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2023-04-25 09:14:25

【历史文化名人】浅析杨慎散曲的语言艺术 ‖ 王波

作者:王 波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1-08-30 10:22:22 浏览次数:1060 【字体:

本文载《巴蜀史志》2020年第5期“四川历史名人”专刊

浅析杨慎散曲的语言艺术

王  波 

 杨慎在滇的37年,潜心修学、著书立说,创作了大量文学论著及诗文作品,散曲是其中重要的一类。由一个才华横溢的状元郎过渡到饱受政治迫害而被贬充军的罪臣,杨慎经历了太多的岁月沧桑和世态炎凉,他的内心世界是不平静的,他的心路历程是跌宕起伏的。不同阶段的心境和感悟投射到散曲作品中,使其曲作也呈现出风格迥异的鲜明个性。要分析杨慎散曲的语言艺术,就脱离不开其曲作的题材和风格。对杨慎散曲作品作一初步梳理,按其题材的不同,简要归纳成4种类型,分别是叹世抒愤、思乡寄内、应酬唱和、歌筵妓席,下面依照这4种类型分别介绍其语言艺术特征。 

成都市新都区桂湖升庵祠内杨慎塑像

 一、叹世抒愤类曲作,喜化用俗语谚语,巧设比喻对偶

“大礼议”事件中,杨慎冒死强谏,两遭廷杖,并谪戍云南永不得归。正当他欲大展雄图报效国家时,遭此横祸,内心的愤懑和不平自不待言,《谪滇南》这套曲子就是他当时心境的最真实写照,以下摘录几曲。

【点绛唇】万里云南,九层天栈,千盘险。一发中原,回望青霄远。

【那吒令】怕见他盘江河毒瘴愁烟,关索岭冰梯雪巘,香炉峰撩寨苗川。千寻井下坡难,万丈梯登山倦,硬黄泥污尽旧青衫。

【金盏儿】风儿酸,雨儿寒。雨霁风清抬望眼,见西楼明月几回圆。辞家衣线绽,去国屐痕穿。只道是愁来倾竹叶,不信说米尽折花钿。

【点绛唇】曲干净利落,了了几语,道出去云南一路的“远”和“险”。【那吒令】一曲更是将作者的愁苦心情投射到眼前的景物上,“毒瘴”“愁烟”“冰梯”“雪巘”4个词组,色调晦涩,是作者苦闷无奈情绪的直接外化。曲中的“关索岭冰梯雪巘,香炉峰撩寨苗川”及“千寻井下坡难,万丈梯登山倦,硬黄泥污尽旧青衫”两句分别使用了对偶辞格中的“合璧对”和“鼎足对”。鼎足对的运用是散曲的创新,它突破诗词两句成对的局限,连3个句子互成对偶,句式整齐、语意连贯,兼有排比气势,此句把一路上的穷山恶水、蛮烟瘴海渲染得淋漓尽致。【金盏儿】曲中使用了本色生动的俗词口语,如“风儿酸,雨儿寒”“只道是”“不信说”等,读来浅显明了、琅琅上口。再有,如《陶情乐府》卷三中的【折桂令】《道情》曲云:“叹卢生休梦黄粱,半晌欢娱,无限凄凉。海底捞针,刀头吮蜜,刺里寻香。是谁弱是谁强,齐下手半斤八两,听人歌听人哭,急回头两鬓千霜。虞夏殷商,晋宋齐梁,付与鱼樵,闲话商量。”其中的“海底捞针,刀头吮蜜,刺里寻香”即引用了民间谚语,“是谁弱是谁强,齐下手半斤八两,听人歌听人哭”则是化用俗语口语,将自己处境的险恶和世道的黑暗浅显地表达出来。这种大量使用俗语口语的现象,在杨慎叹世抒愤一类曲作中还不十分常见,而后来创作的歌筵妓席类曲作则屡见不鲜。

 再看《陶情乐府》卷四【水仙子】曲云:

 “英雄回首即神仙,山水清音当管弦,园林好处都题遍。不烧丹懒坐禅,对花枝中酒高眠。任光阴眼前赤电,傲霜雪镜中紫髯,仗平安头上青天。”曲中将从愁苦忧愤中解脱出来的自己比作神仙,将潺潺的溪流声比作丝竹弦音,比喻形象之至,神趣盎然。特别是后面3句鼎足对,更为明清曲家赞叹不休,被王世贞、李调元称之为“佳语”“佳句”。a作者貌似散诞的曲词中,仍可见那埋藏在心灵深处的愤怒火焰。

 二、谪戍滇南思归念妻类散曲,善于拟人化用

杨慎被谪戍云南后,身处穷山恶水,满腹的委屈和忧伤无处诉说,自然会生发出思归念妻之情。《陶情乐府》卷二的【寨儿令】曲写道:“雪霁天,倚阑干,南枝头又惊梅蕊丹。鸡唱霜干,雁叫风酸,空翠冷危峦。引归心明月团团,锁归程白雪漫漫;银缸愁未灭,画阁梦初残。寒,万里客衣单。”此曲上阕写景,下阕抒情,寒冷景色与他思归无望的凄楚心情水乳交融,营造出一个十分感人的意象。这首曲子最突出的特征是较好地体现了散曲语言趋向散文化的要求,曲中有一字句、三字句、四字句、五字句和七字句,句式长短不齐,整中寓变。最为精到的是一个“寒”字,可谓画龙点睛,既写出身外景物的寒,也点出内心心境的凄寒。“鸡唱霜干,雁叫风酸,空翠冷危峦”这句中,拟人手法也运用得十分贴切。

成都市新都区桂湖黄峨馆内黄峨塑像

 杨慎思念黄峨的一类散曲,写得深情执著、忧伤凄楚,既不同于他洒脱悲凉的叹世抒愤作品,也不同于他风流旖旎的言情曲子。其中的套曲《罗江怨》写得十分有特色,摘录如下:

空亭月影斜,东方亮也,金鸡惊散枕边蝶。长亭十里,唱阳关也,相思相见何年月。泪流襟上血,愁穿心上结,鸳鸯被冷雕鞍热。

黄昏画角歇,南楼报也,迟迟更漏初长夜。茅檐滴滴,松梢霁雪。纸窗不定风如射,墙头月又斜,床头灯又灭,红炉火冷心头热。

青山隐隐遮,行人去也,羊肠鸟道几回折,雁声不到,马蹄又怯。恼人正是寒冬节,长空孤鸟灭,平芜远树接,倚楼偎得阑干热。

关山望转赊,程途倦也,愁人莫与愁人说。离乡背井,瞻天望阙。丹青难把衷肠写,炎方风景别,京华书信绝,世情休问凉和热。

 这4首曲子,一韵到底,通篇押“热”字,一气呵就,浑然天成,敷陈张扬,有赋的气势。难怪明人蒋一葵也赞叹到“杨用修有【罗江怨】四阕,押四‘热’字,最妙”。

 杨慎还有一曲【水仙子】,写法颇有新意,曲中这样写道:“晚妆眉黛月如钩,香湿云鬟露未收,清涵玉臂寒先透。想佳人倚画楼,隔天涯万里悠悠。度流萤鸳鸯机上,弹别凤鹍鸡弦首,望牵牛乌鹊桥头。”这首曲是表达对妻子黄峨的深切怀念,作者却未用一字来写自己的思念之情,而是通过想象中妻子独自幽然思念自己的情景,从而曲折地表达对妻子的思念。其中“香湿云鬟露未收,清涵玉臂寒先透”2句,是从杜诗《月夜》“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中化用出来的,十分贴切,用得不留痕迹、如出己手。

 三、寄兴酬唱类散曲韵律和谐、用典贴切

 杨慎酬唱类作品可分两种,一类是与友人往来唱和的兴寄之作,一类是应友人邀约对旧作改词订字之作。这一大类作品,大都写得颇有才气,好用典、喜化用前人佳句是其共同特征,部分曲作甚至有逞才之嫌。

