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四川印象>名镇名村>详细内容

【乡村振兴】激活文化力量 铸魂乡村振兴——读《罗江乡村记忆》‖黎二愣

作者:黎 勇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5-03-18 14:22:25 浏览次数:61 【字体:

激活文化力量 铸魂乡村振兴

——读《罗江乡村记忆》

黎二愣

《罗江乡村记忆》,最近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该书以罗江县(今德阳市罗江区)域为视觉中心,对蜀道文化、三国文化、诗文文化进行系统考察、论证,丰富、扩展、完善了巴蜀民俗学、历史学、经济学、地缘学、人文学诸领域内涵。其散文式线性与辐散结构相交织,诗意语态与纪实描写相结合,使该书真实可信而不失鲜明情感,激荡着对乡村、乡情、乡思、乡念的情愫,又体现了对乡村道德伦理、自然生态和结构治理的社会责任的思索。无疑,这是激活文化力量、铸魂乡村振兴的典型著作。

这是当地需要出版的一本书

《罗江乡村记忆》7章34节,共22万字。该书以罗江历史为横切面,以万安镇白马关、李调元故里、略坪镇、鄢家镇、新盛镇、金山镇为视点,单线、复线叙述,循环、婉转于历史与现实的交错间,全面、立体、多元地呈现罗江县的前世今生。作者非虚构文学的书写,对罗江的蜀道、三国、江水、诗书、浅丘、民俗等文化客体极尽描摹。同时,以时代的眼光,站在乡村振兴战略的高度,沉入罗江山岭、村社角落,发掘出罗江历代官员和乡贤们,以乡村文化建设作为兴旺、繁荣乡村的重要传承,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代一代接着干的精神力量,为基层执政者提供了可借鉴的范本。

罗江县的“耕读传家”文化,延续数百年,是中国乡村文化的一座丰碑,是中国农耕文明的活化石。罗江奉献出这本书,是怀乡思远的情感倾诉,也是为助推乡村振兴贡献的历史智慧和财富。文本呈现的历史价值,为时代提供了以乡村文化振兴乡村的经验,也激励着人们对乡村振兴的热情与信心。

乡村文化是中华文明的底色,也是乡村的灵魂,蕴含着乡村社会的行为规范与价值体系。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传统乡村文化面临着诸多挑战,原有的良俗逐渐被消解,乡村精神内核已有被“空心化”的现象。当前,为乡土文化塑魂,留住乡村的共同记忆,是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基础性工作。

文化赋能,首要是激活乡村文化力量,唤醒乡村文化资源,以丰富人们精神生活、涵养良好乡风、增强乡村吸附力,为乡村高质量发展注入活力与动能。书中,罗江县“文化立县”、鄢家镇“以诗歌立镇”的理念、罗江县近20年来每两年一届的“中国·罗江诗歌节”等,都体现了罗江人一直在固守自己的文化基因和禀赋,最终提炼出具有罗江特色辨识度的文化符号,打造乡村原味的文旅融合发展模式,以适应个性化文旅新消费的形势需要。

德阳市罗江区金山镇大井村,生态振兴呈现新画卷(图源:四川日报)

这是作者需要写的一本书

该书首席作者陈修元是诗人、作家,曾任三星堆博物馆副馆长。长期以来,他深入多个单位讲解、传播三星堆文明,并围绕古蜀文明写出大量诗歌,在中央电视台直播朗诵,出版多部有关三星堆的诗文集,铸就了孜孜不倦研究古蜀文明走向和当代价值的志向与决心。

他在书中完整、客观、真实描写了罗江在古蜀文明中的地理优势。白马关,是中原文化入蜀的最后一道关隘。作者通过对金牛古道、1937年修成的成汉公路、1956年修成的宝成铁路和2017年修成的西成高铁在罗江汇聚的考证和描述,发掘出罗江承载的历史记忆与情感,增强了古蜀文明的现代归属感和认同感,凝聚着乡村文化发展、延续的力量。这是作者写这本书的根本目的,也是陈修元对三星堆文明的另一种寻踪。如他在书中所说:“三星堆时期出土的青铜和丝绸与中原的交流,想来这蜀地北上的交通路线,应该有一条中原人和蜀人翻越秦岭的远古蜀道吧。”

