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2023-04-25 09:14:25

【历史文化名人】新都状元杨升庵谪滇事迹补遗 ‖ 董绍元

作者:董绍元(云南昆明人,1932年8月生, 四川省蓬安县原实验中学离休教师,蓬安县离退休干部支部委员)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1-10-26 19:47:50 浏览次数:1954 【字体:

本文载《巴蜀史志》2021年第4期

新都状元杨升庵

谪滇事迹补遗

董绍元

每当听到电视剧《三国演义》片头曲的演唱,或翻到《三国演义》开篇“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这首脍炙人口、被称为“后世弹词之祖”的《廿一史弹词·临江仙》,我就会想到这首词曲作者、明代四川新都状元杨慎(号升庵)。数百年来,每当说到杨升庵先生其人其事,人们无不为他谪滇30多年,往返京、川、滇的艰辛,以及他超凡的文采和博大精深的情怀所折服。尤其是我从小在故乡云南昆明西山区长大,又在西山区参加革命工作,多次游览西山华亭寺,见到寺内悬挂着升庵先生的对联“一水抱城西,烟霭有无,拄杖僧归苍茫外;群峰朝阁下,雨晴浓淡,倚栏人在画图中”,这样绝妙的楹联映衬在碧波浩渺的滇池边,更令人浮想联翩。

后来,自己又到了第二故乡四川,在两地往返中收集到不少有关升庵先生的资料,更多地了解先生生平和谪滇事迹。看到比较全面的记载,则是前不久我小孙子雨松代为从网上购得的杨升庵博物馆副研究员张德全主编、2020年1月出版的《杨慎传》。该书共12章30多万字,从杨升庵家世、成长、成为明朝四川唯一状元、任朝廷修撰等官职写起,到“议大礼”中他和父亲杨廷和与200多位官员,为反对明世宗嘉靖皇帝(因正德皇帝无子,由侄儿朱厚熜继任,即嘉靖帝)追封生父生母为兴献皇帝、太后,享祀太庙之事而触怒嘉靖皇帝,一起遭“廷杖”,有的致死;杨廷和被迫辞职,而杨慎被充军云南,在云南度过35年漫长岁月,最后在云南终老,绝笔滇南。以及升庵去世后七八年隆庆昭雪,杨廷和后来也获昭雪等。该书记述升庵先生在文学、诗词、川滇史志、人文地理等方面的重大成就,对升庵先生几代人尤其是他父亲杨廷和、母亲黄氏、继室夫人黄峨等人的成就及作品等,也都有详实记载,是一部难得的传记文学读物。

《杨升庵传》 张德全 著 天地出版社2020年1月第1版

我在学习品鉴之余,觉得书中较多原著和明清时期有关方面对升庵先生作品和事迹的评价,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云南方面对升庵先生的评价涉及较少,因此在此作一补充。其内容一是我收集的2000年出版的昆明《西山区志》“人物传”中“杨慎”一节,还有关于昆明西山区人,当年与杨慎同朝为官、因“议大礼”遭廷杖致死的毛玉的记述。毛玉之子毛沂在升庵先生遭流放云南时曾收容他,因此升庵先生住西山高峣6年,最后亦逝世在高峣。两人的内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地方志书对他们事迹的记载和评价。二是我多次到过升庵先生题“天下第一汤”的安宁温泉,见过1942年云南省主席龙云在升庵先生题词旁的“题跋”,并抄下这部分,还摄了影。三是少量的升庵先生及夫人黄峨作品中未收入《杨慎传》的部分诗词。四是距升庵先生居住的高峣不到10公里,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我曾工作几年的昆明市西山区人民政府所在地。当时不知那里有升庵先生居住的“碧峣精舍”,后来才知道这里几经破损、修建,直到1984年重修升庵祠等。《西山区志》也记载了改建升庵祠的前后过程,因此予以转录。

一、昆明《西山区志》有关杨慎、毛玉记载

杨慎(1488—1559),字用修,号升庵,男,祖籍四川新都,生于北京。其父杨廷和曾先后任修撰、侍读、左春坊大学士;其母黄氏素有文才。升庵自幼从母亲黄氏读书,4岁发蒙,5岁后便能吟诗作对。明正德六年(1511),23岁的杨升庵殿试第一,当了状元。任翰林修撰以及经筵讲官12年,得与政治家、学者李东阳、杨一清、刘忠等交往,更得以出入皇史宬(皇家图书馆),遍览经史百家秘籍。