成都浣花溪公园扬慎塑像(蓬州闲士 供图)

《玲珑唱和》中载有杨慎的四阕《七犯玲珑》,其中第二阙这样写道:

曾修五凤楼,君恩与状头,金莲影里瑶墀右。仙禁出彤驺,斌向甘泉奏,书从石室紬。步瀛洲,朝华夕秀,尽许是中兴史籀,世业寄班彪。怅鸿都起灭似浮沤,逆龙鳞放逐婴尘垢。星辰颠倒,三心五噣;简编讹秽,八索九丘。翻笑唐衢哭,甘随李白流。呼为马,应为牛,余生幸免白符鸠。莫莫且休休。

 曲为答词,慨叹平生,悲感万端,寄予愤感之情,悲壮慷慨。曲中表达了本愿学班彪、扬雄成就一番伟业,然而结局却落得和他们一样,蒙冤被害,所以不要像唐衢那样因落第而痛哭,要同李白一样,把功名都放下。全曲暗用4个典故,结构整齐,韵律和谐,极具文人气。

 再来看《陶情乐府续集》中的【黄莺儿】《和张月坞每句用愁字》:“杨柳织春愁,锁愁眉倚画楼,红愁绿惨花枝瘦。旧愁未休,新愁再投,几番愁杀黄昏后。挂愁钩,将愁问月,愁见楚云收。”正如曲名所提,全曲每句用一“愁”字,妙就妙在虽句句用“愁”,却丝毫没有重复生硬之感,稍不加留意,似乎难以察觉句句都用了同一个字。造成这种效果的原因,主要是利用了词性的活用,曲中的“愁”字,既用了其名词性的“春愁”“旧愁”“新愁”,又用了形容词性的“愁眉”“愁钩”,还用了动词性的“愁杀”“愁见”等等。

 订字改词一类曲作,数量较大,如《陶情乐府》卷一中的套曲《咏月》、卷四中的小令【折桂令】《改云林古曲》和【庆东原】《改古词》以及《玲珑唱和》中的《七犯玲珑·改旧词》等等。

 四、歌筵妓席类散曲呈现“文而不文、俗而不俗”的特征

杨慎被发配云南充军后,并未因天高皇帝远而寄情山水无所顾忌,明世宗仍派出鹰犬密切注视着他的言行,常常问及“杨慎云何”。我们可以想见他的处境是何等险恶,稍有不慎即可招来杀生之祸,因而他只能如履薄冰般让自己“陶情乎艳词,寄意乎声伎”,佯狂以避祸。据《乐府纪闻》载,杨升庵在戍所,“暇时红粉傅面,作双丫髻插花令诸妓扶觞游行,了不为怍。”有人“以书规之”,他回答说,之所以这样做,只不过是“聊以耗壮心、遣余年耳”。正如谢章铤所言:“傅粉插花,诸妓扶觞,迹其行事,颇类风狂,然胸中实不知有几斗热血,眼中实不知有几升热泪。”正因如此,在他后期的散曲中,少了叹世抒愤之作,更不见讥讽世道的曲子,而多了歌筵妓席的曲作。比如《陶情乐府》卷四就有【金衣公子】《李菊亭携妓夜过》、【一封书】《粉席送别》等曲子。

升庵祠

明清散曲家论曲,往往以华艳称颂杨慎散曲的风格,如王骥德称其曲“俊而葩”,吕天成称赞其“美才甘放”,这些评论,用来概括杨慎散曲中的歌筵妓席之作,十分恰当。比如《陶情乐府》卷四【折桂令】《寄简绍芳》:“泛金波有女同舟,罗袜生尘,玉脸横秋。小雪晴夫,早梅时候,杜若芳洲。文字饮不须夸口,烟花寨正好藏头。掌上温柔,怀里风流。笑吟罢韩侯香奁,醉题在杜牧青楼。”曲辞雅丽艳冶、婉曲缠绵。

