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6-26 10:15:40

关于四川省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2006年计划草案的报告

来源:20060322四川人大网 发布时间:2019-05-29 15:04:39 浏览次数: 【字体:

各位代表:

我受省人民政府委托,向大会报告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2006年计划草案,请予审议,并请省政协各位委员提出意见。

一、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05年,在省委的领导下,在省人大和省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全省上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强化“四个意识”,深入推进“三个转变”,保持了经济持续增长、结构不断优化、效益稳步提高、居民收入增加、社会协调发展的良好势头,全面完成了省十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

(一)综合经济实力跨上新台阶

国民经济实现较快增长。初步核算,全省生产总值完成7385.1亿元,增长12.6%,比计划目标高3.6个百分点,人均GDP突破1000美元,标志着我省经济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地方财力明显增强,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479.5亿元,增长24.3%,比计划目标高14.3个百分点。企业效益再创新高,预计规模以上企业实现净利润300亿元以上,增长30%左右。

(二)产业结构调整迈出新步伐

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全省一、二、三产业结构由上年的21.6:39:39.4调整为20.2:41.6:38.2。

农业生产形势良好。粮食播种面积650.2万公顷,增加16.8万公顷;粮食总产量3409万吨,增产83万吨,圆满完成3356万吨的计划目标。油菜籽产量168.7万吨,增产3.8万吨,创历史新高。预计全年肉类总产量949.2万吨,增长9%;水产品产量95.6万吨,增长11%。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增强,争取国家农业基本建设资金21.4亿元,增长45.6%,预计全年新增有效灌溉面积2.2万公顷,发展节水灌溉面积6万公顷,改造中低产田14.8万公顷,建成通乡通村公路10768公里,解决了农村60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圆满完成了新建农村户用沼气池20万户的目标任务,全省农村户用沼气池总数达到300万户。

工业生产提速增效。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2034.4亿元,增长22.9%,比计划目标高9.9个百分点。工业效益继续提高,预计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到152,同比提高18。技改投入力度加大,预计全年完成技改投资735亿元,增长39%。优势产业发展加快,预计全年四大优势产业完成增加值1475亿元,增长26%;实现净利润230亿元,增长30%。

消费需求稳中趋旺。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981.4亿元,增长14%,比计划目标高1个百分点(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比2004年高3.4个百分点)。旅游快速发展,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721.3亿元,增长27.4%,入境游客首次突破百万人次。物价明显回落,全年居民消费价格上涨1.7%,比计划目标低2.3个百分点,比2004年低3.2个百分点。

(三)投资结构优化取得新成效

全省投资保持较快增长,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462亿元,增长30.7%,比计划目标高18.7个百分点。投资结构得到优化,预计非国有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达到65%,比2004年提高3.7个百分点。控制行业得到抑制,钢铁、水泥、电解铝等国家重点控制行业投资增速继续回落。薄弱环节得到加强,预计全年农林牧渔业投资增长45%,公共设施管理业投资增长37%,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投资增长49%,农副食品加工业投资增长83%。能源、交通建设力度加大,预计能源投资完成490亿元,新增电力装机容量272万千瓦,电力装机容量达到2300万千瓦,全年发电量955亿千瓦小时,增长8%,原煤产量5110万吨,增长15%,天然气产量138亿立方米,增长17%;交通投资完成222亿元,公路总里程达到11.7万公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完成投资260亿元,城镇化率提高1.9个百分点,达到33%。重点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全年重点项目完成投资520亿元,增长19.3%,攀钢集团年产50万吨340毫米连轧管机组、紫坪铺水利枢纽工程首批机组等32个项目已建成投产,遂渝、宜水高速公路等90个项目加快建设,溪洛渡、锦屏一级等大型水电站和邻垫、攀田、南渝、乐宜、广巴高速公路、成都地铁一号线一期工程等40个项目开工建设,四川80万吨乙烯、泸州火电厂一期工程已获国家核准。

