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苏门家风家教解密》 第四篇 眼前天下无一不好人(4)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4-10-30 19:04:16 浏览次数:259 【字体:

­

《苏门家风家教解密》

第四篇  眼前天下无一不好人(4)

重点六、道德高风,果在世外——与方外友。

苏轼在经历各种政治打击与磨难后仍不失其豁达豪迈气度,这与其研习佛道思想、广交方外人士,致其形成儒、释、道思想大融合的精神格局,不无关系。

苏轼一生交往过的僧人,有姓名可考者130余人,有诗词往来者80余人。苏轼说:“吴越多名僧,与予善者常十九。”江浙一带的高僧,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是他的好朋友。与苏轼有过交往的道士也不少,有姓名可考者不下30人。苏轼贬谪黄州,往日亲旧不敢与之往来。苏轼身处困境,与他交好的僧人、道人不避嫌疑,比平日更显亲厚,因而感慨“道德高风,果在世外”。

道潜,字参廖。苏轼与其结交20余年,是“苏轼诗文中提到最多的僧人”,对苏轼学佛参禅产生了极大影响。元丰元年,参廖千里走徐州主动探访苏轼;苏轼贬谪黄州,他又多次“来简相慰”或“遣人致问”;元丰六年,参廖再次不畏艰险千里相访,并陪伴苏轼近一年,给予身陷逆境的苏轼莫大安慰;苏轼谪居岭南期间,年近花甲的参廖决定从杭州泛海历风涛之险南下探望他。他对苏轼始终追随,友情弥深。正因为这样,这位出家人也被牵扯进朋党之争的漩涡,身陷囹圄,被迫还俗,编管衮州,苏轼虽身处逆境,却不忘营救并托友人妥为照顾。苏轼去世,参寥写了十多首诗组成《东坡先生挽词》,追忆了苏轼一生功业遭际以及两人的过从交游,情出肺腑,感人至深。

佛印是苏轼另一重要的方外友人。佛印在僧俗徒众中享有很高的声誉,神宗曾赐高丽磨衲金钵,以表彰其德行。苏轼贬谪黄州,佛印屡次来书,“劳问备至”;元丰八年苏轼过润州,欲访时居润州金山寺的佛印,佛印出山相迎。苏轼贬谪惠州,两人仍有书简交往,佛印以佛法鼓励、安慰苏轼。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辞官游僧、比苏轼年长30岁的“远游先生”吴复古。两人曾尽情交流探讨养生之道,苏轼《问养生》深得其“安”与“和”养生精髓启迪。他在苏轼苏辙兄弟得意于元祐政坛时,交往似乎没有那么亲密,反而在他们落难后却反复出现在二苏的身边。苏轼贬居黄州期间,多有书信往来,元丰六年还特意赴黄州探望;绍圣元年,苏轼赴惠州与吴途中相遇,他在长谈中反复提醒苏轼——人生不过是邯郸一梦,不必过于较真;随后,吴复古先到筠州看望谪居那里的苏辙,又与眉山道士陆惟忠前往惠州,日与苏轼相游;苏轼再贬儋州,年逾九旬的吴复古数次渡海探望陪伴,帮助苏轼苏辙兄弟互通消息;元符三年,听到苏轼兄弟将遇赦北归的消息,已96岁高龄的吴复古立即从广州寓所出发渡海,上岛就把喜讯告知苏轼,伴其踏上北归之旅;当年十一月,吴复古感疾不起,苏轼问他后事,笑而不答,瞑目而逝。几个月后,苏轼也病逝。

吴复古,或许是上天特意派来给予苏轼临终关怀的人。

重点七、千里相访,义气可书——与义士。

苏轼贬谪儋州,在“元祐党祸,烈于炽火”极端险恶的社会环境中,仍然有些人不畏连累风险,不惧怕海涛风浪,渡海陪伴,给予苏轼莫大的慰藉。

苏轼初到儋州,州府长官张中对父子俩极为照顾,允许他们住进官舍,还差兵士对住房进行修缮。朝廷得知此事,立即派人将苏轼驱赶出来。张中又亲自搬砖运土,带领当地百姓帮助苏轼建造桄榔庵。只因对苏轼的关照,张中被贬雷州。张中“乃能如此,其义气可书”。

雷州太守张逢对二苏也是礼遇有加。苏轼赴海南岛途经雷州时,张太守率官员出城迎接。后也让苏辙一家入住雷州官舍。张逢因此受到除名勒停的处罚。

眉山人士杨明。苏轼兄弟宦游在外,即拜托杨明父子帮助照看父母坟墓。得知苏轼被贬到儋州后,父亲即命杨明从眉山赶赴儋州探望。

杜子师,一个特立独行、讲义气、守信用的盱眙人士。曾从苏轼学,其名和字就是苏轼给取的。他准备卖掉家当,带着妻子迁居儋州陪伴苏轼。因稍后得悉苏轼即将北归,才未成行。

王箴,苏轼第二位夫人王闰之的弟弟。苏轼被贬岭南,亲旧纷纷疏远。但王箴独然不顾,只身渡海前去看望姐夫,结果病逝在了途中。

巢谷,字元修,眉山人。苏轼贬谪黄州,巢谷赶去,与之为友。元祐时期,苏轼兄弟政治顺达时,巢谷从未去京城拜见。苏轼兄弟贬谪岭南,时已73岁的巢谷慨然而言——欲徒步访询苏轼兄弟,听闻者皆笑其狂。历经数月长途跋涉,巢谷在循州见到苏辙,“握手相泣”。转身就欲往儋州看望苏轼,苏辙见他“老且病”极力劝阻。后见劝说无效,苏辙便给他补充了一些盘缠。刚刚走到新州地界,行李和盘缠就被盗贼抢走,一番折腾之后,巢谷在此病逝。苏轼闻之死讯,悲恸不已。他立即给老家去信,请杨明的父亲资助巢谷之子前往新州迎丧。苏辙闻此,后悔不已,为其写下《巢谷传》。

这些人虽未达成其愿,但其举动着实令人感慨。诚如苏轼给杨明的信中所言:“万里远来海外,访其生死,此乃古人难事,闻之感叹不已”。

供稿: 眉山市党史和地方志编纂中心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曾娟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