气的发展利用解决了过去农民做饭、照明、施肥问题,是绿色发展,乡村振兴之源。土法制取沼气这一农村燃料革命和中江群众的首创精神深刻影响四川、影响全国乃至全球。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到在四川学习办沼气的经历,在福建考察期间曾作出了‘普及沼气就意味着青山常在’的重要指示。”

1980年,沼气发明人陈锡祜的儿子陈志操、女儿陈小英在自家沼气池收集沼气(李昌文 供图)

英雄故乡中江县140万干部群众牢记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把发展农村沼气列入振兴地方经济的一揽子计划,大力发展以有机废弃物厌氧发酵,实现沼气、沼液、沼渣综合利用为主旨的沼气工程项目建设,中江县先后被列为四川省农村小型公益设施户用沼气池建设项目县、国家农村沼气建设国债项目县,投入资金2亿多元,全县共建成农村户用沼气池12.6万口。从1974年起,中江沼气技术骨干155人次被派往全国各地,帮助省内外93个地(市、州)、县培训技术员619名,修建示范沼气池2173口,修复病池1100多口,修建样板池338口,无偿寄出资料一万余份。到1980年,四川省的沼气发展到400多万口。为支援第三世界国家推广沼气技术,中江的技术员严泽贵、邓云书等先后到广州交易会、北京农业展览馆现场讲解、演示、散发资料。中国代表团在联合国生物能源大会上介绍中国办沼气后,联合国随即在成都举办沼气讲习班。

1972年11月4日至9日,全国沼气发酵现场经验交流会在中江县召开(李昌文 供图)

近年来,中江新建了较大型的奉献农业养殖场供气站,仓山镇倒碑垭村、人和寨村养殖场供气站,悦来镇马河村3社、11社养殖场供气站,玉兴镇桃花店村集中供气站。中江还加强沼气服务队伍建设,新建村级沼气服务网点147个,配备沼气抽渣服务车、抽渣泵、沼气池维修工具等,充分发挥沼气工程“处理畜禽粪污、转化沼渣沼液有机肥、提供“清洁能源”三大功能,通过农村沼改厕的方式,推动农村“厕所革命”,助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生态循环农业发展。

中江县还对自力更生,敢于创新;不等不靠,土法上马;不怕困难,敢为天下先的“沼源文化”进行深入挖掘,在沼源村打造了一条3公里长、涉及23口沼气池的沼气科普文化观光路,对全村380口老沼气池进行清理、维修保护。

“沼源文化特色村”打造工作得到国家、省、市各级重视支持,2018年7月,四川省农业厅厅长杨秀彬、中共德阳市委书记赵世勇均作出批示,要在沼源村高标准、高规格打造中国沼气博物馆。

2018年9月,中江县博物馆设立“中江沼气发展历史陈列展”,并设“沼源文化陈列专区”。中江县委党史研究室编纂了《中江县沼气发展简史》。

2018年9月2日,沼源村党支部与国家农业农村部沼气科学研究所第五党支部结对共建,协作建设好“沼源特色文化村”,把“沼气博物馆”建设成见证历史、传承精神、促进发展的科技综合示范体,助力乡村振兴。

2019年4月9日,黑荫贵(右三)到中江县龙台镇沼源村回访当年考察沼气旧址(章沙 摄,李昌文 供图)

2019年8月,沼源村所在的中江县龙台镇成功申报为“四川省特色小镇”。

(全文完)

李昌文 ‖ 中国制取沼气第一村:中江县沼源村(上)

作者简介

李昌文,德阳市散文学会副会长,曾任中江县地方志办公室主任、中江县政协科教文卫委员会主任、中江县作家协会主席等职。其新闻文学作品曾获全国党报社会新闻大赛二等奖、四川省报纸副刊好作品奖、四川省第十六次地方志优秀成果一等奖、三星堆文学艺术奖、德阳市首届散文奖、中江县文学艺术奖等。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李昌文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张亚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