(四)生态环境建设呈现新面貌

生态工程建设稳步推进,全年完成退耕还林7.3万公顷,退牧还草86.7万公顷,封山育林29.3万公顷,荒山造林9.3万公顷,有效管护天然林2153.3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28.98%。环境治理进一步加强,对“三江”流域237户超标排污企业进行限期治理。全省空气质量和江河水质有所好转,全省空气质量达到三级以上的城市为86.9%,同比高16.8个百分点;五大河流73个河流监测断面水质达标率为71.2%,同比高9.6个百分点。城市污水和垃圾处理能力增强,全省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32%,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38%。循环经济发展步伐加快,启动了一批重点城市、重点园区、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循环经济试点示范工作。

(五)改革开放实现新突破

农村综合配套改革扎实推进,开展了两市五县的试点工作。国有企业改革进一步深化,新型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制加快建立。投资体制改革步伐加快,出台了《四川省企业投资项目核准暂行办法》等5个配套文件,大力推行项目核准制和备案制。公用行业市场化改革全面展开,城市公用企事业单位改制力度加大,公路养护体制和高速公路管理体制改革取得初步成效。财政、金融体制改革稳步推进,部门预算进一步完善,国库集中支付步伐加快,四川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正式挂牌。社会事业体制改革有序展开,技术开发类和社会公益类科研机构改革进展顺利,以县为主体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调整全面完成。出台了《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加快了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预计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全省GDP的比重达到43.5%,比2004年提高4.3个百分点。

对外贸易不断扩大,全年完成出口47亿美元,增长18.1%,比计划目标高6.1个百分点。招商引资成效明显,全年实际利用外资11亿美元,增长10.1%,完成计划目标;引进国内省外到位资金716.2亿元,增长49.2%。在川落户的世界500强企业达到111家,增加14家。区域合作深入推进,成功举办西博会、花博会和第二届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与发展论坛暨经贸洽谈会。

(六)社会事业得到新发展

教育事业得到加强,全省“普九”人口覆盖率达到97.7%,“两免一补”到位资金5.7亿元,150万平方米中小学危房得到改造,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十年行动计划深入实施,新增寄宿制学生1.1万人;中等职业教育快速发展,在校生达到78.3万人;高等教育稳步提高,在校生达到105.1万人。城市、农村和公共卫生体系加快建立,完成了225个医疗卫生项目建设,新增16个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县(市),启动了城市和农村医疗救助试点工作。科技、文化、体育等事业扎实推进,绵阳科技城、成都高新区建设步伐加快,省科技馆、省博物馆开工建设。计划生育工作成效显著,人口自然增长率2.9‰,控制在4.5‰的计划目标内。

(七)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新提高

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386元,增长8.8%,比计划目标高1.8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纯收入2802.8元,增加223元,比计划目标高103元。就业岗位逐步增加,全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57.4万人,比计划目标多增13.4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就业和再就业30.9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4.6%,低于5%的控制目标。社会保障力度加大,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和离退休人员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制定了推进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的意见,158.5万城市低保对象实现了应保尽保。免征农牧业税及附加12.6亿元,粮食直补资金由2004年的5.2亿元扩大到6.5亿元。新村扶贫、产业扶贫、劳务扶贫和移民扶贫等工程顺利实施,争取国家各类扶贫资金21亿元,解决了13万绝对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改善了50万低收入贫困人口的生产生活条件。清偿拖欠农民工工资3.5亿元。

虽然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全面完成了各项目标任务。但也应看到,城镇化和工业化水平较低、城乡和区域发展不平衡、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增长方式粗放、结构性矛盾和体制性障碍突出、就业形势严峻等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与此同时,经济运行中还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新情况和新问题:粮食增产和城乡居民增收难度加大;钢铁、水泥、电解铝、电石、焦炭等行业产能过剩已经显现;土地、资金和煤电油运依然紧张;生态保护和环境污染治理的任务仍然繁重;重大自然灾害和疫病、疫情影响较大;重大安全事故时有发生。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结果表明,由于全国GDP增加了2.3万亿元,而我省GDP减少了176亿元,导致2004年两项主要经济指标与全国差距进一步拉大:一是人均GDP由普查前的8114元调整为普查后的7895元,与全国的差距由普查前的2447元扩大到普查后的4467元,扩大了2020元;二是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由普查前的1.63吨标煤/万元调整为普查后的1.68吨标煤/万元,与全国的差距由普查前的高13.2%上升到普查后的高36.6%,扩大了23.4个百分点。因此,我们将重新认识省情,采取有效措施,努力缩小与全国的差距。

