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四川印象>四川人物>详细内容

【人物】赵逵:以瑰玮博达之文入奉大对的南宋资中籍状元

作者:曾 勇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5-01-05 14:42:58 浏览次数:229 【字体:

以瑰玮博达之文入奉大对的

· 南宋资中籍状元——赵逵 ·

曾 勇

南宋高宗绍兴二十七年(1157)冬十月,资中籍状元赵逵不幸英年早逝,享年仅四十有一。

三年后(1160),赵逵之子赵谟从四川给赵逵昔日的同僚,时任同知枢密院事的周麟之去信,恳请其为即将下葬的赵逵题写墓志铭,“先君仕于朝,同出处者公也。先君不幸死,公哭之哀,恤之厚。今葬有日矣,铭先君以诏诸幽,公为宜”。

周麟之历官中书舍人、兵部侍郎,兼给事中,与赵逵在朝廷相处甚密、相交甚好,对此欣然答应,“噫,予尚忍铭公哉!予与公自东观,历左右史,掌外制,皆同日并命,为僚久且密,知公实深。虽不忍铭,铭不可已”。

赵逵,字庄叔,别号栖云,“其先秦人”,八世祖赵处荣任从三品银青光禄大夫,举家迁往四川,在资州定居。曾祖父赵可“以季子赠官至大中大夫”。祖父赵宗亮。父亲赵衍,赠官正九品右承事郎。赵衍娶妻马氏、何氏,都被封为“太孺人”。《四川通志》《蜀中广记》记载,赵逵8岁时随父亲赵衍从资州内江县迁徙到资州盘石县(治所在现今资中县重龙镇)北街居住。

《炳灵记》记载了少年赵逵吹笛驱逐瘟鬼的传说。每当夏天月夜乘凉之际,小赵逵经常绕着北街吹奏笛曲,为大家带来戏乐。有一年,盘石县一带瘟疫盛行。民间传说,当上天决定降瘟时,会出现五位瘟疫使者或疫鬼,奉命行使散瘟职责。他们将瘟疫散在何地,那一带就会出现瘟疫。一天,赵逵照常吹着笛经过北街的茶馆。有一位老妇对赵逵说,最近有5位客人常到店里来喝茶,一见他吹笛走过,就赶紧各自回避。此后不久,当地的瘟疫就消失了。人们猜测,那5个人可能就是瘟疫使者。

赵逵幼时领悟力强,读书一目十行,速度很快。《蜀中广记》记载他“聪明质朴,好读书”。《明一统志》记载他“读书数行俱下”。《四川通志》记载他“性聪明,身矮而麻,尚质朴,好读书”。《大清一统志》记载,“凤凰山,在州北二里。下有石洞,为宋状元赵逵读书处”。赵逵居住过的北街,后来叫作状元街,直到现在仍是这个名字。赵逵青年时在北街居住和学习过的地方,得名栖云楼。资中状元街文庙旁的洗墨池,据说是赵逵洗笔涤墨的地方。

赵逵好读书,尤其喜欢搜集古书,研究历代王朝兴衰、统治者治理国家的经验教训。《宋史》《明一统志》记载他“尤好聚古书,考历代治乱之迹”。他还与当时的名卿钜公相处友好、亲近,常常一起谈论国家安危存亡的大事,遇到问题喜欢“根穷底究”。“甫冠,娴于文章,所至求见者如市。性廉静,不以世事介意”。

南宋洪迈在文言志怪集《夷坚志》的《蜀州红梅仙》一文中,提到南宋资中籍文化名家李石与同乡好友赵逵等人科举备考的事,“其友赵庄叔逵辈两三人,同结科举课”。绍兴二十年(1150),赵逵参加在四川举行的省试,“类省奏名”,一试中举。

