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四川印象>悦听四川>川菜志音频>详细内容
2023-10-27 22:48:39

《舌尖上的四川》第24集 他征服了半个地球国家领导人的胃!|川菜24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19-04-22 16:46:19 浏览次数:593 【字体:

我们都知道在咱们新中国的外交史上,有跟美国的“乒乓外交”,跟日本的“大熊猫外交”,但是说起“川菜外交”,你或许就不太熟悉了!

一顿饭就可以与其他国家增进友谊,建立起外交关系吗?还真别不信,自古以来,在饭桌上解决政治大事的先例又不是没有!像什么楚汉争霸时期的“鸿门宴”,还有北宋初年的“杯酒释兵权”。

而到了近代,“饭桌外交”已经成为了一种常见的外交手段了,去年咱们国家主席习近平还和俄罗斯总统普京一起做起了“山东煎饼”,体现了中俄两国亲密友好的关系。

而我们今天故事的主人公,就是在新中国的“饭桌”外交史上,被周恩来总理点名表扬的一位川菜大师,他用川菜征服了大半个地球国家领导人的胃,这位大师,就是我们新中国的第一批国宴厨师,罗国荣。

1911年,罗国荣出生在四川新津一个贫寒的农村家庭,让人想不到的是,这位日后让众多食客大饱口福的川菜大师,人生中的第一道难题,却是要填饱自己的肚子。

1923年,因为父母相继过世,为了养活自己,年仅12岁的罗国荣经人介绍拜在了当时的川菜名厨王海泉门下,这位王海泉,曾经是清末四川总督锡良的家厨,在当时的成都烹饪界被尊称为“大王”。

虽然只是一名普通的农家子弟,但是罗国荣却天资聪颖,勤学好问,他从打杂学起,仅仅花了七八年的时间,就对各种川菜厨艺无一不精。

1933年,罗国荣遇到了人生中的第二位老师,也就是我们上期节目介绍的“姑姑筵”老板黄晋临,所谓名师出高徒,在黄晋临的指导下,罗国荣的烹饪技艺日渐成熟,他改进了黄晋临创制的经典川菜“开水白菜”,让这道菜被更多的人所熟知。

正是这份师徒之情,1941年,当黄晋临在日本对重庆的轰炸中受到惊吓,卧病去世的时候,罗国荣发明了一道名叫“轰炸东京”的菜,来纪念自己的恩师。

“轰炸东京”这道菜,其实就是锅巴海参,为什么叫轰炸东京呢?因为做这道菜的时候,要先将锅巴倒入油锅里,炸成金黄色,再放进一条条海参,因为黑色的海参,就像是一枚枚黑色的炸弹,一投入油锅,锅巴和热油就四处炸开了花,就像一枚枚炸弹投下来了一样。

刚才讲了罗国荣学艺的过程,现在来说说罗国荣是怎么从一个民间厨师成长为国宴大师的。1940年,罗国荣担任经理的“颐之时”餐厅在成都开张,主要经营高档川菜,后来又在重庆开了分店。

当时的重庆已经是“中华民国战时首都”,重庆“颐之时”也因此成了很多高级宴请的场所。蒋介石就曾多次光顾此店,他尤其喜欢罗国荣做的清蒸鳗鱼、开水白菜和蝴蝶海参这几道菜,每次吃完之后都是连连称好。

蒋介石的姐夫、民国富商孔祥熙到店吃后也很满意,于是又订了两桌送给蒋介石,蒋介石将其中一桌送给了当时的国民政府主席林森,林森吃完后大为高兴,亲自写了一块“川菜圣手”的匾额送给罗国荣。

因为厨艺高超,受到国民党高层的认可,解放前,罗国荣曾经受邀接待美国副总统华莱士、美国总统特使威尔逊。这也是罗国荣第一次接待外宾。

1945年8月,国共谈判,毛主席飞抵重庆,在谈判期间,国共两党及民主人士相互往来交流,大部分的宴请都出自罗国荣之手。正是在这些宴会上,罗国荣的绝妙厨艺给共产党领导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毛主席离开重庆之后,仍然念念不忘罗国荣做的菜,建国以后,更是多方打听、询问他的下落,后来得知贺龙曾因为一次家宴结识了罗国荣,于是毛主席亲自点将,1954年,罗国荣被调往北京饭店担任川菜部的主厨。

也就是在这一年,印度第一任总理尼赫鲁访华,周总理设宴招待。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罗国荣接待的第一个外宾,而这一次宴会非常的成功,印度总理对国宴上的菜品赞不绝口。

