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巴蜀记忆>详细内容

【记忆】隆昌十县志多牌坊载客家人迁隆战天斗地创新家园‖余广琪

作者:余广琪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4-07-28 15:08:11 浏览次数:790 【字体:

隆昌十县志多牌坊

载客家人迁隆战天斗地创新家园

余广琪

毛主席一生喜读方志,主张“收集县志、府志、省志、家谱,加以研究”,1958年在成都会议上倡议全国编修地方志。本文即从十县志一府志一省志多牌坊摘引文图,展示客家人迁隆昌后战天斗地建设新家园的艰难历程和豪迈情怀。主要数据引自1995年《隆昌县志》。田野调查家谱主要是客家人简表209支中的40支。此为四川客家第一大县续编。

隆昌客家人勘测设计沱灌工程建成的川南第一大湖古宇湖

据《明史》载,隆昌由嘉靖亲自设县,隆庆建县。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版《隆昌县志》是首部县志,知县钱振龙到任仅约1年,记载隆昌四景萧条,百里无烟;贡赋中载经兵燹后正供之额合一邑计之尚不及一家;满目蒿莱而土田鞠为茂草;实在上中下田共柒顷壹拾贰亩叁厘五毫叁丝陆忽。显示“湖广填四川”在隆昌效果很差。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县令刘琨文载隆昌迁来楚粤闽豫滇黔秦浙之民。县令黄文理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隆昌县志》风俗载“力作之勤敏,土著不及楚豫,楚豫不及闽广,始而佃耕,未几即为业户”,显示迁隆主要是楚闽广豫。1995年《隆昌县志》载“客家话约占全县人口35%”,其余说湖广话与湘方言,未载其他省籍话。

湖广人县令黄文理在乾隆二十九年县志优评客家人,并优评劈石锄山开鑿的勤民。

隆昌位于成渝线近中点,自古东大路上有5—6个场镇,是客家人到成都、宜宾等的中转站。客家人主要分布在响石、胡家、圣灯、山川、金鹅、周兴、界市、石碾等镇,其余各镇均有分布,标志是13座南华宫、多座万寿宫、天后宫。形成了高铁北站周边、山川镇光华村、金鹅镇光耀村、光星村、胡家镇黄荆村、蒲芦村、周兴五马韩村等客家方言岛。目前搜集整理的209支客家人简表统计,来自广东长乐(五华)县79支,兴宁县34支,其他县44支。福建含迁江西或迁湖南再迁隆11支。江西含迁湖南再迁隆19支,部分不详。隆昌市是四川客家第一大县,约26万人,44姓氏。各姓氏中基本是客家人的有曾氏、蓝氏、古氏、邬氏、余氏、戴氏、范氏、郑氏、邱氏等。陈氏、钟氏、黄氏、梁氏、罗氏、李氏、彭氏有较多客家人,也有较多湖广人。