他以罗江为立足点,重点关注通往关中的川陕路。他认为,蜀道是关中与四川盆地之间道路的总称。关中与四川盆地相隔着秦岭、汉中盆地、大巴山,将蜀道分为秦岭和巴山两段。穿越秦岭部分的,自西向东分别为陈仓道、褒斜道、傥骆道、子午道;穿越巴山部分的道路,自西向东分别是阴平道、金牛道、米仓道、洋巴道。它们的排列组合,构成了古代穿越川陕的主要通道。而这些通道要进入成都,都要汇聚到罗江的白马关。他还考证出,以鹿头山为分水岭,罗江是古代将巴蜀分为西川(沱江水系)、东川(涪江水系)的出发点,也是长江与黄河文明交流的重要通道。这些都足以说明,罗江是三星堆古蜀文明的主要传输纽带。

罗江县万安镇南塔村发掘的、距今2300年前开明王蜀时期的船棺墓葬群,证明这里是古蜀开明王所封护卫蜀都门户的孱侯王国城邑所在地。由此,万安周家坝与什邡城关、青白江大弯、蒲江盐井沟船棺墓葬群,并称为成都平原东、南、西、北周边四大船棺墓葬群。作者的这些考源,是三星堆古蜀文明后时代研究的补充和延伸,丰满、圆润了古蜀文明内涵。这些沉淀在时光和历史长河中的文化遗产,具有独自地域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地缘价值,是一个地域或独特民族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它们通过光阴的沉淀和历史的洗礼,代代相传,具有永恒的精神价值,为当代社会特别是乡村文化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素材资源和灵感源泉。由此,作者满怀深情地写道:“周家坝船棺墓葬群的发现,印证了周家坝古老的传说。可以预见,随着周家坝近50万平方米船棺墓葬群的全面发掘,必将进一步揭开开明蜀王所封的孱侯国之谜,续蚕丛、鱼凫、柏灌、杜宇之余辉。”

另一位参与《罗江乡村记忆》写作的王波,也是位诗人、作家。她自小成长、生活在乡村,对那里有割舍不了的感情和依恋,曾写出大量乡情、乡音、乡愁的诗文,被四川电视台誉为“乡村诗人”。由其书写罗江乡村,当然是驾轻就熟、得心应手。

罗江,因清代李氏“一门四进士三翰林”、李调元的《函海》等130余种著作而成为书香之乡;因李化楠的《醒园录》是中国第一部川菜专著而成为川菜之乡;因李调元的《雨村曲话》《雨村戏话》戏曲论著和借鉴、改编中原各地戏曲唱腔、演技推动川剧形成、发展、繁荣而成为川剧之乡。值得称道的,1948年鄢家镇成立的中国第一个诗社“云峰诗社”,至今仍然存在,有会员100多人,年龄13岁至80多岁。他们的诗歌充满生活气息和积极向上的力量:“我们用稻麦抽穗的空闲,播种诗意;我们在冬天的被窝里,酝酿诗兴;我们在夏天的竹林里,培育灵感……”这种纯朴、真挚的感情表达,无疑与该书两位诗人作者产生了共鸣。

李调元故居——醒园(尹帮斌 摄,图源:成都日报)

这是读者需要阅读的一部书

《罗江乡村记忆》所写内容,是当前以乡村文化助力乡村振兴的一个范本。该书以罗江作为探寻古蜀文明的窗口,全面、立体、真实地延展了巴蜀文明的探视边界,重点突出了罗江乡村文化形态和历史渊源,锲而不舍地追踪罗江人唤醒乡村文化资源的全过程,给读者提供了物质与精神双重价值。

一是地方执政者需要阅读此书。历史上汉武盛世、开元盛世、仁宗盛世、康乾盛世,无不以乡村富庶为标志,其文化、教育普及明显,基层人民文化活跃度高。因此,用历史的眼光看待并利用好乡村文化与作用,是乡村振兴伟大征程中历史与现实的统一。

罗江经验告诉人们:充分发掘乡村传统文化能量,是乡村全面振兴的助推器,将成为各地乡村振兴的重要参考。鄢家镇重点打造“云峰诗社”,以诗歌立镇,积极引导农民诗人参与罗江的中国诗歌节。同时,组建镇级“嫂子歌舞团”,规范、管理好有几百年历史的“鄢家鸽子会”,利用每年十月鄢家柑、蜜柚成熟季节,举办“柚来,鄢家嗨”活动。届时,嫂子艺术团、农民模特队、农民诗社、快板队、罗江区火凤凰艺术团表演以蜜柚文化为主题的文艺节目,还有农民诗社的《云峰诗草》诗集赠送,再配置柚王评选颁奖、柚子王集中拍卖等活动,必将使罗江成为新农村文化与产业融合的一道亮丽风景。

