饶国梁
饶国梁,字作霖,号绍峰,1888 年(清光绪十四年)出生在大足县云路场(今国梁乡)一耕读之家。1903 年,饶国梁入大足县立高等小学堂读书,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之大义,痛感国家积弱,喜放言无忌,抨击时弊,为学堂当局者所嫉。一日学监何某呼前斥责,饶国梁不服,用棍击学监,遂遭学堂斥退。
此后,饶国梁考入江津蚕桑学堂,然而,学蚕桑本非其志,不久归家。1907年,饶国梁到成都考入四川陆军弁目队学习。此间,他受到孙中山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主张的影响。是年冬,饶国梁随同盟会员熊克武、谢奉琦、佘英等人参加叙府起义,因事机泄露,起义未成,乃返回成都。不久,饶国梁升入四川陆军速成学堂,1908 年 7 月,饶国梁告假回家,得与长兄、同盟会员饶国栋会见,一起谈及主义。他的革命思想也日臻成熟,“遂毅然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自任”。返校后立即加入同盟会,更加积极地从事革命活动,并先后介绍杨森等人入同盟会。
1909年,饶国梁于四川陆军速成学堂毕业,担任四川新军六十五标见习官,他“志谋政治革命”,念及“国势积弱非改军无自振拔”,认为川军中革命同志甚少,难以展其志,于是他离开成都转道重庆,决心去云南参加反清起义。饶国梁到达昆明以后,奔走数月,屡遭挫折,未能与该地的同盟会同志取得联系。不久,他赴奉天,时陈宦在沈阳任新军二十镇统制,因有师生之谊,遂委他任陆军讲武堂教官。饶国梁认为清廷在东北三省防范甚严,难以发展革命势力,乃弃职赴上海,充任中国公学舍监。他在上海与但懋辛等革命党人共商革命大计。当时革命风潮大起,云南的同盟会会员董懋书写信约饶国梁到云南发动革命,于是他告别上海同志前往云南。饶国梁途经香港时,与黄兴相识,共谈政治革命事。饶国梁深为佩服和赞同黄兴的主张,在去云南昆明后,同董懋书密谋计议,发展组织,传播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为武装起义作准备。
1910年 11月,同盟会决定在广州举行武装起义。1911 年 2月,黄兴写信通知饶国梁约陈汝环等人参加。饶国梁得信后,立即约集川籍同志6人,经广西入广州到达香港,会见黄兴、胡汉民等人。饶国梁随即到广州,他奉命联络会党,并担任从香港向广州运送枪械弹药的任务。
4月 27 日下午 5 时半,广州起义爆发。黄兴亲率一队人由小东营攻打两广总督衙门。饶国梁与喻培伦、熊克武、但懋辛、秦炳等人攻打两广总督衙门的后门。喻培伦用两颗炸弹炸开督署后墙,大家攻进督署,杀得警卫清兵四处逃命。后又转攻督练公所,至莲塘街北口,与清军水师发生遭遇战。饶国梁等人散于东西两边的铺店中,利用走廊的墙壁做掩护,阻击敌人,连续打退敌人几次冲锋。终因众寡悬殊,起义者商定分批退却,且战且走,饶国梁走在最后,与队伍失散。行至北大门,迷失方向,误入敌营,不幸手臂中弹受伤,为敌军所俘。
在审讯中,饶国梁大义凛然,公开承认自己是革命党人,宣传革命的主张,揭露清廷的腐败,慷慨激昂,只求速死。敌人企图采取软硬兼施的办法,诱使他变节投降,饶国梁怒斥敌人道:“吾辈不死,国民不生,牛马奴隶,生何荣焉;求仁得仁,死何憾焉!”最后他索纸笔,奋笔书写自己参加革命的目的和经历数千言,“洋洋洒洒宣传主义,无乞怜语”。1911年4月30日被害,年仅23岁。饶国梁牺牲后,其遗体与同难烈士遗体共葬于黄花岗,世称“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大足县为之修建“辛亥革命广州殉难饶烈士国梁纪念碑”。
(原载于《四川省志·人物志》)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