隆昌部分客家人简表

1

打好蓄水保水工程的硬仗

隆昌地形中间高四周低,缺水严重,蓄水保水特别重要。湖广人先到隆昌占了好田好土,客家人到时只能薄土瘦田,基本严重缺水。乾隆版县志未载插占,记“始而佃耕未几即为业户”。为啥这样厉害?原来迁隆客家人祖地多在闽粤赣山区,山比隆昌高,缺水更恼火。广东客家先民迁赣南,宋朝即造梯田,王阳明、徐光启有记载。迁隆客家人在祖地整修过冬水田,修建过堰塘,在小溪河修过石堰,在缓坡开筑过梯田、梯地,蓄水保水有经验。一看佃耕的田土,比祖地好打理,租金又不高,还可以长期佃耕,甚至以后可优惠价买下,一般迅速签约。如工程量不大,家人即可解决,如需请人帮忙,一般采取换工方式,同修房造屋换工一样,即这次你帮我干几天,下次你需要时我帮你干几天,只吃饭不开工钱,当然请石匠需按市场价付款。从此起早摸黑,早饭前晚饭后还干活2小时左右,客家妇女按传统煮饭、喂猪、绩麻,最为劳苦,时间更长。由于工程量不大,或采取了换工方式,多数是当年完成当年生效。之后如遭到旱灾,即可证明客家人从原乡带来的蓄水保水、造梯田梯地技术先进,民间迅速传开。还可能从民间传到县令耳里,黄文理《祈雨有应示农民》写道:“蜀南之土多瘠贫,蜀南之田需勤民,劈石锄山耕云雾,五谷播种天生成。一旬不雨草露竭,半月不雨路飞尘……我闻陂塘长蓄水,何弗开鑿庇比邻”,并载谚语堰塘乃田之母等。其劈石锄山开鑿等,正是对勤劳的客家人修河堰、修堰塘、开筑梯田或梯地的赞扬。但他在县志中并没有专设水利记载所修河堰与堰塘等情况。直到60年后道光三年(1823年),《隆昌县志》专设水利记载“我国定鼎以来谕令规地为塘,因溪作堰,用以广灌溉而备蓄”。值得质疑的是,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乾隆四十年(1775年),县志没有相关记载,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县志的记载应是勤于跑全县的黄文理调查感悟,且提示他湖广家乡尚未有先进的蓄水保水制度。没载何年的谕令谓“定鼎以来”可能是向老百姓作宣传的。道光版县志载“隆民沿溪多砌堰,无溪者或筑塘或以田蓄水灌溉”,总结了蓄水保水经验,还记载修河堰与堰塘名称,未载筑梯田或梯地。不过从这些河堰名如蓝家堰、徐家堰、邬家堰、刘家堰、彭家堰、戴家堰来看,多数应是客家人所修,也不排除湖广人学到经验与技术所修。隆昌雨水整体看不少,只是需要时没有下雨而称为旱或大旱。缓坡开筑梯田工程量较大,但一次投工可管几十上百年。之后每年可等天下雨,迅速犁耙即可插水稻秧,比其他杂粮产量高,价值高。较陡的山坡一般修梯地减少坡度,修拦水拦沙的不易垮的土埂,挑一些猪粪兑入水中,即可施肥一次,或将水转入山茅厕备用。每年待泥沙干了,再将其挑到土的顶部或泥土很少的地方,梯地就越种产量越高。

四川客家研究中心主任陈世松研究员《论巴蜀客家的定居融合及其历史意义》认为,“这主要表现在客家人掌握了诸如施肥、除草、营造梯田等许多专门的农业生产技术和经验,许多农作物优良品种均是他们在原籍早已种植并经他们引进入川的。”他举乾隆初年,德阳知县阙昌言在《农事书》中,针对“粤民来佃种者,家家用粪,所收倍多”的现象;昭化县“土著民不善种植”,转而租佃给粤民耕种,粤民接手后就大获其利。告语:“粪无瘠土,勤而无荒年,吾岂有异术哉。”

客家人给隆昌带来红苕、玉米、南瓜、番茄、土豆、芋子、四季豆等粮食蔬菜作物及生产技术,带来广柑、橘子、甘蔗、柚子、花生、苎麻、黄麻及国外的烟草、柠檬等,极大改善了隆昌的农业生产结构和耕作方式,如萝卜行间点小麦,收了萝卜栽苞谷秧、砍了小麦壅苞谷栽红苕,收了玉米点油菜等。另外早稻品种多,有60早、7月熟、百日早等。福建、广东的客家人和湖广人带来麻布技术,让绩麻织布成为隆昌最多人的活路。

2

修好有客家特色的住房祠堂会馆

客家房屋包括商铺、住房、祠堂、会馆。县城乡镇的商铺紧紧相连,与湖广人开的商铺外观差异不大,但经营商品不同,多为前铺后住房,有些铺面或里间修有所从事行业的作坊,如铁器锡器铜器、木器竹器藤器草席草鞋、骨器布伞纸扎火炮、成衣制帽布鞋裱糊、米坊面坊等,方便展示商品、制作与看摊经营。