在宴会中,周总理还派人把罗国荣叫到宴会厅向尼赫鲁介绍,骄傲的说“这是我们四川的名厨!”还让罗国荣向尼赫鲁敬酒碰杯。这次的招待给中印双方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罗国荣也正是凭借这次大展拳脚,从此开启了他辉煌的外交生涯。

要知道,每个国家都有自己饮食文化和习惯,要接待好外宾,就要照顾好每一位客人的口味喜好,做好浓淡荤素的搭配。为了实现这一点,罗国荣每一次接待外宾前都会去认真的做好笔记。

1954年年底,缅甸独立后的第一任总理吴努首次访华,吴努不沾一点荤腥,可是宴会上就连素菜都是用炒过荤菜的锅烹制出来的,大家一时都不知道该怎么办。

罗国荣却说“这好办!”他让人去重新买锅,并找来红砖和砂纸,把新锅里外的毛边、铁屑和铁锈都打磨干净,又让人用卫生棉蘸着香油擦拭,最后把浸满香油的卫生棉贴在锅壁上,然后晾晒干净。周总理知道后感叹道:“外交无小事,这就是最好的证明!”

除了心细如发,罗国荣还善于规划。1956年,印尼总统苏加诺访华。印尼潮湿,所以当地人喜欢吃辣来排出体内的湿气。在迎接苏加诺的宴会上,罗国荣炒了一道“宫保鸡丁”,苏加诺吃完以后赞不绝口,筷不离手,眼看盘子要见底儿,周总理立刻派人通知厨房马上再做一份。

可是一盘子宫保鸡丁怎么也得七八只鸡腿,马上准备根本来不及。可让人没想到是,罗国荣三五分钟就又做出了一份宫保鸡丁,让在场嘉宾都诧异不已,原来啊,罗国荣在做第一份的时候就特意吩咐了多切一些鸡丁先准备着,现在正好派上了用场。

因为罗国荣善于随机应变,1954到1959年期间,他多次跟随周总理前往莫斯科、日内瓦、万隆等地,为我国的外事活动准备宴席,得到了来自各方的赞赏。而说到罗国荣国宴人生中最浓墨重彩的一笔,要建国十年大庆的五千人大宴会。

1959年,新中国建国十周年大庆,毛主席、周总理等国家领导人在人民大会堂举办了五千人的大宴会,招待80多个国家的宾客和国内外各界知名人士。这么大规模的国宴对摆盘和上菜都是一个很大的考验,需要前台、后厨高度配合,不亚于一次战役。

当时罗国荣担任后厨总指挥,宴会执行两个菜单,为了保证各张餐桌上菜和各项服务同步进行,罗国荣想到了一个办法,一切以主桌为标准,只要主桌动一步,其他桌则跟着行动,确保步调一致。

由于组织精当、调度有方,这场空前盛大的国宴获得了圆满成功。周总理给前台后厨的工作人员敬酒时,拍着罗国荣说:“老罗,你不愧是个帅才!”

除了接待外宾,打开了川菜的国际知名度,罗国荣对于川菜还有一个贡献,他认为“物有贵贱,菜无二品”,也就是说,不管原材料再怎么普通,只要可以吃,就都能做成美味佳肴。他的这种烹饪理念,让川菜厨师们在食材的选择上更加广泛,也让川菜更加大众化。

可以这么说,今天天南地北、各种收入阶层的食客之所以都能品尝到美味的川菜,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川菜的食材可以因地制宜,价廉物美。而川菜的这一特点,就是在罗国荣等大师们的倡导和推动下逐渐形成的。

回顾罗大师的一生,从幼年丧父的乡村穷小子到征服全球各国领导人的国宴大师,绝不是仅仅凭借运气,既离不开他自己的努力奋斗、勤奋钻研,也离不开王海泉、黄晋临两位老师的口传心授,知道帮助。

以前的川菜,传承都靠拜师学艺,师傅教徒弟,徒弟还要去师傅的餐馆帮忙,但是新中国成立以后,这种方式渐渐跟不上发展的需要。

就在这个时候,为了让川菜后继有人,一位川菜大师挺身而出,编著教材,教学讲课,培养了大批人才。

这位大师,不仅凭借精湛的厨艺轰动全国,荣获全国餐饮最高奖项,还带领川菜走出国门,征服了大批外国的食客。

那么他是谁呢?《舌尖上的四川》,我们下期节目为你介绍。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何晓波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