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四川印象>四川民俗>详细内容

【春节特辑】成都春节习俗:打春牛 耍龙灯

来源:《成都日报》2025年2月1日第4版 发布时间:2025-02-09 15:14:31 浏览次数: 【字体:

成都春节习俗

打春牛 耍龙灯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 何大江

过春节,对成都人来说是一件大事。一年辛苦到头,也总要在春节时放松下来,过一个喜庆的年。

有着数千年历史的农历新年,无论内容还是形式,都可谓丰富多彩、热闹非凡。在历史文化的传承之中,成都的春节形成了大量的习俗。同全国其他地方相比,成都的春节习俗既有共性,也有很多独特之处。

清人傅崇榘在《成都通览》中,总结了成都人过年的15种习俗:放炮、拜年、闹年鼓、敬财神、迎喜神、装财神、飞名片、穿新衣、挂挂钱(压岁钱)、耍龙灯、耍狮子、听洋琴(扬琴)、听相书、请春酒、走喜神方。

其实,传统的成都春节习俗,并不止《成都通览》中提到的15种。民俗专家刘孝昌介绍,昔日从腊月初八到正月十五元宵节,前前后后一个多月的时间成都人都在过年,在充满浓郁年味的气氛中度过。比如腊月初八吃腊八粥;腊月二十四祭灶,晚上送灶神老爷上天,这一天也是过小年;腊月二十五打扬尘、贴春联、挂年画,晚上接新灶神到家;腊月二十五开始杀年猪;腊月二十七、二十八推汤圆,办年货;腊月三十团年,晚上先祭祖,然后吃年夜饭,发压岁钱;正月初一吃汤圆,喜神所在的武侯祠游喜神方;正月初二开始走人户拜年;正月初五又叫破五,一大早放鞭炮送穷,迎财神;正月初七据传是人类始生之日,故称人日,这一天成都人要游草堂……其中,立春时打春牛和元宵时舞狮子、龙灯,也是重要的春节习俗。

立 春

打春牛

立春是一个重要节气,表示气温回暖,春天就要来了。俗语说,“春打六九头”,每到数九的六九前后就要立春了。旧时成都、华阳两县都流行迎春习俗,要举行开耕仪式,鞭打春牛,以祈祷风调雨顺,来年稻谷丰收。立春的时间,往往也在春节期间,比如2025年的立春就在正月初六,所以迎春也是春节习俗之一。

牛是中国农耕时代极为重要的生产资料,耕作离不开牛(北方犁田用黄牛,南方用水牛)。而成都迎春,最重要的仪式就是打春牛。所谓春牛,即用黄泥塑的牛。

旧时在立春前,官府就要早早地筹办迎春打春牛事宜,请匠人做好春牛。刘孝昌介绍了做春牛的步骤:首先用桑木做出骨架;冬至前后,在骨架上敷几层草纸,再在草纸外面用黄泥塑成牛身、牛头和牛尾。也有的地方用彩纸扎成春牛。刘孝昌说,泥牛做法十分讲究:尺寸是固定的,高4尺、长8尺、尾长1尺2寸;泥春牛做好之后,要涂上喜庆的颜色;此外,牛身上还要画出四时八节、三百六十五天、十二个时辰。在春牛旁边,还要另塑一个芒神,即赶牛的童子。

立春当天,旧时华阳、成都两县的知县率众出东门,到春场祭祀春牛、芒神。成都的春场设在城外东牛王庙前的空坝上。知县率春官、下属及乡绅人等,先围绕春牛一周,再由知县或春官执春鞭,猛抽春牛,边打边高声唱道:

一打春牛头,国泰民安;

二打春牛腰,风调雨顺;

三打春牛尾,五谷丰登。

唱罢,举起春鞭打碎春牛,周围围观的民众一拥而上,去争抢打碎的泥巴,拿回去供在神龛上,或者用红纸包好挂在梁柱上。

打春牛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民俗,起源于先秦时期。高承《事物纪原》载:“周公始制立春土牛,盖出土牛以示农耕早晚。”到了汉代,打春牛的习俗已经十分流行了。

打春牛的寓意,在于打掉懒惰,望来年勤奋努力耕作,实际上是劝导农民不误农时,积极做好春播。

春牛图

跟打春牛相关的,是在立春前后卖的春牛图。

彩纸扎成的春牛(图据视觉中国)