客家民居早期特征是宗族聚居,乡间的住房较多挨着祠堂或集中为XX大院、XX湾等。多数是亲戚与同姓,也可能有同乡朋友等。后期社会治安有改善,逐步有长三间、紧五间、井八间等分散于路边、河边、山湾等,但距大院不远。建筑特征是围堡式大屋的称为XX屋基、XX花房子、XX庄园的,一般是一家人所修,预计住几代子孙因而房屋多体量大,后来可能有展示家大业大的心理,如修建于康熙年间的油房叶家沟黄氏庄园有三进48个天井,左后角建有一座碉楼,可能弥补风水缺点,更多是传承广东客家传统。上海立达学园办学遗址的洞坎下水廓凉亭有24个天井,有一座三层楼的凉亭,与碉楼的部分功能相当。所有住房都要找阴阳看风水,隆昌最著名的阴阳是乾隆时期的肖国师,一些老族谱有记载。民居一般坐北朝南,大屋建多个天井。以隆昌青石打地基,用砖砌墙或舂土墙、建串架等,以木梁承重。以堂屋为中心,神龛正中刻上某氏堂上始高曾祖考妣神位或同类写法。多有木雕、柱础等石雕、屋脊和鳌尖等,有的有风火墙、彩绘以雕梁画栋。

康熙年间修的油房叶家沟黄氏庄园(叶履宁 供图)

民国版县志祠记载:全县各姓凡开族者均置有祠宇,因天灾国战交调查报表仅54份统计54祠宇。曾经每个家族有祠堂,有的几个近血缘家族共用,现基本不存。祠堂更符合风水理论要求,比住宅的材料、施工、装饰好。祠堂大门上立X氏XX公祠金匾,左右贴对联。祠堂分上下堂屋,上堂屋设立神龛供祖先神位,左右有显示姓氏源远流长的赞词。客家人在传统民居风俗中,认为门前的“风水塘”越大,越能赚更多钱,出更多人才。同时生活中的洗涤、农田的灌溉、禽畜的饮用等都不可缺少水塘,还可在塘中养鱼。

一定地域的客家人会抱团取暖。南华宫又称广东会馆,供奉六祖慧能。曾一书先生记载,县城、胡家、响石、龙市、迎祥、黄家、双凤、界市、周兴、石碾、李市、石燕、渔箭有13座,县城江西会馆万寿宫1座,供奉许真君,福建会馆天后宫1座,供奉妈祖又称天后,两者乡区有多座。每座会馆的建成至少显示该地相关省籍客家人多,且很团结愿意出钱出力。3种客家会馆都为四合院布局,中轴线依次排列戏楼、正殿,两侧分别有数量不等的厢房,正殿两端会修不同数量的风火墙。门口的牌坊、戏楼雕廊画柱气派精美,会保存原乡主要的建筑风格。家族修祠堂与家庭修房,也会展示特有的建筑语言,让人们容易看出房主和祠堂的客家人属性。

胡家镇原南华宫

3

修城修路修桥修书院牌坊时有领衔

钱振龙在康熙版县志载:隆昌“北接秦陇,南通滇海,西驰叙马,东达荆襄,东北徂安岳、荣城,西南往黎、雅、僰、羌,以弹丸之地而当六路之冲,担荷喘血之时无停,惫殒道周之情可惨,以致四景萧条,百里无烟”,“隆自历屠戮灰烬后文献无存。”知府何源浚在康熙《隆昌县志》序中载:“甲申罹难,隆人烟几绝,若干年后乃稍稍兴复。故叙府十邑之苦莫苦于隆以其冲耳!”