明嘉靖三年(1524),升庵与其父一同参与“议大礼”事件,力阻尊世宗生父为“皇考”,并和群臣拥上京殿哭谏,当场遭到“廷杖”惩罚,虽幸免一死,最后被罚充军云南永昌(今保山)。在云南,升庵自称博南山人、博南戍叟、金马碧鸡老人。经过5年的苦闷、徘徊,广泛接触实际生活,接触各族人民群众,逐步抛弃功名利禄,冷眼批判现实弊病。在滇期间,升庵足迹遍布昆明、大理、临安、丽江、保山等地,交友、授徒、游历、著述。昆明高峣人毛沂,在西山麓筑屋称“高峣海庄”,其父毛玉是与杨慎一起遭廷杖的难友。嘉靖二十五年(1546),毛沂迎接杨慎到高峣家里居住,杨慎又将居所题名为“碧峣精舍”,并在这里度过心情舒畅的6年。

昆明升庵祠内杨升庵塑像(董绍元 供图)

升庵的文章魁天下,以文章教后学。他在云南与各族人士来往接触,通过频繁的交往、聚会、讲学,传播中原文化,在云南各族人民中培育了一大批人才,其中著名的如杨世云、李元阳、张含、王廷表、胡廷禄、唐锜、吴懋,世称“杨门七子”。升庵教授过的学生、朋友,遍及“三迤”(常用作云南的代称,指迤东、迤西、迤南),使云南学风大盛。升庵在流放生活中,有机会接触下层劳动人民,田间遇到老农,遂与之促膝交谈。他平易近人,深得民心,故云南民间广泛流传许多关于杨升庵的传说故事,妇孺尽知杨状元。升庵洞悉民间疾苦,不忘为民请命。海口,为滇池咽喉。嘉靖二十九年(1550),曾组织环湖州县夫役15000人,大修海口。云南巡抚、科学家顾应祥嘱杨慎撰书《海口修浚碑记》,详细记载这次修海口工程情况,并刻石。时隔两年,又有人倡修海口。云南巡按赵炳然不察实情,批准召集丁夫6000人,督修海口。百姓怨声载道,包括80岁老翁在内的许多人向杨慎诉苦。杨慎以充军获罪之人,深入民间,了解民疾,致书赵炳然,揭露此举“乃二三武弁,投闲置散者,欲谋利自肥而倡为此议。不幸而误听之,使彼克削丁夫之雇直(工钱),干没桩木之价资。岂恤万口嗷嗷,众怒难犯乎?”并力劝赵炳然“俯从舆议,悯民劳,爱众民”。赵炳然采纳杨慎意见,避免了这场“利在数家害百万”、劳民伤财的工程。

昆明升庵祠内景(董绍元 供图)

升庵对云南边疆的山川、风物、气候、民俗接触多,耳闻目睹,感受至深。这些自然和人文景观以及各族人民多姿多彩的生活,向他展示了远离宫廷后的神奇世界,激发他创作记录、描绘、咏诵云南的诗歌近3000首,且佳句叠出。如描写昆明气候的“天气常如二三月,花枝不断四时春”,以及“春城风物近元霄”“君侯载酒过春城”等句。故杨慎也是雅称昆明为“春城”的第一人。同时,升庵足迹所至,操笔题词,撰书刻石,如题安宁温泉“天下第一汤”,题昆明华亭寺楹联等。这些,都给云南旅游文化留下宝贵遗产。

升庵居滇期间,以大量时间从事学术研究和著述,著述、评选、点校的书籍400余种,有传本的150种以上,内容涉及经史、诗文、词曲、音韵,以至金石书画。《明史》称:“明世记诵之博,著作之富,推慎为第一。”升庵在哲学、美学、历史学等诸多方面都达到了中国早期启蒙思想先驱者的高度,其思想和学术方面的成就,极大地影响和提高了云南的学术水平,使17、18世纪云南人才辈出,包括昆明地区的兰茂、担当、孙髯、钱沣、戴炯孙等,无不直接或间接受过升庵思想的熏陶。

