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四川印象>四川民俗>详细内容

【方志四川•春节特辑】黄文记 ‖ 中国传统狂欢节——元宵节源流及风俗

作者:黄文记 发布时间:2019-02-19 10:29:07 浏览次数:1162 【字体:


起源


元宵,原意为“上元节的晚上”,因正月十五“上元节”主要活动是晚上的吃元宵赏月,后来节日名称也演化为“元宵节”。

元宵节是中国传统节日,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就有了。而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明帝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以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形成民间盛大的节日。

汉文帝时,下令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汉武帝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定在正月十五。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时,就已将元宵节确定为重大节日。

总体上,元宵节经历了由宫廷到民间,由中原到全国的发展过程。


 节期


元宵节的节期随历史的发展而延长,汉代1天,唐代3天,宋代则长达5天。

元宵节发展到明朝时非常受重视,自初八点灯,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灯,整整10天,文武百官也放假10天。至清代,节期缩短为4-5天。


风俗


明清以来,元宵节的主要习俗是吃汤圆、观灯和娱乐游行。

元宵节因与春节相接,通常被百姓当作春节的结束,因而极其热闹,白天有舞龙、舞狮、划旱船、扭秧歌、踩高跷,晚上,有各种大型灯会和放烟花活动。

这是一般节日所不具有的,尤其绚丽多彩的烟花使其成为春节期间娱乐活动的高潮。


吃汤圆


元宵作为食品,在我国由来已久,传说是因汉武帝时期的一位名叫元宵的宫女而得名。

而关于吃元宵的最早记载见于宋代,宋朝郑望之《膳夫录》载:“汴中节食,上元油锤。”吕原明《岁时杂记》载:“京人以绿豆粉为科斗羹,煮糯为丸,糖为臛,谓之圆子盐豉。捻头杂肉煮汤,谓之盐豉汤,又如人日造蚕,皆上元节食也。”时称元宵为“浮元子”或“圆子”“团子”,由于“圆子”“团子”这些名称同“团圆”音近,因而象征全家人团团圆圆、和睦幸福。

元宵在南方称“汤圆”,汤圆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煮、煎、蒸、炸皆可。

至清代,元宵节吃汤圆,南北风俗皆然,时蜀地逢元宵节必吃汤圆。清嘉庆二十一年刻本《华阳县志》载:正月“十五日,俗谓之‘元宵’。人家碎秘为丸,曰‘糖圆’,以相馈遗。”乾隆时双流人刘沅《蜀中新年竹枝词》咏元宵词曰:“月团圞处贺元宵,花满灯棚酒满瓢。不费千金闲觅得,夜深还上‘七星桥’。”(刘沅自注:俗编竹系灯,名曰‘灯棚’。)“底事家家饷粉丸,春宵月色助盘餐。缺时不比圆时好,珍重郎君仔细看。”(刘沅自注:元宵,俗作粉丸,互相遗赠。)清人吴德纯《锦城新年竹枝词》:“食品元宵巧制难,浮圆甘美簇春盘。佳名爱取团圞意,笑指郎君仔细看。”



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此后,这一习俗逐渐流传到民间,每到正月十五,无论士族还是庶民都要挂灯,城乡通宵灯火辉煌。

唐代时,京城长安己是拥有百万人口的世界最大都市,元宵节则发展成为盛况空前的灯市。初唐苏味道《正月十五夜》一诗把唐代元宵夜灯火盛况和游人兴致描述得淋漓尽致:“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游妓皆秾李,行歌尽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中唐后,元宵节更发展成为全民性狂欢节。唐玄宗开元盛世时,长安灯市规模很大,燃灯五万盏,花灯花样繁多,皇帝命人做巨型灯楼,金光璀璨,极为壮观。

宋代,元宵灯会在规模和灯饰的奇幻精美上更胜于唐代。唐代的灯会是“上元前后各一日”,宋代又在十六之后加了两日。王安石《上元戏呈贡父》诗云:“车马纷纷白昼同,万家灯火暖春风。别开阊阖壶天外,特起蓬莱陆海中。尽取繁华供侠少,只分牢落与衰翁。不知太一游何处,定把青藜独照公。”辛弃疾《青玉案·元夕》描写了宝马雕车、拥金戴翠的美女、成千上万的市民都在兴致勃勃地观赏令人陶醉且迷人的灯景:“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到了清代,满族入主中原,宫廷不再办灯会,民间的灯会却仍然壮观,不过日期缩短为5天,《燕京岁时记·灯节》载:“自十三以至十七均谓之灯节,惟十五日谓之正灯耳。”

