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8-14 22:07:13

《四川省志·商检志》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17-02-08 08:56:00 浏览次数: 【字体:

4090e83653f344de9834e623f9452393.png

《四川省志·商检志》概述

进出口商品检验业务是适应国际对外贸易的发展和需要而产生,并且随着对外贸易的兴衰而发展变化的。

四川商检机关是根据国家的法律授权,对四川的进出口商品进行检验、鉴定和实施监督管理的涉外经济监督执法主管机关。

四川对外贸易有着久远的历史,早在公元前400多年就已有生丝、绸缎等商品销往印度,但当时乃至以后相当长时期尚无专门机构对商品质量检验把关。19世纪90年代,重庆被辟为通商口岸后设立海关。重庆海关设立验货处对进出口商品实施验货制度,标志着商检业务的开始。此后,商检工作一直由海关承担,直到四川境内设立专门商检机构。

四川省境内设立商检机构是在1930年,当时国民政府实业部鉴于经万县口岸外销的桐油数量较大(年出口量均在20万担以上),因此,令汉口商品检验局在万县设立商检机构,负责川东地区出口桐油检验工作。

1933年,由重庆口岸出口的商品逐渐增多,经四川省善后督办公署批准,重庆市政府于当年8月设立“重庆市商品检验所”,负责办理在重庆出口或转口的生丝、桐油、猪鬃、五倍子、牛羊皮等商品的检验工作。1936年2月,国民政府行政院以不合法令为由予以撤销。由于重庆早在1890年3月已被辟为对外通商的口岸,西南诸省货物多在此出口,故实业部令汉口商品检验局在重庆设分处。1936年4月15日,在原市立所的基础上成立了“实业部汉口商品检验局重庆检验分处”,对出口、转口重庆口岸的商品实施检验。重庆检验分处的建立标志着四川的商品检验工作步入了规范化的轨道。

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沿海诸省相继沦陷,口岸商检机构也相继停办,汉口商品检验局于1939年3月西迁四川。

1939年3月11日,重庆商品检验局成立,随后设立贵阳分处、宜宾分处和衡阳分处,担负着四川、贵州、湖南、西康和陕西等省的出口商品检验业务。检验品种也由以前的几种扩大至15种,检验数量不断增加。重庆商品检验局在西南地区对外贸易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由于日本侵华战争的全面扩大,商检业务受到重大影响,商检机构因“工作异常清简”不得不撤并。重庆商品检验局及其下属机构检验业务骤减,商检工作几乎全面停顿。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商检事业得以恢复,口岸商检局相继重建。但由于日本侵华战争的破坏,导致商检机构能够检验的商品种类很少。

民国时期,重庆商品检验局为我国商检事业的发展做了不少工作:制定了一些技术标准、检验规程、规章制度,筹备了动植物检疫,对出口商品实施强制检验,并反馈信息给生产厂以指导生产,对提高产品质量,增加出口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从1930年开始设立四川商检机构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其间20年,由于外国检验机构的垄断和对中国商检机构的歧视,四川商检证书得不到国外的承认,不能在国际贸易中发挥应有的证明作用,最多仅能在国内起到通关作用。同时,在此期间四川商检机构未检验过一批进口商品,其根本原因在于外国蔑视我国主权。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人民政府统一管理对外贸易,接管了原有的商检机构,取缔了外国在中国大陆设立的所有检验、鉴定机构,停止了一切私人经营的检验业务,中国商检事业的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

1949年12月17日,重庆军事管制委员会工业部接管重庆商品检验局。

1950年,中央贸易部召开了第一届全国商品检验会议,确定各商检局负责本大行政区的进出口商品检验工作,接受中央贸易部与本大行政区贸易部双重领导,全国统一了检政。这次会后,重庆商品检验局在西南贸易部的领导下,建立了各项制度,充实了人员,添置、补充了仪器设备,使工作走上了新的轨道。