二、2006年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环境和主要预期目标

从外部环境看:一是世界经济和我国经济今年将继续保持增长态势,据有关国际组织预测,今年世界经济可能增长4%左右,我国经济增长预期目标确定为8%,有利于我省经济继续稳健增长。二是国际国内产业转移步伐加快,特别是随着东部沿海地区产业的升级、商务成本的上升,一些劳动密集型和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出现了向内地转移的趋势,有利于我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三是国际国内区域合作日益加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合作取得重大进展,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成效明显,其他跨区域经贸合作深入推进,特别是成渝经济区已纳入国家重点区域布局,有利于我省拓展发展空间,实现互利共赢。

从内部环境看:一是“十五”期间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成就,经济总量跨上新台阶,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实现翻番,人民生活显著改善,为今年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二是我省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快,将推动投资、消费持续快速增长,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三是经济体制改革扎实推进,对外开放不断扩大,非公有制经济蓬勃发展,经济自主增长能力显著增强。四是近几年投资形成的生产能力陆续投产,煤电油运的紧张状况逐步改善,生产要素供给能力稳步提高。五是我省具备加快发展水电、重大装备制造、农产品加工和旅游等特色优势产业的条件,启动了一批事关长远、影响全局的重大项目,发展后劲进一步增强。

从政策环境看:一是国家将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继续加大对西部地区“三农”、基础设施、特色产业、生态环境、社会事业等方面的支持力度,有利于促进我省经济更快更好发展。二是中央长期建设国债和预算内投资仍将保持一定规模,有利于我省加快建设一批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重大项目。三是今年国家将采取一系列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和促进消费增长的政策措施,有利于我省扩大消费需求,拉动经济增长。四是中央将加大财税、金融、投资、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改革力度,有利于激发我省经济增长的内在活力。

与此同时,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也面临严峻挑战。一是世界各国发展经验表明,在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阶段,经济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矛盾会更加凸显,可能会使我省发展、改革和稳定面临的形势更加严峻。二是国内商品市场供大于求的矛盾进一步显现,可能导致企业产品库存增加、价格回落、利润下降。三是国际贸易保护倾向增强,贸易摩擦日益增多,可能导致我省出口增幅减缓。四是国家将继续实施财政、货币“双稳健”的宏观调控政策,严把土地、信贷两个“闸门”,可能导致土地和资金供求矛盾更加突出。五是地区发展不平衡,区域协调发展任务艰巨。

综合考虑上述因素,今年我省经济将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的发展态势。按照省委八届六次全会确定的经济工作总体要求,今年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9%,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控制在3%以内,出口增长1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7%,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170元,城镇新增就业48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3.6‰以内。现对有关指标说明如下:

(一)地区生产总值

全省生产总值增长9%,达到8210亿元。这样安排主要考虑到:一是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是今年经济工作的基本要求。将经济增长预期目标定在9%,是在认真分析我省各类生产要素供求关系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基础上确定的,完成9%的目标具有各方面的支撑条件和能力。二是与“十一五”规划相衔接,确保“十一五”发展开好局、起好步。三是符合“追赶型、跨越式”发展要求。今年国家经济增长预期目标确定为8%,我省比全国高1个百分点,实际增长还会更高一些,有利于逐步缩小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四是有利于更好地落实科学发展观,引导各方把工作重点放在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提高增长质量和效益上,防止片面追求和盲目攀比发展速度。同时,考虑到经济生活中客观上存在着许多不确定性因素,在计划安排上需要适当留有余地。

(二)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8%,达到4085亿元。这样安排主要考虑到:一是投资是推动我省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十五”期间,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50%左右,保持投资的较快增长,是促进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二是工业化和城镇化步伐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特色优势产业培育、社会事业发展对投资的需求较为旺盛,我省在建和拟建的一批重点项目规模较大,都将支撑和推动投资较快增长。三是有利于贯彻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引导各方更加注重投资结构的优化和投资效益的提高。

