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四川印象>四川人物>详细内容

蒋德均 ‖ 大地之子——记侯光炯院士(一):探索土壤奥秘的人

作者:蒋德均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0-07-22 16:01:45 浏览次数:913 【字体:

大地之子

——记侯光炯院士

蒋德均

侯光炯(1905.5.9—1996.11.4),著名土壤学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原西南农业大学名誉校长、一级教授、博士导师,国际土壤学会中国理事,英国皇家土壤学会资深会员。曾先后获得全国先进生产者、全国五一劳动奖、四川省有重大贡献科技工作者、四川省十大英才等各种奖章和荣誉称号。

侯光炯院士(图片来自网络)

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学部委员(今称院士),为新中国成立后首批院士,1956年当选为中国农业科学院学部委员并于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作为我国土壤学科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侯光炯院士为创建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土壤科学理论,历经艰辛,废寝忘食,风餐露宿,从东海之滨到河西走廊,从江南丘陵到东北平原,中华大地留下了他艰辛而厚实的足迹。他热爱祖国,热爱科学,自强不息,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识分子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为我国农业科学特别是土壤科学的发展,进行了大量研究,成果卓著,先后发表了数百篇研究论文,主持编写了多部专著和教材,在国内外享有崇高的声誉和威望。他献身农业科学,把毕生精力无私奉献给科教兴国的伟大事业,培养农业科技人才呕心沥血,忘我工作,桃李满天下,为我国高等农业教育作出了卓越贡献,堪称“一代宗师、学界楷模”。

候光炯塑像(图片来自网络)

特别难能可贵的是,20世纪70年代末,已过古稀之年的侯老,不顾年迈体弱,只身来到宜宾,长期蹲点长宁,潜心科研事业,创办全国唯一的自然免耕研究所,一干就是18个年头,直至生命的最后一息。大地不会忘记他的儿子,人民永远怀念大地之子。四川宜宾侯光炯纪念馆的建立就是为了让人们了解侯光炯院士的人生经历,感人事迹,先进思想,科研成果,卓越贡献,高贵品质和崇高境界;传承并弘扬侯老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科学,自强不息,勇攀高峰,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精神财富,在实现伟大中国梦的民族复兴道路上汲取力量,更加坚定而自信。

一、探索土壤奥秘的人

1

生平简历

1905年5月9日(农历四月初六),侯光炯出生于原江苏省金山县吕巷镇(现属上海市金山区)。

1911年,就读于吕巷镇第三小学。

1917年秋,在江苏南通甲种农校攻读农科。1922年秋毕业留校任棉花实验室技术员。

1923年秋,免试升入南通大学农科。

1924年7月转入北京大学农学院农化系攻读本科。

大学期间,发表《土壤之盐基代换作用》于《科学》杂志1927年第12卷第9期上,产生较大影响。

1928年,毕业论文《中国农业界施用肥料之实况与磷肥荒的补救》发表在《自然界》1928年第3卷第1号上;草拟了可操作性颇强的《北京地区盐碱土改良增产计划》,为他毕生从事土壤科学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以全优的成绩毕业,受聘到北京大学农学院任图书馆管理员。

1931年3月—1935年6月,供职于中央地质调查所土壤研究室,任调查员,从事土壤调查、室内分析化验及水稻土研究。同本所的外国专家或国内同行先后完成了河北、陕西、山西、江西、江苏、甘肃、青海、宁夏、黑龙江等省的土壤调查任务。其间与同事撰写并发表了一系列调研与科研论文。

1935年7月,出席在英国牛津大学召开的第三届国际土壤学会议,在会上宣读论文《江西省南昌地区潴育性红壤水稻土肥力的初步研究》,在世界上首次提出了“水稻土”这一特殊的土类名称,创造性地提出了“水稻土水文层次分类”方法,及其形成的“三育”(即淹育、潴育、潜育)特征,使“水稻土”后来成为世界土壤学者共同研究的课题之一。