《道光县志》载嘉庆六年(1801年),时任知县盛世绮在重修隆昌县城碑记载:兵燹后康熙六年重修城墙,百余年来“女墙尽归颓坏,城身之裂缝发鼓势将倾圮而危如累卵者,盖十有八九矣”。故“摘段拆修,共计城身六百一十丈,凡参差不齐者俱易之,增设垛口一千五百三十座,高二丈二尺,海漫内墙,门楼卷洞,无不焕然,巍然以壮”“裁协济渠邑站夫之需,以资工费,命李学渊、余昂等董其事。”59年后,该城抵御了云南李永和、蓝朝鼎上万农民军3次攻城,100年后,该城抵御了余栋臣数千农民军2次攻城,城墙质量可想而知。李永和在紧邻隆昌的富顺县牛佛镇称帝,极想攻下隆昌县城而没能如愿。修城近两年,需要请多少匠士?买多少石料和其他材料?动员组织多少并无专业技术的服劳役客家与湖广民众?然以资工费的仅仅是县令给的“裁协济渠邑站夫之需”,比起县令近4月“所费不下数千金”修莲峰书院,可能只是一笔很小的资金。余昂是广东迁隆客家人,时约59岁,李学渊不详。嘉庆十二年(1807年)输米助账,余昂捐米80石、李学渊捐60石,获得藩宪和道宪给匾表彰。2人均监生,乐为桑梓尽力。

道光县志载客家人等负责修的城墙、莲峰书院及输米助账获匾

隆昌境内到成都重庆的东大路,到泸州的川云东路,到叙府、雅安大路,到自贡盐道,交通繁忙,面临着经常的保护维修,需沿路客家与湖广民众支持。1927年建设成渝公路隆昌段37公里,1935年30000人扩宽整修,1937年再次整修。与1938年修建川滇公路北口隆昌段到泸州并连接滇缅公路,都成为抗战大动脉。1945年,隆昌10000多名民工到泸县修建蓝田坝军用机场。1936年,省府为成渝铁路集资300亿元,隆昌集资2亿元。次年起,隆昌段修部分路基2小桥,瓜子岩坚石深堑继续施工。1950年,隆昌组建2支筑路大队,以工代赈。12月超额10%完成枕木任务。1951年9月7日,重庆至隆昌段举行通车典礼,1952年7月1日全线通车。隆昌段36.31公里设5车站,隆昌站是多年机务段,现为隆黄铁路起点。隆昌连接外地的老大路先后改建为国道省道,1990年隆纳铁路、1995年成渝高速公路开通,县道乡道村道形成交通网,石油天然气钻井路42条,市县企事业单位专用公路约50条,多数依靠客家人湖广人人工修筑,交通十分方便。后来修建成渝高铁、隆纳高速公路及国道省道升级等,则主要依靠专业公司机械化施工。

1951年9月7日成渝铁路重庆至隆昌段通车典礼

路多必然桥多。隆昌历史悠久且与设县命名最相关的是隆桥,1700年前与成渝东大路同时建成,何时命名不详。但明朝洪武初年设立隆桥驿,明显以桥命名。嘉靖皇帝驾崩前8日亲自设立隆昌县,则是以驿设县。隆桥是东大路跨隆昌河的石桥,康熙与乾隆县志城图载,南门沿水巷子往南不远到河边隆桥,隆桥南边紧邻隆硚馹即隆桥驿。道光版县志卷十一载,“隆桥在县城南门外,嘉庆己卯前任广西永宁州喇峝司巡检余大揆率子余继恩捐资重修,桥两端建坊,俱以隆桥颜之”。族谱载,余大揆是余昂次子,捐金1000余。同治版县志图示,隆桥向西移动约80米,从正对现武装部巷口变为正对繁华的南街。该志之隆桥夜月,可见6座桥墩雕刻有龙、狮、象等兽负津梁,桥面与桥墩都是厚实的长条石建成,桥的栏杆由更为细长的条石建成。两隆桥坊比其他牌坊结构简单,但顶部均有较大的三部分雕刻形成山字形结构。隆桥将兴旺了百年的南街与南门和小南门紧密连接,重造了隆昌城:变小桥两端连古驿道修建的水巷子为大桥连南街和后来的顺河街,商业繁荣,市容优化。这一变化被光绪《叙州府志》记载,嘉庆《四川通志》美誉隆昌:“晴登道观俯楼阁之峥嵘,月射隆桥看江天之掩映”。日本《中国省别全志》四川卷载:“隆昌南门外南关之旅店、谷物店较多,市场活跃”。但民国版县志、一轮二轮县志竟然没有古隆桥和几次重修隆桥的图片与照片,且前两者相关记载有错漏,民国版县志以南门桥取代隆桥等,致现在许多民众不知隆桥。