(三)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达到3340亿元。这样安排主要考虑到:一是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升级,汽车、住房、旅游、教育、文化等消费热点的升温,将促进消费持续增长。二是基础设施的改善、收入分配政策的调整和城乡居民收入的提高,将进一步扩大消费需求。三是“十五”期间,我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2%以上,今年预期目标定在12%,是比较合理的。

(四)居民消费价格

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3%。这样安排主要考虑到:一方面,物价仍有上涨压力,国际油价高位运行将对下游行业的成本上升形成压力,公用和公益调价项目对价格总水平的影响将逐步显现。另一方面,物价也有稳定条件,生产资料产能过剩和消费品市场供大于求的竞争格局,将抑制价格总水平的上涨。

(五)城乡居民收入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7%,达到897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170元,达到2973元。这样安排主要考虑到:一是经济的较快增长有利于促进城乡居民收入稳步提高。二是国家将出台一系列惠民政策和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的措施。三是由于受农业生产费用增加、农产品价格回落、城乡居民就业不充分、收入分配机制不健全等因素影响,城乡居民增收也面临较大压力。

(六)就业

城镇新增就业48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这样安排主要考虑到:一是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能够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二是就业和再就业政策的深入落实有利于促进就业增长。三是城镇登记失业人数居高不下,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亟待转移,高校毕业生明显增加,劳动力供需矛盾突出。随着技术进步和经济结构的调整,经济增长对增加就业的拉动作用逐步减弱。

(七)出口

出口增长12%,达到52.6亿美元。这样安排主要考虑到:一是对外开放的扩大,外资企业的增多,国有企业、民营企业的增强,将推动出口的增长。二是我省优势特色产业的培育壮大,将进一步促进机电、高新技术、新材料、农产品加工等优势产品出口。三是我省地处内陆,出口企业规模小,产品竞争力不强,出口在短期内难有较大的增长。

三、2006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和工作措施

今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做好今年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对于保持“十五”以来良好的发展势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第二步战略目标,至关重要。围绕今年经济和社会发展预期目标,我们将坚持发展第一要务,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推进改革开放,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着力调整经济结构,着力转变增长方式,着力提高经济效益,着力改善人民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更快更好发展。主要任务和工作措施是:

(一)大力推进结构调整,加快产业升级

1、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加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力度,稳定和完善各项支农政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一是大力夯实粮食安全这个基础。严格保护耕地,稳定粮食播种面积,提高单产水平,确保粮食面积稳定在650万公顷以上,粮食总产量稳定在3400万吨以上。二是不断强化农民增收这个核心。抓好优势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加快发展畜牧业;大力扶持龙头企业,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积极培育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加快发展劳务经济,打造劳务品牌,全年劳务输出1700万人以上。三是紧紧抓住发展农村公共事业这个重点。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集中力量抓好紫坪铺水利枢纽、武都引水二期、大桥灌区一期工程等重点项目,加快“六小工程”建设,建成通乡通村公路6000公里。大力发展农村教育,重点普及和巩固义务教育,落实好“两免一补”政策。建立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加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探索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四是牢牢把握投入和改革这个关键。尽快实现投资方向由城市投入为主向农村投入为主的重大转变,形成以政府为主导、稳定增长的农业投入机制,确保“三农”投入有明显增长。积极稳妥地推进以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体制改革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综合改革,巩固农村税费改革的成果。深化土地征用制度改革、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和农村信用社改革。

