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四川印象>四川人物>详细内容

尚勇 尚文 尚正的雅安人

作者:耿俊杰 发布时间:2015-06-05 09:47:00 浏览次数: 【字体:

纵观雅安历史,可用三个“尚”来概括在雅安这片热土上曾经活跃过的历史人物,即尚勇、尚文、尚朴。

尚勇

雅安人的尚勇精神十分突出,这大约与雅安历史上长期的战乱有关。雅安自古为“岩疆”,即边境危险之地,北、西、南三面都是少数民族,且多有自己的政权,与中央王朝互相攻伐,使雅安始终不得安定。在这种环境之下,雅安人养成了一种特别的反抗精神。先秦时青衣羌人就反抗蜀王保子帝的攻掠。汉朝时公孙述据蜀,青衣人也不服。三国两晋南北朝时,作为雅安中心的芦山(当时称汉嘉)数次反抗周边强大政权的统治。唐代征雅州僚人造船,僚人不堪其苦,举兵造反。元人统治时,雅安人“不奉元令”,不惧屠杀。明清时,多次发生百姓冲入官府,痛打毒吏的事件。

北宋初年,雅州百丈县(今名山县)出了个名人曹光实。曹光实以勇猛著称。宋乾德年间,皇帝赵匡胤派王全斌平蜀,却一直攻不下雅州和黎州(今汉源、石棉一带)。此时的曹光实家族被仇敌的军队所围,他背着母亲,破门而出,挥戈突围,异常勇猛,敌人都避开他不敢接近。曹光实逃跑后,曹家三百多人被杀。曹光实背着母亲到成都,王全斌感其志气,命他带兵攻打雅州,他即攻下了雅州和黎州。后来曹光实因军事才能突出而到全国各地平定叛乱。宋军北征时,曹光实出雁门关攻打辽国。曹光实的南征北战对稳固宋朝的统治作出了重要贡献,以至于当他战死后,赵匡胤都深感震惊。

抗日战争时期,雅安芦山县的乐以琴更以勇敢而名震全国,被誉为“飞将军”“江南大地之钢盔”。1937年,从8月14日到8月21日7天的时间里,乐以琴一人创下了击落敌机8架的纪录,其中一次空战就击落4架敌机,被联军统帅部授予五星星序奖章。乐以琴的座机2204号让敌人闻风丧胆、望风而逃。2005年9月13日,在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之际,中央电视台、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联合录制的十集大型电视纪录片《血捍长空》,其中“飞将军乐以琴”是十集之中一个重要的专集。

尚勇的雅安人物不胜枚举:明代“深入吐蕃,屡运奇功”的赵荣祖;清代土司藏族女中豪杰王夭夭;民国时期在北京火烧赵家楼的曹永;出川抗日,血染疆场的郑显铭……

尚文

雅安人虽然尚勇,但却并不粗鲁。他们对文化的追求一直孜孜不倦,是尚文的。

名山吴之英在19岁时(1875年)进入成都尊经书院读书。尊经书院是在四川总督吴棠和学政张之洞的直接关心下建立起来的,目的是为四川培养通经学古的人才。吴之英入学后,刻苦读书,经、史、文章都有造诣,很快就成为学院的佼佼者,与当时绵竹的杨锐、井研的廖季平、富顺的宋育仁同称“尊经四杰”。1898年,42岁的吴之英与宋育仁等组织蜀学会,创办《蜀学报》,并担任主讲和主笔,提出严法治政、着重理财、平衡赋税、奖励农兵、启迪民智、西学中用等变法主张。同年康有为、梁启超、杨锐等人发动戊戌变法,失败后杨锐被清政府杀害。杨锐是吴之英的同学和好友,在北京朝考时名列伯仲。但时局紧张,没有人敢为变法的人说话,吴之英却不惧安危,写下长诗《哭杨锐》以示纪念。1913年,四川人民为纪念在保路运动中死难的英雄在成都少城公园(今人民公园)建立纪念碑,请当时四位书法家以不同字体撰“辛亥秋保路死事纪念碑”十个大字,吴之英用隶篆体书写,刻于碑的东面。吴之英死后,他的全部著作合编为《寿栎庐丛书》刊刻。丛书包括《仪礼奭固》《仪礼器图》《仪礼事图》各17卷,《周政三图》3卷,《汉师传经表》1卷,《天文图考》4卷,《经脉分图》4卷,《文集》《诗集》各1卷,《卮言和天》8卷。总共10种,73卷,约200万字,可谓浩大。

