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特辑】我在阆中过灯节‖傅俊珂
我在阆中过灯节
傅俊珂
腊月未尽,嘉陵江畔的阆中古城早已披上节日的盛装。青石板路上,红灯笼串成珠帘,在暮色中轻轻摇曳,仿佛要把千年的时光都摇进这方水土。街角的老茶馆里,铜壶咕嘟着岁月的沉香,茶客们正用川味十足的普通话争论着今年灯会的彩头,话题从三国诸葛亮的八卦阵,一路扯到张飞牛肉的秘制配方。
图源:阆中文旅
华灯初上时,古城墙上的灯盏次第亮起。青砖缝里钻出的藤蔓,被彩灯染成流动的翡翠,恍若杜牧笔下“银烛秋光冷画”的意境。中天楼前的灯组最是壮观,百盏孔明灯拼成图画,灯影投在青石板上,竟把游人脚步都织进了诸葛亮的锦囊妙计。忽听得一阵川剧锣鼓,原来是变脸艺人在灯下献技,脸谱在红黄蓝绿间变幻,快得连飞过的夜鹭都忘了振翅。
图源:阆中文旅
锦屏山上的灯组更妙。千盏荷花灯浮在嘉陵江面,随波荡漾时,倒把整条江都染成了流动的银河。最绝是山顶那组“阆苑仙境”灯,用蜀锦扎成的仙鹤振翅欲飞,鹤嘴里衔着的LED灯珠,竟把王勃“落霞与孤鹜齐飞”的诗意都点活了。山下小贩叫卖着灯影牛肉,油纸包里的肉片薄得透光,在灯下晃一晃,倒是把满城灯火都切成了片。
古城在清晨时分沸腾了。舞龙队从张飞庙出发,龙身绷着蜀绣鳞片,在晨光中泛着锦江春色。龙头足有八仙桌大,眼珠是水晶球磨的,转动时把街边的蜡梅都映成了琥珀色。最绝是引龙人,踩着高跷舞绣球,球上缀的铜铃叮当作响,竟把对面茶馆的盖碗茶都震出了涟漪。
广东醒狮也不甘示弱。金红二狮踩着鼓点跃上八仙桌,狮头一摆,满桌的汤圆都跳起了舞。忽然紫狮腾空叼住高悬的生菜,落地时却从狮嘴里抖出满把红包,惊得围观的游客惊喜连连。那边厢,川北草龙已游进窄巷,龙身贴着晾衣绳下的被单摆动,龙爪忽地勾起小女孩的鞋子,惹得满街笑浪差点掀翻了屋檐。
图源:阆中文旅
华光楼前的戏台最是热闹。川剧变脸大师一登场,脸谱在红黄蓝绿间变幻,快得令人目不暇接。最绝是吐火绝技,演员嘴里的火焰忽长忽短,把对面茶馆的幌子都燎出了焦边。忽然一个“回脸”,竟变出张二维码脸谱,台下观众举着手机扫码,扫开竟是川剧版的《青玉案·元夕》。
图源:阆中文旅
后台的小演员们也不闲着。花脸没卸就开直播,髯口上别着小话筒唱“原来姹紫嫣红开遍”,打赏特效炸成满屏虚拟牡丹。老琴师抱着月琴摇头晃脑,琴弦上跳动的音符,把“锦城丝管日纷纷”的古意都弹成了抖音神曲。
贡院街的皮影戏棚里,老艺人正在演绎《三国演义》。灯光打在牛皮影人上,关羽的青龙偃月刀泛着青铜光泽,诸葛亮的羽扇摇出满室流萤。最妙是“空城计”那段,司马懿的影人刚靠近城门,诸葛亮竟在城楼上变起了脸,把老艺人都逗乐了:“这诸葛孔明,怕是在四川学过变脸哦!”
忽然一阵风掀开布帘,影人投在对面白墙上,竟把整条街都变成了露天影院。路人驻足观看,手里的糖葫芦都忘了吃,糖浆滴在青石板上,倒像给皮影戏添了道糖色的字幕。
古街上的民俗活动更是热闹非凡。剪纸艺人手起刀落,红纸屑纷飞如蝶,转眼就剪出个“阆苑仙境”;糖画师傅的铜勺游走如龙,糖丝在石板上流淌,竟把嘉陵江的曲线都勾勒了出来;面塑摊前,老艺人捏着面团,转眼就塑出个栩栩如生的张飞,连虬髯都根根分明。
最有趣是猜灯谜。灯笼下挤满老少,有人对着“阆中四绝”的谜面抓耳挠腮,忽然灵光一闪,拍案叫道:“保宁醋!张飞牛肉!白糖蒸馍!热凉面!”赢得满堂彩。那边厢,一群孩童正围着“飞花令”,你一句“东风夜放花千树”,我一句“火树银花合”,把元宵夜吟成了诗词大会。
夜深了,嘉陵江上的河灯渐次飘远,像散落的星辰流向天际。古城墙上的灯一盏接一盏熄灭,却把满城的欢声笑语都收进了青砖缝里。忽然想起欧阳修那句“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只是今夜这月,早叫阆中的灯火染成了琥珀色。
图源:阆中文旅
我站在华光楼上,看最后一批游人散去。茶馆的铜壶还在火上咕嘟着,戏台的锣鼓声渐远,皮影戏棚的灯光暗了,却把千年的光影都留在了这座古城。远处传来打更声,混着江风送来几句川剧唱腔:“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这阆苑仙境的灯节,怕是要做到元宵过后的正月十六了。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傅俊珂(河南省南阳市镇平县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
供稿:南充市地方志办公室
配图:方志四川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