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四川印象>四川旅游>详细内容

孙成君 ‖ 蜀中名胜云顶山

作者:孙成君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19-07-19 09:53:09 浏览次数:1832 【字体:

 云顶聊一望,山灵草木奇。

      ——唐·贯休《游云顶山晚望》

 跃马上云顶,欲呼飞仙人。

      ——宋·陆游《自小云顶上云顶寺》

 万仞孤峰翠逼天,凄松冷柏拥高巅。

     ——清·李调元《登云顶山》

 这些文豪高僧笔下的云顶山,即四川省金堂县云顶山。云顶山位于成都金堂县境内龙泉山脉中段,海拔982米,山势挺拔,峭壁入云,如刀削斧砍, 环绕数里;上有平地数十亩,状若城垣。山上佛教文 化鼎盛,又是宋蒙战争时山城防御体系中的“蜀中八柱”之一。因此,声名遐迩。云顶山向称蜀中名胜, 《蜀中名胜记》中对云顶山有详细记述,其他诸多方志亦将云顶山列入名胜介绍。

美名云顶

 云顶山东麓山脚是蜿蜒的沱江,上云顶的步行石阶从沱江三峡的明月峡开始。起步处的高大石堡坎上刻着四个阴文宋体字“云顶石城”。“云顶石城” 包含着云顶山不同时期的两个名字——“ 石城山” “云顶山”。

 这两个名字都极富诗意。

云顶山石城风景名胜区鸟瞰图(作者 供图)

 成书于唐高宗显庆元年(656)的《隋书》,当是最早记载石城山的史书,“金泉县有石城山”。那时,石城山在“金泉(水)县”境内,其县城在今金堂县淮口镇州城社区。金泉(水)县,原名金渊县,唐时避高祖李渊讳更名。《太平寰宇记》介绍了山名的由来:“云顶山,旧名石城山,其状如城。在县西十五里。顶上平可十亩,有神泉方丈,澄清如照,云霞常兴。”山岩壁立,宛若城垣,利用比喻命名,形象具体,让人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山是一座城,充满浪漫色彩,意象极美,如诗如画。

 云顶山名,源于唐天宝末,因唐明皇玄宗入蜀而来。《蜀中广记·名胜》引用《天宝西幸略》里的记载, 阐释了云顶山名的由来。“唐明皇至剑门山,神见形迎驾,称姓李氏。后陟武担东台远望祥云紫气盘结空界,问左右曰‘此何处?’对曰‘石城山’。乃悟山神扈卫之意。遂改云顶为慈云焉。”《舆地纪胜》里有更为详尽的介绍:“云顶山神。山去城十五里,神姓李名遂。按景祐四年魏生记云,天宝十五载,明皇幸蜀,及剑关,而山神乃肆谨焉。帝问:‘何以阴德能诣禁闱?’奏云:‘石城山神李氏也。’石城,乃云顶旧名。驾至蜀,乃备礼封赠。”《宋高僧传》记述云顶山高僧 释代驾的传略里,也有近似文字。考诸典籍,石城山神,即蜀中成汉景皇帝。综合以上文献,可以归结为:安史之乱时,国都长安岌岌可危。大唐天子唐明皇带上扈从匆匆踏上去蜀中的逃亡之路。在剑门关夜梦石城山神护佑,但不知石城山在何处。到成都后,于武担山向东观望,见山形隐约,紫云缭绕,问随从是何处,而知是剑门关梦中的石城山。遂拜神石城。就因唐明皇问紫云缭绕是何处,而得名“ 云顶山”。

胜景云顶

 关于云顶山的美,历代骚人墨客多有吟咏。五代十国的吴昊《创筑羊马城记》“树遥云顶,气郁金堂,雨收而迭嶂屏新,霭薄而重峦画暗。”北宋宰相王钦若写《云顶山》“石城松柏锁烟霞”。北宋状元冯时行《留题云顶》“山如虬龙来,渴饮金渊水”。北宋书法家薛绍彭《云顶山诗》“山压众峰首,寺占紫云顶”。南宋进士吕陶尤善诗文,官至太原府判官,曾作怀安军监税官,流传下7首云顶山诗歌,其中1首对云顶 山美景描摹得淋漓尽致:“地峻山形壮,周遭尽胜游。抱岩如拱手,转岭似回头。老木凌空迥,浓云覆石幽。朝阳千里快,暮雨数峰愁。涧底猿随鹿,松颠鹤胜鸥。香花开静宇,烟火认他州。宝翰中朝锡,神灯半夜留。势容逋客恋,景许化工偷。雪色连年贮,岚光几院收。仙葩多踯躅,野果号猕猴。法印传无碍, 禅机问即酬。丛林分径路,莲社得朋俦。眼远层霄阔,心澄外物浮。登临豁尘抱,今古信悠悠。”