2、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做大做强工业

牢固树立“工业兴省、工业强省、工业富省”的理念,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强力推进工业强省战略。一是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突出企业创新的主体地位,鼓励企业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主导产品和关键技术,支持重点企业在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上取得突破。加强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和新产品的科技攻关,带动优势特色产业的发展壮大,鼓励企业加大技改投入,重点抓好300个技术改造项目和100个技术创新项目。二是做强做大特色优势产业。重点发展优势资源、装备制造、高新技术和农产品加工四大特色产业,集中力量建设溪洛渡、锦屏、瀑布沟等大型水电站,加快发展精品钢和钒钛新材料产业,大力提升大型发电装备、重型机械、大型工程机械和机车车辆等成套装备研发和制造能力,突出发展数字电视、集成电路、网路通讯、软件和军事电子产业,重点发展川粮、川油、川猪、川药、川酒等特色农产品。三是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全力打造以攀钢为核心的钢铁集团、以五粮液为核心的食品饮料集团、以长虹为核心的家电集团、以成都卷烟厂为核心的烟草集团、以一汽成都为核心的汽车集团、以东电和二重为核心的重大装备制造联合体。四是大力发展产业集群。以国家级和省级开发区为依托,引导优势企业和优势产业向园区集中,提高工业聚集度。加快发展成德绵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制造业基地、川南重化工和食品制造业企业集群、攀西资源开发基地、川西民族特色经济带,推动成都东郊和德阳重大装备制造等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五是加强经济运行调节。做好资金、能源、运输的统筹协调,努力缓解煤电油运和资金紧张的局面。

3、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全面繁荣服务业

以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为方向,加快构筑高增值、多层次、广就业、强带动的现代服务业体系,大力提高服务业的比重和水平。一是加快发展旅游业,进一步完善五大精品旅游区基础设施,大力推进川西、川南、川北旅游环线建设,加快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攀西阳光生态旅游区和重点红色旅游区的发展,全面整治旅游市场,积极拓展入境旅游,办好第四届旅游发展大会、第二届冬季旅游发展大会和第三届世界自然遗产大会,力争全年旅游收入突破800亿元。二是积极发展金融、保险、物流、会展经济、信息等现代服务业,鼓励发展社区服务业和商务、咨询、法律、科技等中介服务,大力促进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等现代流通方式发展。三是运用现代经营方式和信息技术改造提升餐饮、商贸、交通运输等传统服务业,增强传统服务业的竞争力。

(二)充分发挥投资和消费的拉动作用,推动经济加快发展

1、保持投资适度增长,突出项目支撑作用

坚持基础设施投资和产业投资并重的原则,抓好重大项目建设,通过大项目带动大产业,发挥投资的拉动作用和项目的支撑作用。一是优化投资结构。控制消耗高、污染重、技术落后的项目建设,加强农林牧渔、水利、生态环境、社会事业、社会保障、社会福利等薄弱环节的建设,加大能源、交通等基础设施和高新技术、装备制造、优势资源和农产品加工等特色产业的投入,支持有利于缓解煤电油运紧张、促进资源节约和循环经济发展的项目建设。二是拓宽投融资渠道。积极争取国债、中央预算内补助和各项专项资金,安排好预算内贷款贴息资金,用好国家开发银行政策性贷款,广泛推行BOT等多种融资方式,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参与特色优势产业、基础设施、公益设施建设。三是提高投资效益。加强政府投资项目和国债项目管理,加大审计、稽察力度,坚决查处政府投资项目中违规违法行为。四是推进重大项目建设。按照“四个一批”原则,组织实施好300个重点项目建设。着力解决重点项目建设用地问题,增强依法用地意识,完善用地申报手续,加快项目报批进度。着力解决重点项目建设资金问题,集中各级财力支持重点项目建设,积极引导信贷资金投向重点项目,鼓励民间资金和外来资本参与重点项目建设。认真落实重点项目工作目标责任制,强化重点项目业主负责制,建立重点项目绿色服务通道。

2、努力扩大消费需求,稳定市场物价

实行积极的消费政策,改善消费条件,扩大消费领域,促进消费升级。一是提高居民消费能力。努力增加就业,适当调整最低工资、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提高居民特别是城乡低收入居民的收入水平。二是拓展消费市场。推动与城乡居民消费密切相关的餐饮、商贸、交通运输等行业发展,增加普通商品房和经济适用房供应,促进汽车消费,扩大旅游、文化、体育健身消费。三是改善消费环境。加快农村商品流通市场设施和商业网点建设,改善农村消费条件,组织实施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拓展农村消费市场。大力发展消费信贷,加快信用体系建设。继续整顿市场经济秩序,切实保护消费者的权益。完善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体系,稳定和增强居民消费预期。四是稳定市场物价。合理安排出台政府调价项目的力度和节奏,抓好教育收费、医疗收费和药品价格的监督检查,平抑农资价格,控制房价过快上涨,加强对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价格的预警、预测,建立煤电价格联动机制。