南宋孝宗时期的吏部尚书陈良祐在《杨文安公椿墓志铭》中记载,赵逵考中举人,得益于与时任夔州路提点刑狱杨椿顶住宰相秦桧的压力,剔除陈规陋习公正选材。杨椿“主四川类试,为文以谕进士,悉除去常所用禁令,内外肃然。揭榜得名士赵逵、张震”。据说,这年四川类省试的策问题目是“当今君臣同德之懿”。张震在答卷时大肆吹捧秦桧与高宗如何同心同德,被录取为第一名。秦桧闻知此事非常高兴,打算在来年殿试时把张震定为状元。

绍兴二十一年(1151),赵逵赴京师参加辛未科殿试。闰四月,殿试结束,在考官评定合格的400多位进士中,宋高宗感到比较满意的并不是秦桧相中的张震,而是赵逵,于是将赵逵从考官拟定的第五名提拔为第一名。赵逵对答皇帝有关政治、经义的策问,对君臣、父子之情进行了深刻论述,深得圣心。《蜀中广记》记载,“绍兴二十一年,对策当帝意,擢第一”;“绍兴辛未,对策第一”。《方舆胜览》记载,“皇朝赵逵,盘石人,廷对第一”。《大清一统志》记载,“绍兴二十一年,对防擢第一”。

周麟之指出了四川人赵逵从江南才子的围追堵截中脱颖而出、高中状元的不容易,“自中兴三十余年间,廷策天下士,其卓然号为一时魁杰者,往往皆出东南”。他对赵逵的《御试策》给予高度评价,“蜀人赵公始以瑰玮博达之文入奉大对,首论臣子事君父忠孝之大节,言约意确,洞见胸臆。天子奇之,亲擢为第一”。

赵逵这篇令“天子奇之”的《御试策》,又是怎样对君臣、父子之间的忠孝大节进行深刻论述的呢?宋高宗的殿试策论题目指出,自己“承中兴之运,任拨乱之责”,希望有中兴之臣辅佐其实现中兴之治,但现实是“顾狃于见闻,小惠相先,了官事为痴,履忠信为拙,以括囊为至计,以首鼠为圆机,如此,则国家何望焉”!他希望“读先圣之书,通当世之务”的仕子们,“何洒濯可以革旧俗,何陶冶可以成美化,明著于篇,副朕虚伫,以观子大夫入官之志”。

赵逵的《御试策》在前后部分,表达了自己的忠君思想。“臣闻君臣父子之际,天下真情之所在也”。“文有加乎其实,言有违乎其心,是之谓欺,臣不敢以用于君,子不敢以用于父”。“虽圣主在上,群臣辅佐,不敢谓安静之福如今日也。陛下天机洞照,圣略如神,虽万无此理,然不言则无以尽臣之忠。臣不胜拳拳”。

《御试策》中间段落,赵逵将策论题目分为六个部分,一一阐述自己的观点。“今陛下既已尊任其人矣,宜明谕天下以好恶所在,而又有以振砺之,使其知为曲学之计,不若为国家之计,则凡陛下之所以策臣者,非所患也”。“今陛下既知其小人矣,确然不惑,无使得于庙堂之正议,臣将见其术穷矣”。“臣愿尊其所闻,每进一人,惟其痴,惟其拙;退一人,惟其至计,惟其圆机。则天下之士,庶乎稍知向方矣”。

赵逵中状元后,中书舍人葛立方为朝廷向赵逵写了贺文,《答赵逵状元启》,“伏审廷对无双,日扫三千之牍;胪传第一,天开九万之程。嘉动严宸,声腾薄海。恭惟某官学穷圣域,文掞天庭。蜀郡才豪,不数司马、王褒之辈;唐朝魁选,未甘李程、卢肇之先。惟平时抱素蕴之有余,故一旦当盛名而无歉”。

赵逵向宋高宗上《谢状元及第表》,表达感激之情和尽忠之志,“伏念臣才质迂下,学问空虚。骤起草莱,不识朝廷之忌讳;轻献狂瞽,盖本忠义之激昂。”“此盖伏遇皇帝陛下文武天纵,辉光日新。方恢中兴之功,不求匹夫之备。谓臣言语之至拙,察臣志趣之非邪”。“臣敢不洗濯素志,益励前修?恩重丘山,敢自荣而侥幸;身轻丝发,宁有惮于糜捐!”

