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四川印象>四川人物>详细内容

【人物】“贰臣”胡世安背后的故事‖王君华

作者:王君华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5-01-06 13:23:30 浏览次数:257 【字体:

“贰臣”胡世安背后的故事

王君华

人物档案

钟声林表凌云寺,松盖湖边倚月楼。

命酌不违家庆地,鸣榔已入旅程讴。

他时踪迹怀汀雁,人与风帆昼夜呼。

……

明天启七年(1627),34岁的胡世安(字处静,别号菊潭,1593—1663)从乐山出发,沿水路北上参加会试,作此《汉嘉登舟》。那时的他恐怕不会知道,天下即将大变,而自己会成为新朝重臣。

清代蜀中只出了3位宰相:遂宁张鹏翮(1649—1725)、华阳卓秉恬(1782—1855),另一位即井研胡世安。于时间而言,胡世安最早,是前辈。于环境而言,胡世安仕明、清两朝,奠清“开基之业”,为臣、为人可能更难。所以,张、卓二人均佩服这位老乡宰相,称其“多识博学”。

1776年,乾隆帝下诏编撰《贰臣传》,其用意不过是帝王术之类的伎俩,但其名义实在难以“自圆其说”。很简单,清廷入关和稳坐中原宝座,离不开诸如洪承畴、李国英、祖大寿等汉人“以汉制汉”的“汗马功劳”。130年后,乾隆却过河拆桥,挞伐这些功臣“大节有亏”,还故意打破中国数千年史学“义例”,专开“贰臣”一门分等级进行“羞辱”。于是,胡世安与钱谦益、陈名夏、吴梅村、王铎、周亮工等79人,被列入“贰臣”传二等“乙编”;而洪承畴、尚可喜等78人位列一等“甲编”。

虽同列“贰臣”传二等“乙编”,但与钱谦益、吴伟业等人相比,胡世安的诗文著述较少流露“兴亡遗恨”情感。这或许与他作为大政治家的“深沉”气质有关。熟悉他的好友朱之俊在《秀岩集序》中评价说:胡世安性沉静,处事落落然,每对其人,如入万山深处,精神内敛,终不以示人。其诗文几乎是儒家“温柔敦厚”取向的范本,就像他那首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首吟咏天安门的诗“象阙冠云区,历历引崇阶。旭光浮金碧,佳气匝城来”,雍容富贵而又四平八稳,实在没有太多“情感外露”。

昔人有谓,有一梦千秋、有一梦人生者。胡世安呢?观其一生,有太多与“梦”有关的传说和现实。

1593年,胡世安因梦而“生”。当时的胡家算是井研县的大家族。传说他出生前,母亲做了个怪梦,梦见两位穿着绿袍朱履的神人,站在自己左右。胡世安出生后,聪明神奇,7岁学对句,就有惊人之语,被家乡人称为“神童”。胡世安科场“得意”,同样因为“梦”。其门生李霨所撰《墓志铭》说,胡世安是因为做了个异梦才去参加科举考试的。果真一帆风顺,1627年通过了省考,1628年又一举考中进士。他这异梦是啥,李霨没透露。但这足以作为胡世安后来的易学造诣的前奏。

胡世安金榜题名后,选为庶吉士,授翰林院检讨,其后又主持两浙考试。1637年,因册封蜀王事,他请假顺道回乡探亲,荣归故里。然而,此种“荣耀”很快在战乱中消失殆尽。1644年,李自成带兵攻进北京,崇祯煤山上吊。一干大臣士绅,遭尽苦难,被杀、被刑、被逼交金交银。胡世安只是个四品京官,油水不大,想来虽不至于像另一个井研人、明朝末代首辅陈演那样被逼得财尽人亡,但也难逃一番折磨。其《秀岩集》有诗记述当时状况:“气短儿女情,岂缘声震瓦。笼中阅飞丸,谁念悠悠者”“欲续琵琶行,凄绝不堪写”。所以,清军入京,对他和明朝一干大臣来讲,未尝不是一种“解放”。胡世安是不是就此怀揣一颗感恩之心而入仕新朝,或者是经历过一番激烈心理斗争而做出顺应潮流的抉择,我们不得而知。我们只知道他从此再也没回过故乡。前明时期,他曾三次游峨眉,到第四次游峨眉已是在入仕新朝后的梦中。

这次梦游峨眉,发生在1647年。醒来,梦境历历在目,格外清晰,于是着手撰写现存最早的峨眉山志书《译峨籁》,其间断断续续写下16首梦游峨眉诗。“一夕入梦,尘襟豁然”,以“梦”解心中块垒,他对故乡对峨眉怀有多么深的情感啊!用现代心理学来分析,其书其诗也可以看作是对曾经效忠的旧王朝的一种悼念与告别。

《译峨籁校注》封面图

《译峨籁》内文(资料图)

以梦为借口,书写内心种种怀念,这是胡世安的高明之处,一如其为官。1644年后,胡世安进入新朝,除了在1656年因为推荐同乡沈令式被弹劾、坐失详慎被罚俸1年外,几乎是连连升迁,最终得至宰相高位。大智治法,中智治人,小智治事。胡世安对清廷最大的功绩便是“治法”。那17年里,他致力于清朝开国后典章法规的制定与完善。凡祀典、庆贺、朝仪、山川、祭告、谥荫、恤典、科场事例、历律诸书等等,均出其手,且能做到繁简合度、轻重适中。深得顺治和康熙倚重,当时人将他比作汉代的叔孙通、张苍。又出任《明史》副总裁,团结一大批文士,总结前朝得失。这些,实实在在地帮助清廷实现了“典制开基”,有力推动了社会治理很快步入正轨。

1660年10月,67岁的胡世安因病向朝廷提出致仕,并请求说,家山板荡,族属亲戚都不在了,请允许着籍山西汾阳。的确,他入仕新朝的17年,故乡乐山先后经历张献忠之乱、袁韬武大定之乱,再后是李国英、吴三桂与南明之间争夺,一派离乱破败。家园丧失,故乡难回。1661年,朝廷温旨褒奖:“清端恪慎,效力最久”,并以原官加少师兼太子太师允许其退休。接着,胡世安带着家人投奔汾阳李沧翁——录取他为进士的“座师”。

1663年6月23日,胡世安将子孙叫到病榻前说,自己梦见了顺治皇帝,要去陪他了。并口授遗疏,说完就去世了……他因梦而生,因梦而去。人生虽如梦,却也给世间留下一笔沉甸甸的精神财富。

胡世安行书诗《镜心》

1665年,胡世安入土为安,葬于“汾州府郭外仁道村”。李霨在《墓志铭》中说,胡世安生平廉介、轻财好施、勇于为义;去世后,家人靠售卖其生前收藏的字画,才得以将他安葬。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王君华

供稿:乐山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