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6-26 10:15:40

关于四川省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2005年计划草案的报告

来源:20050121四川人大网 发布时间:2019-05-29 15:00:41 浏览次数: 【字体:

各位代表:

我受省人民政府委托,向大会报告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2005年计划草案,请予审议,并请省政协各位委员提出意见。

一、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04年,在省委的领导下,在省人大和省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全省上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在发展中搞好调控,在调控中促进发展,深入实施“三个转变”,着力推进结构调整、体制改革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宏观调控初见成效,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有所缓解,薄弱环节有所加强,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有所提升,保持了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势头,较好地完成了省十届人大二次会议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

(一)经济总量跨上新台阶,经济效益进一步提高

按照中央宏观调控政策的要求,努力化解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促进经济朝着既快又好的方向发展。经济实现快速增长,全省生产总值达到6556亿元,增长12.7%,比计划目标高3.7个百分点。产业结构得到优化,第一产业增加值达到1394.2亿元,增长5.9%;第二产业增加值达到2690亿元,增长17.7%,其中,工业增加值达到2165.2亿元,增长18%,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1546.5亿元,增长25.8%;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2471.8亿元,增长10.9%。经济效益明显提高,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384.1亿元,同口径增长20.9%,比计划目标高9.9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净利润200亿元,增长31.2%,创历史最好水平。

(二)粮食生产出现重要转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增强

认真落实“粮食直补”政策,降低农业税税率3个百分点,对57个民族县(含民族待遇县)实行免征农牧业税及附加,提高了农民种粮积极性。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提高了粮食生产能力。粮食播种面积扭转连续5年下降的局面,达到9500万亩,增加368.3万亩,粮食总产量3326.5万吨,增产143.2万吨。农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全省国标三级以上优质水稻面积比重达到57.8%,优质专用玉米面积比重达到38.3%,“双低”油菜面积比重达到68.1%;新认定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418个,认证无公害农产品572个;肉类总产量863.5万吨,增长8.6%;水产品产量85万吨,增长11.3%。农业投入增加,争取国家投入资金16.6亿元,省财政投入“三农”资金34.2亿元,增长29.1%,基本农田建设、病险水库治理、农村电网改造、广播电视通讯网络建设、农民新村建设的力度加大,武引二期等一批重大农业项目顺利实施,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9万公顷,改善灌溉面积20.7万公顷。

(三)投资结构得到优化,薄弱环节进一步加强

按照“区别对待、有保有压”的宏观调控原则,优化投资结构,保持了投资适度快速增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648.5亿元,增长22.7%,比计划目标高12.4个百分点。控制行业得到有效抑制,钢铁、水泥、电解铝等国家重点调控行业投资增速比年初回落52.6个百分点。薄弱环节建设得到加强,农副食品加工业投资增长88.6%,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投资增长42.3%。“瓶颈”制约得到一定缓解,加大了对电源点、县城电网改造、“送电到乡”工程、天然气开发和重点煤矿的建设力度,电力投资增长90.6%,煤炭工业投资增长1.1倍,石油工业投资增长96.5%。原煤产量增长26.4%,发电量增长12.5%,新增发电装机容量197万千瓦,2004年底总装机容量达到2038万千瓦。全省县城电网建设与改造工程完成投资31.2亿元。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交通建设完成投资169亿元,新增高速公路256公里,高速公路总里程达到1758公里,农村公路建设完成投资61亿元,建成通乡通村公路15616公里,超额完成9200公里的任务。城镇基础设施条件得到改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投资320亿元,增长19.6%,城镇化率提高了1个百分点,达到31.1%。重大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全省竣工投产和加快建设的80个重点项目,完成投资433.5亿元。

(四)消费需求趋旺,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进一步加大

抓住消费结构升级的机遇,改善消费环境,调整消费政策,提高了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384亿元,增长14%,比计划目标高5个百分点,总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0.9%。消费热点趋旺,餐饮业零售额增长24.9%,限额以上通讯器材零售额增长39%。旅游业发展迅猛,各项指标创历史新高,实现旅游总收入566.2亿元,增长34.6%,比计划目标高20.3个百分点,其中,入境旅游人数达到96.6万人次,增长114.3%,实现旅游外汇收入2.9亿美元,增长93.1%;国内旅游人数达到1.1亿人次,增长36%,实现国内旅游收入542.3亿元,增长32.8%。