乾隆县志与同治县志图示隆桥和南门相对位置变化

道光三十年(1850年),老君坝蓝氏集资修建9墩10孔,长38米、宽1.74米的牛筋滩大石桥即三龙桥,彻底取代原来易被洪水冲毁的简易便桥,使隆昌到泸州川云东路更加畅通。桥头立有三重檐高大石碑(有风化),记载福建迁隆始祖蓝仲荣和近百捐款族人名字和金额。油房叶家沟黄氏庄园主则修建了五坡到石燕桥河上的多座桥,豹子桥修于嘉庆十五年(1810年)。目前搜集到的客家人家族修桥、修路、修堰、修塘等的资料尚不多。隆昌1986年有各类道路桥482座,2002年仅公路桥有142座,后来修公路跨铁路桥梁多座。修桥与修路相似,近几十年专业公司机械化施工越来越成熟,但以前主要依靠客家人、湖广人人工修筑。

隆昌石牌坊保护较好,现存17座,被命名为石牌坊之乡。雍正元年(1723年)正月初一,雍正皇帝连发11道治吏谕旨,最后谕知州知县:“皇考之治功惟尔州县诸臣具有父母斯民之责,其为朕立之基址以固邦本焉!诚能洁己奉公实心尽职,一州一县之中兴仁兴让、教孝教忠、物阜民安、刑轻讼简,朕将升之朝宁用作股肱。”时任隆昌县令刘琨在大堂建上谕坊,将此圣谕勒石牌坊公开阐扬,雍正爱民明君形象迅速传遍全县,大利整顿吏治,又利笼络民心。同时智慧的隆昌绅民理解“州县官贤则民先受其利,州县官不肖则民先受其害”,注重通过对贤达者建坊竖碑表达呼唤清官德政的愿望,隆昌建德政坊德政碑21座,南北关存5坊3碑,富顺县1碑,展示民众赞赏好官,拉近官民关系。上谕坊载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县志,然乾隆四十年(1775年)县志未载。牛树梅德政坊是曾存錪和隆昌绅耆士民称颂在任知县而公建,并“冀后之君,子宰斯邑者,其奉我公为筮龟,则实惟隆人之庆,而公之余泽惠人益远矣!”刘光第德政坊为合邑绅耆士民公建,署名余大经、郭玉峦、余继元、万兆蓉,另有监修晏式丹、杜仕斗、魏承江、叶长太。肃庆德政坊是閤邑绅耆士民公建,署名薛士昭、余燮、晏登云、万德薰、李成德、彭国賔、欧阳光、余焯、曾存钫、黄集兴、蔡中和,间隔2行书监修首事公立。李吉寿德政坊是閤邑绅耆士民暨诸山僧等公立,余继辉、晏楷、黄赓廷、余焜、蓝秀隆、蓝肇熙、邬X 观、万邦X、谌秉X,9人之上通栏书监修。肃庆到任不到1年因政在养民、子惠困穷、清廉高洁、口碑载道等建坊,后肃死于抗击云南李蓝农民军。“文革”中,部分红卫兵谓肃镇压农民起义罪大要推倒此坊,部分红卫兵和民众说肃保境安民功大,保存下来。觉罗国欢德政坊是閤邑绅耆士民公立,无署名。需要存疑的是:牛坊1人署名无人监修,刘坊4人署名另4人监修,肃坊11人署名,监修首事未署名,李坊9人监修,另无人署名,觉坊署名、监修均无。如果署名不出资,绝不可能这么少,是否署名者是出资者?署名者客家人超过40%。响石镇牌坊街有杨邱氏贞节坊与杨林氏节孝坊,杨林氏是杨邱氏的孙媳,称一门双节。前坊由叙州府知府撰文,请广东工匠所修。县志载,新中国成立后拆除的有余李氏五世同堂坊、曾罗氏节孝坊、余叶氏节孝坊、余姓节孝坊。另,王李氏、黄汪氏、陈刘氏节孝坊可能是客家牌坊。旌表独修牌坊花费不菲,客家人多载入南关节孝总坊一与二,各旌表188名与164名含孝子1名。清朝牌坊都似现存最早的杨邱氏贞节坊。

