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巴蜀记忆>详细内容

【教育】成都百年名校寻访——成都七中‖向思燚

来源:成都方志 发布时间:2024-07-11 15:35:12 浏览次数: 【字体:

成都百年名校寻访

成都七中

向思燚

1905年,西南一隅

一所小学堂的创立

成都的教育史翻开了崭新的篇章

墨洗一池,垂范百年

为国育才,桃李芬芳

成都七中这个响亮的名字

不断引领西南区域教育的发展

持续擦亮中国基础教育的品牌

图源:成都七中官网

1

千年文脉 笔洗墨池

天府之国,沃野千里,文章大雅,人才辈出。寻根成都七中,要追溯到“汉赋四大家”其一的扬雄。成都七中的校训“审是迁善,模范群伦”就源自扬雄名作《法言》。

扬雄,字子云,西汉时成都人,是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这位2000多年前的文化大儒,被誉为“西道孔子”,是蜀文化史上第一位具有全国性影响的学者。

扬雄画像(梅凯 作,四川省方志馆 藏)

古有传说,扬雄年幼时住在龙提池边上,他勤奋刻苦,每天在这里读书写字、洗砚洗笔,竟然将池水都染成了黑色,这个池子也被后世称为“墨池”。成都七中前身的故址就在扬雄洗笔的墨池之上。

成都七中(林荫校区)墨池(图源:成都市第七中学官微)

据《成都市志·教育志》记载,墨池书院始建于元顺帝至正四年(1344年),为驻成都都元帅纽璘出私财所置三书院之一。明孝宗弘治初(1488年)宋景参加以修建,为书堂、书楼,置经书万卷。清初废作民居。清道光元年(1821年),学使聂铣敏游览“扬雄(子云)洗墨池”,为“继文翁之兴学,复子云之遗迹”,复建墨池书院。

清朝咸丰三年(1853年),墨池书院被一分为二,墙左仍是墨池书院,墙右边变为了芙蓉书院。墨池书院、芙蓉书院是“成都四大书院”其二,在蜀中学界享有很高的声誉。成都七中的前身就是由墨池书院和芙蓉书院合并创立的“成都县立高等小学堂”。

墨池书院、芙蓉书院(图源:《成都县志》)

扬雄博览群书,无所不见,是名副其实的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他“勤奋、审是、迁善、精深”的学习精神正是成都七中传承千年的精神根脉,使成都七中拥有得天独厚的文化氛围与书院韵律。

一代大儒精神不灭,墨池薪火相传至今,正是根植千年的天府文脉成就了今日的百年名校。

成都七中墨池图书馆(图源:成都市第七中学官微)

2

群贤毕至 魂铸七中

在一个多世纪的时光长河里,成都七中从传统学堂到现代学校,岁月更迭历久弥新,历经沧桑依然弥坚。

1905年

先贤们抱着教育兴邦、济世救民的宏旨,将墨池书院和芙蓉书院改建为“成都县立高等小学堂”,这成为了成都七中泽被后世的发轫之端。

1925年

改行新制,初中改为三年制,学校改名为“成都县立初级中学校”(以下简称成都县中)。

20世纪30年代中期

成都县中名列成都地区的名校“成华联”(成都三大名校成都县中、华阳中学、成都联中的简称)之首,教育质量和教学成果有口皆碑。

据《成都市志·教育志》记载,1938年、1939年,因毕业生成绩优异,成都县中两次受到教育部表彰,奖给“启迪有方”四字斗方一幅。

回忆30年代时的成都县中,校友陈孔昭曾写道:“教育界名流均先后执教于此,可谓名家荟萃,群贤毕集。”

图源:成都市第七中学官微

历史进入了新时期,教育界也迎来了春天,成都七中蓄势待发。

1950年,成都县中与成都县立女子中学校合并;1952年更名为“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校”(1960年规范为“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校址仍在青龙街,迄今,校名再未改变;1954年,学校迁至磨子桥,即今日之成都七中(林荫校区)。

图源:成都市第七中学官微

改革的春风拂过,教育的热土焕发新的活力,成都七中迎来了辉煌的发展期。

始终如一的办学思想,与时俱进的教育理念,突出的办学特色,优质的师资力量,卓越的教学成绩,让成都七中被教育部确定为全国四所“国家级示范高中建设项目样板学校”之一,并被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五一劳动奖状”;先后荣获首批“全国科技教育创新十佳学校”、教育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学校”、首批“全国文明校园”等荣誉称号。

图源:成都市第七中学官微

历史的脚步走过蛮荒,踏过封建,越过启蒙,穿过风雨。无论是战火纷飞的年代,还是发展建设的时期,成都七中始终肩负使命责任,站在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培育栋梁之材,追寻前进方向。

