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四川印象>四川非遗>详细内容

【非遗】岁月经纬中的高原文化瑰宝——藏纸与藏毯‖巴丹

作者:巴 丹 来源:《 阿坝日报 》2024年12月12日第3版 发布时间:2025-02-16 14:14:24 浏览次数:85 【字体:

岁月经纬中的高原文化瑰宝

藏纸与藏毯

巴 丹

在青藏高原这片广袤而神秘的土地上,藏纸与藏毯作为藏族文化的瑰宝,承载着千年的历史与民族的智慧,宛如两颗璀璨的星辰,在岁月的长河中熠熠生辉。它们不仅是实用的物品,更是藏族人民精神世界的物化体现,其独特的制作工艺与深厚的文化内涵,令人叹为观止。

藏纸:历史长河中的文化记忆

藏纸的历史源远流长,可追溯至公元 7 世纪。彼时,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建立吐蕃王朝,随着佛教的传入与兴盛,大量经文需要抄写记录,对纸张的需求急剧增加,这成为藏纸产生与发展的重要契机。据史料记载,文成公主入藏时,带来了造纸术,与当地的原料和工艺相融合,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藏纸制作技艺。

在随后的岁月里,藏纸在藏传佛教的传播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各寺庙、学府对经文的抄写需求,促使藏纸制作技艺不断精进。藏纸因其质地坚韧、虫蛀不侵、经水不烂等特性,备受珍视,成为抄写经文、绘制唐卡、印制典籍的首选材料,被视为“写印佛教经文的圣洁纸张”。

若尔盖县藏纸:传统技艺的坚守与传承

在若尔盖县,藏纸制作技艺有着独特的传承脉络。若尔盖藏纸以当地丰富的狼毒草为主要原料,狼毒草生长于海拔较高的草原与山坡,其根系发达,纤维含量高,是制作藏纸的理想材料。

藏纸的制作过程极为精细复杂,犹如一场与自然和时间的对话。每年秋季,狼毒草成熟之际,造纸工匠们便开始采集原料。他们背着竹篓,穿梭于草原与山间,精心挑选那些生长茁壮的狼毒草。采集回来的狼毒草需先进行清洗,去除根部的泥土与杂质,而后晾晒至半干。

接下来是煮料环节,将半干的狼毒草放入大锅中,加入适量的水与石灰,用慢火炖煮。这一过程需要持续数小时,期间工匠们需不断搅拌,确保狼毒草煮烂煮透,纤维充分软化。煮好后的狼毒草纤维被捞出,放入清水中反复漂洗,直至水质清澈,纤维不再有石灰残留。

而后是捣料工序,漂洗后的纤维被放置在石臼中,工匠们手持木杵,一下又一下地用力捣舂。这是一项极为耗费体力的工作,需持续捣舂数千次,直至纤维被舂成细腻的纸浆。纸浆制成后,便进入抄纸环节。工匠们端起抄纸帘,在纸浆池中轻轻舀起,使纸浆均匀地附着在帘面上,然后迅速提起,滤去多余的水分,一层薄薄的纸膜便留在帘上。最后,将抄好的纸张贴在木板上晾晒,在阳光与清风的轻抚下,纸张逐渐干燥,完成最后的蜕变。

在若尔盖县,有许多家族世代传承着藏纸制作技艺。其中,若尔盖县阿西镇若日家族堪称典范。家族的老工匠扎可,自十几岁起便跟随长辈学习藏纸制作,如今已年逾古稀。他的双手,因长期与狼毒草和纸浆接触,布满了厚厚的茧子,但这双手却仿佛拥有魔力,能将普通的狼毒草变成珍贵的藏纸。

扎可老人回忆起往昔,感慨万千。在过去,藏纸是当地寺庙与牧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物品,家族的藏纸作坊生意兴隆。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现代纸张的大量涌入,藏纸的市场需求急剧萎缩。曾经热闹的作坊变得门可罗雀,许多工匠纷纷转行。但扎可和他的儿子贡确东周却始终坚守着,他坚信,这门古老的技艺不应在现代文明的浪潮中消失。

为了传承藏纸技艺,老人开始收徒授艺。起初,年轻人们对这门辛苦又不赚钱的手艺并不感兴趣,但老人没有放弃。他耐心地向年轻人讲述藏纸的历史与文化价值,亲自示范每一个制作环节,渐渐地,一些年轻人被老人的执着所打动,加入到传承队伍中来。如今,在老人的带领下,若尔盖藏纸制作技艺已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得到了更多的关注与保护。

藏毯:编织在经纬间的艺术画卷

藏毯,作为藏族传统手工艺品中的珍品,同样有着悠久的历史。其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藏族先民们以羊毛为原料,编织出简单的织物用于保暖与装饰。随着时间的推移,藏毯的编织技艺不断发展完善,吸收了周边地区的文化元素与工艺特色,形成了风格独特、种类繁多的藏毯文化。