(五)改革开放扎实推进,经济发展活力和动力进一步增强

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体制性障碍不断破除,发展空间不断拓宽,经济发展焕发新的活力。国有大中型企业改革深入推进,30户企业实现产权多元化,16户企业完成分离办社会的职能,39户企业完成破产终结,新型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制开始形成。民营经济加快发展,增加值达到2568.5亿元,增长21.1%,占全省生产总值的39.2%,同比提高2.3个百分点;民间投资完成1622.7亿元,增长28.6%,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61.3%,同比提高2.8个百分点。投资体制改革全面启动,积极推行政府投资项目招投标制和“代建制”。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稳步推进,省政府分两批取消了175项省级行政审批项目。流通体制改革取得新进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加快发展。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体制改革迈出新步伐。技术开发类科研机构转企改制和社会公益类科研机构分类改革取得积极进展,义务教育收费“一费制”改革全面推行,省属6大文化集团及文化演艺单位改革试点深入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取得初步成效,医疗机构药品集中招标采购进一步规范。公用行业市场化改革进程加快,城市公用行业企事业改制面达到50%。对内对外开放继续扩大,进出口总额达到68.7亿美元,其中,出口39.8亿美元,增长24.2%,比计划目标高16.2个百分点,引进省外资金480亿元,增长57.4%。区域经济合作与交流更加紧密,签署了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框架协议,加强了与北京、浙江、重庆等省市的经贸技术合作。

(六)就业和社会保障力度加大,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

制定和落实对农业的各项扶持政策,切实抓好城镇居民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有力地促进了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实行积极的就业政策,促进就业增长,城镇新增就业人数50.9万人,比计划目标高8.9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4.4%,低于5%的控制目标。加强社会保障工作,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国企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和离退休职工基本养老金做到了按时足额发放,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的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已有151.5万城镇居民享受最低生活保障,有19.5万失地农民进入低保,有条件的地方开始探索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城乡居民收入实现较快增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709.9元,增长9.5%,比计划目标高2.5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纯收入2580.3元,增加350.4元,比计划目标高250.4元。扶贫工作扎实推进,投入各类扶贫资金26.8亿元,解决了20万绝对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抗灾救灾工作成效明显,为川东北地区“9·3”特大洪灾落实国家补助重建资金6.5亿元、项目746个。

(七)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提高

加快社会事业的发展,加强生态环境的建设,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协调和人与自然的和谐。教育事业得到加强,基础教育不断巩固提高,“两基”攻坚战略有序推进,全省“普九”人口覆盖率达到96.4%。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十年行动计划深入实施,寄宿制学生增加到24万人。高等教育稳步发展,高校招生录取率达到70%。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扎实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绵阳科技城、成都高新区建设步伐加快。文化事业发展步伐加快,积极推进四川博物馆、四川广电中心等一批重大项目建设,继续实施“县级图书馆、文化馆”、“农村电影放映”、“农村乡镇文化站”、“村村通广播电视”等工程。公共卫生体系进一步健全,疾病预防控制和医疗救治体系基础设施建设进展顺利,完成了县级传染病医院(病区)和紧急救援中心建设项目80个、乡镇卫生院改扩建项目501个。体育事业取得新进展,建成了一批体育基础设施项目。可持续发展能力有所提高。计划生育工作成效显著,人口自然增长率2.78‰。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取得新成效,以岷江、沱江、嘉陵江流域为重点的水污染综合治理工作全面实施,城市环境综合治理和工业污染防治广泛开展,完成成片造林42.5万公顷,退耕还林3万公顷,封山育林8.1万公顷,退牧还草73.3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27.94%,水土流失严重状况得到有效遏制。

从总体上看,2004年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完成计划情况比较好,但实际利用外资和物价两个指标因计划执行过程中情况发生变化,没有完成原定计划目标。

