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四川地情>市县地情>巴中市>恩阳区>详细内容

恩阳区地情

 恩阳历史古迹、文化民俗极具地域特色。有恩阳“十八景”“十八关寨”“十大津渡”等著名景点;有文昌阁、禹王宫、武圣宫等标志性建筑;有大量红色旧址和红军石刻标语;有赶庙会、抬社火、打玩友等特色民俗风情。恩阳皮影、恩阳印花布驰名川东;五子登科、千佛论法、红梅恋鹗、蒲道官斩巴蛇等众多民间故事传说远近闻名;恩阳老茶馆和老茶馆文化在巴中硕果仅存。恩阳——华夏文明的沧海遗珠。

文化起源

古氐羌文化  周武王姬发元年,即公元前1046年,今广元、巴中一带的先民建立“昔阝”“平周”两个氐族侯国,和一个羌族侯国“奉”。当时的国都分别位于今昭化区石盘村土基坝、旺苍县东河镇、苍溪县歧坪镇,昔阝国辖管范围大约今绵阳的梓潼县、广元的剑阁县、青川县、利州区、昭化区,平周国管辖今广元的旺苍县、苍溪县,奉国管辖今广元的苍溪县歧坪镇至巴中的恩阳区一带。

古巴国文化  东周春秋时期周烈王姬喜六年,前370年,奉国被巴国所灭。战国时期周慎靓王姬定六年,即公元前316年,蜀国击退巴国来犯军队,得势的蜀王决定伐苴另立新苴侯,苴侯求救于秦,蜀王也派使者与秦结盟,目的是不希望秦干涉苴政。但狡诈的秦惠王嬴驷收了二国的礼物后,派张仪、张若、司马错率队走石牛道(今剑阁金牛道/剑阁道)灭蜀吞苴,顺道亡巴。秦惠王任巴公子为巴侯,置巴郡。宣告蜀、苴、巴三国灭亡,巴国共存在800余年。至今在恩阳区石城乡仍有迹可寻古巴文化的历史印记。

米仓古道上的繁华集镇

历史上,恩阳古镇是当时米仓古道上一大重镇,水陆交通方便,上有米仓古道直达关中,下有商旅船队直通重庆,是历史上川东北最大的水码头。那时的恩阳,工业和商贸都十分发达,物资丰富,再远的山乡村民一年必数次去赶一赶这个最大的场。“早晚恩阳河”,历代以来,中国中南沿海的商贾游人溯水而上,寄居恩阳,把这里作为“进军”西北、入住川中的重要根据地。

据史载,明清时期,恩阳镇内常住人口一万人,并常有3000多商人往来于此,大小商号150多家,盐店19家,饮食店60多家,客栈、茶坊、酒家50多家,商号小贩不下200家,所以这里又是川东北大巴山深处重要的物资集散中心。在许多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生的巴中人的童年记忆里,大多有这样的印像——“恩阳河的街道多得让人记不清”。在巴中有这样一句口头禅:“早晚恩阳河。”什么意思呢?即恩阳是一个大站口,不管早或晚人们都赶到恩阳歇脚、贸易,可见当年这里的繁华与热闹。

至今仍保存完好的街道名称,可以依稀看到当年的繁华与热闹。当时的恩阳,有以纺织为主的“鸡神楼街”,有以打铁为主的“碳石湾街”,有传统手工榨油的油房街,还有以印染印花布为主的大石坎街,至今还有竹编手工技巧、以及以纸扎技艺、刺绣、木器、铁器打造等的伞铺街等手工作坊集中的6条街道,到现在仍保留传统手工生产。

现在还保存着旧式模样的古镇街坊上可拆装的骑门柜坊,是历代以来恩阳古镇居民从事经商的一大明证。历经风雨仍保存完好的下正街禹王宫、新场禹王宫、正街万寿宫、老码头的三圣宫、天后宫、龙母宫,即是当时来自湖广、江西、福建、陕西、广东的移民到恩阳经商时洽谈商业业务的商业会馆,古镇中的商务会馆之多,在国内实属罕见。正如民间唱词所唱:“回龙场有24家盐店,后街子猪牛羊摆满街面,伞铺街专卖干货雨伞,禹王宫卖的是棉线土烟,半边街专卖蔬菜海鲜,鸡神楼卖土布成千上万,姜市街扑阳姜四季不断,横街子柴和煤堆积如山,上汉中下重庆货物集散,小茶馆、大栈房顾客常满”等等,这些足以反映出历史上恩阳古镇商业的繁荣和发达。

