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巴蜀记忆>详细内容

【教育】成都百年名校寻访——成都七中‖向思燚

来源:成都方志 发布时间:2024-07-11 15:35:12 浏览次数:778 【字体:

成都百年名校寻访

成都七中

向思燚

1905年,西南一隅

一所小学堂的创立

成都的教育史翻开了崭新的篇章

墨洗一池,垂范百年

为国育才,桃李芬芳

成都七中这个响亮的名字

不断引领西南区域教育的发展

持续擦亮中国基础教育的品牌

图源:成都七中官网

1

千年文脉 笔洗墨池

天府之国,沃野千里,文章大雅,人才辈出。寻根成都七中,要追溯到“汉赋四大家”其一的扬雄。成都七中的校训“审是迁善,模范群伦”就源自扬雄名作《法言》。

扬雄,字子云,西汉时成都人,是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这位2000多年前的文化大儒,被誉为“西道孔子”,是蜀文化史上第一位具有全国性影响的学者。

扬雄画像(梅凯 作,四川省方志馆 藏)

古有传说,扬雄年幼时住在龙提池边上,他勤奋刻苦,每天在这里读书写字、洗砚洗笔,竟然将池水都染成了黑色,这个池子也被后世称为“墨池”。成都七中前身的故址就在扬雄洗笔的墨池之上。

成都七中(林荫校区)墨池(图源:成都市第七中学官微)

据《成都市志·教育志》记载,墨池书院始建于元顺帝至正四年(1344年),为驻成都都元帅纽璘出私财所置三书院之一。明孝宗弘治初(1488年)宋景参加以修建,为书堂、书楼,置经书万卷。清初废作民居。清道光元年(1821年),学使聂铣敏游览“扬雄(子云)洗墨池”,为“继文翁之兴学,复子云之遗迹”,复建墨池书院。

清朝咸丰三年(1853年),墨池书院被一分为二,墙左仍是墨池书院,墙右边变为了芙蓉书院。墨池书院、芙蓉书院是“成都四大书院”其二,在蜀中学界享有很高的声誉。成都七中的前身就是由墨池书院和芙蓉书院合并创立的“成都县立高等小学堂”。

墨池书院、芙蓉书院(图源:《成都县志》)

扬雄博览群书,无所不见,是名副其实的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他“勤奋、审是、迁善、精深”的学习精神正是成都七中传承千年的精神根脉,使成都七中拥有得天独厚的文化氛围与书院韵律。

一代大儒精神不灭,墨池薪火相传至今,正是根植千年的天府文脉成就了今日的百年名校。

成都七中墨池图书馆(图源:成都市第七中学官微)

2

群贤毕至 魂铸七中

在一个多世纪的时光长河里,成都七中从传统学堂到现代学校,岁月更迭历久弥新,历经沧桑依然弥坚。

1905年

先贤们抱着教育兴邦、济世救民的宏旨,将墨池书院和芙蓉书院改建为“成都县立高等小学堂”,这成为了成都七中泽被后世的发轫之端。

1925年

改行新制,初中改为三年制,学校改名为“成都县立初级中学校”(以下简称成都县中)。

20世纪30年代中期

成都县中名列成都地区的名校“成华联”(成都三大名校成都县中、华阳中学、成都联中的简称)之首,教育质量和教学成果有口皆碑。

据《成都市志·教育志》记载,1938年、1939年,因毕业生成绩优异,成都县中两次受到教育部表彰,奖给“启迪有方”四字斗方一幅。

回忆30年代时的成都县中,校友陈孔昭曾写道:“教育界名流均先后执教于此,可谓名家荟萃,群贤毕集。”

图源:成都市第七中学官微

历史进入了新时期,教育界也迎来了春天,成都七中蓄势待发。

1950年,成都县中与成都县立女子中学校合并;1952年更名为“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校”(1960年规范为“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校址仍在青龙街,迄今,校名再未改变;1954年,学校迁至磨子桥,即今日之成都七中(林荫校区)。

图源:成都市第七中学官微

改革的春风拂过,教育的热土焕发新的活力,成都七中迎来了辉煌的发展期。

始终如一的办学思想,与时俱进的教育理念,突出的办学特色,优质的师资力量,卓越的教学成绩,让成都七中被教育部确定为全国四所“国家级示范高中建设项目样板学校”之一,并被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五一劳动奖状”;先后荣获首批“全国科技教育创新十佳学校”、教育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学校”、首批“全国文明校园”等荣誉称号。

图源:成都市第七中学官微

历史的脚步走过蛮荒,踏过封建,越过启蒙,穿过风雨。无论是战火纷飞的年代,还是发展建设的时期,成都七中始终肩负使命责任,站在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培育栋梁之材,追寻前进方向。