1935年7月—1937年2月,先后到英国、荷兰、德国、瑞典、芬兰、前苏联、匈牙利、意大利、美国等欧美国家考察土壤分布特点、土地利用情况、研究方法、解决办法等,展开国际同行交流,拓展研究视野。

抗日战争爆发后,随地质调查所迁往长沙,先后赴浙东、赣中、湘南进行土壤调查,并发表一系列研究成果。

1938年8月,随地质调查所迁往重庆北碚,继续主持土壤室研究工作,开始从事紫色士、黄壤,特别是耕作土壤肥力的研究。

1940年8月,借调到江西地质调查所筹建土壤研究室和红壤改良试验场。

1942年初,兼任四川大学和原中央大学土壤学教授。

1943年初,重回土壤室工作并兼重庆大学、川北大学教授。发表一系列研究成果。

1946年8月—1952年12月,任四川省农业改进所技正,兼四川大学农学院、铭贤学院教授;1948年起,专任四川大学农化系教授。在此期间,他主要完成了“土壤粘韧性和粘韧曲线”的独创性研究,提出了“土壤粘韧曲线测定法”;最先把土壤粘韧曲线作为认识土壤胶体活性的一种新方法。

1952年12月—1976年,任西南农业大学教授、博士导师,中科院院士,先后兼任西南农科所土壤肥料系主任、中国科学院重庆土壤研究室主任、西南农业大学土壤农化系主任、四川土壤研究室主任。

先后当选全国人民代表会第一、二、三、五、六、七届代表、中共四川省委员会第三、四届委员。“文革”期间,尽管受到迫害,依然心系科研和教学。

1974年—1978年,在四川省简阳县镇金区农村驻点科研,从农民“看天、看地看庄稼定管理措施”中,发现土壤水、热、气、肥随着太阳辐射周期性变化规律与植物生长间存在不同程度的谐调关系,从而提出“土壤肥力生理性”的观点。

1979年—1986年11月,先后在在四川省宜宾市江安县铁青乡,长宁县相岭乡、长宁镇基层长期蹲点,潜心科研,创办宜宾自然免耕研究所,任所长、名誉所长。

1988年6月,著名土壤学家侯光炯在宜宾市长宁县实验室潜心研究(图片来源:合江新闻网)

1996年11月4日,因病逝世,享年92岁。

2

学术思想

侯光炯学术思想的诞生、发展及形成是社会背景、家庭环境、良师教诲及其自身特质等合力的结果。在侯光炯院士长达70年的学术研究中,他始终将个人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命运融入一体,殚精竭虑为“三农”。《光明日报》曾头版头条撰文高度评价他“不愧为热爱祖国、献身科学、苦心孤诣、勤奋拼搏的中国知识分子典型。”根据目前学术界的共识认为,侯光炯院士的学术思想具有的主要特征有:

1.科学研究价值观:殚精竭虑为“三农”。服务农业:土壤科学服务于农业生产;扎根农村:心系田野与大地;尊重农民:甘当农民的小学生。

2.科学研究方法论:躬耕实践出真知。侯光炯院士勇于实践、善于借鉴、敢于坚持的学术研究方式,使他赢得了政府和人民、同行与百姓的尊重与爱戴,取得了巨大的学术成就和杰出贡献。作为著名土壤科学家,侯光炯院士始终坚持长期走连续蹲点农村的实践之路;始终坚持农民经验与田间实验相结合的方法;始终保持与国际国内同行的交流合作,走中外融合之路。

3.治学理念与风格:求实创新建丰碑。如果说价值观是一个学者学术思想的核心,科研方法是一个学者学术思想的工具,那么治学理念与风格就是一个学者学术路径。侯光炯院士是一位将马克思主义辨证唯物观和方法论融入到自己整个学术科研与教学工作中,求实与创新的科学研究精神成为侯光炯院士学术成就与贡献的总体特征,天地人物相统一的思想是他学术思想中唯物辩证法和方法论的具体体现,多学科交叉与融合体现了侯光炯院士超越学科局限,构建系统综合学术体系的宏大气魄。