赵逵的文采和才能得到了宋高宗的赞许,但秦桧作威作福惯了,这次没能按他的意志行事,他很不高兴,“逵对独当帝意,桧不悦”。于是把一腔怒气发泄到主考官和赵逵头上,立即罢免了主掌贡举考试的端明殿学士王日严,仅给赵逵授官左承事郎、签书剑南东川。《四川通志》记载,“为秦桧所忌,授佥事剑南川东”。《大清一统志》记载,“秦桧不悦,即罢知举王日严,授逵佥书剑南东川”。

左承事郎仅为正九品官,签书剑南东川即是剑南东川节度使的副官,作为僚属,辅佐处理政事。中书舍人葛立方替皇帝写《赵逵左承事郎签书剑南东川节度判官厅公事制》,对赵逵赴任提出了殷切希望,“朕遵二岁大比之制,集多士于廷,操觚濡毫,竞奋英藻,有居首选,锡命惟优。尔来自遐方,入承大对,议论文采,卓尔不群,丙夜以观,当冠诸彦。肆授京秩,宾介于梓潼,以便尔父母之邦。恩则隆矣,宜厚自涵养,务植德立行,则朕宁久遗尔于诸侯哉”!

绍兴二十二年(1152) 十二月,赵逵“赴官潼川(今四川省三台县,曾为潼川府府治),道东川(剑南东川的简称,是唐朝对梓、遂、绵、普、陵、泸、荣、剑、龙、昌、渝十二州的称呼)”,东卿大夫嘉州通守(职位略低于太守,佐理郡务)王骏(字德称)前来相见。应王骏之请,赵逵作《一经轩记》。赵逵在《一经轩记》中对王骏的忠孝君子之风进行了赞誉,“则开轩而名曰经,是不可一日不闻此声者。夫不以一旦得志为可以自满,而请终身诵之,忠也;不以己能得之而忘其先,孝也。王侯之忠孝备矣,君子尚之”。

赵逵潼川任职,主要作为司法之官,从事案件刑狱办理,办公地点在司理厅,“簿书、狱讼能以身亲之”。他在《潼川司理厅书斋记》写道,“潼川,大镇也,土广人众,则事丛而狱烦”。“敏则急,善则无断,几何不为利之所卖!是故居此官者,皆有负向隅哭泣之人之羞,而何居室之敢安,清虚浊塞之暇择哉”!他与时俱进,善于学习,“今吾治金谷而学会计,理刑狱而读法律,转而之他,旧物放弃,何者为措足之地”?他虚心向前任狱官广安张君学习,立志做一名公正刑法的清官,“予既嘉君能使民不冤,内无所愧以为此居,又嘉君之朝夕于是,治心养性,庶几求所谓立者,故为之记,且使来者之不苟也”。

当时,成都知府、四川制置使符行中,总领四川宣抚司钱粮财赋,“暴横无敢抗者”。符行中有一个儿子将参加乡试,以为赵逵会作为考官,于是暗中把文章托付给赵逵,赵逵连封口都没有拆开,就扔到了案桌下面。考试结束,符行中的儿子没有考中。符行中非常愤怒,于是找借口采集、收罗赵逵的罪责,但最终也没有玷污赵逵的人品。

赵逵在潼川任职,宋高宗有一次询问秦桧赵逵在何处,秦桧如实告知。过了一段时间,宋高宗又问起赵逵的情况,秦桧才不得不将赵逵从潼川召回朝廷,拜官校书郎。校书郎为秘书省从八品职事官,掌编辑校定经籍图书。校书郎品阶虽低,但任职要求高,一般都是及第进士中的佼佼者或制举登科的“非常之才”,社会地位和认可度都很高,“非贡举高第,或书判超绝,或志行清洁的不轻授”。