略坪镇2008年建成的中国首家现代诗歌博物馆充满现代气息,成为全国各地诗人及游客到罗江游览的网红打卡点。罗江诗歌博物馆占地10000平方米,主体建筑面积1300平方米,收藏了现当代著名诗人的作品600余件、手稿29件,是中国当代诗歌研究绕不过去的地方。与之配套的诗歌广场,成为诗歌文化的辐射带。新盛镇巧借艾家坝端午节家家挂的艾叶与张献忠“刀下留仁”的故事,演绎、升华民间故事中积极向上的道德力量,成为新的民俗学研究对象。

罗江县立足乡村本土文化资源,激活传统文化力量,赋予其新的内涵,赋能于乡村的精神生活和经济价值,体现了当地党委、政府对乡村工作创新性、前瞻性与融合性的智慧,对当前文化赋魂乡村振兴具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二是家风建设需要阅读此书。罗江县高度重视优秀传统人物的精神价值,深度挖掘李调元故居、醒园等人文资源。以“一门四进士三翰林”的传统经典,塑造“耕读传家”的乡村灵魂;以新盛镇土城萧何后人所立的千古家训,以周敦颐后人在当地宣扬的“濂溪家风”为蓝本,倡导、引领、弘扬社会正气,培育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改善农村的精神风貌。罗江县农民出身的周贵绵,热衷于读书、买书、藏书,60多年来,家庭藏书4000多册,他还向社会捐赠书刊2000多册,2018年获选第三届全国“书香之家”。他的两个女儿也酷爱读书、热衷写作,两个家庭分别藏书2000册以上。同时,两个女儿也学有所成,正致力于家风家教社会教育传播工作。

获四川首届十佳“天府好家规”的罗江人范荣明,是范仲淹第二十九代孙。范仲淹治家甚严,家规制订成体系。近300年来,罗江范氏家族成员谨遵祖训,将范仲淹“先忧后乐”的家国情怀和“谦恭自律”的仁人志士节操融入日常规范中,并不断完善,制定了《范氏家规》十三条、《新定族规》十条和《范氏传统家风》八条,成为巴蜀新时代的精神风向标。2018年底,当地依托范家大院打造的范家大院家风园建成开园,迄今已有17万余人入院参观学习。

德阳市罗江区范家大院(图源:德阳市罗江区人民政府网)

三是追根溯源的巴蜀儿女需要阅读此书。《罗江乡村记忆》深度发掘出的文化资源,蕴含着巴蜀地域特色和地域精神,是巴、蜀族人同源、同根、同祖身份认同和文化多元性与同质性相统一的重要呈现。因此,每一类精神诉求的人,都能找到对应的价值。

罗江是川菜和川戏之祖所在地,通过阅读此书,我们可以找寻到川菜与川戏的文化源头。李调元是清代蜀中三才之一,由他可以寻踪到蜀中另一才子,清代性灵派诗人代表——遂宁张问陶,重新感受巴蜀诗歌文化的魅力;通过寻踪又一才子,眉山丹棱县彭端淑的为官为文为学之道,以增强巴蜀文化的自信和自豪。

李调元雕像及其所著《函海》《雨村诗话》(图源:四川政协报)

通过阅读书中罗江白马关、鹿头山、庞统祠、落凤坡、换马沟章节的描写,加深对庞统为救主子,与刘备换马,代替主子而死的了解。该书描述了巴蜀子民在秦统一六国、汉统一八方和抗战中罗江人所做的贡献,增强了读者对巴蜀子民忠勇精神的崇敬与景仰。

有人说,“一部罗江史,就是半部巴蜀史。”十几年前,笔者在罗江考察巴蜀民风俗时写了一章散文诗,现摘录如下:

岁月,在巴山与秦岭山脉不停地鞭打,鞭打出跋涉了两千年的古道。古道悠长而清晰,宽阔而朦胧,如甲骨文,是文字的雏形,也是成熟表达的开始……

然而,古蜀这样多条古道,唯有金牛古道,才是风铃归乡的路。唯有风铃在古道的行走,我们的旅程才充满幸福的泪花。而罗江,生长在风铃的渡口,听觉的路十分漫长,永远停不下脚步。

借此,祈愿中国划时代意义的乡村振兴,得力于罗江范式的加持,在未来的步伐中,每一步都回荡出金牛古道上悠扬行走的叮当声,让我们的旅程充满幸福的泪花。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黎 勇〔笔名:黎二愣(黎冠辰),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其散文诗集《巴蜀风散板》填补了巴蜀民风民俗诗歌题材的空白。其创作的部分文学和音乐作品,由央视、新华社等媒体推出〕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