响石镇牌坊街一门双节客家人杨邱氏贞节坊

隆昌市南关现存2节孝总坊镌刻350多人含大量客家人

客家人继承祖制崇文重教,从清初迁隆即修建数十上百座祠堂,有的家族购买学田奖励读书。有的家庭请塾师到家授课,适龄的几兄弟甚至姐妹都学习,让儿子尽可能走科举路,或努力达到能够捐官或成为监生的水平,有的希望启蒙识字写字及简单计算。县令盛世绮又在嘉庆六年(1801年)重建莲峰书院碑记载:“移正斋学署于明伦堂后,以学署地建书院,相其体式,第一座为文昌祠,次居山长,再次讲堂,再次奎阁,突兀峥嵘,与文昌祠相应接,外列门二重。前后房舍共40楹,缭以垣墉,器具咸备,所费不下数千金,除捐廉外,皆士民所乐输者,命绅士郭元龙、余千等董其事……以之为学,则学无不成”。郭元龙是明朝初年湖广迁隆云顶寨郭氏的后裔,余千是广东兴宁市客家人后裔,余昂堂弟。220多年前重修莲峰书院是隆昌最高学府,1903年知县耿葆奎召集绅耆会议,奉旨将莲峰书院原址改建为学堂,后改名隆昌一中,至今已120余年。光绪年开始,寺庙家庙祠堂改办学校,民国达高峰。所有客家会馆基本办学,教师以客家人居多。老君坝蓝氏、油房叶家沟黄氏等创办家族小学。《隆昌政协文史资料》载,就读上海法学院的余自铭,抗战以每年象征性10元租金引进上海名校立达学园,到洞坎下水廓凉亭余昂修建的祖屋办学6年,首招高中男女同班九创纪录,培养了蓝鸿文、吴先道等优秀客家学生。客家人迁隆以来,出过清朝进士、辛亥革命先驱、共和国院士数人,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约20人,获省部级各类奖励无数,教授、研究员、教授级高工等难以数计。

同治县志载嘉庆年客家人等负责修建的莲峰书院(隆昌一中前身)

上海名校立达学园抗战迁隆6年办学遗址

4

艰辛建成沱灌工程根本解决缺水

隆昌的锅盖形地形导致缺水严重。明朝嘉靖皇帝设县,指定将隆昌划给叙府,让叙府在东大路有了立足点。1952年成渝铁路通车,1月川南行署泸县专区改为隆昌专区,专署驻地迁隆昌县,辖隆昌、泸县、合江、古蔺、纳溪、叙永、古宋、富顺等县。但不到一年即1952年12月20日,隆昌专区改为泸州专区,专署迁至泸州,隆昌属泸州专区。主要原因是当年春旱严重,3万多干部、职工、居民下乡抗旱,专区领导加入掏隆昌河人群,感受到隆昌严重缺水且难以解决。这是隆昌的第一次重大挫折。第二次重大挫折是成渝铁路的隆昌机务段,1961年底搬迁至内江,1962年更名为内江机务段。因隆昌义大煤矿产煤适于火车使用,火车加煤加水就在隆昌火车站,虽然大旱时曾用多架龙骨水车保证了水的供应,但内江的沱江水更让人放心。另有晨光化工厂、长江挖掘机厂、长江起重机厂等20世纪60年代到隆考察选址,因隆昌缺水而放弃。