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十月,赵逵独自一人启程赴京师临安任职。他途经合阳州准备买舟“顺流千里,历三巴,抵固陵,尽蜀封疆所至”,恰逢合阳州知州冯撙“剔除蠹荒,政化大洽”,重修被大水冲毁的监乐堂。赵逵于是作《州知监乐堂记》,对冯撙的德政给予高度肯定,“冯侯之佳声,又与荆楚之舟日沿而下。非侯有德于是邦,而其人颂侯之不已也,则二水橹声,皆足以写人之愧心,而堂何以居”?赵逵赴京师途中还遇到了讨好秦桧的征税官,他们搜遍了赵逵的行李,发现全是书籍,仅有很少的一些钱币。

赵逵任职校书郎后,“未尝辄以私一至时相府”,没有私下悄悄提着礼物去拜见秦桧,秦桧因此对他更加忌恨。有一次,赵逵写了一首《赓御制芝草诗》献给宋高宗,其中有“皇心未敢宴安图”句,意在歌颂高宗居安思危。在当时金兵劲逼,外患严重,内忧剧烈的形势下,赵逵的这句诗切合时政。但秦桧一直在大唱和议,挖空心思粉饰太平,觉得赵逵的这句诗很刺耳,怒气冲冲地说,“逵犹以为未太平耶”,赵逵还以为天下没有太平吗?

不久,秦桧对赵逵说,你的官职薪俸很少,能够将全家接到京城居住吗?赵逵表示父母亲年纪已大,不适合长途跋涉。秦桧又慢吞吞地表示送一百两黄金帮助他。赵逵仍然拒绝:“时相欲出白金助公以家来,公不答”。

秦桧随后又派遣亲信再三重复自己的意思,用委婉的语言暗示赵逵去相府谢恩。赵逵对此置之不理,秦桧更加愤怒,准备将赵逵排挤出宫。大家都为赵逵的安危担忧,但秦桧未及行动,就于绍兴二十五年(1155)十月二十二日一命呜呼。

宋高宗吊唁秦桧回来后,“亲揽庶事,屏奸擢良,风俗一变”,提升赵逵为著作佐郎兼权礼部员外郎。著作佐郎为秘书省正八品职事官,掌修日历及祭祀祝辞。礼部员外郎则是正七品官职,为礼部之佐贰官,参领本部事务。

有一天,宋高宗来到景灵官,见秘书省起居只有赵逵一人。宋高宗召赵逵上殿说,不知你是否知道,从始至终你都是我亲自提拔的。你考中进士后,被大臣等人阻拦,我很久都没有见到你。“秦桧日荐士,曾无一语及卿,以此知卿不附权贵,真天子门生也”,秦桧每天推荐的士人中,我从未听到他有一个言辞提到你,由此我推断你不附庸权贵、阿谀奉承,你才真正是天子的得意门生啊!

不久,宋高宗下旨“两王方学诗,冀有以切磋”,让赵逵兼任普安郡王、恩平郡王府的教授。有一次,赵逵在普安府谈到戾太子刘据的事变时,普安郡王说,戾太子在那个时候,应该杀死江充归顺汉武帝,你认为如何?赵逵知道普安郡王意有所指,于是回答说,这不是臣子所能做的。

宋高宗对赵逵有知遇之恩,“朕所以用卿,卿既知之。朝有阙政,无钜细直助朕也”。宋高宗甚至谕旨廷臣“赵逵纯正可用”。赵逵因此上奏疏说,朝廷进言之路已经很久没有畅通了,希望陛下广开言路,奖励那些直言纳谏的人,不论地位尊卑,不久就能够养成畅所欲言的开明风气。“上嘉纳”,宋高宗愉快地接受了他的意见。