一般说来,春牛图上会画一头牛及一个牵牛的芒神。上面还有一年皇历,标注二十四节气、黄道吉日,以及对当年降雨、干旱等天气情况,农作收成、牲畜疫病的预测等。

春牛图贴在家里,既可以美化环境,也是日历和农事指南,所以很受农民欢迎。年前几天,就会去场镇上买了。

其实,更多的情况是挨家挨户地送春牛图。送春牛图的人也叫春官,但与打春牛的春官不是一码事。

送春牛图的春官,要经过“精心”装扮。刘孝昌介绍说,会找来废弃的破旧红袍、绿袍等戏服穿上,或戴上戏服里的纱帽,或用纸做个“官帽”,还特意做两个“耳朵”(直角幞头)——然后看上去一甩一甩的,很有喜剧效果。而这种春官的扮演者,则往往都是无业游民或者乞丐,春官打扮好后,手上拿着一叠春牛图,挨门串户地送。旧时的成都送春牛图,除了一人扮春官外,甚至还有另外一人扮春牛——用一根旧麻布口袋从头蒙到脚,再用笋壳做成两只角。春官的人牵着麻布口袋的一角沿街行走,而在麻布口袋里的人还不停地学牛叫。春官牵着“春牛”走到一家家铺面、民宅门口,边走边唱:“春牛春牛到,看到主人家生意好,你这家人丁兴旺财气旺。”然后送上一张春牛图,主人家也会给点钱作为回馈。

农家接到春牛图也很高兴,会恭恭敬敬贴在堂屋的上方。在七八十年前,春牛图在成都农村十分流行,它不仅是农事指南,也寄托着农民对风调雨顺的期盼,对丰收的憧憬。

咬 春

立春这天,成都无论是城里还是农村,都有吃春饼的习俗。吃春饼,又叫咬春。

立春这天吃的春饼,先用面粉或米粉摊成薄饼,再把葱丝、萝卜丝、芹菜丝等放上去,然后裹成卷,所以春饼又叫春卷。

刘孝昌回忆说,裹好的春饼放在盘子里,浇点保宁醋、温江酱油或红白酱油,以及二荆条海椒熬成的熟红油,再撒点芝麻、汉源花椒面。此时的春饼,红白相间、香脆可口,可谓色香味俱全。

做成春饼用的菜,多为萝卜、葱、韭菜、蒜苗、芥菜等,这些菜多有辛辣之味,都是属性辛甘、升发阳气之食材,中医认为具有行气活血、防寒祛邪的作用。成都人爱说:“萝卜上市,太医关门。”

刘孝昌说,有些家境不好的人家立春这天没条件做春饼吃,妈妈、奶奶还会买几根萝卜喊娃娃咬,也算作咬春了。

元宵节

元宵灯会

正月十五过大年,又叫上元节。宵即夜晚,元宵即上元之夜晚。这一天,成都人要吃汤圆,因为是在元宵节吃,所以这天汤圆也叫元宵。

元宵节,是一年中最为闹热的节日。过完正月十五元宵节,年才算真正过完了。

上元之夜,成都城里处处是灯,户户张灯结彩,华灯万盏,热闹非凡,要为春节收一个豹尾。

其实,元宵节这天的灯会,从正月十三就开始了。日本人中川忠英写于清嘉庆四年(1799年),调查中国民俗的《清俗纪闻》记载:“正月十三称为上灯,十五称为元宵,十八称为落灯,此六天称为灯夜。自十三日夜晚开始,在各家门前点起灯笼。官府富户则不仅在门前,而且在堂上或楼上等处以红绸结彩。绸之两端从房柱或上槛垂下,结成花状。并燃挂各种花样灯笼(灯笼系用纱绢或串珠、羊角等制成),摆设酒宴。有些家庭并有吹奏丝竹等情形。”

元宵灯会热闹非凡(图据新华社)

民国时期的元宵节,成都彩灯遍布,东大街、大慈寺、昭觉寺、文殊院有佛灯,青羊宫有道灯。仅就东大街而言,从东门大桥到盐市口。数里长街都是灯的世界、光的海洋。市廛繁华的东大街,连彩灯都充满了商业气氛。

刘孝昌说,卖瓷器的大商家就用大碗、小碗、蛊、杯、盘组成一条两三丈长的瓷彩龙和一座瓷器门楼,中间点上灯,挂起灯笼。卖布匹的富商则用红色、黄色的布做成绣球,扎成过街楼,跟红色的灯笼相互映衬生辉。纸活铺就依据《八仙过海》《三英战吕布》《桃园结义》等故事,扎出一幅幅彩塑群像摆在门前,以吸引过往观灯者。各行各业都把自己的产品挂在灯上,既作为彩灯,也作为广告,显示出极强的商业意识。