(三)加快增长方式转变,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把推进增长方式转变,保护环境,节约资源,降低能耗,摆在突出的位置,采取有效措施,着力解决“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难循环、低效率”的问题。一是加强生态建设。继续抓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退牧还草、水土保持、湿地保护等生态工程,进一步加强川西北草原沙化的治理,合理利用水、森林、矿藏、土地等自然资源,力争森林覆盖率达到30%左右。二是搞好环境保护。重点整治工业、城市和农村污染源,抓好岷江、沱江、嘉陵江、涪江流域和邛海以及32条重点小流域的水污染综合治理,确保人民饮水安全,力争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50%,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40%。三是建设节约型社会。努力做好节能、节水、节材、节地、资源综合利用和发展循环经济六个方面的工作,力争全省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4%。制定和完善发展循环经济的相关政策,形成有利于低投入、高产出、少排放、可循环的发展机制,突出抓好6个重点城市、80个重点县(市、区)、100个重点园区、200家重点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试点示范工作,形成资源循环利用的产业链和产业集群。

(四)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抓住当前经济形势好、改革开放意识强的有利时机,加大改革力度,加快改革步伐。一是深入推进“三个转变”,着重在土地使用权、矿业权、公用事业经营权出让和国有资产转让等方面,拓展市场化配置资源的广度和深度,建立和完善相关制度。二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推进国有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实现投资主体和产权多元化,搞好主辅分离和分离企业办社会职能,加快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和经营业绩考核体系,完善国有资产管理监督机制,规范国有企业改制和国有产权转让行为。三是加快投资体制改革,积极推行企业投资项目核准制和备案制,完善政府投资项目招标制,试行“代建制”。四是稳步推进财政、金融体制改革,健全公共财政基本框架,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搞好地方金融体制改革和农村信用社改革。五是继续推进文化、科技、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体制改革,加快公用行业改革,促进社会事业和公用事业健康发展。六是贯彻落实中央和省鼓励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大力营造政策、市场、法制、政务、舆论环境,着力解决非公有制经济出生难、生存难、发展难和贷款难问题。

实行对内对外开放并举,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一是积极开展对外贸易。鼓励先进技术设备和短缺资源的进口,优先支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努力促进具有四川产业和生产优势的特色商品出口,扩大对外工程承包和劳务输出。二是增强招商引资实效。以优势资源、项目、企业和产品为重点,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着力提高履约水平和引资实效。三是务实推进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加强与周边省区的交流合作,积极有效地承接东部沿海地区的产业转移。

(五)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努力建设和谐社会

促进社会和谐,既是我们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也是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保障。要把改善和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放在首位,认真做好关系群众利益的各项工作,切实解决“就业难、上学难、看病难、饮水难、行路难”等突出问题。一是扩大就业和再就业。实行积极的就业政策,落实好各项扶持措施,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和职业教育培训体系,大力发展就业容量大的第三产业、中小企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统筹做好城镇新增劳动力、下岗失业人员、大中专毕业生、复员转业军人就业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二是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继续扩大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等社会保险覆盖面,建立健全城乡低保体系和医疗救助制度,加快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努力提高困难群体救助水平。三是加快社会事业发展。重点抓好农村义务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构建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深入实施《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十年行动计划》和《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完成8个县的“普九”目标任务。认真搞好73个县(市、区)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继续推进乡镇卫生院改扩建。加快科技、文化、体育、广播电视等事业发展,推进省博物馆、科技馆等一批重点项目的建设,建成一批科研基地,突出抓好面向基层、面向群众的社会事业基础设施和网络项目建设。四是切实做好移民和失地无业农民安置工作。认真组织实施移民搬迁安置和后期扶持工作,抓紧完善失地无业农民的基本生活保障和失业保险制度。五是搞好扶贫开发。加大对民族地区、革命老区、丘陵地区等困难地区的扶贫投入,新解决15万绝对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六是积极做好抗灾救灾工作,妥善安排灾区群众的生产生活。七是高度重视和切实做好重大疫病、疫情的预防控制工作,努力消除安全隐患,坚决杜绝重大恶性事故发生。