——实际利用外资

2004年全省计划安排实际利用外资10.5亿美元,其中吸收外商投资7亿美元,借用国外贷款3.5亿美元。从计划执行情况看,吸收外商投资完成了计划目标,达到7.4亿美元;借用国外贷款完成2.6亿美元,与计划差9000万美元,其原因是四川航空公司原计划采取“国际融资租赁”方式借用外资9000万美元引进两架飞机,在实际执行中,改为“国内现汇贷款”购置,造成实际利用外资未能完成计划目标。

——物价

2004年居民消费价格上涨了4.9%,未能完成计划控制目标。物价指标完不成计划,是全国的共性问题。在制定2004年物价的计划目标时,虽然已经考虑到物价攀升的趋势,将计划定为3%,比2003年高出1.3个百分点,但是受粮食价格上涨24.2%、猪肉价格上涨32%、原燃料和动力购进价格上涨10.3%、生产资料价格上涨7%等因素的影响,全年消费价格上涨了4.9%,其上涨势头之猛是年初始料不及的,特别是农副产品价格大幅上涨对城乡居民生活带来较大影响。为控制这种结构性物价上涨,我省在价格监管方面采取了一些切实可行的措施,从10月份起,物价涨幅已开始出现逐月回落趋稳的走势。

虽然2004年我省经济社会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但也应清醒地看到,我省经济还是低水平的快速增长,整体经济实力还不强,人均指标还比较低,与发达地区的差距还很大,经济运行中还存在不少突出的矛盾和问题。

一是农业基础仍不稳固,农村基础设施仍然薄弱,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没有显著提高,继续保持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的难度加大。二是煤电油运紧张,电煤供需缺口较大,拉闸限电现象比较突出,道路运输趋紧,虽然近年来煤炭、石油、电力投资大幅增加,但由于煤电油项目建设周期较长,短期内难以解决紧张问题。三是工业产成品库存增多,产销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应收账款增加。四是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劳动力供求矛盾突出,需要就业和再就业的人员增多,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度增大,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任务十分繁重。五是投资结构还不够合理,投资效益不高,对政府投资项目的管理还有待加强。特别是,在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长期积累、制约全局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如结构性矛盾和体制性障碍突出、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缓慢、经济发展质量不高、城镇化和工业化水平较低、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对这些矛盾和问题,我们将在今后的工作中逐步认真加以解决。

二、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及主要任务

各位代表!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的重要一年,也是“十五”计划的最后一年。做好今年的各项工作,对圆满完成“十五”计划,夯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将加强经济形势的分析和预测,明确目标任务,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一)经济发展形势预测

从国际环境看,和平、发展、合作是主流,尽管存在国际油价高位波动、主要国家经济政策调整、贸易保护主义倾向增强等不利因素的影响,但世界经济仍保持增长趋势,国际贸易继续扩大,国际投资依然活跃。从国内环境看,中央实施的宏观调控政策取得明显成效,经济运行中的不稳定和不健康因素得到抑制,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今年国家将继续改善和加强宏观调控,坚定不移地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在政策措施、资金投入、产业布局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继续加强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建设、社会事业发展和优势特色产业培育,为西部地区加快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从我省发展的现状和前景看,也具备了加快发展的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一是随着对科学发展观认识的不断深化,各地各部门积极调整发展思路,完善政策措施,将进一步推动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的转变,促进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提高。二是我省经济正处于新一轮增长上升期,增长的惯性将推动经济保持持续增长的态势。三是随着“三个转变”的深入推进,改革力度加大,消费结构升级,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快,经济发展的活力和动力将进一步增强。四是随着对内对外开放的步伐加快,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我省进一步具备了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吸纳国内外资金技术的条件和能力。

同时,我省经济发展也面临困难和挑战。一是国家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财政赤字和国债发行规模明显减少。二是石油价格高位运行和利率调整,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汽车、住房等消费的增长。三是资源约束矛盾加大,企业资金特别是中小企业资金紧张的矛盾仍然突出,项目用地、煤电油运紧张的局面短期内难以根本改善。四是城乡居民收入增长面临较大压力,改善人民生活条件的难度加大。此外,经济社会生活中还存在着一些不确定的因素。