昔日在东大街的元宵节灯会上,曾出现过《三国演义》主要人物的全套彩灯,200多个人物,全部栩栩如生地绘在彩灯上,挂在街口,十分震撼。

元宵节的历史极为悠久。西汉的元宵节,设高台、燃烛火、祭祀道教神仙,祈求昌盛平安。到了东汉佛教传入,正月十五加入了燃灯敬佛的仪式。到了唐朝,正月十五成为全国性的法定节日,称为上元节。元宵节成为全民欢乐的节日,灯会也自此进入极盛时期,这种文化传统深入人心,并一直延续到今日。

舞狮子

在前后长达一个月的春节氛围中,另一重要的习俗是耍龙灯、舞狮子。腊月初八以后,伴随着闹年鼓声,成都大街小巷就开始耍龙灯、舞狮子,一直要舞到元宵。

舞狮子是一项历史悠久的春节民俗(图据新华社)

耍狮子,又叫舞狮子或狮舞,其实是一种模仿狮子的民俗舞蹈。狮子是中国人心中的瑞兽,舞狮则有消灾除害、求吉纳福的寓意。每逢元宵节,成都人都以狮舞来助兴。

成都的狮舞多半是沿着街道,边走边舞,往往引得沿街居民追随观看,那些小娃娃往往跟着跑七八条街,都不觉得累。

狮舞需要三个人,一舞狮头,一舞狮尾,还有一个扮演笑脸和尚。扮笑脸和尚者,头上戴着一个面露笑容的大头面具,手里摇着一把大蒲扇,或者拿空心的彩球逗狮子,形态滑稽可笑。有时,还会多一个人扮演小狮子,而扮演者也可能是小孩子。小狮子随着锣鼓声起舞,摇头摆尾,翻滚跳跃,十分可爱。

刘孝昌说,昔日成都舞狮子,分为文狮、武狮两种。文狮动作细腻诙谐,用搔痒、舔毛、打滚、戏球等动作,展现出狮子的嬉戏状态。武狮,则是使用武术的动作,跳跃、翻滚,还有翻高台、走梅花桩等高难度动作。

所谓翻高台,是指几张方桌摞在一起,越摞越高形成一个高台,最多可摞至9张。舞狮者翻上高台,在上面做出一些非常惊险刺激的动作,也常引来围观者的阵阵喝彩或惊呼。

耍龙灯

耍龙灯,又叫舞龙,已有2000多年历史,早在汉代就十分普遍了,旧时多用舞龙来祈祷龙的保佑,以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刘孝昌介绍说,在成都龙灯的舞法有两种:一为单龙戏珠,一为双龙戏珠,即舞单只龙和舞双只龙。

舞彩龙( 余茂智 摄)

成都龙灯因制作材料与表演形式不同,分为彩龙、火龙、板凳龙和草龙等。

龙灯的结构,分龙头、龙身、龙尾,龙身上还有灯,故称龙灯。扎好龙只是第一步,要让龙动起来,还需要舞龙。

舞龙者的选取,非常有讲究。刘孝昌介绍,舞龙头的人必须德高望重,要有名望。舞龙身的,则是十余个壮年男子一人舞动一截。龙灯就靠这十余人的步调一致、协同连贯,展现出龙的腾挪闪转。

走在最前面的领头者,双手舞动着一根顶端上扎有绣球的竹竿,又叫舞元宝,而这个绣球是能翻滚的。领头者舞着手上的绣球,做出各种动作来逗引后面的巨龙。转圈、穿插,在舞元宝者的带领下,大龙上下翻滚,就好像真的飞了起来。

除了单龙巡游,舞龙者还可以表演二龙戏珠,即双条龙争抢元宝。同舞单龙相比,舞双龙对舞龙者的要求更高,也更能吸引围观民众的喝彩声。

舞火龙,一般都是在元宵夜进行。耍龙者穿一条短裤,光着膀子上阵,边舞边喊:“嘿嚯!嘿嚯!”围观者也跟着齐声喝喊,还不停地扔掷鞭炮,不时把烟花对着舞龙者喷射。现场锣鼓喧天、火光四射,烟雾弥漫中,只见龙在狂舞,人在狂欢。

元宵过后,春节就算结束了,成都人要在河边送龙归天。正月十六这天,舞过的彩龙堆放在锦江边的空坝上。先设香案祭祀龙后,再鸣放鞭炮,然后点一把火把堆放好的龙灯烧掉,最后还要很恭敬地将灰铲起来倒在河里——寓意龙要归天、龙要入海,生活也回到正轨,再盼望来年春节。

特别提示:“方志四川”已获得成都日报转载授权,未经原发媒体成都日报同意,请勿转载!

来源: 《成都日报》2025年2月1日第4版

作者: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 何大江

来源: 《成都日报》2025年2月1日第4版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