图源:成都市第七中学官微

3

人文滋养 个性成长

曦园四季,墨池涟漪,性情在郁郁林荫中涵养,智慧于粼粼波光间启迪。

成都七中被誉为“大学式中学”,足够的多样性和开放性使学生个性真正成长,让学生“做最好的自己”,自觉、自醒、自励、自主地生活与成长。

图源:成都市第七中学官微

在成都七中,每学期开设各类校本课程100多门,为不同发展方向、不同发展层次、不同发展需求和不同个性特长的学生提供空间与舞台。

学校有“六大”学生组织、“三报”“两台”和“四刊”,此外,模联社、未来领袖社、机器人队、管乐团、排球队、足球队、健美操、定向越野、体育舞蹈等科技艺团队领先西部,在全国均有较大影响力。

图片来源:成都市第七中学官微

要问梦想的种子根植于何处?在走出国际竞赛金牌获得者、国家集训队队员、省市高考状元的实验室;在闪烁着智慧光芒的科学教室;在迸发着创意灵感的美术课堂;在尽显青春风采的绿茵场,在戏剧节、在诗词大会、在研学旅行……

在成都七中,拥有无数的可能性和无尽的未来式。

图源:成都市第七中学官微

4

全球视野 面向未来

唯有不断学习与借鉴,发展与建设,才能得到源源不断的动力,才能在外部漩涡中“不畏浮云遮望眼”,在时代浪潮中“直挂云帆济沧海”。

1994年,成都七中总结凝练出“三体”(着眼整体发展,立足个体成才,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教育思想,在全国产生重要影响。

进入21世纪,学校继承发展“三体”教育思想,指出其核心是“以人为本,重在发展”。同时进一步加大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探索,开始实施竞赛总教练负责制,学科竞赛井喷式发展。

2002年,四川成都七中东方闻道网校成立,开始远程直播教学,以向薄弱地区学校全日制实时直播成都七中9门高考学科的课堂教学为基本形式,以成都七中与薄弱学校“异地同堂”为核心,创建了“四个同时、四位一体、四种交互、四为协同、四项服务”的远程教学新形态,实现教育的精准扶贫,切实推进教育均衡和教育公平。随着“未来课堂”、“翻转课堂”、“泛在学习”的不断推进,成都七中在引领成都基础教育的同时,还发挥了在四川乃至全国的辐射带动作用。

全日制远程教学直播间

图源:成都市第七中学官微

国际化的道路,不仅是迎进来,还有走出去,这条驶向远方的道路,成都七中走得更快、更早、更向前。1999年,成都七中国际部创办,是中国最早的公立中学国际部,是成都七中教育国际化的窗口和国际交流平台,是学校国际化课程改革和实践基地,是西南国际教育的创领者。

成都七中国际部构建多元高品质课程体系,提供了丰富的特色素养课程、竞赛资源及实践活动,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为学生成长赋能。学校3600余名毕业生的足迹遍布英、美、澳、加、新加坡等13个国家及地区。

5

模范群伦 中国脊梁

成都七中优美的校园环境、先进的教育理念、完善的课程体系、丰富的教育活动,为不同禀赋和潜能的学生创设发展空间和时间,为国家培养了一批又一批高素质的建设者、接班人。

毕业生中产生了以中国固体物理研究和磁学理论开拓者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李荫远,中国湿法冶金学科奠基人、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家镛,无机非金属材料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唐明述,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蒲富恪等为代表的大批杰出人才,许多学生取得世界级学术成果,在全球范围、各个领域内产生重大影响。

图源:成都七中官网

著名探险摄影家吕玲珑,著名油画家何多苓,著名经济学家李稻葵,百川智能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王小川,哔哩哔哩董事长、首席执行官陈睿,著名作曲家阿鲲……代代七中学子,英才辈出,文体开花,成为各行各业的拔尖创新人才和领军人物。

图源:成都七中官网

一百多年来,一代代七中人艰苦创业,和衷共济,革故鼎新,从当初简陋的小小学堂,变成高质量、高评价、有特色、有成果的名校,成都七中绵延百年的办学,成为中国现代基础教育发展史的一个缩影。

《名校论》中谈到,名校之“名”虽主要见之于名校的办学理念、名师、名生和特色等方面,但其生成之“根”却在于名校历史的凝重与底蕴的累积、思维的独特和个性的鲜明、保守和开发的生命张力以及善用古典的心态涵养学校精神。

百年七中

积淀了优秀的学校文化

从“酌古准今,阐扬学界,明体达用,陶铸国民”的办学初心,到“启迪有方、治学严谨、爱生育人”的办学传统。

从“为学,要博雅而严谨;为人,要把持住义利之辩;归到品格,则力戒浮躁、极反媚俗”的精神追求到“人文滋养,个性成长”的育人价值追求。

从“以人为本,重在发展”的“三体”教育思想到“全球视野,中国脊梁”的培养目标。

从“共创、共享、共担”的团队建设理念到“严格而不死板,宽松而不放任”的学校治理理念。

成都七中赢得了“大学式的中学”的美誉,筑牢了名校的“根”和“魂”。

图源:成都七中官网

【参考资料】

1.《成都市志·教育志》。

2.《成都七中校志(1905-2005)》。

3.史根林,《名校论——学校文化视阈内名校的生存与发展》。

4.易国栋,《千秋经脉潺湲 百年大树峥嵘 | 写给115周年华诞的成都七中 》。

来源:成都方志

撰稿:向思燚

来源: 成都方志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