图源:成都市第七中学官微

3

人文滋养 个性成长

曦园四季,墨池涟漪,性情在郁郁林荫中涵养,智慧于粼粼波光间启迪。

成都七中被誉为“大学式中学”,足够的多样性和开放性使学生个性真正成长,让学生“做最好的自己”,自觉、自醒、自励、自主地生活与成长。

图源:成都市第七中学官微

在成都七中,每学期开设各类校本课程100多门,为不同发展方向、不同发展层次、不同发展需求和不同个性特长的学生提供空间与舞台。

学校有“六大”学生组织、“三报”“两台”和“四刊”,此外,模联社、未来领袖社、机器人队、管乐团、排球队、足球队、健美操、定向越野、体育舞蹈等科技艺团队领先西部,在全国均有较大影响力。

图片来源:成都市第七中学官微

要问梦想的种子根植于何处?在走出国际竞赛金牌获得者、国家集训队队员、省市高考状元的实验室;在闪烁着智慧光芒的科学教室;在迸发着创意灵感的美术课堂;在尽显青春风采的绿茵场,在戏剧节、在诗词大会、在研学旅行……

在成都七中,拥有无数的可能性和无尽的未来式。

图源:成都市第七中学官微

4

全球视野 面向未来

唯有不断学习与借鉴,发展与建设,才能得到源源不断的动力,才能在外部漩涡中“不畏浮云遮望眼”,在时代浪潮中“直挂云帆济沧海”。

1994年,成都七中总结凝练出“三体”(着眼整体发展,立足个体成才,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教育思想,在全国产生重要影响。

进入21世纪,学校继承发展“三体”教育思想,指出其核心是“以人为本,重在发展”。同时进一步加大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探索,开始实施竞赛总教练负责制,学科竞赛井喷式发展。

2002年,四川成都七中东方闻道网校成立,开始远程直播教学,以向薄弱地区学校全日制实时直播成都七中9门高考学科的课堂教学为基本形式,以成都七中与薄弱学校“异地同堂”为核心,创建了“四个同时、四位一体、四种交互、四为协同、四项服务”的远程教学新形态,实现教育的精准扶贫,切实推进教育均衡和教育公平。随着“未来课堂”、“翻转课堂”、“泛在学习”的不断推进,成都七中在引领成都基础教育的同时,还发挥了在四川乃至全国的辐射带动作用。

全日制远程教学直播间

图源:成都市第七中学官微

国际化的道路,不仅是迎进来,还有走出去,这条驶向远方的道路,成都七中走得更快、更早、更向前。1999年,成都七中国际部创办,是中国最早的公立中学国际部,是成都七中教育国际化的窗口和国际交流平台,是学校国际化课程改革和实践基地,是西南国际教育的创领者。

成都七中国际部构建多元高品质课程体系,提供了丰富的特色素养课程、竞赛资源及实践活动,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为学生成长赋能。学校3600余名毕业生的足迹遍布英、美、澳、加、新加坡等13个国家及地区。

5

模范群伦 中国脊梁

成都七中优美的校园环境、先进的教育理念、完善的课程体系、丰富的教育活动,为不同禀赋和潜能的学生创设发展空间和时间,为国家培养了一批又一批高素质的建设者、接班人。

毕业生中产生了以中国固体物理研究和磁学理论开拓者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李荫远,中国湿法冶金学科奠基人、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家镛,无机非金属材料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唐明述,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蒲富恪等为代表的大批杰出人才,许多学生取得世界级学术成果,在全球范围、各个领域内产生重大影响。

图源:成都七中官网

著名探险摄影家吕玲珑,著名油画家何多苓,著名经济学家李稻葵,百川智能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王小川,哔哩哔哩董事长、首席执行官陈睿,著名作曲家阿鲲……代代七中学子,英才辈出,文体开花,成为各行各业的拔尖创新人才和领军人物。

图源:成都七中官网

一百多年来,一代代七中人艰苦创业,和衷共济,革故鼎新,从当初简陋的小小学堂,变成高质量、高评价、有特色、有成果的名校,成都七中绵延百年的办学,成为中国现代基础教育发展史的一个缩影。

《名校论》中谈到,名校之“名”虽主要见之于名校的办学理念、名师、名生和特色等方面,但其生成之“根”却在于名校历史的凝重与底蕴的累积、思维的独特和个性的鲜明、保守和开发的生命张力以及善用古典的心态涵养学校精神。

百年七中

积淀了优秀的学校文化

从“酌古准今,阐扬学界,明体达用,陶铸国民”的办学初心,到“启迪有方、治学严谨、爱生育人”的办学传统。

从“为学,要博雅而严谨;为人,要把持住义利之辩;归到品格,则力戒浮躁、极反媚俗”的精神追求到“人文滋养,个性成长”的育人价值追求。

从“以人为本,重在发展”的“三体”教育思想到“全球视野,中国脊梁”的培养目标。

从“共创、共享、共担”的团队建设理念到“严格而不死板,宽松而不放任”的学校治理理念。

成都七中赢得了“大学式的中学”的美誉,筑牢了名校的“根”和“魂”。

图源:成都七中官网

【参考资料】

1.《成都市志·教育志》。

2.《成都七中校志(1905-2005)》。

3.史根林,《名校论——学校文化视阈内名校的生存与发展》。

4.易国栋,《千秋经脉潺湲 百年大树峥嵘 | 写给115周年华诞的成都七中 》。

来源:成都方志

撰稿:向思燚

来源: 成都方志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