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四川地情>市县地情>成都市>青羊区>详细内容

青羊区地情

文翁(前187—前110年)  名党,字仲翁,西汉庐江郡舒县(今安徽省舒城县)人,汉景帝末年任蜀郡守。一生清正仁爱、举贤兴教、励精图治,深受蜀地民众拥戴,终老逝于蜀中。“吏民为立祠堂,岁时祭祀不绝”,被《汉书》列为政绩突出、斐扬天下的清官第一人。文翁在四川的主要成就在于立志兴儒学、扬教化。他创立官学堂(即今成都石室中学前身),亲任教官,集中财力选送学业有成的学生到京师深造,在学成弟子当中量才录用为蜀郡各级官吏。这些措施有利于改变当时“蜀地僻陋,有蛮夷风”现象,从此“蜀学比于齐鲁”。蜀中兴学的成效推动整个汉朝文教事业的兴盛。文翁是历史上最早创立官办学校,施行“有教无类”办学方针的第一位地方官,受汉武帝高度褒扬并推广于天下,开创了中国教育史新篇章。文翁除重文教外,还兴修水利,他“穿湔江口,灌溉繁田千七百顷”,是继李冰后第二个大兴水利的蜀郡守。

扬雄5318)  字子云,生于成都市郫都区,汉代辞赋家、哲学家、天文历法家和语言学家,庐江太守扬季五世孙,为名士严君平弟子 。其少时清贫好学,因患有口吃不善言谈,确精于辞赋。汉成帝时其以文见召,被任为郎,历经三朝皆无升进。王莽篡位后,转为大夫,在皇宫天禄阁校书。公元10年,王莽大兴文字狱,扬雄受牵连,官吏来搜捕时他从天禄阁上跳下以示不屈,后得王莽赦免,继续校书。他晚年研究哲学,埋头著述,仿《易》经作《太玄》,仿《论语》作《法言》,展现了朴素的辩证思想。扬雄还研究天文,一日与好友晒太阳,观察光影移动轨迹并得出“地球是圆的”这一科学理论,并以实际感受写成《难盖天八事》,驳斥当时流行的“天为圆盖,地如覆碗”的“盖天说”谬论,对中国古代天文学发展起到积极作用。他还参与研制浑天仪,用以观察天象,并耗时27年,据《尔雅》体例缩成13卷《方言》,编成语言学上重要典籍资料和工具书。据《寰宇记》“子云宅在少城西南角,一名草玄堂”和唐人郑暐撰《蜀记》“子云宅在秦大城内唐节度署西北二里二百八十步”之测算,扬雄居所应位于今成都市青羊区青龙街,现区境青龙街的原成都市第13中学传为扬雄洗墨池所在地。

杜甫(712—770年)  字子美,号少陵,原籍襄阳(今湖北襄阳县),曾祖时迁居巩(今河南巩县)。历官右卫率府胄曹参军、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等职。其存世诗歌有一千四百余首,文二十八篇,反映了唐代由盛到衰的历史转折过程,诸体皆备,博大精深,忧国忧民,世称“诗史”,其人被尊为“诗圣”,是中国唐代伟大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生于世宦书香之家,幼聪敏好学,抱负远大,三十五岁之前曾游历江淮、山东等地。天宝年间举进士不弟,悠而壮游,后仍寓居长安十载。天宝十四载(755年)被任命为右卫率府胄曹参军。及至“安史之乱”爆发,于至德二载(757年)奔任凤翔,被唐肃宗命为左拾遗(谏官),因疏救宰相房琯开罪朝廷,遭贬华州(今陕西华县),任司功参军,期间著成代表作《三吏》《三别》,不久弃官经秦入蜀,于乾元二年(759年)冬寓居成都西郊浣花溪畔草堂,以躬耕吟读为乐,时刻关注国家大事时局,共作诗247首,名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蜀相》《登楼》即成于此。永泰元年(765年),杜甫携家离蓉东下夔州(今奉节县),两年后出川,于大历五年(770年)病死于湖南湘江途中,终年59岁。

毋昭裔(生卒年不详)  今山西河津县人,学识渊博。公元934年,后蜀开国皇帝孟知祥在蓉称帝,建立孟蜀政权,毋昭裔被任命为御史中丞;公元935年,其子孟昶继位,又被拜为中书侍郎和门下侍郎,并晋升为“左仆”,数年后兼任太子太师。毋昭裔酷好古文,精通儒学,僻爱藏书,孟蜀时期效仿长安太学辟文翁石室为学宫,以丞相之职推行文教,专于儒家经典著作校刊传播。公元944年,毋昭裔亲自校订唐代长安国子监石刻儒家各种经文抄本,自捐俸禄从灌县购置青石,命蜀中著名书法家张德钊、孙逢吉等书于石上,并命刻技高超的镌工陈德谦等精心刊刻涂红。公元952年,历时八年“十经”基本刻齐,共有经石数以千计,正经及注解共130余万字,陈列于今成都市青羊区文翁石室中学内,供师生讲习及各地抄传校刊之用,后世又补刻《公羊传》《谷梁传》《孟子》,使之成为完整的儒家十三经,这些经石世称“孟蜀石经”“广政石经”“蜀刻十经”“石室十三经”等,对南宋以后儒学传播和发展四川文教起了重大作用。