金堂云顶山一角(图片来自搜狐网)

 金堂有八景,其中三景都与云顶山有关。

 “金船檥峡”,云顶山脚下沱江里有大石若船,檥泊峡岸。传说李八百的女弟子得道后,驾着仙槎来到这高山峡口之处,翩然腾空仙去,飘入云顶山上隐隐的白云之中,仙槎便化着这巨石。西汉扬雄的《蜀记》就有记载:金泉县“古有金船沉江之东岸锐底,民于水中往往见之。”

 “圣灯朝佛”,与云顶山隔江相距40余里,有圣灯山。春夏时,夕阳初坠,烟雾迷蒙,远远有灯现。或 一二点,或分为数十点。聚散随风,明灭无定。常见自北而南,辉辉岩岫间,至云顶山佛寺而止。次日, 老僧常于殿中拾之,却是一碧色树叶。

 “云顶晴岚”,是金堂蔚为壮观的一道美景。龙泉山脉从金堂北面逶迤而来,行至沱江两岸,突然奇峰耸起,层峦叠嶂。山巅列石数重,悬崖似壁,状如城垣。山上林木蓊郁,风光秀丽。大小云顶古柏千余亩,枝繁叶茂,苍劲挺拔。银杏、桫椤、红豆木、楠木、金锋等珍稀古树间杂其间。长年烟霭迷蒙,抓一把风也能捏出水滴。云雾起伏涌动,林中珍珠撒落,泉水叮咚;殿宇缥缈,山峰隐现。缓行山间,仿佛走进蓬莱胜景,翩然若仙。跳出山外,远处仰望,“奇峰插汉,霞卷云飞,岚翠欲滴”。尤其夏日,骤雨初歇,红日斜照,初见如丝如缕,袅袅娜娜,轻缠树丫;继而聚丝成团,娉娉婷婷,蒙络树冠,接着越聚越多,连接成一抹绕在山腰。云上受了日照, 泛着红光,寺庙的飞檐从密林挑出,琉璃在阳光下闪着金光。云间耕夫樵牧若隐若现,似佛如仙。随着阳光的烤灼,云雾愈来愈浓,人隐退了,树隐退了,庙隐退了,整座山都隐退到云雾背后,如仙去一般,倏忽幻变,更让人坚信刚才看见的就是仙境。

 云顶山因风景秀丽,被收入《全国名胜词 典》,称云顶风光为“清幽奇丽,闻名蜀中。” 1985年,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云顶山为省级风景名胜区。

宗教云顶

 云顶山亦是一座宗教名山,道教佛教先后争雄,佛教文化最为鼎盛。《舆地纪胜》记载:“在唐为寺,宣和为观,靖康复旧。”《四川省志·宗教志》记载云顶山慈云寺“全省重点佛教名寺”,列第9位。

云顶慈云寺一隅(图片来自网络)

据清代《慈云寺高僧列传碑》所载,汉桓帝间,有游方梵僧名安世高法师入山结庵,传播佛法。安世高,安息国(是伊朗高原的古代国家)太子,聪慧异常,学问很高,通晓64种音梵文字,精通禅学,教人修学安般守意。在中国弘法20多年,翻译的经典达41卷之多。慈云寺是云顶山寺庙主寺,安世高为兴寺的开山始祖,距今已有1800余年历史。历史上多位皇帝敕封过云顶山上的高僧、寺庙、胜迹。

 章武中蜀汉昭烈帝刘备赐额名“ 天宫 寺”。魏文帝曹丕赐“清修寺”。南朝齐高帝敕封神僧邵硕所坐的寺前大石(五牙石)为“卧佛石”。唐高祖武德初,因五牙石有二牙生肌复合,帝谓之奇瑞,敕封“佛转石合”。武德中,僧慧宽重振天宫寺,唐太宗赐慧宽为“天宫律师”,赐额“古天宫寺”。唐玄宗幸蜀,于成都武担山望石城山紫气盘结,遂改山名为 “云顶山”,赐主持释代驾俗姓“李”,钦赐寺名为“慈云”。北宋真宗大中祥符年间,敕封德敷禅师为“祥符国师”,赐寺名“祥符禅院”。元世祖忽必烈诏佛、道二家对论,云顶山元一禅师义理坚卓,机辩警敏。元世祖大悦,赐元一禅师“ 护国讲主”,赐寺名“ 护国朝天寺”。明洪武中以三学、云顶赐蜀献王朱椿为藩庄,赐名“金雁庄”。改寺名“慈云禅院”,后为“天宫禅寺”。