综合分析预测,在国内外经济政治环境不发生重大变化的前提下,今年四川经济发展将有望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的态势。

(二)主要指标计划草案 按照省委八届四次全会确定的经济工作总体要求,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全省生产总值增长9%;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2%;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同口径增长1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控制在4%以内;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7%,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120元;城镇新增就业44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出口增长12%;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53‰以内。现对有关指标说明如下:

1、生产总值

全省生产总值增长9%,达到7280亿元。这样安排主要考虑到:一是分析我省各类生产要素供求关系,完成9%的目标具有支撑条件和能力。二是今年国家经济增长预期目标确定为8%,我省比国家高出1个百分点,符合“追赶型、跨越式”发展的要求,有利于缩小同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三是把经济增长预期目标定得比2004年实际完成低一些,有利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引导各方面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上来,避免片面追求增长速度,搞互相攀比。四是经济生活中客观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在计划安排上需要适当留有余地。

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2%,达到2970亿元。这样安排主要考虑到:一是保持固定资产投资的适度增加,有利于促进经济的持续增长。二是综合考虑宏观调控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今年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速度适当低于2004年,是比较符合实际的。三是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在投资上就是不单纯追求投资增长速度,更加注重投资结构的优化和投资效益的提高。

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达到2695亿元。这样安排主要考虑到:一是消费需求是最终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更为直接和相对稳定,消费的较快增长有利于支撑经济的健康发展。二是考虑今年物价上涨因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长速度是可以达到的。三是当前消费结构处于升级换代时期,出现了汽车、住房、旅游、教育、文化等新的消费热点,将促进消费持续增长。四是随着城乡居民收入稳步提高,消费能力将进一步增强。

4、居民消费价格

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控制在4%以内。这样安排主要考虑到:一是近几年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客观上已造成物价上涨的较大压力,今年经济将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市场物价总体仍将呈上涨态势。二是煤电油运继续趋紧,资源约束矛盾进一步加大,可能推动物价继续上涨。三是政府将适时推出政策性调价项目。四是政府将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物价的监管,控制物价过快上涨。

5、城乡居民收入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7%,达到825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120元,达到2700元。这样安排主要考虑到:一是随着经济的较快增长,城乡居民收入也有条件实现同步增长。二是去年农民增收幅度创历史新高,除受政策好、人努力、天帮忙等多种因素影响外,粮价上涨起了重要作用,今年粮食价格将趋于稳定,依靠粮价上涨增收的空间有限,保持去年的增收水平难度较大。

6、就业

城镇新增就业44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这样安排主要考虑到:一是通过继续落实就业和再就业优惠扶持政策,鼓励下岗失业人员就业,强化就业服务,控制企业规模性裁员,将有效促进就业。二是今年全省城镇需要就业和再就业的人员将继续增多,就业形势仍然严峻。三是随着技术进步和经济结构的调整,经济增长对增加就业的拉动作用持续减弱。

7、出口

出口增长12%,达到44.6亿美元。这样安排主要考虑到:一是随着对外开放的扩大,对外经济贸易和技术合作的加强,产品出口呈增长态势。二是我省私营和集体企业发展较快,对出口的贡献率显著提高。三是我省的特色产业不断壮大,一些优势产品的出口将继续增长。四是随着我省境外投资企业的增多,将推动出口增加。

(三)工作任务和主要措施

实现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关键是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在发展中搞好调控,在调控中加快发展,在编制“十一五”规划、安排生产力布局、研究重大政策、实施重大项目中,充分体现科学发展观和贯彻落实中央宏观调控政策,大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切实把经济工作的重点转到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上来,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此,将采取以下措施:

1、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

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培育壮大工业优势产业,加快发展第三产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20.5∶41.8∶37.7。

