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四川印象>四川风物>详细内容

【方志江苏】最近网络上刮起“熊猫旋风”!《大熊猫图志》告诉你大熊猫的前世今生

来源:方志江苏 发布时间:2023-03-24 17:01:23 浏览次数:747 【字体:

最近一段时间,大熊猫的新闻引起人们关注:旅美大熊猫丫丫连续多天成为热搜;男子翻护栏近距离逗大熊猫;3月21日晚,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官方微信发布消息,披露大熊猫“宝新”初步诊断因急性重症胰腺炎于2023年3月14日不幸离世。

“如何保护大熊猫”成为网友热议的话题,毕竟大熊猫在我们国家是名副其实的国宝。那么,大熊猫在古代也是国宝吗?它们曾经在历史上发生过什么故事?

大熊猫已在地球上生存了至少800万年,被誉为“活化石”。千百万年对于古老的地球,不过转瞬即逝,对物种而言,却意味着严峻考验。气候变化,成千上万的物种灭绝,大熊猫却活了下来。如果我们要用一个词来描述大熊猫的进化历程,没有什么比“奇迹”这个词更准确了。

四川省地方志办公室编纂的《大熊猫图志》

起 源

追溯大熊猫的起源,我们必须把时间向前推移约2600万年。一个古食肉动物的祖先类群,分化成早期的似熊类和古浣熊类。在距今900万~800万年时,似熊类动物分化出始熊猫,而始熊猫(Ailurarctos)的主支则演化为大熊猫类。其中一种在距今250万年时出现,被称为小种大熊猫(Ailuropoda microta),并逐渐由食肉类动物演化为以竹子为主食的动物。

始熊猫复原图

到了距今70万~10万年前,气候出现多次冷暖交替,巴氏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 baconi)逐渐繁衍兴盛。从已发现的大熊猫类化石来看,80%以上都属于巴氏大熊猫。这种大熊猫亚种的体型大约比小种大熊猫大一倍,是由部分小种大熊猫在新的条件下逐渐进化而成。

小种大熊猫

当历史走到距今约1万年时,大熊猫个体已经演化得比巴氏大熊猫亚种小约1/9一1/8,其体型大小己与现生大熊猫相似,因此有学者把近万年以来的大熊猫视为现生种(Ailuropoda melanoleuca),也就是我们现在见到的大熊猫。

约800万年的漫长进化历史,让大熊猫成为动物界极为罕见的“活化石”。它不仅为我们带来了无数未解之谜,而且使我们窥见百万年前的地球一貌。

更新世小种大熊猫物种群

古 名

中国人对熊猫的认识由来已久,早在文字产生初期就记载了熊猫的各种称谓。《尚书》称其如虎如貔如熊如羆,《尔雅》称貘似熊,《诗经》称貔,《后汉书》和《山海经》称貊,《峨眉山志》称貔貅等等。

《尚书》《尔雅》 等古籍都对大熊猫进行了记述

1956年7月6日,鲁迅的胞弟周建人首次提出大熊猫古名的研究考据。他在《人民日报》和中国作家协会选编的《散文小品选》上刊发了一篇散文,名为《关于大熊猫》。文章从到北京西郊动物园观看大熊猫展出,引申出大熊猫的古名,其意在向读者讲述和普及生物学知识。文章写道:“古时候所谓“貔貅”,大概便是指这种动物。”1980年后,大熊猫的古名出现了更多的提法和考证。除“貔貅”“貘”“驺虞”外,还有“貊”“白罴”“貘白豹”等多种说法。

《史记·五帝本纪》有黄帝驯养虎、豹、熊和貔貅助战的记载

相 遇

尽管有关大熊猫的古名依然有争议,但是历史上中华民族与大熊猫的接触却一直存在。比如在汉文帝的母亲薄太后的陵墓陪葬坑里就发现了大熊猫的骨骸。

阿尔芒·戴维

大熊猫走入世界视野,则是在清同治八年(1869年)。清同治八年(1869年)2月28日,法国博物学家阿尔芒·戴维神父到四川省穆坪(今宝兴县)邓池沟天主教堂,在当地采集各种动植物标本。3月11日,一位李姓猎户邀请戴维到家中做客。戴维看到墙上有一张黑白毛皮。对动植物极有研究的戴维发现在自己的记忆中从未见过这种动物,包括他读过的任何一本动物学专著中,都没有关于这种动物的记载。于是戴维请当地猎户为他捕捉这种动物。