薛  涛(768—832年)  字洪度,籍贯陕西西安,其父在蓉为官,她生于成都,家居浣花溪畔。薛涛幼年丧父,由母抚养成人,能诗善书,才貌出众。唐德宗贞元元年(785)韦皋出任剑南西川节度使,薛涛因事受株连,被充为官府乐妓,常奉召侍酒赋诗,聪明富才,颇受赞赏。后因事得罪官宦,被罚到今四川省松潘县充任军中乐妓,后放归成都,仍居浣花溪畔。薛涛一身才艺不凡,早年即诗名远扬,与当时入蜀的诗人元稹、白居易、刘禹锡、王建、杜牧等吟诗唱和,诗作受到很高评价。薛涛不仅擅长诗作,还精于书法,曾在浣花溪以木芙蓉作原料,制成著名的“薛涛笺”。薛涛病逝后,剑南西川节度使段文昌为其撰墓志,今成都望江公园有一“薛涛井”,传为当年薛涛制笺吸水之井,明代蜀王府在此仿制薛涛笺,清代在此建崇丽阁(今望江楼)。

严君平(生卒年不详)  本名庄遵,字君平,后人著《汉书》时为避名汉明帝刘庄,将其名改作严遵。据史料记载,严君平出生于现四川省彭州市丽春镇,一生通读《老子》《庄子》《易经》等典籍,深入钻研周易数理和老庄哲学。《蜀中广记》《高士传》称其“知天文,认星象,善占卜,通玄学”,上知天文,下知地理,长期在四川郫县、成都、彭州、邛崃、广汉、绵竹等地卜卦为生,50岁后归隐著述,著有《老子注》《老子指归》《易经骨髓》,95岁去世葬于平乐山。严君平生前在平乐山写出了“王莽服诛,光武中兴”预言,提前20多年准确预测“王莽篡权”和“光武中兴”两个重要历史事件。由于他不慕仕宦,坚守节操,声名远播,极受敬重,又活了95岁,受到百姓崇拜,多处建亭修观以纪念。现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区人民公园内有严仙亭,后侧有条街道叫君平街,是古人专门纪念严君平的街道。

司马相如(约前179—前118年)  原名司马长卿,生于四川南充蓬安县,长于成都市,因仰慕战国名相蔺相如而改名“相如”,是西汉著名辞赋家,擅弹古琴,代表作有《子虚赋》《上林赋》等。汉景帝时为武骑常侍,后因病免,客游于梁,与梁孝王的文学侍从邹阳、枚乘等同游,著成代表作《子虚赋》。梁孝王死,相如归蜀,过临邛(今邛崃),结识富贾卓王孙之女卓文君。卓文君喜音乐,慕相如才,与司马相如抚琴弹唱,一见钟情,不嫌其家贫,随其夜奔成都,执手夫唱妇随当垆卖酒,其“凤求凰”爱情故事至今传为佳话。旧有司马相如琴台,据杜甫《琴台》诗:“酒肆人间世,琴台日暮云”名句,结合晋代《益州记》载“市桥西二百步,得相如旧宅”及“海安寺南有琴台故墟”推断,该琴台应位于青羊区西校场至文化公园一带,现文化公园东侧的琴台路,就是为纪念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爱情故事打造的仿古特色街区。

车耀先(1894—1946年)  原名车荣华,四川大邑县人,家居大邑县灌口场(今悦来镇),出身小商贩家庭,幼年家业衰败,仅读两年私塾便辍学,以贩卖火柴等谋生。14岁到崇庆县“益盛荣”商店当学徒,经营火柴业务。1911年,车耀先参加保路同志会活动,次年在川军二师8团当兵。1923年,在贾家场战斗中头部负伤,愈后波及右腿致跛。1927年大革命时期,车耀先接触马列主义思想,悟出革命救国真理,于次年二月出游日本、朝鲜等地,眼见华人受辱,国难深重,回国后下定决心脱离旧军队,并于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共川西特委军委委员,从事军运工作。1930年10月25日,车耀先参与策划“广汉起义”,后以设于成都祠堂街的“努力餐”餐馆作为联络各方进步人士的秘密据点,并创建“大声社”,出版《大声周刊》宣传抗日救国运动。1940年,国民党反动派制造“成都抢米事件”,逮捕罗世文和车耀先,被捕的地点就在“努力餐”楼下。1946年8月18日,车耀先被秘密杀害于重庆歌乐山松林坡,时年52岁。车耀先烈士生前开设的“努力餐”饭馆至今仍在,迁建于成都市金河街1号,1985年列为成都市文物保护单位。

巴金(1904—2005年)  原名李尧棠,另有笔名佩竿、极乐、黑浪、春风等,字芾甘,汉族,四川成都人,祖籍浙江嘉兴。其1904年生于成都一个封建官僚家庭,曾就读于现成都市青羊区东城根街小学,1920年至1923年在当时位于青羊区西马棚街的成都外语专门学校就读,期间参与创办进步刊物,进行反封建宣传;1923年离家赴上海、南京等地求学,1925年毕业;1927年赴法国留学,翌年在巴黎完成中篇小说《灭亡》;1928年回国,居上海;1934年东渡日本,次年回国,在上海任文化生活出版社总编;1936年与鲁迅等人先后联名发表《中国文艺工作宣言》和《文艺界同人为团结御侮与言论自由宣言》。抗战爆发后辗转于上海、广州、桂林、重庆等地,担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解放后,历任中国文联、作协主席,全国第五届人大常委,全国政协副主席;1982年获意大利国际但丁奖,1983年获法国荣誉军团勋章,1985年获美国文学艺术研究院名誉外国院士称号,1990年获苏联人民友谊勋章,1998年当选第九届全国政协副主席,2003年被国务院授予“人民作家”称号。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灭亡》,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爱情三部曲《雾》《雨》《电》,短篇小说集《英雄的故事》《明珠和玉姬》,散文集《随想录》等。2005年10月17日,巴金因病在上海逝世,享年101岁。

来源:青羊区地方志办公室 更新时间:2023-05-08 09:00:13 浏览次数:
终审:何谐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