荥经人周文23岁时离开四川到达上海。1933年,创作了《恨》《薛仁贵征东》《一个英雄》《母亲》等作品。处女作《雪地》(短篇小说)得以发表。《雪地》以西康军旅生活为素材,讲述了军阀部队的士兵们反抗军官欺压的故事。周文将《雪地》寄给鲁迅,鲁迅转给茅盾,茅盾把它发表在自己主编的《文学》杂志上。1934年,鲁迅、茅盾将《雪地》推荐给美国作家伊罗生,伊罗生将《雪地》编入中国短篇小说集《草鞋脚》。《雪地》让周文的名字开始为世人所知。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周文又放下小说创作,写了一系列抗日救国的杂文、评论和诗歌。

雅安人也一直在为自己家乡的文化发展努力着。汉源县的陈宗彦极力倡导新式教育。他1905年从日本弘文师范毕业后回国,次年主持清溪官立高等小学堂,举办师范一班、师范传习所,为推行新学准备师资。在任清溪劝学所视学时,因经费紧张,他只拿规定工资的一小部分。他筹办初等小学50多所,并在清溪、九襄、富林等地各办模范学校一所。他废除《四书》《女儿经》等教材,改用《国文读本》等新教材。任内还举办清溪县(今汉源县)全县学生运动会,创汉源先例。1930年在九襄开办女子职业班,内设缝纫、刺绣、扎花、制作、蚕桑等科。同年在三圣宫创办习艺所,内分藤条、木工、铁工、缝纫等项目,招收失学失业青年学习技艺,以便谋生。因一生致力地方事业,被人誉为“泰斗”“师表”“新学奠基人”。

尚正

雅安人正直纯朴,古风久远,至今犹存。雅安有两个著名的汉代文物,一是高颐阙,一是樊敏碑,历经荒烟蔓草二千余年,至今仍保存较好,成为国家级文物。这两件文物最初所要纪念的人也正是两个清正廉明、正直淳厚之人。

高颐是汉嘉郡(今雅安市雨城区)人。约在168年(东汉建宁元年)举孝廉入仕,历任北府丞、武阳令、阴平都尉及益州太守。高颐“卓尔绝殊,学优从政,亲贤乐善”,讲求法治,一生高风亮节。建安十四年(209)阴历八月,高颐病逝于任所,同年葬于故乡。死后“臣吏播举而悲叫,黎庶踊泣而忉怛”。死后朝廷为之立阙,这就是著名的“高颐阙”。

樊敏是芦山人。他从小接受良好的教育,最后是“无文不睹”,学识十分渊博,以致于国君都要准备礼品招请他为国出力。当地官员认为此人孝悌清廉而向皇帝举荐,成为皇帝的郎官(即侍从),他的忠心和正直得到了皇帝的赏识。后来樊敏被任命为永昌郡长史以及宕渠县令。他在宕渠施行教化,有政绩,三年后,母亲去逝,回家守孝,不做官。此时朝廷正值宦官当权,斗争激烈,国家动荡,樊敏写檄文进行批判,得到朝廷重视,准备再让他当官,他却推辞生病而不上任,直至皇帝再次征聘才被招为外台。他还做过治中诸部从事(州刺史的助理)。在任上,他起用正直人士,不用奸邪之人,按照故有制度办事,弹劾纠察贪污腐败的官员,为民除害。不惧猖獗之人,有人犯了法,一律按法处决。樊敏告诫子孙,如果贪污腐败、伤天害理将不得与祖宗同葬,在古代,这是很重的惩罚。经过严法惩治,州里和谐,人民称他为“吏师”,即官吏应当效仿的对象。樊敏能力出众,为政清廉。当时雅境民族众多,他积极传播汉族文化,少用武力,多用教化,赢得少数民族的崇敬和信任。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