红色文化

在恩阳古镇里,有红军遗址一条街:上正街和下正街,是红军文化遗址最多的街。

1932年12月,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由鄂豫皖经陕西转战巴山,解放巴中,建立川陕革命根据地,极盛时期发展到纵横500里,拥有23个县市,500万人口,4万平方公里的红色区域。徐向前、李先念等老一辈无产阶段革命家在这里进行了3年多艰苦卓绝的战斗。1933年,红四方面军反三路围攻胜利后,先后在恩阳建立了仪阆县、恩阳特别市、恩阳县苏维埃政府。建立了工会、贫农会、少共、少先队、童子团等群众组织和区乡游击队武装力量,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运动,工业、农业、交通、文教卫生事业等都得到了空前发展。1933年至1935年,红四方面军在恩阳建立县苏维埃各类行政机构13处,现保存较为完整的有8处。因此,当时的恩阳镇是全国第二大苏区——川陕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地带。据说,当时李先念当军政委的红四方面军第三十军曾在此设军部;毛泽东《为人民服务》中所赞颂的红军战士张思德,也曾在恩阳县列宁学校读书。

如今,上正街和下正街长约400米的街道上,共有原中国共产党川陕省仪阆县委、恩阳县委、恩阳财政委员会、法庭、红军经理处等各类行政机关遗址13处,保存较为完好的有8处,“红军胜利万岁”“粉碎川陕会剿”“为土地归农民而战争”等红军石刻标语随处可见。红军在此战斗、生活近两年时间,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史料,大量的红军石刻石碑、红军革命遗址遍布与古镇之中。恩阳,不愧为一座露天的革命博物馆!

典故传说

蒲道官斩巴蛇  恩阳镇南有一座山,三峰耸立,形同笔架,名为三峰山,又名义阳山。相传上界仙女因过失,谪贬恩阳县三峰山丛石间化红梅二株。一枝向南,吐花繁茂;一枝向北,无花开放。每当南枝花放时,奇芬馥郁。唐时县令张仕远在红梅处建阁并沿山砌围墙,设专人看守。后张升迁,唐贞观年间,由陕西王瑞接任恩阳县令,其次子王鹗是个颇有名气的书生,常年住在红梅阁读书。一年初春时节,红梅阁旁的红梅树繁花似锦,其中一枝丰满异常,书生喜不自禁,折回插入书房花瓶。说也奇怪,那花长久不谢,屋里屋外香气扑鼻,室内读书作画的文房四宝,每天被人整理得格外工整,一尘不染,似是有人专门伺候。书生惬意的同时,便也怀疑是谁呢?他决定弄个明白。一天,书生假称回家省亲,关了书房,躲入卧室,不一会儿,奇迹出现了,从花瓶那枝红梅中走出一位花容月貌的少女,收拾起屋子干净利落。看见王鹗,急忙想避去不成,四目相视,令少女满脸通红。经过一番交谈,方知姑娘名叫红梅,乃瑶池宫中侍女,因在蟠桃会上不慎打破玉盘,被王母娘娘贬下凡间,令人将她安排在红梅阁上。书生对红梅的遭遇很是同情。从此,红梅在阁里纺纱结线,朝夕陪伴书生作诗作画。后在王太夫人的允许下,公子与红梅完婚,唱和诗书,相敬相爱。

在义阳山腰,有一洞,深三层,洞中有巴蛇,巴蛇名潜,长数十丈,常残害妇女,吞食人畜,修炼多年已经成为妖精。它垂涎红梅的美貌已久,一天黄昏,红梅刚进阁楼准备歇息,巴蛇化身一英俊青年男子突然翩翩而至,嬉皮笑脸向红梅求爱。红梅见是蛇精,一边斥责无礼,一边捡起一个纱锭,投向道山寨报信,瞬间一缕青烟载着一口宝剑呼啸着落入红梅手中。蛇精回首一惊,知有高人相助,马上变为原形,与红梅纠缠。红梅怒不可遏,挥剑砍去,巴蛇见势不妙,慌忙逃走,一步跳下读书台。红梅见天色已晚,回到阁楼,将纱锭再度抛向道山寨。顷刻,一缕青烟即刻送来一个铁匣,红梅打开一看,原是一块百年炼就的火砖。红梅一夜提防,并不见巴蛇来到。第二天拂晓,蛇精再度去调戏红梅,并张开血盆大口,向红梅扑来,红梅忙取出火砖,用力抛进巴蛇的口中。熊熊烈火燃烧,烧得蛇精乱板(弹),一板板到十几里之外的字水河,火砖从口里脱出,烈火烧干了河水,从此人称这条河为鳌溪河。