一是切实加强“三农”工作,努力保持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的好势头。第一产业增加值达到1491亿元,增长4%,新增粮食播种面积10万公顷,粮食产量达到3356万吨以上。认真落实“粮食直补”和免征农牧业税及附加政策,严格保护基本农田,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加大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支持力度,鼓励龙头企业发展,抓好一批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大力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着力构建共担风险、共享效益的新机制。加快建立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抓好紫坪铺等大中型水利工程和农村“六小工程”的建设。加快建立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稳步扩大劳务输出规模,实施好“千万农民工培训工程”,着力提高输出的组织化程度和劳动力素质。加快城乡统筹发展的进程,加大工业对农业的反哺力度,增强城市对农村的带动力。

二是大力调整工业结构,增强核心竞争力。工业增加值达到2460亿元,增长12%,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1748亿元,增长13%。加快培育壮大优势产业和优势企业,通过实施企业战略重组、产业链的延伸,调整企业组织结构,发展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推动成都东郊和德阳重大装备制造等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研究提出钢铁、焦炭、铁合金等行业结构调整实施意见,促进其产业结构调优、调高、调强。狠抓中小企业发展,在政策措施上加大支持力度,着力解决好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推进技术进步,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支持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力争在重点产业和关键领域实现突破。加强经济运行调节,努力增加有效供给,搞好综合协调,建立煤电价格联动机制,缓解煤电油运紧张局面。坚持市场导向,调整工业产品结构,降低产成品库存,提高产销率。

三是以旅游业为重点,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2743亿元,增长9%。围绕自然生态和历史文化两条主线,加快五大国际旅游区的建设,启动西环线旅游线路建设,大力发展生态旅游、文化旅游和红色旅游,加大入境旅游工作力度,办好第三届旅游发展大会和冬季旅游发展大会。积极发展现代金融、现代物流、会展经济、信息服务等新兴服务业,鼓励发展社区服务业,加快发展咨询、法律、科技等中介服务业,依靠技术创新促进服务业快速发展和结构升级。

2、保持投资适度增长,着力优化投资结构 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加强对社会投资的引导,保持我省投资适度快速增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2970亿元,增长12%。一是积极推进投资结构优化。进一步加强农林水利、生态环境、科技、教育、卫生、文化等薄弱环节建设,支持有利于缓解煤电油运紧张状况、促进资源节约和循环经济发展的项目建设,控制消耗高、污染重、技术落后的项目建设。二是切实加强重大项目建设。按照“四个一批”的原则,确保遂渝铁路、德阳污水处理厂等50个项目竣工投产,加快建设紫坪铺、西攀高速公路等90个项目,争取开工广巴高速公路、溪洛渡水电站等80个项目,抓紧做好雀儿山隧道、80万吨乙烯等50个项目的前期工作。三是努力筹措建设资金。积极争取国债资金和项目,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鼓励和支持社会资金参与全省基础设施、公益设施的建设。加强银、政、企合作,建立完善与金融机构的工作例会制度和信息通报制度。加大贷款贴息的力度,广泛推行BOT等多种融资方式,选择效益好的大型企业和优质项目发行债券融资。四是强化政府投资项目的全过程监管,坚决查处政府投资项目中存在的违规违法行为,切实提高投资效益。

3、努力拓展消费市场,保持物价基本稳定 继续扩大消费需求,提高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抑制物价过快上涨,推动经济健康发展。一是提高居民消费能力。努力增加就业,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扩大城乡消费。二是拓展消费市场。继续推动与城乡居民消费密切相关的餐饮、商贸、交通运输等行业发展,增加普通商品房和经济适用房供应,促进汽车消费,扩大旅游、文化、体育健身消费,加快消费结构升级换代。三是改善消费环境。加强农村商品流通设施和商业网点的建设,改善农村消费条件。加快信用体系建设,发展消费信贷。继续整顿市场经济秩序,切实保护消费者的权益。四是加强物价监管。完善涉农价格政策,全面清理涉农收费项目和标准,健全涉农价格和收费公示制度。做好主要粮食品种最低收购价制定和提前发布工作,保持粮食价格的基本稳定。完善价格形成机制,继续推进运输、电力、石油、天然气、药品、水资源等领域的价格改革。完善土地基准地价体系,整顿规范医疗服务、教育、旅游、经济适用住房、物业管理等价格,维护正常有序的市场价格秩序。