升庵去世后,地方人士以“碧峣精舍”作为祠堂纪念他,后屡次重修,至今遗址尚存。

以上记载反映了杨升庵谪滇包括在昆明西山区的生活、著述情况,特别是35年的重大成就。昆明《西山区志》“人物传”还记载了与升庵同朝为官的毛玉的成就。据载,毛玉(?—1524),字国珍,号琢庵,昆明市西山区高峣人,办过书院,后考中进士,任过南京礼科给事中(谏官)及朝廷吏科给事中等,他弹劾腐败官员、安定边疆等,颇有建树。下面摘录他与升庵有关的记载:

明嘉靖三年(1524)四月,朝中“议大礼”之争已到白热化程度,毛玉属反对皇帝尊生父为“皇考”的一派。七月,一次朝散,毛玉和群臣跪于皇宫左顺门前哭谏,世宗严令廷杖,16人被打死,134人被逮入锦衣卫狱。毛玉被打得皮开肉绽,死于狱中。死后无钱装殓。明隆庆元年(1567),毛玉始得平反,追赠光禄寺少卿。后人将他的奏章编为《琢庵奏议》,全书十卷。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总督范承勋重修升庵祠时,将毛玉也祀于祠内。

二、云南省主席龙云为“天下第一汤”题跋

距昆明市区约40公里的安宁,有著名的温泉。杨升庵谪滇期间常到温泉和附近的曹溪寺。升庵在温泉洗浴,发现这里泉水清澈见底、温暖轻盈,称赞它“纤芥毕呈,苔污绝迹,掬之可饮,四时可浴,治疮省薪”(杨升庵温泉诗序),并题词“天下第一汤”,温泉自此闻名。后经多次修葺,引来不少游客。

杨升庵题“天下第一汤”及龙龙云题跋

1942年,云南省主席龙云重修温泉时,在“天下第一汤”题词旁由书法家书写题跋,内容为:

明新都杨升庵修撰,以议大礼被廷杖谪滇,流寓于苍洱金碧间者垂四十年。滇中名山水登览吟咏殆遍。而尤爱连然之碧玉泉,曾题曰“天下第一汤”。历四百余年,凡四方人士,来浴沐兹泉者,咸服修撰品题为非溢美。兹因旧题湮没,爰将修撰所题,补刊泉畔,并略疏其由来,以彰胜蹟,而抒仰止云。

昭通龙云跋

阜阳王景茀书

中华民国三十一年孟春

(注:原文为繁体字,现改为简体字,并加标点,“题跋”时间为1942年1月)

我以前在云南工作时去过温泉,2012、2018年又去游览并摄影和抄录此题跋。中间几经修缮,但基本保留20世纪40年代的墨迹。杨升庵为温泉书写的诗词甚多,见《杨慎传》。但正如升庵所说“常憾此地限阂中原,使泉湮没”,过去未认真修缮利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政府拨款修建具有民族风格的宾馆、疗养院、商场、饭店等,温泉方才成了林木秀丽、山色绮丽的旅游胜地。1962年,董必武同志来此地游览,写下“莫夸六国黄金印,来试三迤碧玉泉”的诗句,赞扬“天下第一汤”。

三、有关杨升庵、黄峨诗词补遗

资料载,唐代至清代,中国文状元592位,当中不乏文艺、学术、理政之才的俊彦之士,如王维、柳公权、吕蒙正、王曾、张孝祥、王十朋、陈亮、文天祥、翁同龢、张骞等皆独领风骚,名垂后世。但要论著述最多,则首推明代状元杨慎。他真是明代300年间第一人。

升庵和夫人黄峨部分诗词《杨慎传》未收录,现根据冯美琼《笺上西山年华》等,摘录部分如下:

(一)黄峨随父在京城期间,其父黄珂痛恨朝廷腐败,辞官带家眷离开京城后,黄峨忆及京城旧事,拨动琴弦,弹唱新作《玉堂客》:“东风芳草竟芊绵,何处是王孙故园?梦断魂劳人又远,对花枝空忆当年……”这是杨升庵读到的她的散曲之一,对黄峨的才情赞叹不已。