绍兴二十六年(1156),赵逵由著作佐郎升为从七品秘书省著作郎。八月,又官拜起居郎。著作郎掌修日历,并撰祭祀祝辞。起居郎为从六品职事官,掌记录皇帝言行,修起居注。赵逵入内谢恩,宋高宗说,秦桧气焰嚣张,不可一世,“不附者惟卿一人”。赵逵回答说,我没有能够效仿古人与权奸之臣抗争,仅仅是不与他们同流合污而已,然而所有事奉宰相的各种礼节我也是不敢有所欠缺。又说,我受陛下恩宠得到官位和俸禄,奔走于权门之间,我不仅是不敢,而且是不忍心违背陛下的美意。

绍兴二十七年(1157)春正月,赵逵任同知贡举之职,协助主持礼部进士考试,所有考生的考卷均交其审阅评定。赵逵积极革除历年考试中的作弊现象,让王十朋(状元)、阎安中(榜眼)等一批才识过人的学者脱颖而出。

之前,赵逵也一直在举行殿试的贡院主持工作。蒋璨拜官户部侍郎,给事中辛次膺以蒋璨勾结权贵希求提升为由,将他退回。宋高宗得知此事后大怒,罢免了辛次膺的官职,将他交付赵逵处置。赵逵认为不能这样处理,蒋璨因此出任苏州知府,辛次膺仍得以依序上殿面奏。

绍兴二十七年(1157)赵逵兼任正四品给事中一职,处理门下省日常公务,“审读内外出纳文书,驳正政令、授官之失当者,日录奏章以进,纠治其违失”。

绍兴二十七年(1157)夏六月,任职给事中不久,赵逵又任正四品中书舍人,负责起草制、诰、诏、令、敕书等文书。周麟之在《赵逵除中书舍人制》写道,“岂惟励遂良之志,职在守官;咸谓有仲舒之文,雅宜为诰”。

考中进士以后第六年就担任京官加知制诰官衔,这是宋朝南渡以来从未有过的先例。宋高宗为此曾说,赵逵正直淳朴,可以委以重任,从四川来的士人中我还从未见过有超过他的。我所以两年中几次给他加官,主要是为了回报他不趋炎附势、依附权贵啊。

宋高宗提到的从四川来的士人,很多都是赵逵向朝廷推荐的。之前推荐了四川名士杜莘老(眉州青神人)、唐文若(眉州丹棱人)、孙道夫(眉州丹棱人),之后又奉高宗诏令推荐了冯方、刘仪凤(四川普州人)、李石(四川资州人)、郯次云等人。李心传在《建炎以来系年要录》记载到,“起居郎赵逵奉诏举左迪功郎李石,学识高明、志节高果”。《绘事备考》记载,“李石字知几,资州人,少负才名,既登第,左史赵逵荐为太学博士”。

为此,宰相、参知政事、枢密使等人将这件事向宋高宗告了状。宋高宗却说,蜀人道路遥远,他们当中许多才华横溢、有经世治国之志的学者,如果没有人推荐,我们就没有办法发现他们。过去那些蜀中有才识的人大多与世隔绝,朝廷几乎一个也不能得到,那是非常可惜的。自从秦桧独揽大权、把持朝政后,蜀中学士受到了极大压制,所以宋高宗这样说。

赵逵深得宋高宗信任,正当他准备大展拳脚之际,却突然身患重疾。周麟之听说赵逵重病,前往看望,赵逵喟然曰:“疾其不瘳乎!昨梦驱车若将入馆者,或曰此给舍养病坊也。汝当为秘书监”。

过了不久,赵逵的病更重了,于是以疾病缠身为由“力上章请外”,请求任朝外官职,但宋高宗没有许可。周麟之代宋高宗写有《中书舍人赵逵转一官致仕制》,“深知其人,擢在禁近。遽以疾去,宁不怃然!”“方将大放厥辞,远追灏噩之作,而迫于危疾,终莫可留。进陟文阶,仍班从橐。以此谢事,庶其或瘳”。

又过了几天,周麟之因事进对,宋高宗向他详细询问赵逵的症状,讨论使用了什么方剂,并且说,“庸医恶知此”。宋高宗让自己的御医王继先为赵逵治病,可惜赵逵病情太重,已无法救治。绍兴二十七年(1157)冬十月,41岁的赵逵病逝。