清乾嘉时候,李调元曾写三首成都观灯诗,其一,《正月十四日至成都是夜观灯》:“试灯节届渐闻声,次第鳌山压锦城。十字楼头星共灿,万家门口月初明。管弦奏处莺吭滑,帘箔钩时翠黛横。老病连年游兴浅,衔杯谁与话衷情。”

其二,《元宵》:“灯遇元宵尽力张,暗尘滚滚逐人忙。烛天火树三千界,照地银花十二行。宝马长嘶成队醉,油车细碾遍街香。谁知月到团圆夜,早已微销一线光。”

其三,《十六日夜再观灯》:“明日留君君漫猜,残灯尚可酌金罍。龙经烧尾犹蟠舞,马为抽心却倒回。玉漏频催门渐掩,金吾收禁户长开。倚栏听得游人说,明岁还邀旧伴来。”




灯谜春秋时代就有,那时叫“隐语”,到汉魏时才开始称为“谜”

南宋时有人将谜语写在灯上,在上元节让人猜灯谜,让元宵节的气氛热闹而温馨。

由于灯谜都难以猜中,如同老虎难以被射中一样,所以也称为“灯虎”(也叫文虎),如果赏灯者猜出谜语,就将纸条取出,然后找灯笼所有者确认答案,猜对的话,他们就可以领取一份小礼品。

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迎合节日气氛,所以响应的人众多,而后猜谜逐渐成为元宵节不可缺少的节目。


会情人


元宵节是一个浪漫的节日,可以说是地道的中国情人节。

封建的传统社会年轻女孩平时不允许出外自由活动,但是过节却可以结伴出来游玩,元宵节未婚男女正好借着赏花灯顺便为自己物色对象,男女情人也借此相会机。

欧阳修的《生查子·元夕》一词云:“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这首词表达了元宵夜不能再见意中人的遗憾。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把元宵节观灯时见到意中人的欣喜与激动描写得淋漓尽致:“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迎紫姑


 古代民间习俗正月十五要迎厕神紫姑而祭,名曰赛紫姑神(又曰卜紫姑神),占卜蚕桑,并占众事。

传说紫姑本为人家小妾,为大妇所妒,正月十五被害死厕间,成为厕神。每到迎紫姑这一天夜晚,人们用稻草、布头等扎成真人大小的紫姑肖像,与夜间在厕所间猪栏迎而祀之,妇女们纷纷站到紫姑常做活的厕所、猪圈和厨房旁边迎接她,像对待亲姐妹一样,拉着她的手,跟她说着贴心话,流着眼泪安慰她,情景十分生动。

此俗流行于南北各地,早在南北朝时期就见于记载。唐代流行赛紫姑习俗反映在诗歌中,便有李商隐的三首诗。例如《圣女祠》诗中的“消息期青雀,逢迎异紫姑”句,《昨日》诗中的“昨日紫姑神去也,今朝青鸟使来赊”句,以及《正月十五夜闻京有灯恨不得观》全诗:“月色灯光满帝都,香车宝辇隘(一作向)通衢。身闲不睹中兴盛,羞逐乡人赛紫姑。”


走百病


“走百病”,也叫游百病,散百病,烤百病,走桥等,是一种消灾祈健康的活动。走百病是明清以来北方的风俗,有的在十五日,但多在十六日进行。

这天妇女们穿着节日盛装,成群结队走出家门,见桥必过,认为这样能祛病延年。同时也登城,摸钉求子,直到夜半始归。

 此外,元宵节还有耍龙灯、舞狮子、踩高跷、划旱船、祭门、祭户、逐鼠等习俗,部分少数民族和汉族一样也过元宵节,而全国不同地方元宵节的习俗也有所差异,呈现了不同的地方文化特色。

中国众多传统节日,如果按照热闹程度而言,都比不上元宵节,因此元宵节可称作中国传统的全民“狂欢节”。民间俗称“闹元宵”,这个“闹”字,更点明了这个节日的主题。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