1951年中央贸易部召开第二届全国商品检验会议,确定了商品检验工作的总方针,重庆商品检验局在总方针的指导下,除对输出输入商品实施检验和衡量、鉴定等公证外,还全面开展了对出入境动植物的检疫工作。

1952年至1966年,是商检工作一个稳步发展时期。在这十余年间,业务有较大发展:

(一)检验人员数量增多,素质提高

1949年,重庆军管会接管重庆商品检验局时,全局仅36人,1952年增加到143人。从1956年到1966年尽管不断受编制变动的影响,商检人员仍保持在85人~194人之间,技术人员由7人发展到122人。此外,还送出140余人参加国家商检总局举办的技术培训班学习,送入大专院校和兄弟商检局代培等,再加上国家分配的大学毕业生,使重庆商品检验局技术力量得以加强。

(二)设备水平提高

1949年接管时,所有设备总值折合新币仪1.5万元,随着业务的发展,到60年代仪器设备已增加到87台,其中添置了用于生丝检验的恒温、恒湿大型设备,设备总值上升到14万元。

(三)业务范围扩大

1.机构延伸:重庆商品检验局下设了万县商检分处、雅安产地检验组、昆明工作组、贵阳工作组、成都工作组等商检机构。业务管辖四川、西康、云南、贵州(云、贵两省1960年与重庆商品检验局脱钩)。

2.检验品种增多:1950年,重庆商品检验局仅对猪鬃、羊皮、桐油、生丝等15种出口商品进行检验。1955年开始有少量进口设备检验业务,同年,严格按照外贸部颁布的《现行实施检验商品种类表》中列有的40类,266种进出口必检商品实施。

60年代,随着国家政策和战略布局的调整,中央在四川新建了一批在当时具有先进水平的工厂,同时迁入一些重要的大、中型企业,因而,四川的进口货物增加,其中以大、中型成套设备、精密仪器、电子产品、车辆为最多。这给尚未完全具备进口商品检验能力的商检机关带来了一个难题。为此,重庆商品检验局一方面增添大量检测仪器、增强自身检测能力;另一方面,组织有关单位共同完成对重要进口货物的商检,顺利完成了对进口商品的检验工作。

1966年~1976年“文化大革命”时期,重庆商品检验局的各级管理机构普遍受到冲击,检验业务萎缩,工作处于停顿或半停顿状态。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四川商检事业得到迅速的发展。

1980年7月,重庆商品检验局收归中央建制,由国务院直属的国家进出口商品检验总局统一管理,实行国家商检总局与各省、直辖市、自治区人民政府双重领导。以国家商检总局领导为主的管理体制。

该年为适应外贸发展需要,四川商检机关恢复万县商检机构,成立成都、南充商检处,并建立中国进出口商品检验总公司四川省分公司。

1982年到1989年间,四川商检机关业务逐年扩大,科研成果突出,外事交往频繁,在此期间局机关在成渝两地几次搬迁,给工作带来一些影响。1982年四川商检局机关由重庆迁到成都,于7月1日对外办公。同时撤销成都商检处,设立重庆商检处。1985年8月,四川商检局又由成都迁回重庆。1989年9月,四川商检局再次由重庆迁成都,成都商检局一并撤销,同时设立了重庆商检局(副厅级局)。

80年代,四川商检机关检验品种有了较大增多,局内部管理更加规范,制定和完善了一系列内部管理规章,于1988年开始实行目标责任管理,有效地提高了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在1989年全国商检系统先进集体、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评选中,南充商检局荣获全国商检系统先进集体光荣称号,南充商检局局长仲德昌同志被评为劳动模范。四川商检系统中还有四位同志荣获全国商检系统先进工作者称号。

在这一时期科研成果较突出,有6项成果获省部级二、三等奖,制订标准27项,发表论文275篇和专著、译著等多部,此外,还同苏联、联邦德国、澳大利亚、瑞典、美国等国家和联合国粮农组织进行了技术交流,选派了专业技术人员赴日本等国考察。