4、深入推进各项改革,努力提高开放水平

坚持改革开放,不断拓展发展空间,增强发展活力。一是深化国有企业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推进产权制度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搞好主辅分离,规范国有企业兼并破产行为。建立健全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新体系,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二是深化投资体制改革。改革投资项目审批制度,积极推行核准制、备案制,落实企业投资自主权。健全政府投资决策机制,推行项目公示制度、招投标制度、“代建制”和重大投资项目后评估制度,加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监管和调控。三是加快公用行业改革。进一步开放市政公用行业投资、建设和运管市场,推进市政公用企事业单位改革。全面启动公路养护和高速公路运管体制改革。四是稳步推进地方金融体制改革,切实搞好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五是深化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方面的改革,促进社会事业加快发展。六是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完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加快建立农村特困户生活救助制度,探索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搞好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试点,建立健全失地无业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和失业保险制度。七是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大力促进产品出口、劳务输出和工程承包,改进和创新招商引资方式,着力提高履约水平和引资实效。加强与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等区域的合作,承办好第二届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与发展论坛和经贸合作洽谈会。

5、统筹经济社会发展,促进社会全面进步 着力抓好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加快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事业发展,努力解决经济社会“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一是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努力推进城乡就业一体化进程。加快发展第三产业、中小企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扩大就业容量。二是加强公共卫生建设。建立健全基层医疗卫生体系、疾病预防体系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救治体系。加快乡镇卫生院的改扩建。逐步实行贫困农民医疗救助制度。积极扶持中医药发展。三是大力发展基础教育。继续抓好“西部‘两基’攻坚”、“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和“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试点”三大工程建设,推进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十年行动计划,鼓励兴办职业技术教育和民办教育。四是加快发展科技、文化、广播电视、体育等事业,进一步推进图书馆、文化馆等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五是继续加大以民族地区、革命老区、盆周山区为重点的扶贫开发和以工代赈投入力度,解决15万绝对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

6、大力推进生态建设,切实加强环境保护 加大环境保护力度,改善生态环境,努力促进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一是加强生态建设。巩固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退牧还草成果。认真实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川西北草原治理和湿地保护等工程,重点抓好生态脆弱区、水源涵养区和水土流失区的生态保护和植被恢复。二是搞好环境保护。继续整治工业污染源、城市污染源和农村污染源,进一步加大岷江、沱江、嘉陵江等重点流域的水污染治理力度,确保群众饮水安全。三是加快城市污水、垃圾环保设施建设。制定项目建设、运营、收费、市场准入等方面的配套政策,鼓励社会资金参与城市环保国债项目建设,促进城市环保项目建设、运营由政府行为逐渐向市场化过渡。四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加快发展环保产业。制定和完善发展循环经济的相关政策,引导全民增强节约资源的意识,推进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全面建设资源节约型、清洁生产型、生态保护型社会。

7、谋划长远发展,科学制定“十一五”规划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正确分析时代背景和发展趋势,把握经济社会发展规律,从我省实际出发,认真做好“十一五”规划的编制工作,体现特色,突出重点,提高规划的针对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使之成为我省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加快推进发展新跨越的中长期规划。一是研究提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纲要草案。二是认真做好专项规划的编制、协调和衔接工作。抓好成德绵区域规划编制的试点,率先启动川南城市群发展规划。三是加强总体规划与城市建设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之间的衔接配合,使之形成合力。

各位代表!做好今年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工作,任务艰巨,意义重大。我们要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伟大旗帜,深入推进“三个转变”,在省委的领导下,自觉接受省人大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省政协的民主监督,以发展为第一要务,以改革开放为动力,开拓创新,扎实工作,推进四川新跨越,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

名 词 解 释

1、“粮食直补”:是国家粮食补助方式的一种调整,是把原国家通过按保护价、定购价敞开收购农民的余粮而给国有粮食企业的粮食补助,改为直接对种粮农民的粮食补贴。粮食直接补贴对粮食流通体制的市场化改革起到了促进和推动作用,是粮食补贴机制的创新。