隆昌经历了长期缺水的痛苦,从客家人迁隆自发修蓄水田、河堰、堰塘,乾隆版县志开始有记载,以后县令推广。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有河堰46道,堰塘779口。新中国成立后迅速增加,到1985年,冬水田、囤水田稳定在20万亩以上,石河堰296道,堰塘4132口,有效灌面分别达5.02与2.65万亩。修建水库51座,锻炼了大批勘测设计施工人员。29座水库有效灌面13.21万亩。1958年,县委要求29个乡每乡抽调100人组成民兵连,办1个食堂集中食宿,4个月修好柏林寺水库,后来供应县城人民饮用。三线建设时期,山川机械厂经4次选址确认隆昌,县水电局勘测设计修黑水凼水库专供饮用水。1945年6月,民国隆昌县参议会第一届二次会议上,曾通过引沱江之水灌溉隆昌境内农田的提案,但没钱实施。20世纪60年代初,县委县府有此设想,经水电局与省水利厅河流规划2队共组勘测队,勘测规划从沱江椑木镇引水到隆昌界石镇,需建7座电力提灌站,因耗资过大而放弃。

道光县志载隆民沿溪多砌堰及部分河堰名,显示基本是客家人所修。

1971年9月,在省河流规划2队、7队大力支持下,隆昌县革委组建7人勘测队,对适合拦河修坝的石盘滩进行了为时1年的考察勘测,将所有坝址和渠线资料整理好,交省规划2队、宜宾地区水电局派驻隆昌工程师等,开始设计。编制好设计任务书上报宜宾地区、省委和省革委。1972年获省计委基建委批准。

1972年9月,民兵师辖8个团41个连正式开赴分配工地,住自搭简易工棚、自带与国家和县补助粮平均45斤,加红苕、萝卜等,每天补助普工0.3元,技工0.4元。1、2期工程每年10000多名民兵,全师培养了1000多名技术能手,3期工程主要在家门口施工,农闲参加人员超10万。1974年2月大坝合龙,1975年底拦河大坝及附属工程、水轮泵站、输水总干渠竣工。1976年开始2期工程建设,1980年完成左右干渠、古宇湖及配套工程,双凤电力提灌站等。3期工程至1985年末建自流渠14项、提灌渠11项、高压线路46.6公里、建石盘滩与古宇湖电站。至2002年末,建成干支自流渠、提灌渠与电力提灌站10个工程项目,建成输水干渠314.31公里、支渠273.37公里,完成9个万亩以上灌区的续建配套工程,可供全县近80%农田和城镇工业生产生活用水、内江市东兴区1.5万亩田土用水。其中,胡家干渠之李高山大渡槽,称九曲天桥,全长2354米,连拱105跨,美誉十里长虹,让沿途均为自流灌溉。人们赞扬“北有红旗渠,南有沱灌渠”。

古宇湖,川南第一大湖,川南野生水禽乐园,被评为AAAA旅游景区。隆昌市成为全国商品粮、生猪、水果和特种水产基地,获2019年度四川省粮食生产“丰收杯”。2021年,隆昌市被命名为“中国西部鱼米之乡”。隆昌人民发自内心颂扬沱灌工程从根本上解决了隆昌的缺水!

眼见参加沱灌建设的老人有的已经仙逝,一轮县志只记载隆昌、宜宾、内江相关12位领导姓名、1位牺牲的安全员姓名,30年近30万人次参加的其他沱灌水利战士均无记载。期盼早日修建隆昌市沱灌工程博物馆,永久纪念为沱灌工程贡献智慧、出力出汗甚至伤残牺牲的客家人、湖广人后裔。

余存琮近年受到省委党校等专题采访,在《隆昌县水利农机志》上撰写8万余字回忆资料。黄光才在沱灌办手工刻写油印报6年,现存116期《工地战报》等,这是沱灌工程宝贵的资料。余、贺、黄皆是客家人后裔。

客家学研究大师罗香林1933年撰成《客家研究导论》,被学界公认为客家学奠基之作。隆昌被他列入四川十大客家县前列,隆昌客家人的奋战可资纪念!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文/图:余广琪(隆昌七中原副校长,全国优秀教师)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