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四川印象>四川美食>详细内容

【记忆】曾杲 ‖ 成都的包子

作者:曾 杲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1-01-14 15:08:49 浏览次数:707 【字体:

成都的包子

文/曾杲 朗诵/宋彧

作为一个南方人,我却十分钟爱面食,早晨总喜欢吃点包子稀饭,一个人的午餐晚餐,也常以面条解决。我不太清楚这到底是自己口味的偏好,还是儿时这些美食在我心中投射下的印记。大约,我所好的这些,不仅仅是口味,还有一些情感和习惯在其中吧。

我童年和少年时对食物的渴求和向往,是今天的年轻人所不能体会的。这是时代的印记,也是独属于我们这一辈人的情感记忆。正是因为这种渴求,所以在今天,吃到带给我深刻记忆的食物时,还会在心底泛起诸多感动。

小时候,我随祖父祖母住在成都市染淀街。今天这里是城市中最繁华的所在,当时还属于城市与乡村的边缘。我在12岁前,一直就读于第五中心小学,每天上学路上,都要经过南门大桥头一家国营包子铺,闻到那新出炉包子的香气,总会让我吞吞口水。当时这家包子铺的包子卖九分钱一个,馒头四分,花卷六分。家里虽然说吃得饱饭,但总没多少余钱,于是吃个包子都感觉有些奢侈。即便我家就在这家包子铺附近,但直到我搬走,也没有吃过几次。

那时,我每天的早餐是头天夜里的剩饭,早晨用开水煮煮,配上一点豆瓣拌小葱当菜,便是一餐。能混个肚饱,但腹中总没有油水,又是在长身体的时候,于是,这种对于大肉包的渴望,便成了那时我印象中关于食物最深刻的记忆之一。

南门大桥这家包子铺的包子以肉多、汁多闻名。大师傅手艺高超,做出来的肉包有浓浓的葱香,再佐以洗澡泡菜和清粥,实在是不可多得的早餐妙品。

我似乎和包子格外有缘。小学毕业后,我升入成都十中,每天早晨经过的包子铺,从一家变成了三家。

南门大桥这家姑且不说,在经过这家包子店后,在另一个路口是南大包,当年这也算是成都市的知名品牌,是许多人记忆中的美味。

在十中侧背后,则是著名的芙蓉大包。芙蓉大包出自芙蓉餐厅,芙蓉餐厅在当年是成都饮食界响当当的一块招牌,很多出自芙蓉餐厅的名菜,诸如芙蓉鸡片之类,今天依旧是川菜中的代表。

芙蓉大包大约最好地诠释了20世纪80年代初人们心中的美食,不但个头硕大无比,而且肉多丰腴,就连包子褶上,都感觉油亮动人。咬上一口,实是肥美诱人。

南大包和南门大桥桥头这家,以及芙蓉大包的调味方式都各有特色:南门大桥这家和芙蓉大包调味偏葱香,南大包则是以酱油为其调味的基础。这和今天的酱肉包还不太一样,南大包并不是用熟肉蒸制而成,上笼之前肉是生的,但在馅料的调味中,加入了一定的酱油,经过蒸制后,包子的馅料里有浓浓的酱香味,但吃着依旧清爽。

在我读初中后,家里的经济条件有了改善,我手中时不时有一点零花钱,虽然不多,但偶尔也能买几个包子尝尝,谈不上大快朵颐,但也有吃得心满意足的时候。

我13岁搬离染淀街不久,南门大桥这家包子铺也搬迁了,具体搬到了何处不得而知。几乎同时,南大包也销声匿迹,至少后来我在市面上并未再遇见过,芙蓉大包同样也伴随芙蓉餐厅的倒闭消失不见。

吃不到这三家的包子,对我来说似乎是个遗憾,但我对包子的喜爱却并未因此断绝。伴随自己在城市中活动范围的扩大,更多的包子铺进入了我的觅食视线。当年成都市三医院附近有一家猪皮包子,就让我印象深刻,这家包子铺将猪皮切碎熬制后做馅料,胶原蛋白丰富,汤汁浓郁,食之回味无穷。

赫赫有名的十二桥包子,我在后来也常去光顾,十二桥包子的馅料是半生半熟混合后包制而成,吃在口里,既有浓郁的鲜香,也有丰富的味觉层次。直到今天,我的早餐都常在这家店里解决。

除此之外,还有商业街的海味大包、痣胡子的小笼包,都让我欲罢不能。这些包子更具有成都的地方特色,较之北方,这几家店将这种传统的美食做得更为精致,说起来是寻常饮食,但吃起来却往往有大餐之感。

提到成都的包子,还不得不说著名老字号韩包子。我的老师徐无闻先生,在1991年还为韩包子撰写过店招和门口的长联,时不时从门口经过时,我都会停下,去买两个垫垫肚子或充当第二天的早点。

成都市有名的包子铺我几乎吃了个遍,几十年下来,有的包子铺关了,但在同时又有更多新的包子铺开张,来来去去,除了满足我的口腹之欲外,大约这还是我心底记忆与情感的一部分吧!

作者简介

曾杲,1969年生,西泠印社社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四川省诗书画院特聘画师,四川省新联会书画院常务副院长,西蜀印社社长,《印道》主编,《知见诗社》顾问。代表作有《曾杲篆刻——当代篆刻家自选作品集》(四川美术出版社),《中国戏画》(中国世纪出版社),《器物》(中国摄影出版社),《永远不说再见——曾杲篆刻作品集》(西泠印社出版社),《旧时月色——曾杲纯银铸造篆刻作品集》(西泠印社出版社),《通往未来的列车》(四川文艺出版社)。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 :曾 杲

朗诵:宋  彧〔四川省朗诵与语言艺术协会(筹)负责人,知见诗社创始人,崇州朗诵艺术家协会理事。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清明云诗会》《端午云诗会》特邀朗诵家,国家工信部抗疫纪录片配音员,江苏广播电视总台文化纪录片配音员。共青团中央、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人民日报社、人民邮电报、温州日报、红网等多家媒体读书音频主播。曾供职于CCTV、四川日报、四川广播电视台。现任香港国际卫视四川站副主任,主要从事组织策划政企文化艺术活动〕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何晓波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