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郝淑萍:把蜀绣作为毕生事业
本文载《巴蜀史志》2022年“非物质文化遗产”增刊
藏族格萨尔彩绘石刻的守望者
郝淑萍
四川省成都市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蜀绣代表性传承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全国劳动模范。现任成都郝淑萍蜀绣工艺美术大师工作室艺术总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刺绣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四川省工艺美术行业协会副理事长。从事蜀绣艺术60余年,创作出《芙蓉鲤鱼图》《九寨沟熊猫》《松鹤》《月色珙桐》《川剧变脸》等优秀作品。
蜀绣织就青春芳华
蜀绣又名“川绣”,是在丝绸或其他织物上采用蚕丝线绣出花纹图案的中国传统工艺,距今已有3000多年历史。蜀绣以软缎、彩丝为主要原料,针法包括12大类122种。作为中国刺绣传承时间最长绣种之一,蜀绣经过岁月熏陶,逐渐形成严谨细腻、光亮平整、构图疏朗、浑厚圆润、色彩明快的独特风格,与苏绣、湘绣、粤绣并称中国四大名绣。
1945年农历9月17日,郝淑萍出生在四川省成都市一个普通家庭,她从小就喜欢唱歌、画画,幼时梦想能成为川剧大师,但她的梦想并未得到父母支持,郝淑萍外公早年间擅做蜀绣,家人们更希望她将蜀绣事业继续传承下去。
就这样,年仅13岁的郝淑萍在1959年顺利考入成都工艺美术学校蜀绣班,拿起针线,开始学习蜀绣技艺。此时的郝淑萍不会想到,这一枚小小的绣花针未来将会在自己手中织就怎样的绚丽传奇。
蜀绣班每天的课程主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文化课,讲解与蜀绣有关的历史文化;另一部分是刺绣课,在师傅指导下完成刺绣作品。在这里,郝淑萍了解到自己在布料上完成的不是普通刺绣花样,而是沉淀数千年的艺术瑰宝,渐渐她对蜀绣产生兴趣,下定决心要跟着师傅好好学习。
在蜀绣班学习3年之后,1961年郝淑萍进入成都蜀绣厂,成为一名蜀绣工人,后担任成都蜀绣厂厂长。在蜀绣厂前三年,她依然以学习为主。年轻时的郝淑萍常常让老师傅们“又爱又恨”。“爱”的是她天资聪颖,悟性极高,师傅教的针法与技巧一看便会。“恨”的是她生性顽皮,偶尔也会偷懒耍赖。回想起当学徒的岁月,郝淑萍记忆犹新的是,“每位老师傅都非常严格,对待作品与教学一丝不苟,如果学生有什么地方绣得不好,会直接剪掉重来。”
老师傅们各有所长,有的擅长织锦纹样,有的擅长人物肖像,有的擅长动物神态。郝淑萍博采众家之长,同时融入自己的思考,大胆创新,和同事一起创造了双面异色绣和双面异形绣。对待作品严苛认真的郝淑萍,为绣好《芙蓉鲤鱼图》,专门去池塘边观察鲤鱼游动时的神态,一看就是一整天。从中得到启发后,郝淑萍共采用30多种不同针法来表现鲤鱼鳞片的光亮,以虚实针表现鱼尾,达到轻薄透明的质感。这幅作品后来被北京人民大会堂收藏,陈列在四川展厅。
工作室里的薪火相传
2001年4月,郝淑萍正式退休,结束在蜀绣厂的生活。但她与蜀绣的故事并未就此谢幕,退休后的郝淑萍在成都宋仙桥古玩艺术城里成立工作室。那是一栋复式小房子,一楼从客厅到楼梯转角,挂满了奖杯、证书、蜀绣作品。
“当你踏进蜀绣的大门,就要把它视为你的终生事业”,郝淑萍心里始终记挂着师傅当年在蜀绣班里的教诲。“蜀绣是中国四大名绣之一,绝不能让这门传统工艺在我们这一代手上失传”,抱着这样的想法,她开始在自己的工作室招收学徒,教授年轻人蜀绣技艺。
郝淑萍对待学生采取“宽严相济”的方法,一如往年老师傅般严格要求每位学生,绣不好的地方要“剪掉重来”,这让学生们都怕她,担心有什么地方出错。但对于学生们的大胆创新,她又十分宽容。有一次郝淑萍和学生合绣一幅作品,学生觉得自己绣的树比老师绣得更好,就把郝淑萍绣的部分剪掉。郝淑萍见状并未生气,而是说:“你绣的树的确比我的好,但你不应该把我绣的部分剪掉,而是应该保留下来,让这棵树融合我们两个各自的优点,让它变得更加完美。”学生听后意识到自己的鲁莽,经过郝淑萍单面绣《大熊猫》(郝淑萍/供图)郝淑萍点拨,技艺也有了长进。
在她看来,现在的年轻人知识丰富,感受力敏锐,悟性高,技法更加精妙,但容易心浮气躁,这种时候要多加引导,在肯定的同时帮助他们戒骄戒躁,才能走得更加长远。