(二)升庵谪滇途中,开始有夫人黄峨陪同。隆冬时节,船到湖北,升庵将从这里起岸,经湖南、贵州进入云南。因不忍累及爱妻,他坚持要黄峨沿长江回四川老家。朔风飞雪中,二人立于江陵古渡,悲泪纵横,升庵吟道:“楚塞巴山横渡口,行人莫上江楼。征骖去棹两悠悠,相看临远水,独自上孤舟,却羡多情沙上鸟,双飞双宿何洲?今宵明月为谁留,团圆清影好,偏照别离愁。”

(三)黄峨悲愤离别夫君归蜀,途中作有散曲:“空庭月影斜,东方亮也。金鸡惊散枕边蝶。长亭十里,阳关三叠,相思相见何年月。泪流襟上血,愁穿心上结,鸳鸢被冷雕鞍热。”

(四)回川独居时,黄峨又作散曲:“积雨酿春寒,看繁花树残。泥途满眼登临倦,云山几盘,江流几弯,天涯极目空肠断。寄书难,无情征雁,飞不到滇南。”深刻反映她对谪滇丈夫的思念。

(五)嘉靖五年(1526),升庵父亲杨廷和忧思成疾,升庵返川探望后,黄峨随夫跋山涉水,来到云南,成为他讲学著书的好帮手。二人同甘共苦,常以诗词唱和,享受相厮守的好时光。3年后,嘉靖八年(1529),其父杨廷和病故,他们只得回川,为父料理后事。在朝廷催促下,杨升庵再次回滇,黄峨留乡挑起家庭重担,二人又一次分离……黄峨由盼望转为失望。她在《寄升庵》一诗中写道:“懒把音书寄日边,别离经岁又经年。郎君自是无归计,何处青山不杜鹃。”

四、昆明西山区升庵祠介绍

昆明《西山区志》“风景名胜”中有关升庵祠的记载为:

(升庵祠)位于西山山麓高峣村,背靠西山,面临滇池,明万历年间(1573—1620),布政使刘之龙首将其寓所“碧峣精舍”改建为“太史祠”,供奉杨升庵的塑像。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云南总督范承勋重修。咸丰七年(1857)重建,改名升庵祠。1966年“文化大革命”时,其塑像毁。1969年冬,因汽车肇事,正殿被毁,仅存两厢。1986年5月,市文管会拨款重修。升庵祠为砖木结构,由门楼、大殿、配殿构成四合院。大殿为单檐歇山共五间,长19.8米,宽10米,占地200平方米。梁架为六架式斗式结构,檐下为斗拱,六抹隔扇门,腰串板上雕有如意花草和暗八仙图案,彩画一新,富丽堂皇。天井有相传杨升庵所植的一对香椽树,春夏之季,香气飘溢。祠内尚存《规复太史祠原置波罗村田亩租石碑记》和《海庄碑》各1块。升庵祠于1988年1月公布为省级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并辟为“杨升庵纪念馆”。

在此,对升庵祠内门柱上一副对联和升庵祠内“杨升庵先生楷书手卷”加以特别说明。

昆明升庵祠门柱上的对联(董绍元 供图)

对联上联写升庵,下联写明末到云南的大旅行家徐霞客,内容为:

议大礼,面折廷争,情系滇云名士名作千秋在;计遐征,山廻路转,涉足苍洱奇人奇书万里行。

杨升庵先生楷书手卷(董绍元 供图)

“杨升庵先生楷书手卷”系清代至民国初昆明著名书法家、诗人陈荣昌(字困叟)1919年冬所题,内容为:

升庵楷书不经见,李君香(春)圃以此卷示予,并示以行书千字文一卷。盖同时所得者,真行虽异,其用笔坚卓俊爽则同,故断为升庵手书无疑也,滇人士无不敬慕升庵,今见其楷法尤幸。

乙未冬困叟题

(此文载《巴蜀史志》2021年第4期)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董绍元(云南昆明人,1932年8月生, 四川省蓬安县原实验中学离休教师,蓬安县离退休干部支部委员)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