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四川印象>四川非遗>详细内容

【非遗】杨华珍:让藏羌织绣走向世界走向未来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4-08-19 12:34:25 浏览次数:557 【字体:

本文载《巴蜀史志》2022年“非物质文化遗产”增刊

让藏羌织绣走向世界走向未来

杨华珍

藏族,四川省小金县人,第十四届成都市政协委员,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藏族编织、挑花刺绣工艺代表性传承人,四川省工艺美术大师,成都华珍藏羌文化博物馆馆长,联合国教科文民间艺术国际组织(IOV中国)会员。

初露锋芒

第四代藏羌织绣传人

相信每个女孩小时候都被布娃娃吸引过,可爱,她一眼就喜欢上了。然而,由于家境贫杨华珍小时候也是如此,而布娃娃也正是她与寒,她买不起店铺里陈列的精致布娃娃,回到藏羌织绣结缘的开始。

8岁的杨华珍一次进城时,偶然在一位尊者家看见了一个布娃娃。布娃娃颜色粉嫩、精巧可爱,她一眼就喜欢上了。然而,由于家境贫寒,她买不起店铺里陈列的精致布娃娃,回到家后,依然念念不忘,甚至晚上做梦都梦到自己拥有了一个布娃娃。

后来,她看到母亲新买的打算过年做新衣服的布料,灵机一动,裁了一小块下来缝制布娃娃。她拿起绣花针,学着母亲的模样,轻捻出一丝丝彩线,穿过绣花针,想着记忆中布娃娃的式样,一针一线地绣制,一个布娃娃就成型了。虽然走线有些歪歪扭扭,手指还被扎了几次,但杨华珍很开心,因为她终于有属于自己的布娃娃了。

缝制布娃娃的经历让杨华珍学会了使用绣花针,此后的人生中,她不断地应用着这一技能。她12岁时就学会了给自己做鞋,16岁时已经能接到缝制衣服的订单。母亲发现她作为“小才女”的声名越发显露,在绣技上展现出过人的天赋,于是决定教授她织绣的手艺。杨华珍因此成为她们家族第四代藏羌织绣的传人。

藏羌织绣是“藏族编织”“挑花刺绣”和“羌绣”的合称。杨华珍故乡的民族信仰是自然崇拜,藏羌织绣的设计灵感也是来源于自然万物。千百年来藏族、羌族为适应当地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充分利用当地资源,不断创新和吸纳汉族挑花刺绣工艺,创造具有藏族、羌族特色和鲜明地域特色的织绣工艺。

建立藏羌织绣协会

1994年,杨华珍决定去外面闯荡,看看更大的世界。离开村寨后,她开过照相馆,后来又通过了阿坝日报社的考核,成为一名记者。

她在记者岗位上,一待就是十几年,在这期间也没忘记自己掌握的织绣手艺,一边学习记者专业知识,一边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如果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没有发生,杨华珍或许会一直当记者。地震发生后,她主动申请参与了救灾、重建的全过程,见到了家乡灾后满目疮痍的模样,决定为家乡做点有意义的事情。

怎样才能让大家摆脱灾难的阴影?她的心中没有明确的答案。她看到家乡的山川河流,猛然醒悟到家乡还有一样特有产物——藏羌织绣。于是,她怀着憧憬与希望,拿出一年的工资建立了藏羌织绣协会,招募了十几位同样会织绣的同龄人,一起跟着她到成都“闯江湖”。比她大的一位老姐姐和家里人说,跟着杨老师,势必要闯出一点名堂来。

一行人兴高采烈地在文殊坊租了房子,自己当设计师缝出花样来卖。也许是都没有做过生意的原因,开张半年,收入零星可见。带来“闯江湖”的钱已所剩无几,而杨华珍每月3000元的固定收入,也不足以支撑今后的日常开销。

杨华珍决定把大家召集在一起,商量散伙的事,但话一出口,姐姐们投来不甘心的眼神,令她顿感愧疚。而几位老姐姐接连说起离家时放出豪言壮语的故事,让她最终决定再坚持一段时间。

然而祸不单行,过了几天,她们接到了文殊坊要改造的通知,一时没有了固定卖货场所,只能出去摆地摊。因为老姐姐们很少到大城市,不会看红绿灯,也不熟悉路,杨华珍每天带着她们出去摆摊的时候,都要担心老姐姐们的安全。有次运气不好,她们摆摊时遇上了大雨,绣品和人全部淋湿了。