学生们的第一堂蜀绣课,不是针法技巧,而是历史文化。郝淑萍认为,只有了解蜀绣和作品的文化背景,才能发自内心地去感受和触摸蜀绣之美,这样创作出来的作品才是艺术品。“就好比绣熊猫,你只有了解它的历史、生活习性还有国宝地位,心里才会有它的样子,知道第一针在哪里落脚。”此外,郝淑萍还要求学生多留心日常生活中的一草一木,从现实生活中寻找创作灵感。为此,她常带领学生到各地参观、采风,“芙蓉花早上是黄白色,中午是黄红色,到了晚上就是红色”,郝淑萍引导学生先学会观察,再将这些发现融入到作品中,创作出的作品才鲜活、生动。
名师出高徒,郝淑萍的学生在各项展览和比赛中频频斩获佳绩。2017年,她指导学生绣制的作品《年画仕女图》获第十三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中国工艺美术文化创意奖”金奖;2018年,指导学生创作的《凤求凰》获全国手工艺产业博览会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展“国匠杯”一等奖。
学生获奖,郝淑萍打心眼里高兴,这意味着蜀绣工艺后继有人,这门古老艺术也有了复兴与繁荣的希望。
蜀绣传承还需多方助力
“我是蜀绣的国家级传承人,这既是荣耀,更是一种责任。”秉持这样的信念,郝淑萍不遗余力地教授学生,希望能有更多人学习蜀绣。郝淑萍的工作室已开办10余年,在这里,她培养出200多名学徒,带出了11名四川省工艺美术大师、2名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3名成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2010年,她与四川华新现代职业学院联合办学,设立蜀绣专业。此外,联合双流残联一同开办蜀绣短期培训班,和成都市盐市口街道与工会、残联开办免费培训点,传授蜀绣技艺。
已至古稀之年的郝淑萍,为传承蜀绣,一年到头仍忙个不停,去全世界各地讲课、展览。很多人劝她歇一歇,该是含饴弄孙、享受天伦之乐的年纪,可郝淑萍停不下来,“现在我年纪大了,自己干一天就要想到培养一天人才。”当被问到退休计划时,郝淑萍不假思索地说:“到我拿不动针的那一天。”
在蜀绣事业上,郝淑萍奉献了自己全部的精力和热情。可即便如此,她还是感慨自己力量不够,如今的她已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拥有一定影响力,但个人力量和社会发展相比总是相形见绌。
“仅靠几位工艺美术大师就想把一门工艺传承下去是不现实的”,蜀绣传承还需要社会更多的关心和帮助,“现在有很多人都只是看一看,了解一下,你要是让他来学习这门技术,他多半是不愿意的。”一幅大型蜀绣作品从落针到完成往往需要好几年时间,其过程枯燥繁琐,很多人坐不住,吃不了这个苦。随着社会飞速发展,以蜀绣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也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新时代的蜀绣技艺如何更好发展,郝淑萍有自己的见解。在她看来,关键有四步,分别是保护、传承、创新、发展。
“保护是第一位的,通过传统与现代的手段,保护好古老的蜀绣技艺,不让它消失断代,我们才有艺可传。”传承则是要吸引更多的人关注到蜀绣技艺,进而吸引部分人加入到蜀绣事业当中来。蜀绣还需要通过创新来激发活力,古老艺术可结合当代潮流,在花样图案、针法技艺上不断进步,丰富传播载体,让更多人看到蜀绣的价值和市场,形成蜀绣技艺传承与发展的良性互动局面。
直至今日,郝淑萍仍在为蜀绣发展贡献余热,她正如老师傅当年教导的那样,将蜀绣作为毕生事业来追求。对于蜀绣未来的发展,郝淑萍希望蜀绣能被更多人看到,更好地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她希望当代青年能走近蜀绣,热爱蜀绣,让蜀绣绽放耀眼光芒,在时代脉络中焕发新生机!
(本文载《巴蜀史志》2022年“非物质文化遗产”增刊)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口述:郝淑萍
整理:《巴蜀史志》编辑部 天下志鉴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