2、“双低”:指低芥酸、低硫甙(dai)。

3、“送电到乡”:指解决全省范围内无电乡的用电问题。

4、“代建制”:指政府通过招标方式,选择社会专业化的项目管理单位即代建单位,负责项目的投资管理和建设实施组织工作,严格控制项目投资、质量和工期,项目建成后交付使用单位的制度。

5、“一费制”:指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在严格核定杂费、课本和作业本费标准的基础上,一次性统一向学生收取费用。

6、泛珠三角区域:包括广东、广西、海南、云南、贵州、四川、湖南、江西、福建9个省区和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简称“9+2”。内地9省区的区域面积为全国的五分之一,人口占三分之一,经济总量占三分之一;加上香港和澳门两个特区,泛珠三角在全国的地位十分突出,具有“一国两制”和横跨东、中、西三大地带的特征。泛珠三角区域的合作,是在WTO框架下属于同一国家主权下不同关税区之间的合作。2004年6月,“9+2”各方在香港、澳门、广州三地举行了首届“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与发展论坛”,9省区和香港、澳门特区政府共同签署了《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框架协议》,初步确定了基础设施、产业与投资、商务与贸易、旅游、农业、劳务、科教文化、信息化建设、环境保护和卫生防疫等10个领域的合作重点,正式确立了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框架体系。经“9+2”政府秘书长会暨发改委主任联席会议研究确定,2005年第二届“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与发展论坛”暨“泛珠三角区域经贸合作洽谈会”由四川省承办。

7、“两基”攻坚:“两基”是指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两基”攻坚计划是国家为帮助西部未实现“两基”地区在2007年前实现“两基”而实施的一项教育工程,从2004年开始实施,2007年结束,我省共有42个县列入该计划。

8、“普九”:指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9、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十年行动计划:即《四川省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十年行动计划》,主要内容包括民族地区教育基本状况、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以及加快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的保障措施。主要目标是:从2001年起到2010年,我省民族地区要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强化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发展成人教育、高等教育,建立基本适应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西部大开发需要、体现民族特色和时代特点的民族地区教育体系,在推进素质教育、实现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的基础上,使教育更直接地为群众脱贫致富服务,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主要措施有:加大对民族地区教育的投入,在10年内投入30亿元;认真落实对民族地区教育的对口支援;努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积极发展以卫星电视教学为重点的现代远程教育;加强寄宿制学校建设,因地制宜开展双语教学;调整教育结构,合理利用资源,提高办学效益。

10、“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指保证西部地区农村已通电行政村和部份自然村收看收听到中央电视台1套、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节目和省电视台1套、省人民广播电台节目。

11、“国际融资租赁”:指不同国家的当事人以协议形式进行设备买卖和货款融资的综合性交易方式,依其协议,出租人根据承租人的要求向供应商购买拟出租的设备,按约对该出租物拥有所有权并将其租赁于承租人使用,承租人则负有按期偿付租金和维修租赁物的义务,并在租赁期满时有权按约终止租赁、续展租赁或留购该租赁物。

12、“六小工程”:指节水灌溉、人畜饮水、乡村道路、农村沼气、农村水电和草场围栏。

13、“千万农民工培训工程”:按《中共四川省委办公厅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实施“千万农民工培训工程”的意见》(川委办〔2004〕19号)要求,我省自2004年起用两年时间培训农民工1000万人次,使现已转移和输出劳动力及新增劳动力普遍接受一次系统的技能培训,掌握1至2种市场需要的职业技能。全省计划培训农民工2004年和2005年各500万人次。

14、“四个一批”:即完成一批重大项目,加快建设一批重大项目,新开工建设一批重大项目,积极做好一批重大项目的前期工作。

15、BOT:英文Build-Operate-Transfer(即建设—经营—转让)的缩写,BOT融资方式是政府与承包商合作经营基础设施项目的一种特殊运作模式,指政府将一个基础设施项目的特许权授予承包商,承包商在特许期内负责项目设计、融资、建设和运营,并回收成本、偿还债务、赚取利润,特许期结束后将项目所有权移交政府。

(来源:20050121四川人大网

来源: 20050121四川人大网
终审:张亚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