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李海 ‖ 朱纯一:与收音机相伴一生的人
朱纯一
与收音机相伴一生的人
李 海
朱纯一,四川省仁寿县普宁街人,1950年12月生。作为一个与共和国共成长的人,他与收音机为伴,一起见证了社会的进步,见证了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
说起对收音机的情感,还得追溯到朱纯一小学时期。小学二年级时,有一篇课文介绍了收音机,老师说将电子管和其它一些零件组装在一起,便就是一部收音机,就能听到千里之外的声音了,老师在课堂上还演示了组装一台收音机的全部过程。
自此之后,朱纯一对收音机产生了浓厚兴趣。无论何时何地,只要看到收音机以及与收音机有关的东西,都要去摸一摸,看一看,一看就是大半天,直到人家不让看了,要拿走了,才依依不舍,一步三回头地离开。到成都亲戚家看到矿石收音机,也像被孙悟空施了定身法一样,都市的繁华和喧嚣的街道已完全抛掷到一边。
记忆最深的是组装第一台收音机。那是1964年秋天,收获的季节。进入初中后,物理课的学习懂得了声波传送原理,朱纯一平时就喜欢与高年级的同学结伴,在观看学习他们组装矿石收音机时,便产生了亲自动手组装收音机的想法。回到家,央求母亲给他钱买组装收音机的配件,却被母亲拒绝了。之后他又找父亲要钱,父亲慈祥地抚摸了一下朱纯一的头,悄声叫他写一个需要的材料清单。此后,好长一段时间,父亲都未对他谈起此事,朱纯一以为无望了,叹了一口气,悄悄地开始捡炭花攒钱。不想,在一个深夜,父亲叫醒了他,从贴身的衣服里掏出一个纸包,朱纯一睡意朦胧中打开,原来是他前些日子写给父亲清单上的那些东西。刹时,睡意全消,双手紧紧地攥着那一包电子管件,电子管件带有的暖暖气息,那正是父亲的体温。他激动地望着父亲,没有任何语言,仍然紧紧地攥着电子管,但眼里却溢满了兴奋的眼泪,那一晚他再也没有睡意。
偷出母亲的首饰盒作机壳,一截八号铁丝在蜂窝煤炉中烧红钻孔,“朱纯一牌”第一台电子管收音机就这样在父亲的支持和母亲的唠叨中成功了。当时,买这些材料总共20多元钱,现在看来微不足道,但在那个年代,却是父亲一个月的工资,全家一个月的生活,母亲难免会心疼许久,唠叨了许久。所以,在那个秋天的收获之后,他将单管、双管、多管,高放、外差等收音机,一发不可收地装了个遍,所有经费均来源他捡炭花的收入,从此,他成了大半个县城小有名气的收音机名人。
有了这个名人的名气,上山下乡时安排在公社广播站,与艰苦的田间劳动擦肩而过;因为这个名气,知青生活只过了两年,便被特招到城关镇无线电机电厂任技师,负责全厂技术和产品开发,解决了厂子的生存和发展;更因这个名气,1978年顶班退休的父亲,到国营建材厂当上了主管全厂电气的国企正式员工。为了扩大这个名气,实现小学时期的梦想,他果断地辞去国有企业正式工身份,到军工厂打工,到电子管厂学习,到成都电讯工程学院深造,创办全县电子产品销售维修中心,培训上百个徒弟,干出了自己喜欢的一番事业。2010年退休后,他凭借这个声望和精湛的技术,继续做自己热爱的工作,并开始走上收音机及无线电产品的收藏工作。
收藏不是目的,反之,收藏是技术和文化的传承,是映证社会的发展。在收藏过程中实现人生的美好,体现人生的价值,这才是朱纯一一生追求的事业。
朱纯一收藏不同时期的收音机有1000多台。从矿石收音机到电子管收音机、晶体管收音机、集成电路收音机,种类齐全。从台式、座式、落地式、便携式到袖珍式,款式繁多,从中可以看到无线电为主的工业进步,半导体为主的材料革命,看到我国工业如何从机械化、半机械化步入自动化、半自动化,又如何从自动化、电子化的模拟阶段进入计算机、光通信、量子通信为主的数码时代。
技术革命使收音机缩小体积的同时,还大大降低生产成本,收音机从贵族产品变为大众使用的掌中之物。20世纪70—80年代,国产收音机达到8000多万台,年轻人结婚以拥有“三转一响”为时髦,其中的“一响”就是收音机(三转是自行车、缝纫机、手表),人民生活水平逐步增长提高。
朱纯一认为,收音机还是一种历史的见证。1937年七七事变后,伪满洲国生产专用编号、限定频率的收音机,就是中华民族被日本侵略者奴化的一种屈辱见证。“爱国光荣”牌收音机,为抗美援朝专门生产,表达全国人民“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坚强决心。2008年,为汶川震区缺电环境专产的手摇式袖珍收音机,就是举国上下众志成城抗震救灾的历史定格。
朱纯一在收藏中还发挥他的特长,即他所藏的收音机全部都会正常使用。邻里之间、或亲朋好友们的收音机如果不响了,找到他后,他乐呵呵的免费维修,用自己的一技之长为他人带去了欢乐之笑,在别人听到正常播音后的欢喜赞扬声中,享受着作为一个收音机人的成就感和快乐感。
对相伴一生的收音机,朱纯一如数家珍。谈到收音机的未来,他说,集成电路出现后,收音机开始隐身于手机、电脑、电视、汽车音响以及随身听之中,传统的家庭式收音机虽受到冲击,但收音机存在的形式仍在发生改变,收音机本身并不会寿终正寝。正是这样,收藏这段历史,留下时代物证,成为一件十分必要和很有意义的事情。
收藏,成就了朱纯一相伴一生的事业,正是因为这个执着和热爱,在退休后,他继续热衷这行事业,积极加入仁寿县收藏协会,并成为收藏协会理事、成都市收藏协会会员,被吸收为成都市老年科技协会专家组成员。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李 海(四川省仁寿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微刊题字:蓝天果( 中国文联文代会代表,商务部中欧协会青少年艺委会副会长,四川省硬笔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兼毛笔工作委员会主任,四川省书法家协会理事,四川蓝天书画院院长)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