话又说回来,红梅为何要向道山寨抛出纱锭,原来这里有一位蒲道官,传说是巴州东兴场人,幼年被财主逼死父母,孤苦伶仃,只身出家,上阴灵,游青城,得名师指点,炼就一身高超的法术。他在青城山夜观天象,见家乡义阳山黑气冲天,知有妖孽为患,特回家乡除害。红梅手中得来的宝剑和火砖便是蒲道官所赠。巴蛇并不甘心失败,再次与红梅大战于红梅阁前,当红梅不敌蛇精之时,蒲道官一声长啸登上了红梅阁,横剑直立。巴蛇大惊,知是送剑、送砖的高人来了,又与蒲道官大战了三四个来回,蛇精已觉乏力,只得夺路逃走,苟延残喘,以图卷土重来。蒲道官用稻草绑成一猪,腹下藏下火药火器伏设机关。又令童儿到巴蛇洞前砌灶生火,锅上放蒸茏,笼内蒸一面人。是夜巴蛇出洞觅食,将草猪吸进腹内,机关转动发起火焰,烧得巴蛇疼痛不已,藏于洞中不出。蒲道官手执利剑进洞除妖。走时再三叮嘱道童:此笼要七天七夜才能揭盖。时间一天天过去,眼看七天将过,这道童自作聪明,忘记师傅的吩咐,时过傍晚,便揭开笼盖,笼内面人全部溃成面块。只听洞内一声巨响,一条大蛇蹦出。道童见状,大喊师傅,蛇精知老道已混进了腹内,于是用死力紧闭血盆大口,蒲道官由于道童提前揭了笼盖,功力减退,无力冲出蛇腹,葬身于巴蛇腹内。害人的巴蛇精除掉了,人们从四面八方涌向巴蛇洞,把蛇精开肠剖肚,找出蒲道官的尸体,安葬于义阳山红梅阁下。

传说久远,史志学者据这一传说,论证巴国的“巴”字由此而来,远古,巴地多产蛇,或许有些道理,但与义阳山无关。不过人们很重视这一传说,演绎出了很多细节。在唐代,其义阳山主峰就建有红梅阁,历经修葺,很有规模,可惜在“文革”中被毁。阁后有仙女石,上有剪刀、尺子痕迹,相传是红梅小姐成仙之处。有池名为红梅池,山上有大小两石,形若桌椅,是公子王鹗的读书处。山之半山腰,有一洞,洞中滴水沥沥,道路黑暗阴森,深邃莫测,相传就是巴蛇的住所。而今人们在义阳山的三峰上建庙筑亭,其庙宇宏阔,气势庞大,盛世之态毕现,香客络绎,足迹有从海外踏来者。

水驴沟的传说  恩阳西南方向,千佛岩旁伍家垭下有一溪沟,沟内青松翠柏,娟然秀丽,宛如仙境,人称水驴沟。相传唐德宗年间,沟里住着一对母子。老母年迈多病,儿子身单力薄,二人相依为命。虽然儿子非常孝顺,无奈家中景况不好,为了使母亲生活过得好点,他每天天不亮就到河里跳水买,一担水只能卖一文钱,每天累得气喘吁吁,精疲力竭,仅挣得几十文铜钱,就靠这些微薄的收入养家糊口。

一天早晨,天刚蒙蒙亮,云横义阳山,雾锁恩阳河,他又去担水,怎么也不能把桶放到河里,他感到特别奇怪。这是忽然传来驴叫声,回头一看,有一头金色的水驴站在他身边,两只眼睛炯炯有神,对着他一眨一眨的,挡着他。于是他用右桶推驴,驴不但不走反而跑到他的左边,他又用左桶轻推水驴,水驴才蹦开,趁着晨光,他拿着水桶去打水,突然发现在桶的边缘有闪闪发光的东西,仔细一看,原来是刚才轻拍水驴时粘上的水驴毛,他将水驴毛一根根地取下收好。再去打水,水桶也能沉到河里去了,于是担水到镇上去卖。卖完水回家做饭时,他把遇上的奇事告诉了老母亲。老母亲觉得此水驴不寻常,就让他掏出驴毛看看,等他掏出来一看,娘俩惊呆了,哪里是什么驴毛?全是一根根金灿灿的金条!

消息传开后,附近的人们就纷纷寻找那条水驴,都想拔几根驴毛发财,谁知那条水驴几下子就蹦进山沟里不见了。于是后人认为这条水驴是天上的神仙,被母子俩的真情感动,他来帮助母子二人。那条水驴最后消失的溪沟便被后人称为水驴沟。至今该沟的民风淳朴,是恩阳尊老爱幼的楷模。

琵琶仙子与石将军的传说:故事略……

五子登科:故事略……

彩凤飞天:故事略……

来源:恩阳区地方志办公室 更新时间:2019-05-28 20:53:04 浏览次数:
终审:李群花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