各位代表,做好今年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工作,责任重大,任务艰巨。我们将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深入推进“三个转变”,在省委的领导下,在省人大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省政协的民主监督下,坚持发展第一要务不动摇,坚持改革开放不放松,强化忧患意识、机遇意识、进取意识和责任意识,开拓创新,埋头实干,努力开创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新局面。

名 词 解 释

1、四大优势产业:指高新技术产业、优势资源产业、装备制造产业、农产品加工产业。

2、“三江”流域:指岷江、沱江、嘉陵江流域。

3、五大河流:指金沙江、岷江、沱江、嘉陵江和长江干流四川段。

4、农村综合配套改革:指以乡镇机构改革、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为主要内容,同时协调推进化解乡村债务、完善一事一议、防止农民负担反弹、农村投融资体制、国营农场农业税费、农村卫生体制、社会保障体制等方面的改革。

5、两市五县:指资阳市、德阳市和双流县、武胜县、茂县、屏山县、通江县。

6、核准制:对企业不使用政府性资金投资建设的重大和限制类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管理方式。国家通过颁布《政府核准的投资项目目录》严格限定实行核准制的范围,并根据变化的情况适时调整。对实行核准制的企业投资项目,政府从维护社会公共利益的角度进行核准,项目的市场前景、经济效益、资金来源和产品技术方案等均由企业自主决策、自担风险。

7、备案制:对企业不使用政府性资金投资建设的非重大和非限制类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管理方式。凡未纳入《政府核准的投资项目目录》的项目,除国家法律法规和国务院专门规定禁止投资的项目以外,由企业按照属地原则向政府投资主管部门备案。对实行备案制的项目,政府投资主管部门主要审查项目是否符合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是否符合产业政策和行业准入标准、是否属于应予审批或核准的项目,项目的市场前景、经济效益、资金来源和产品技术方案等均由企业自主决策、自担风险。

8、泛珠三角区域:包括广东、广西、海南、云南、贵州、四川、湖南、江西、福建9个省区和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简称“9+2”。内地9省区的区域面积占全国的五分之一,人口占三分之一,经济总量占三分之一;加上香港和澳门两个特区,泛珠三角在全国的地位十分突出,具有“一国两制”和横跨东、中、西三大地带的特征。泛珠三角区域的合作,是在WTO框架下属于同一国家主权下不同关税区之间的合作。

9、“普九”:指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10、“两免一补”:指国务院决定从2005年起,免除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的书本费、杂费,并补助寄宿学生生活费,到2007年在全国农村普遍实行这一政策。

11、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十年行动计划:主要内容:包括民族地区教育基本状况、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以及加快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的保障措施。主要目标:从2001年起到2010年,我省民族地区要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强化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发展成人教育、高等教育,建立基本适应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西部大开发需要、体现民族特色和时代特点的民族地区教育体系,在推进素质教育、实现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的基础上,使教育更直接地为群众脱贫致富服务,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主要措施:加大对民族地区教育的投入,在10年内投入30亿元;认真落实对民族地区教育的对口支援;努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积极发展以卫星电视教学为重点的现代远程教育;加强寄宿制学校建设,因地制宜开展双语教学;调整教育结构,合理利用资源,提高办学效益。

12、粮食直补:是国家粮食补助方式的一种调整,是把原国家通过按保护价、定购价敞开收购农民的余粮而给国有粮食企业的粮食补助,改为直接对种粮农民的粮食补贴。粮食直接补贴对粮食流通体制的市场化改革起到了促进和推动作用,是粮食补贴机制的创新。