藏毯的编织工艺复杂而精细,从羊毛的采集与处理开始,便充满了讲究。青藏高原的优质羊毛是藏毯的主要原料,这些羊毛纤维长、弹性好、保暖性强。采集后的羊毛需经过清洗、梳理、捻线等多道工序,将杂乱的羊毛梳理成粗细均匀的毛线,以便后续编织。

编织过程中,工匠们依据设计图案,在织机上巧妙地穿梭交织。藏毯的图案丰富多样,有象征吉祥如意的八宝图案、反映宗教信仰的佛像与经文、展现藏族人民生活场景的牧歌图等。这些图案色彩鲜艳,对比强烈,多采用天然矿物颜料染色,历经岁月而不褪色。

编织藏毯不仅需要精湛的技艺,更需要耐心与专注。一幅大型藏毯往往需要数月甚至数年的时间才能完成,每一针每一线都倾注着工匠们的心血与情感。在漫长的编织时光里,工匠们席地而坐,手中的梭子与毛线仿佛成为了他们与神灵沟通的媒介,将对生活的热爱、对信仰的虔诚编织进每一寸毯子里。

壤塘县藏毯:传承与创新的融合之路

壤塘县的藏毯制作在传承传统工艺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创新发展之路。壤塘藏毯以其精湛的编织工艺与独特的艺术风格闻名遐迩。

在中壤塘镇创业园区的藏毯编织工坊里,一群年轻的工匠们正忙碌而专注地工作着。其中,色青是一位极具创新精神的藏毯设计师。她自幼生长在壤塘这片充满艺术气息的土地上,对藏毯编织技艺耳濡目染。2017年,17岁的她在当地老人那里深入学习传统编织工艺后,色青开始思考如何将现代元素与传统藏毯相结合,让藏毯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

色青大胆尝试运用新的图案设计与色彩搭配,将现代时尚元素融入传统的藏族文化图案中。例如,在一幅名为“净土阿坝”的藏毯作品中,她以抽象的线条描绘出草原与雪山的轮廓,用明快的色彩展现藏族人民现代生活的活力与欢乐,既保留了藏毯的传统韵味,又迎合了现代审美需求。

同时,壤塘县积极拓展藏毯的销售渠道与市场空间。通过参加北京、上海、广州、澳门等内地的手工艺品展览、文化交流活动,壤塘藏毯逐渐走出高原,走向世界。在一次北京文化展览会上,壤塘藏毯以其精美的工艺与独特的设计吸引了众多内地客商的目光,订单纷至沓来。这不仅为当地藏毯产业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也进一步提升了壤塘藏毯的知名度与美誉度。

然而,在发展过程中,壤塘藏毯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如原材料供应的稳定性、编织人才的短缺等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壤塘县积极确保原材料的优质供应;同时,加强与当地职业院校的合作,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为藏毯产业的持续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藏纸与藏毯的未来:传承中创新,困境中突围

展望未来,藏纸与藏毯在传承与发展的道路上既充满了机遇,也面临着诸多挑战。随着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与回归,非遗文化产品市场逐渐升温,藏纸与藏毯作为藏族文化的代表,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

在传承方面,需进一步加强对传统技艺的保护与传承力度。政府应加大资金投入,建立更多的非遗传承基地与传习所,鼓励老工匠带徒授艺,培养更多的年轻传承人。同时,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数字化记录、虚拟现实展示等,对藏纸与藏毯的制作工艺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记录与保存,让后人能够深入了解这两项古老技艺的精髓。

在创新方面,应鼓励工匠与设计师们积极探索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之路。在保留藏纸与藏毯核心文化元素的基础上,结合现代设计理念、材料与工艺,开发出更多符合现代生活需求与审美情趣的产品。例如,开发藏纸文创产品,如藏纸笔记本、书签、贺卡等;将藏毯元素应用于现代家居装饰、时尚服饰设计等领域。

此外,加强品牌建设与市场推广也是关键。通过打造具有地域特色与文化内涵的藏纸与藏毯品牌,提升产品附加值与市场竞争力。利用互联网平台、电商直播、社交媒体等新兴渠道,拓宽销售渠道,提高产品知名度,让更多的人了解、喜爱藏纸与藏毯这两项高原文化瑰宝。

藏纸与藏毯作为藏族文化的瑰宝,凝聚着藏族人民的智慧与情感,见证了高原文明的发展与变迁。在新时代的浪潮中,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将它们传承好、发展好,让这两项古老的技艺在现代社会中绽放出新的光彩,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高原与世界的文化桥梁。

来源:《 阿坝日报 》2024年12月12日第3版

作者:巴 丹

供图:壤塘县融媒体中心 贡确东周

来源: 《 阿坝日报 》2024年12月12日第3版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