 前面提到,杨慎的这类歌筵妓席之作多好用俗语口语入曲,以下摘录几曲稍加分析:

【折桂令】寄与她三负心那个乔人,不念我病榻连宵,不念我瘴海愁春。不念我剩枕闲衾,不念我乱山空馆,不念我寡宿孤辰。茶不茶饭不饭全无风韵,死不死活不活有甚精神。阻断音尘,那个缘因?好事多磨,天也生嗔。

【朝天紫】月牙,笋牙,相映西厢下。金莲小小凤头斜,兜不起凌波袜。底样儿难裁,叶根儿难画,比将来刚半扎。看一看眼花,捏一捏手麻,犍一犍风瘫了罢。

【折桂令】曲中的“茶不茶饭不饭”“死不死活不活”两句全然就是日常的市井语言,把茶饭不思、寻死觅活的情愫表达得活灵活现,5句“不念我”构成排比,写得情深意长。【朝天紫】曲的“月牙”“笋牙”“看一看”“捏一捏”句,近乎白描的写法,将俗语口语用到极致,形象生动。

《杨升庵夫人词曲》中,有一首【雁儿落带得胜令】曲:

俺也曾娇滴滴徘徊在兰麝房,俺也曾香馥馥绸缪在鲛绡帐。俺也曾颤巍巍擎在他手掌儿中,俺也曾意悬悬阁他在心窝儿上。谁承望忽刺刺金弹订鸳鸯,支楞楞瑶琴别凤凰。我这里冷清清独守莺花寨,他那里笑吟吟相和鱼水乡。难当,小贱才假莺莺的娇模样。休忙,老虔婆恶狠狠做一场。

 这是写妓的曲子,我认为不会是黄峨所作,当是杨升庵的艳曲。这首曲子俏丽娇艳、婉曲缠绵,简直可与关汉卿、王实甫的这类散曲媲美。曲中的人称代名词分别用了“俺”“谁”“我”“他”“小贱才”和“老虔婆”,都极尽口语化。另外,此曲每句均使用了带词缀的形容词,比如“娇滴滴”“香馥馥”“冷清清”“笑吟吟”“恶狠狠”等,这种“A+BB”式的词缀形式,使得语言新鲜活泼,十分贴近口语,甚至有的本来就是日常使用的口语,比如“娇滴滴”“恶狠狠”等。

 杨慎的这类言情小曲在社会上有较大影响,明清曲家一致称道的所谓“流脍人口”的曲子,主要就是指这类艳曲。此类散曲在内容上殊无足取,是作者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为耗磨壮心所写,但在语言艺术上,歌筵妓席类曲作却十分容易为大众所接受,通常写得浅显灵活,鲜明地体现了散曲“文而不文、俗而不俗”的特征。

 若我们仅从“雅”和“俗”两方面来评论杨慎散曲的语言艺术,那大致可将其叹世抒愤、思乡寄内、应酬唱和类曲作归为“雅”的一类,而歌筵妓席类艳曲则划入“俗”的一类。若进一步从语汇、修辞角度细化,那么叹世抒愤类曲作,文字多色调晦涩,好使用形式多样的对偶句式,尤其是鼎足对,借以增强曲作气势;思乡寄内类曲子多写得深情执着、忧伤凄楚,语言上注重押韵,并时常化用前人佳句;应酬唱和类散曲喜好炼字琢句,强调用典和词性的活用;歌筵妓席类艳曲则语言浅显,大量使用口语俗语。

 本文仅从语言角度简单谈谈杨慎散曲的特色,恐有不少疏漏和谬误,惟愿能通过本文起到抛砖引玉之效,唤起大家对这位明代才子的重视,进而加大对其文学作品的研究力度。

(载《巴蜀史志》2020年第5期“四川历史名人”专刊)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王  波(成都市新都区杨升庵博物馆副研究馆员)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何晓波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