四川省雅安市宝兴县邓池沟

戴维在他日记中写道:“我终于看到了一张久闻的黑白熊皮,而且它相当巨大。它真是个奇妙的生物。当猎人告诉我,我不久之后也能拥有它时,我简直喜出望外。他们说明天就要进山去打猎,这将会是一件全新而有趣的科学发现。”3月23日,猎人们为戴维找来1只大熊猫幼患,但不幸死亡,戴维虽感痛惜,但仍然仔细观察,认为这是“熊类中的一个新种”。4月1日,1只成年活体大熊猫被猎人们捕到。戴维见到大熊猫,如获至宝。

《戴维日记》

在充分观察之后,戴维将大熊猫的皮毛和骨骼分别进行整理,对骨骼作了编号记录,装箱运回法国。和大熊猫标本一起被运回去的还有戴维写的论文,他希望巴黎自然历史博物馆主任米勒·爱德华收到标本后,邀请相关方面专家进行深入研讨,然后公布对这种物种的描述。

藏于巴黎自然历史博物馆的大熊猫标本

爱德华收到戴维的文章和标本后,在1869年出版的《巴黎自然历史博物馆之新档案》第5卷第13页上发表了戴维对大熊猫的描述,并将标本重新整理后向公众展示。这吸引了众多参观者,也轰动了欧洲生物学界。戴维因此成了第一个向世界介绍中国大熊猫的外国人,他所发现和描述的“黑白熊”,成为记载和定名大熊猫这一新物种的模式标本。

1938年,大熊猫“潘多拉”在华西协合大学内与孩子们嬉戏。

身 份

清同治九年(1870年),爱德华将大熊猫与中国西藏的其他动物进行对比分析,认为应该将大熊猫新立一属Ailuropoda (熊猫属)。因为大熊猫这一物种既不是熊,也不是猫,而是与中国西藏发现的小熊猫相似的另一种较大的“猫熊”,将其置于Ursus (熊属)之下不合适。但是鉴于“Ailuropoda”一词己经被使用过,爱德华又于1872年将该属改为“Ailuropus”,即与小熊猫相似的“黑白熊”。

米勒 · 爱德华鉴定文件中的大熊猫,是有史以来的第一张大熊猫画

英国大英博物馆主任兰克斯特研究了保存于该馆的两具大熊猫标本(皮和骨骼),并于1901年发表论文,认为大熊猫接近于浣熊,尤其是与小熊猫更为接近,应该称为“硕大的熊猫”(Giant Panda)。后来,分类学家们仔细研究了大熊猫的学名,他们仍然采用爱德华最先定的名字,即Ailuropoda melanoleuca,翻译成为“猫熊”(Cat bear)或“大猫熊”。

保存在大英博物馆的大熊猫骨架模式标本

中文“熊猫”名称的由来,有着不同说法。比较流行的说法是:民国28年(1939)8月11日,中国第一次在重庆北碚平民公园(今北碚公园)展出饲养的大熊猫。当时展出的标牌上分别用中、英文字书写“猫熊”的学名与中文名——上排从左至右用英文横写猫熊学名,下排为了和英语的书写方式保持一致,亦从左至右用中文写上“猫熊”两字。由于当时中文的读写习惯是从右至左,因此观众都将“猫熊”读成了“熊猫”。当然,也有专家认为,上述说法是1950年后的讹传,当时展出的称呼是“白熊”。并且在民国28年(1939年)之前,己经有部分文献和书籍开始使用“熊猫”这一词汇。

1935年出版的《中华大字典》对熊猫的描述

据第四次全国大熊猫野外种群调查结果,野生大熊猫仅有1864只,其中80%以上分布于四川境内。栖息地横跨川、陕、甘3省的49个县,栖息地面积258万公顷。截止2014年,全国已建立大熊猫自然保护区67个,比三调时增加27个。但仍有46.2%的栖息地、33.2%的种群仍然在自然保护区体系外,大熊猫保护任重而道远。

熊孩子,我看你怎么逃!

绢本《暖秋》 王申勇作品

资料来源:《大熊猫图志》、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官网。

来源:方志江苏

来源: 方志江苏
终审:何晓波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