没过多久,事情迎来了转机,她们在文殊坊洽谈下了100多平米的房子。2009年5月,藏羌织绣协会挂牌落户。

非遗之花流传海外

虽已落户,但藏羌织绣协会还是没走出入不敷出的状态。这时有位湖北省的老总了解到她们的困境,深感非遗生存的艰难,决定捐助她们60万元。杨华珍和老总商量将捐款换成藏羌织绣订单,老总同意了这一方案。

不了解市场行情的杨华珍,给对方报了一极低的价格,老总随后又教她们怎么算账,把材料费、人工费、水电费、房租费、税费等成本除开,最后得出一个合理的价格。

3年后,一位留学生带了一位法国人上门拜访。留学生介绍这位法国人是一家公司的老总,想请人为酒店设计床上用品和室内装饰品,来中国前看过她们以往设计的产品,觉得很合意,因此特意前来商谈。

双方最后谈下了几十万的订单,当天晚上团队还开了庆功会,姐妹们围着火堆开心地跳起锅庄舞。

喜悦的同时,杨华珍决定把阿坝州的花鸟草木等元素融入图案里面,用藏羌织绣里独有的挑花刺绣进行缝制,能够保证品质的同时,也让更多的外国人看见藏羌织绣的手艺,让刺绣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法国订单只是走向海外的开始,接下来的几年,杨华珍有了更多的机会与国际品牌合作。

2014年,日本彩妆品牌植村秀希望她为公司即将上市的两款产品“穿一件有民族特色的衣服”。这种情况属于跨界合作,给产品穿衣服,怎么穿?又怎么穿得好看?

她通过向在四川大学读研的徒弟请教,才知道植村秀是国际彩妆品牌。她研究该产品的配料表时发现都是常见植物,顿时就有了灵感,知道了该如何量身定做。

她设计出来的成品让品牌方很满意,而这次的合作也开启了非遗IP的先河,她们又陆续与星巴克、环球影业等20多个品牌展开了非遗IP合作。

2015年,杨华珍前往香港参加国际授权展,这次的参展无疑是让藏羌织绣走向世界的契机。她在展会上的演讲,吸引了众多目光,一些国际品牌的艺术总监、设计师纷纷被她对刺绣的讲述所折服,后期不断抛来合作的橄榄枝。

2020年,国际顶级奢侈品牌爱马仕在香港国际授权展上和她签下了《莲花化生图》和《十二月花》的授权。《莲花化生图》改编自敦现在年轻人身上,年轻人对市场的敏锐度比较煌艺术,带有神秘的宗教感,而《十二月花》高,创新能力更强。是来自她家乡的灵思。爱马仕约定按每条丝巾出厂价的百分之十作为报酬,略算下来将有800万元的红利。

民族的也是世界的,与国际品牌的合作,进一步扩大了藏羌织绣在世界的影响力,也为之增添了许多活力。

织绣传承后继有人

一开始杨华珍等人不被大众认知的时候,她很担心传承的问题,担心藏羌织绣后继无人。

2012年,杨华珍受四川大学老师的邀请给研究生授课,在课上介绍藏羌织绣,带领研究生做课题。经过一段时间的接触,杨华珍收获了两名藏羌织绣的爱好者和追随者,两人都决定毕业后跟着杨老师拜师学艺。她和姐妹们得知两位研究生的决心时喜极而泣,期待着研究生都来工作,希望能吸引更多年轻人学习非遗。

事实也是如此。这以后,慢慢有了更多的年轻人加入她的团队。她积极与时代接轨,提高年轻人的薪酬待遇,同时转变观念,让非遗融入现代生活,而不仅仅是自产自销的生活用品。

她一直认为传统与时尚的结合,给非遗提供了很好的出路,她所掌握的技艺是传统的,而时尚体现在年轻人身上,年轻人对市场的敏锐度比较高,创新能力更强。

杨华珍不仅招徒弟,还去家乡各地传授技艺,开办藏羌织绣技能培训班。2008年至今,杨华珍已累计培训近4000人次,让更多的妇女有了一技之长,有了生活保障。

虽然这些年杨华珍靠刺绣积累了财富,带动了就业,但她始终认为绣品的最终归宿是博物馆。2012年8月,她在文殊坊建立成都华珍藏羌博物馆,把文物静态展示与活态传承相结合,展现藏羌文化的同时,努力让文化传承下去。

目前,她还带着徒弟走访老艺人,收集和保护散落在民间的技艺。

(本文载《巴蜀史志》2022年“非物质文化遗产”增刊)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口述:汪国芳

整理:《巴蜀史志》编辑部 天下志鉴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