金堂云顶慈云寺(图片来源:金堂县人民政府网)

《舆地纪胜》记载慈云寺繁盛景象“盛时 至千僧,为屋二千楹”,雄轩壮丽,甲于川西。到清光绪年间先后建成九重十三殿。其建筑以木石结构为主,庄严雄伟不亚于新都宝光禅院。几经兴废,现修复后的慈云寺有八堂九殿四园、三楼、三坊、二记、一亭、一阁、一塔 的规模,建筑面积为10300 平方米,超过原寺的总面积。有圆通殿、罗汉堂、地藏殿、药师殿、大三门、说法堂、天王殿、大山门、藏经楼、弥勒殿、伽蓝殿、玉佛楼、天宫殿、祖师殿、念佛堂、普同塔、静照禅师塔、文殊阁。重塑主要佛像600尊,另塑有罗汉堂的千手观音和541尊体态各异、形神毕肖的罗汉。

《成都市志·宗教志》载,慈云寺“规模宏伟,可称川西第一大寺。 寺中四大天王和五百罗汉泥塑,造型生动逼真,堪称我国古代民间艺术杰作,有‘ 雄轩壮丽,甲于川西’的美誉。 ”

军事云顶

 云顶山地处成都平原东缘龙泉山脉中段,地势险峻。《宋朝事实》载“遂州取金水县路至西川五百里,其金水县又是简州大路最居津要。”“金水县路通彻东西两川。”以此地为军事要地。《舆地广记》载“晋朱龄石于东山置金渊戍”即此。《文献通考》载“宋乾德五年以金水置怀安军。”军与州郡同级,但以军事为主,相当于现在的军管区要塞。三国时诸葛亮、东晋朱龄石都在此屯过兵;隋文帝的游军、后蜀孟知祥的龙虎卫军、宋代的怀安军、元代的隆兴西京军等都曾驻扎此地;张献忠、吴三桂等也曾驻兵云顶山。

云顶石城步游道雪景

 最能体现其军事地位的是它在宋蒙战 争中发挥的作用。云顶抗蒙石城建于宋淳祐三年(1243),由四川安抚制置使余玠为抵抗蒙古军队南下而修筑,是宋朝抗蒙山城防御体系中最重要的8座山城之一,与运山、大获、得汉、白帝、钓鱼、青居、苦竹合称“蜀中八柱”。蒙军谓之曰“不战而自守也”。并先后移潼川府、成都府、利州、汉州与怀安军冶所于该城。

 当时云顶石城驻屯七八千人马,兵力在四川四大戎司中最为雄厚。自建成起15年间,云顶石城与四川三十几座山城互为犄角声援,经历多次战斗。淳祐十二年 (1252),蒙军汪德臣等部进军嘉定(今乐山),余玠利用嘉定附近山城组织抵抗,击退蒙军,汪部退经云顶山,驻山守军乘夜斫 营,成功保卫山城。宋宝祐二年(1254)蒙军南北夹击四川,帖哥火鲁赤部从利州沿嘉陵江进攻阆州(今阆中),宋制置使蒲择之派张祥迎敌,并令云顶姚世安部出兵牵制,蒙军虽南北会师,却未能攻破各处山城,最后各自退兵。宝祐六年(1258)二月, 纽嶙率部进围云顶城。驻山宋军拼死抵抗,云顶城孤立无援,且城中食尽,致使坚守15年之久的山城失陷。由于失去“八柱”之中最强大的一柱,川西诸州相继失陷,成都府也不得不从云顶城迁到嘉定宋蒙战争后,四川山城多数被拆毁,然而云顶山城却因“成都路军州民户不奉国法,议以兵戎其地。发新附军五百人,蒙古兵一百人镇戍怀安金堂”被保留下来,成为川西独一无二的宋蒙战争遗址。

云顶山俯瞰(吴顺益 摄,刁觉民 供图)

 云顶山石城东西宽2公里,南北长 2.1公里,周长约7.2公里,总面积约1.5平方公里;筑有内外城墙,还在缓坡地带及城门附近筑有一些“一字墙”。山城共有8座城门,从外廓按顺时针方向依次是:外廓门、小东门、南城门、长宁门、端午门、后宰门、北城门、翁城门。山城绝大部分是因山为势,利用天然峭壁作城垣,城门皆筑于悬崖陡坎之处。城墙上除了城堞,还设有炮台,现小东门、长宁门附近分别有圆形和方形炮台遗址。