3

学术贡献

作为我国土壤科学的主要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侯光炯院士在长达70年的科研与教学生涯中,为创建和发展中国的土壤科学理论取得了一系列开创性研究成果,极大地丰富和拓展了土壤科学领域,为发展我国农业生产和生态防洪作出了卓越贡献。侯光炯院士一生发表学术研究论文近200篇。1935年,在世界上首次提出了“水稻土”这一特殊的土类名称,创造性地提出了“水稻土水文层次分类”方法及其形成的“三育”(即淹育、潴育、潜育)特征,使“水稻土”后来成为世界土壤学者共同研究的课题之一。1935年—1937年,探讨了中国精耕细作模式下的土壤肥力提升理论与技术;1938年—1945年,建立了中国土壤调查的技术与方法,摸清了中国主要土壤类型的分布及其肥力特征;1945年—1955年,提出了判断土壤矿质胶体品质和土壤肥力特征的简易方法—土壤粘韧曲线测定法和PH八联测定法;1953年,远赴云南边陲,完成了西双版纳橡胶宜林地的调查规划,为我国橡胶种植北移作出了重大贡献,创造了世界橡胶种植史上的奇迹;1957年—1958年,提出了“土壤群落”观点和“土壤肥力与土壤的水肥动态关联”观点,为农业土壤分类分区提供了理论基础;1959年,提出了“土壤生理性”观点,标志着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土壤学理论体系的形成;1960年,提出了“土壤立体图”技术,创立了“土壤肥力短期鉴定法”;1964年,提出了“土壤类生物体”概念,为“土壤肥力生物热力学理论”研究奠定了基础;1972年—1980年,提出了“土壤肥力生物热力学理论”和土壤改良“内外三稳、大小三化”的思想,为“大窝栽培”“矮株密植”“自然免耕”等新技术提供了理论基础;1980—1996年,提出“连续垄作、连续浸润、连续免耕、连续植被”理论,并创建了“水田(旱地)自然免耕技术”,实现了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质的飞跃,其“生态防洪”“免耕治土”等思想为长江流域旱涝灾害根治提供了理论支撑和技术保障。

侯光炯院士在工作中(图片来自网络)

(未完待续)

特别鸣谢:撰写中,得到宜宾自然免耕所所长、侯光炯纪念馆馆长胡怀洲先生大力支持,在此深表谢意!

2018年10月10日初稿,2019年6月改定。

主要参考文献

1.大地之子——侯光炯学术思想研究【M】.谢德体 申丽娟 丁恩俊著.北京:科学出版社2015年版

2.世纪情缘——侯光炯的人生道路【M】.余德庄著.重庆:重庆出版社2005年版

3.农业土壤学——侯光炯在宜宾应用研究17年论文选集【C】.侯光炯著.成都:四川科技出版社2000年版.乌鲁木齐:新疆科技卫生出版社2000年版

4.侯光炯画传【M】.张晓华、郭兰、刘润编.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

5.院士长宁情——侯光炯院士在长宁17年工作事迹梗概【A】. 胡怀洲著 .四川:宜宾自然免耕研究所

作者简介

蒋德均,1966年生,笔名文生,研究员、教授(三级)。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新诗百年100位最具实力诗人,四川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四川省“天府人才计划”文化领军人才候选人,成都文学院签约作家,宜宾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大型文化丛书《李庄文丛》主编,书剑创意写作坊主人。侯光炯院士纪念馆文字撰稿人。

主要研究方向:写作学、地方文化与企业文化建设。

主持或主研市厅级、省部级、国家级课题12个,负责多个大型文化文学写作项目。已出版《诗歌语言艺术论》《文学再思录》等学术著作5部,文化随笔集9部,《文生抒情哲理诗选》《与名人为伴》《一江春水》《另一种天问》等诗集24部,其中大量作品选作985、211和“双一流”工程大学通识博雅教材。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主编或参编高校文科教材5部9册。

方志四川 篆刻:殷智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蒋德均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张亚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