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特辑】沐川闹元宵‖谢长江
沐川闹元宵
谢长江
乐山市沐川县很早以前就闹元宵,核心是“耍龙灯”。
“耍龙灯”就是舞龙,也称“舞龙灯”,是一种自由、活泼、粗犷、豪放的民间舞蹈。闹元宵是在正月十五“耍龙灯烧花”,但正月十三至十四,龙灯就出来“排街”“亮龙”。
沐川草龙
排街就是草龙、大龙、彩龙、牛咡灯,白天依秩序沿县城的主要街道舞耍。草龙主要用稻草编扎而成,龙头活灵活现,龙身翻滚自如,龙尾精巧玲珑。舞耍最少五人,也有七人、九人、十人以上的。大龙的龙头、龙尾要用竹条编好,糊纸上色,再连龙身。大龙的龙身又叫龙衣,用长八丈、宽四尺的仁寿白布画出鳞甲。彩龙也是用白布画彩,而且不只一条舞耍。牛咡灯主要以麻布为原料。草龙尊称为老龙,大龙又叫子龙。民国时期,不管草龙或大龙排街前,要开光点相,做一场法事。由道士或端公摆好祭祀神案,献上刀头敬酒,点燃香腊钱纸,以雄鸡冠上的血点龙头,口中念念有词,跳一阵似舞非舞的神步了事。草龙、大龙、彩龙、牛咡灯排街,有大锣大鼓在前面伴奏,惊天动地。最后现身的是牛咡灯。“唐将班子”紧跟其后,打鼓唱山歌,鼓点铿锵有力,唱词生动有趣,阵容依然气魄。排街前都要分团队散帖子,草龙、大龙、彩龙、牛咡灯各有散帖子的人,贴在每家门前。每到一家门户前,要点香烧钱纸、作揖放火炮,以示祝福。贴有帖子的人家,必予挂红,或赠送烟、酒,由散帖子的人收取。排街完后,收取的钱物要分给大伙。龙灯排街,彩龙最活跃,从上场口耍到下场口。但竞争也很大,因哪条彩龙耍得好,红、白喜事请的人家就多。
闹元宵,制作烟花火药也是一件重要的事情。先用“一硝二磺三两炭”的标准配成火药,再加硝加炭,减弱其火力。烟花火药试验成功,立马用斑竹装筒。每节竹筒长八寸,装火药半斤,顶端黄坭封口,穿孔插导火线,绑之于凳脚或竹竿上。最好的烟花是以五倍子树烧制的炭配成的火药,不仅火花喷得高,色彩也好看。正月十四的晚上,放少许烟花。大龙在街上巡游一圈,称“亮龙”。
正月十五晚上闹元宵,就是放烟花、耍龙灯、烧龙灯,即元宵归殿。放烟花也说烧花。耍龙灯只耍大龙。土白布龙衣要换成土麻布,如不然会被烟花引燃。换下来的龙衣,可染成青色或蓝色,缝成衣裳,说能避邪,许多人争着买。舞龙人数也有变化,烧花只需九人,兴许是取“九九归一”或“九鼎之尊”之意。闹元宵的大龙,可一只,也可三五只。烧花的潜规则多,放烟花之前,打更匠要一边打锣一边扯开嗓子,沿街大声警告。烧花离舞龙人一丈开外,喷口朝天。如喷口对着舞龙人放烟花,戏称“打火罐”,这是坚决不准的。舞龙人怕放烟花的人高举竹竿放火炮,火炮在头顶上爆响,既吓人又炸得痛,但没有办法,这是允许的。烟花飞溅在舞龙人身上,据说开始微痛,汗毛烧光后,就只有热乎乎的感觉了。如没有烟花落在身上,还冷得吃不消。躲避烟花也讲技巧。烟花掉在身上,要跳得快,而且越快越好。跳得快,烟花沾身的时间就越短。舞龙者舞起龙灯,在火花中欢跳。龙灯左右各有一人跟随,手举燃烧的火把,腰挎松香粉,烟雾浓的时候,舞龙者呼吸困难,举火把的人赶紧抓一把松香粉撒在火把上,把烟雾驱散。来观看烧花舞龙灯的人特别多。离街远的,下午就扛起火把动身。有亲戚在街上的,就到亲戚家住下来观看。是夜,县城各户早已备好烟花,大龙一到门前,就一个劲儿地放。奔放的舞龙人身穿短裤,舞着大龙,时而翻跃,时而腾飞,时而盘旋,矫健的姿影笼罩在烟花中,异常神秘。烟花“咝咝”,火炮“噼啪”,人声鼎沸,让看烧花的人既高兴又紧张。
沐川烧花舞龙,要穿米市、横街、正街、三官楼,一直到下场口才停下来,可这不算结束。舞龙人要到河边点香腊、烧纸钱,举行必不可少的送龙仪式,送了龙才算完毕。舞龙者要统一去吃人头竽稀饭,说是祛火。而观烧花的人还在街中或乡路上,星星点点,兴奋地议论刚才的壮观情景。这就是新中国建立前沐川正月十五闹元宵的事。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谢长江
供稿:乐山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