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四川印象>四川非遗>详细内容

【非遗】郝淑萍:把蜀绣作为毕生事业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4-08-17 15:19:27 浏览次数:802 【字体:

本文载《巴蜀史志》2022年“非物质文化遗产”增刊

藏族格萨尔彩绘石刻的守望者

郝淑萍

四川省成都市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蜀绣代表性传承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全国劳动模范。现任成都郝淑萍蜀绣工艺美术大师工作室艺术总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刺绣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四川省工艺美术行业协会副理事长。从事蜀绣艺术60余年,创作出《芙蓉鲤鱼图》《九寨沟熊猫》《松鹤》《月色珙桐》《川剧变脸》等优秀作品。

蜀绣织就青春芳华

蜀绣又名“川绣”,是在丝绸或其他织物上采用蚕丝线绣出花纹图案的中国传统工艺,距今已有3000多年历史。蜀绣以软缎、彩丝为主要原料,针法包括12大类122种。作为中国刺绣传承时间最长绣种之一,蜀绣经过岁月熏陶,逐渐形成严谨细腻、光亮平整、构图疏朗、浑厚圆润、色彩明快的独特风格,与苏绣、湘绣、粤绣并称中国四大名绣。

1945年农历9月17日,郝淑萍出生在四川省成都市一个普通家庭,她从小就喜欢唱歌、画画,幼时梦想能成为川剧大师,但她的梦想并未得到父母支持,郝淑萍外公早年间擅做蜀绣,家人们更希望她将蜀绣事业继续传承下去。

就这样,年仅13岁的郝淑萍在1959年顺利考入成都工艺美术学校蜀绣班,拿起针线,开始学习蜀绣技艺。此时的郝淑萍不会想到,这一枚小小的绣花针未来将会在自己手中织就怎样的绚丽传奇。

蜀绣班每天的课程主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文化课,讲解与蜀绣有关的历史文化;另一部分是刺绣课,在师傅指导下完成刺绣作品。在这里,郝淑萍了解到自己在布料上完成的不是普通刺绣花样,而是沉淀数千年的艺术瑰宝,渐渐她对蜀绣产生兴趣,下定决心要跟着师傅好好学习。

在蜀绣班学习3年之后,1961年郝淑萍进入成都蜀绣厂,成为一名蜀绣工人,后担任成都蜀绣厂厂长。在蜀绣厂前三年,她依然以学习为主。年轻时的郝淑萍常常让老师傅们“又爱又恨”。“爱”的是她天资聪颖,悟性极高,师傅教的针法与技巧一看便会。“恨”的是她生性顽皮,偶尔也会偷懒耍赖。回想起当学徒的岁月,郝淑萍记忆犹新的是,“每位老师傅都非常严格,对待作品与教学一丝不苟,如果学生有什么地方绣得不好,会直接剪掉重来。”

老师傅们各有所长,有的擅长织锦纹样,有的擅长人物肖像,有的擅长动物神态。郝淑萍博采众家之长,同时融入自己的思考,大胆创新,和同事一起创造了双面异色绣和双面异形绣。对待作品严苛认真的郝淑萍,为绣好《芙蓉鲤鱼图》,专门去池塘边观察鲤鱼游动时的神态,一看就是一整天。从中得到启发后,郝淑萍共采用30多种不同针法来表现鲤鱼鳞片的光亮,以虚实针表现鱼尾,达到轻薄透明的质感。这幅作品后来被北京人民大会堂收藏,陈列在四川展厅。

工作室里的薪火相传

2001年4月,郝淑萍正式退休,结束在蜀绣厂的生活。但她与蜀绣的故事并未就此谢幕,退休后的郝淑萍在成都宋仙桥古玩艺术城里成立工作室。那是一栋复式小房子,一楼从客厅到楼梯转角,挂满了奖杯、证书、蜀绣作品。

“当你踏进蜀绣的大门,就要把它视为你的终生事业”,郝淑萍心里始终记挂着师傅当年在蜀绣班里的教诲。“蜀绣是中国四大名绣之一,绝不能让这门传统工艺在我们这一代手上失传”,抱着这样的想法,她开始在自己的工作室招收学徒,教授年轻人蜀绣技艺。

郝淑萍对待学生采取“宽严相济”的方法,一如往年老师傅般严格要求每位学生,绣不好的地方要“剪掉重来”,这让学生们都怕她,担心有什么地方出错。但对于学生们的大胆创新,她又十分宽容。有一次郝淑萍和学生合绣一幅作品,学生觉得自己绣的树比老师绣得更好,就把郝淑萍绣的部分剪掉。郝淑萍见状并未生气,而是说:“你绣的树的确比我的好,但你不应该把我绣的部分剪掉,而是应该保留下来,让这棵树融合我们两个各自的优点,让它变得更加完美。”学生听后意识到自己的鲁莽,经过郝淑萍单面绣《大熊猫》(郝淑萍/供图)郝淑萍点拨,技艺也有了长进。