13、产能过剩:指部分行业生产能力或潜在生产能力超出市场需求的情况。据国家发展改革委调查,目前全国有钢铁、铝、水泥、煤炭、电力、焦炭、汽车、铁合金、电石、铜、纺织等11个行业存在产能过剩或潜在产能过剩的情况。具体来看,钢铁行业目前生产能力已大于市场需求1.2亿吨,还有在建能力7000万吨、拟建能力8000万吨。电解铝行业目前产能已经高达1030万吨,闲置能力就有260万吨。铁合金行业现有生产能力2213万吨,企业开工率仅有40%左右。电石行业现有生产能力1600万吨,有一半能力放空。焦炭行业产能超出需求1亿吨,目前还有在建和拟建能力各3000万吨。汽车行业目前产能已经过剩200万辆,在建能力220万辆,正在酝酿和筹划的新上能力达800万辆。水泥、电力、煤炭、纺织行业也潜在着产能过剩的问题。最近,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发布实施〈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暂行规定〉的决定》,有利于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解决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的问题。

14、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经济普查是为了全面掌握我国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发展规模、结构和效益等情况,建立健全基本单位名录库及其数据库系统,为研究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提高决策和管理水平奠定基础,对我国境内从事第二、第三产业活动的全部法人单位、产业活动单位和个体经营户进行的普查。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是将原定于2003年进行的第二次全国第三产业普查推迟,与计划在2005年开展的第四次工业普查和2006年开展的第三次全国基本单位普查合并,同时将建筑业纳入普查范围,在2004年开展的一次经济普查。本次经济普查调整后的数据显示,2004年的GDP总量,全国31个省(市、区)有19个增加、12个减少;有5个省(市、区)GDP总量排位前移,7个省(市、区)排位后移,四川GDP总量仍处于全国第9位。

15、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指地区综合能源消费总量/地区生产总值,地区综合能源消费总量采用等价热值计算,地区生产总值采用现价计算。

16、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是中国与其他国家或地区启动的第一个自由贸易区,预计2010年建成后将成为全球最大的自由贸易区之一和全球第三大市场,覆盖约17亿人口,生产总值达2万亿美元,贸易总量达1.2万亿美元。

17、“六小工程”:指节水灌溉、人畜饮水、乡村道路、农村沼气、农村水电和草场围栏。

18、原始创新:指基于基础研究、战略高技术研究的重大科技成果,形成基本发明专利的创新。

19、集成创新:指通过各种相关技术的有机融合、资源的配置和组织管理,实现技术优势集成的创新。

20、五大精品旅游区:指大九寨国际旅游区、“中国第一山”国际旅游区、都江堰-青城山旅游区、三星堆古遗址文化旅游区、卧龙中华大熊猫生态旅游区。

21、BOT:英文Build-Operate-Transfer(即建设-经营-转让)的缩写,BOT融资方式是政府与承包商合作经营基础设施项目的一种特殊运作模式,指政府将一个基础设施项目的特许权授予承包商,承包商在特许期内负责项目设计、融资、建设和运营,并回收成本、偿还债务、赚取利润,特许期结束后将项目所有权移交政府。

22、“四个一批”:即完成一批重大项目,加快建设一批重大项目,新开工建设一批重大项目,积极做好一批重大项目的前期工作。

23、“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在中央财政支持下,商务部2005年在全国开始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引导和鼓励城市大中型流通企业延伸连锁经营网点到农村,在县城建配送中心(店),到乡镇和村建便民连锁“农家店”。在把工业品送下乡的同时,疏通农产品进城渠道。我省力争在三年内,在120个试点县建成200个县(市、区)连锁配送中心(店),3000个乡镇连锁配送超市,7000个村社便民连锁“农家店”。

24、“两基”攻坚:“两基”是指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两基”攻坚计划是国家为帮助西部未实现“两基”地区在2007年前实现“两基”而实施的一项教育工程,从2004年开始实施,2007年结束,我省共有42个县列入该计划。

25、“代建制”:指政府通过招标方式,选择社会专业化的项目管理单位即代建单位,负责项目的投资管理和建设实施组织工作,严格控制项目投资、质量和工期,项目建成后交付使用单位的制度。

(来源:20060322四川人大网)

来源: 20060322四川人大网
终审:张亚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