 云顶山石城至今依旧巍然耸踞,条 石扣榫的城墙仍稳如磐石。山城的五条“一字墙”依然可辨,北城二门、长宁门雄姿不减,后宰门、端午门依稀可寻, 尤可庆幸的是筑城题记竟能完整保留至今。

 金堂县人民政府于1986年修复南城门、小东门以及两门之间的城墙。1991年云顶山抗蒙石城经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艺术云顶

 云顶山的美名胜景,以及宗教的鼎盛、军事的频仍,促进了多门艺术的繁荣。

 首先是佛教的鼎盛,催生了与此相关的佛画艺术。自齐梁起,陆续走出7名有影响的画家,他们的身影散见于《益州名画录》等诸多古文献中。

 梁朝张僧繇自幼在云顶山学画,其家在云顶山的清修寺旁。寺旁有一泉池,张僧繇常于池中洗笔、洗砚。明代状元杨升庵在他的《蜀志补罅》里记述:“莹碧池,在石城山清修寺旁。梁张僧繇故居也。僧繇每画,涤砚于池。至今池水犹黑,挹之则清。”1958年前,池旁犹立有刻着“洗墨池”3字的大石碑。在云顶山学成之后,张僧繇流寓吴地,因画技精湛,得到梁武帝重用,历任直秘阁知画事、右将军、吴兴太守等职。成语“画龙点睛”的故事即出自于他的传说。张僧繇长于写真,并擅画佛像、龙、鹰,多作卷轴画和壁画。他与顾恺之、陆探微、吴道子合称“画家四祖”。

 五代张玄,金堂石城山人。《益州名 画录》载:擅画罗汉,世称“张罗汉”。其时,名声大噪,江淮一带的收藏家专门派人到蜀中来收购他的画卷。大圣慈寺灌顶院罗汉一堂有他画的十八罗汉图。宋朝时,成都知府李之纯著《大圣慈寺画记》,专门记载了这十八罗汉图。其画流传很广,700多年后,苏东坡贬官海南,竟意外得到张玄的《十八罗汉图》,他欣喜若狂,兴奋地写下《十八大阿罗汉颂》, 深深感叹张玄的画居然能传播到这样“荒陋不类人世”的蛮荒之地,并称见得此画是“久逃空谷如见师友”一般,马上“设灯涂香果”敬奉。由此可见张玄之画倍受推崇。

 张玄后裔张景思,世代相传善画罗 汉,得张氏罗汉画真传。《益州名画录》称其属于能格中品。成都圣寿寺北廊曾留有他的《降魔变相》壁画一堵。张玄外戚杨元真攻画罗汉,尤擅长给佛像穿金。成都圣兴寺、大慈寺、天长观、龙兴观、龙虎宫等许多寺观的塑像、花鸟都由他上彩。其技艺之高,同辈人中无人能比。他还在天王寺留下一堵壁画,画的是五台山文殊菩萨变相,影响极其久远。张玄的玄孙僧敏行,出家成都大慈寺,善雕塑。宋元丰四年(1081),他在大慈寺大悲阁里用檀香木雕塑了一尊千手观音。苏东坡拜谒后,写下《成都大悲阁记》,盛赞其技艺,说“菩萨像,庄严妙丽,具慈愍性。手臂错出,开合捧执,指弹摩拊,千态具备。手各有目,无妄举者”。另有释道宏、张光赞,均见诸文献。

 文学方面,留下不少名家诗文。初 唐著名诗人宋之问有《送杨六望赴金水》,北宋丞相张商英、王钦若均有诗《云顶山》,北宋状元冯时行有《留题云顶山》,南宋状元蒲国宝有《金堂南山泉铭》,南宋著名诗人陆游有《自小云顶上云顶寺》,近现代教育家、书法家于右任有《游金堂云顶山遇雨》。北宋文学家、书法家黄庭坚有文《金堂县庆善院大悲阁记》,当代著名诗人流沙河有文《云顶山题记》。另外,文人墨客达官显贵题咏颇多,不再一一介绍。

 书法方面,最为珍贵的是北宋著名 书法家彭绍祖撰书的《云顶山诗卷》,凡34句,170言。纸本 26.1×303.5cm,现珍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清末四川提督、书法家马维骐书写的摩崖石刻“云顶山”、匾额“千秋凛然”现存云顶山。于右任、张大千皆留墨宝于云顶山。

 巍巍云顶山,“天形露空阔,物态蓄深静。群峰峙其旁,俨若挈裘领。”“殿阁耸盛观,松桧富清景。萧然古佛界,邈矣真仙境。”称之“蜀中名胜”,当之无愧矣!

(原载《巴蜀史志》2019年第3期,总第223期)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孙成君

配图:方志四川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张亚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