在她看来,现在的年轻人知识丰富,感受力敏锐,悟性高,技法更加精妙,但容易心浮气躁,这种时候要多加引导,在肯定的同时帮助他们戒骄戒躁,才能走得更加长远。

学生们的第一堂蜀绣课,不是针法技巧,而是历史文化。郝淑萍认为,只有了解蜀绣和作品的文化背景,才能发自内心地去感受和触摸蜀绣之美,这样创作出来的作品才是艺术品。“就好比绣熊猫,你只有了解它的历史、生活习性还有国宝地位,心里才会有它的样子,知道第一针在哪里落脚。”此外,郝淑萍还要求学生多留心日常生活中的一草一木,从现实生活中寻找创作灵感。为此,她常带领学生到各地参观、采风,“芙蓉花早上是黄白色,中午是黄红色,到了晚上就是红色”,郝淑萍引导学生先学会观察,再将这些发现融入到作品中,创作出的作品才鲜活、生动。

名师出高徒,郝淑萍的学生在各项展览和比赛中频频斩获佳绩。2017年,她指导学生绣制的作品《年画仕女图》获第十三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中国工艺美术文化创意奖”金奖;2018年,指导学生创作的《凤求凰》获全国手工艺产业博览会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展“国匠杯”一等奖。

学生获奖,郝淑萍打心眼里高兴,这意味着蜀绣工艺后继有人,这门古老艺术也有了复兴与繁荣的希望。

蜀绣传承还需多方助力

“我是蜀绣的国家级传承人,这既是荣耀,更是一种责任。”秉持这样的信念,郝淑萍不遗余力地教授学生,希望能有更多人学习蜀绣。郝淑萍的工作室已开办10余年,在这里,她培养出200多名学徒,带出了11名四川省工艺美术大师、2名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3名成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2010年,她与四川华新现代职业学院联合办学,设立蜀绣专业。此外,联合双流残联一同开办蜀绣短期培训班,和成都市盐市口街道与工会、残联开办免费培训点,传授蜀绣技艺。

已至古稀之年的郝淑萍,为传承蜀绣,一年到头仍忙个不停,去全世界各地讲课、展览。很多人劝她歇一歇,该是含饴弄孙、享受天伦之乐的年纪,可郝淑萍停不下来,“现在我年纪大了,自己干一天就要想到培养一天人才。”当被问到退休计划时,郝淑萍不假思索地说:“到我拿不动针的那一天。”

在蜀绣事业上,郝淑萍奉献了自己全部的精力和热情。可即便如此,她还是感慨自己力量不够,如今的她已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拥有一定影响力,但个人力量和社会发展相比总是相形见绌。

“仅靠几位工艺美术大师就想把一门工艺传承下去是不现实的”,蜀绣传承还需要社会更多的关心和帮助,“现在有很多人都只是看一看,了解一下,你要是让他来学习这门技术,他多半是不愿意的。”一幅大型蜀绣作品从落针到完成往往需要好几年时间,其过程枯燥繁琐,很多人坐不住,吃不了这个苦。随着社会飞速发展,以蜀绣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也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新时代的蜀绣技艺如何更好发展,郝淑萍有自己的见解。在她看来,关键有四步,分别是保护、传承、创新、发展。

“保护是第一位的,通过传统与现代的手段,保护好古老的蜀绣技艺,不让它消失断代,我们才有艺可传。”传承则是要吸引更多的人关注到蜀绣技艺,进而吸引部分人加入到蜀绣事业当中来。蜀绣还需要通过创新来激发活力,古老艺术可结合当代潮流,在花样图案、针法技艺上不断进步,丰富传播载体,让更多人看到蜀绣的价值和市场,形成蜀绣技艺传承与发展的良性互动局面。

直至今日,郝淑萍仍在为蜀绣发展贡献余热,她正如老师傅当年教导的那样,将蜀绣作为毕生事业来追求。对于蜀绣未来的发展,郝淑萍希望蜀绣能被更多人看到,更好地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她希望当代青年能走近蜀绣,热爱蜀绣,让蜀绣绽放耀眼光芒,在时代脉络中焕发新生机!

(本文载《巴蜀史志》2022年“非物质文化遗产”增刊)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口述:郝淑萍

整理:《巴蜀史志》编辑部 天下志鉴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