赵逵曾自言,“司马温公不近非色,不取非财,吾虽不肖,庶几慕之”,司马光不近非分女色,不拿不义之财,我虽然不能与他相提并论,还是非常仰慕他。《宋史》对他的评语是:“赵逵纯正善文,皆一时之良,为桧所忌而不挠者”。周麟之为其铭曰,“蜀有伟人,今之卿云。既圭璧其身,亦黼黻其文。内抱道以全其真,而方荣亲,而方得君。胡奄焉以沦,诗之幽石尚不泯”。

宋高宗因赵逵的早逝而流泪叹息,感到深深的遗憾,“上本以大用期公,而公亦厚自涵养,欲有所建明,不幸死矣”。宋高宗“出内府银绢各三百赙之”,并为赵逵的儿子和女婿赠官,“赠左朝请郎,官其子婿各一人”。同时,给临安至四川沿路管理漕运的官员下旨,“护其丧归蜀以葬”。归蜀之途距离遥远,行道艰难,“母老子弱,旅榇数千里,浮长江上三峡,间关险阻,几再岁始得至乡邑,道路闻者识与不识皆哀之”。

绍兴三十年(1160)某月日,赵逵“葬于普州安岳县永康乡东北山之原”。赵逵先是娶汝氏,“未归而卒,赠孺人”。后来又娶支氏,封孺人。李石在《支兴道墓志铭》写道,“余登第,兴道侄婿赵逵以状元归乡,支门烂然自荣”。赵逵生有一子四女。长子赵谟,为从八品承务郎,监潭州南岳庙。长女嫁给了九品右迪功郎,监成都府商税务的支焘。其余两个女儿,当时还年幼。

当秦桧飞扬跋扈、权倾一世时,敢于反抗、抵触秦桧的虽然不仅仅只有赵逵一人,但宋高宗多次称赞他不附庸权贵,又赞扬他的文章风格与苏轼相近,所以称他为“小东坡”。《南宋襍事诗》记载,“宋赵逵,资州人,累迁至中舍,高宗以其文章似苏轼,人号为‘小东坡’,有《栖云集》行世”。赵逵著有《栖云集》三十卷,但他的许多有关朝政的议论、建议都未能流传后世。

令人欣慰的是,今天查阅《国朝二百家名臣文粹》《五百家播芳大全文粹》《宋代蜀文辑存》《全宋文》《建炎以来系年要录》《中兴礼书》《宋会要辑稿》等古籍,还可以欣赏到赵逵的《贺丞相生日小简》《送范漕赴湖北序》《攻玉铭碑》《请将诸处祥瑞图状于卤簿行旗状》《除放四川科敛条目事奏》《拟王琦进直秘阁制词》《拟丁祀朱圭转官制词》《生日祈禳设醮道场青词》《造佛菩萨像疏》《绘三清御容疏》《化度牒疏》《禳水疏》《上宰相书》《代上太师书》《上孙太冲书》《代上刘使者书》《代上韩都大书》《代上茶使书》《上马运使书》等文。

《方舆胜览》记载,“状元楼,在谯楼东,为郡人赵逵建”。南宋剑南东川节度推官刘光祖作《状元楼记》。明世宗嘉靖二年(1523),资中人为纪念南宋状元赵逵,在州城北关外其学习生活的地方修建了状元祠。明神宗万历二十年(1592),资县知县田登庸重修高山观,“观前为古道,面临大江,有宋状元赵逵、孝子龙海孙坊”。

清仁宗嘉庆七年(1802),赵逵状元祠因年久失修破损不堪,州牧赵遵律在原址重建,门额为“天子门生”。两旁为赵遵律题写的一副对联:纯而后肆读制策万言重文艺尤先器识;正以祛邪听长笛三弄为苍生即动鬼神(援引赵逵正气驱疫鬼的传说)。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曾 勇

供稿:内江市委党史地方志研究室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