进入9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扩大、深入,四川的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四川的投资环境越来越好,对外贸易有了重大突破,进出口商品的品种、数量、金额每年都以极高的比例递增。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四川商检全体官员解放思想,开拓进取,发奋图强,使商检事业不断发展、壮大,成绩特别显著:

(一)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商品检验法》及其实施条例,对全川进出口商品严格依法管理,依法施检;对违法行为严肃处理,使四川省进出口商品秩序井然。

(二)严格把住进出口商品质量关。对不合格的进口商品及时出证向外索赔;对不合格的出口商品不予放行,不准出口。自1989年《商检法》颁布实施到1992年底四年间,四川商检机关共查出不合格进口商品2163批,出证向外索赔12577·43万美元,为国家和企业挽回重大经济损失;查出不合格出口商品2344批,价值17086·50万元,确保了四川省出口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良好信誉。

(三)为四川的出口商品生产企业实施生产全过程的质量监督管理,从原料的进厂到产品的出厂,每一个重要环节都实施监督管理,把不合格因素消除在生产过程中。同时还加大了对重要的出口商品实行质量许可制度和对出口食品厂、库实行卫生注册登记制度的力度,从而从根本上保证了四川出口商品的质量。从1990年到1992年三年中,四川出口商品合格率均超过了99%,比过去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增强了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四)提高人员素质,增添、更新检测设备。新进人员大都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同时,对早期进局人员不断采取请进来,送出去的方法对职工进行在职培训。到1992年底,在全局人员中,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和各类专业技术职务的人员分别占总人数的67.5%和79.45%,形成了一支多专业学科、多技术门类的商检队伍。专业技术人员刻苦钻研业务,获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有九篇科研论文荣获国家省(部)级奖励。

同时为了适应对外贸易的需要,提高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程度,陆续添置、更新设备131台(套),价值308.38万元,极大地提高了检测技术水平。

(五)检验办公用房、职工宿舍条件不断改善。1955年,四川商检机关检验办公用房、宿舍仅2000平方米。到1992年,检验办公用房达30000多平方米,极大改善了检验、办公条件;宿舍由1955年的1200多平方米,增至近36000平方米,85%以上职工有了住房。

(六)商检机构进一步延伸。1991年,新建的内江、达县商检局正式对外办公,为两个地区的对外贸易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基于更好地服务于四川地方经济的目标,经调查研究,根据“科学规划、合理设置”的原则,四川商检机关确定在绵阳、乐山、攀枝花、广元、涪陵、泸州等地积极筹设商检机构,以加大服务地方的力度,同时进一步发展商检事业。

到1992年,四川商检局已发展成为西南地区最大的综合性、多门类进出口商品检测中心,局内设有国家一、二级实验室,配备了各类先进检测仪器,有一大批熟悉商检业务的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干部。每年检验进出口商品约5万余批,价值80多亿元。把不合格的出口商品堵在国门之内,对不合格的进口商品索赔。两项合计挽回经济损失金额高达4亿多元,加上签发普惠制证书,每年又为全川带来1.5亿元的经济利益。四川商检机关为四川的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营造了四川招商引资的良好环境,为四川的对外经贸的发展和经济的腾飞做出了重大贡献。

《四川省志·商检志》目录彩页.pdf(9.5M)

《四川省志·商检志》概述.pdf(460K)

《四川省志·商检志》第一篇 机构、体制与职能.pdf(2.4M)

《四川省志·商检志》第二篇 法规政策.pdf(2.43M)

《四川省志·商检志》第三篇 检务管理.pdf(4.65M)

《四川省志·商检志》第四篇 进口商品检验.pdf(4.25M)

《四川省志·商检志》第五篇 出口商品检验.pdf(10.11M)

《四川省志·商检志》第六篇 监督管理.pdf(4.71M)

《四川省志·商检志》第七篇 综合管理.pdf(3.04M)

《四川省志·商检志》附录.pdf(5.04M)(欲读此篇,请联系QQ::2692903165)

《四川省志·商检志》附录.pdf(5.04M)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何晓波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